王健林:创业初期3年内被告222次,9天9夜没睡觉

合集下载

王健林白手起家到首富的励志故事

王健林白手起家到首富的励志故事

三一文库()〔王健林白手起家到首富的励志故事〕王健林昔年为何辞官下海?王健林本人说: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王健林白手起家到首富的励志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王健林白手起家到首富的励志故事▲为何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

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

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

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

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

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

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

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

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

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

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

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

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发展历程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发展历程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发展历程创业者的基本情况王健林,四川广元苍溪元坝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1970年,在营林处工作了1年的王健林决心要参军.1978年,入伍8年的王健林晋升为排长,并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

在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他多次对部队的教材提出质疑,部分质疑内容被接受而写进了教材.1979年的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院的大队当参谋,后被调到学院的宣传处任职干事,负责动员学院的军士报考党政专修班。

1983年王健林就读辽宁大学党政专修班,1986年毕业获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毕业后,32岁的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任副处长。

同年,王健林选择了转业。

多年以后,在提起军旅生涯时,王健林笑言:“如果不转业,现在最多混个将军,那有什么意思?"转业后,王健林被任命为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在外人眼中,他肯定是一名未来在仕途上越走越顺利的政府官员,也是一名很快会提拔的备用干部。

不过,他的个性在两年后再度显现。

说到底,他不喜欢四平八稳,他的人生需要挑战性,需要波澜壮阔。

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是西岗区政府的下属企业,到1988年欠债达到了149万元,公司濒临破产。

西岗区政府为了拯救这个“烂摊子”,向全西岗区的官员们发出启事,希望有能人主动站出来为公司和区政府分忧。

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工作,当时没有人主动和区政府接触,除了王健林.多年后回忆此事,他的口吻依然是:“在机关就算混上了一个区长、副市长,也没有什么意思。

"1988年,王健林接手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

他对公司进行了整顿,又从老战友那里托关系获得了指标(当时政府限制指标)和银行贷款,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赚了第一笔钱。

公司在王健林接手的当年就扭亏为盈,为此西岗区政府给他个人奖励15万元,但他让财务把钱分给了全体员工。

说1个亿是小目标王健林

说1个亿是小目标王健林

如果让商业大佬们选择删掉一条媒体报道,我想王健林应该会选择鲁豫的那期采访,而许家印会选择在天安门广场奔跑的照片。

2016年5月27日,鲁豫来到万达总部,对王健林进行贴身采访。

王总的开放程度史无前例,不仅展示自己多幅价值连城的藏画,还请鲁豫坐了私人专机湾流(Gulfstream)G550,更说出那句著名的“一个亿的小目标”。

说1个亿是小目标,还真不是故弄玄虚,就在采访的前三个月,福布斯公布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的资产成为华人首富,超过了长期霸占此位的李嘉诚。

而彼时的万达,高歌猛进,多点开花,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商业地产、酒店、院线、体育产业、电商......王健林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不要盯着一棵树,我们要建造一片森林。

”多年来,万达也一直想打造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全球商业生态。

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在2012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院线AMC,整个好莱坞都为此打了个冷颤,很多美国人也由此知道东方有一家叫做万达的公司。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Wanda(万达)和Panda(熊猫)只差了一个字母。

也是在2012年,欧洲的不少球迷才知道,中国有一支叫做恒大的足球队,那一年的马尔切洛·里皮,炙手可热,是多家豪门俱乐部争抢的主教练。

谁也没想到,里皮竟然被许家印收入麾下,待遇是:1000万欧元的年薪,外加珠江畔的一栋望江别墅,还有一艘私人游艇。

而在这一年,广大国人也认识了许家印,导火索是一张参加两会时奔跑的照片。

那个爱马仕腰扣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被归为炫富的标签。

其实一条爱马仕对许老板算个啥啊,一位熟悉恒大的朋友曾对我说,许老板之所以喜欢爱马仕,是因为那个大大的“H”,是“恒大”的首字母。

看来许老板对“恒大”二字所爱至深,无论是矿泉水,还是人寿保险,甚至是新能源车,都还是沿用“恒大”的名字。

在营销学中,不同品类,用不同的品牌其实是更为常见的操作。

许家印并不在乎什么理论,他似乎更想让“恒大”成为一种永恒的烙印。

5个你一定要知道的成功人士创业故事

5个你一定要知道的成功人士创业故事

5个你一定要知道的成功人士创业故事创业者每一个都渴望着成功,那些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也在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不要放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成功人士创业故事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你们!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不平凡的少年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

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

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

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

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

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

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

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

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

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

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

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

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越败越战,愈挫愈勇(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你就挂了!)

越败越战,愈挫愈勇(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你就挂了!)

越败越战,愈挫愈勇(⼈⽣就像⼼电图,⼀帆风顺,你就挂了!)我和马云差了 8 个字:越败越战,愈挫愈勇。

阿⾥巴巴市值:2728亿美元;新东⽅市值:75亿美元。

马云,我真的⾮常的佩服他,⾸先佩服他的是他跟我有同样的经历,我考了3年才考上了⼤学;他也是考了3年。

我⽐他还要幸运⼀点,我考上的是北⼤的本科,马云考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

可见,我们除了长相上的不同,还有智商上的差别。

但是,阿⾥巴巴在14年到美国纽交所去上市,市值200亿美⾦,新东⽅⽐阿⾥巴巴早⾛了⼀步,我们在2006年就到美国上市,新东⽅的市值到今天为⽌才75亿美⾦。

当然同学们不要⼩看40亿,你想做⼀个75亿美元的公司给我看看也是不容易的。

有时候我想,我跟马云的差距在什么地⽅呢?后来发现,我跟他的差距就在最后⼋个字上,马云是⼀个典型的越败越战,愈挫愈勇的⼈物,我是典型的不是越败越战,愈挫愈勇的⼈物。

我到后来有了这样⼀点精神,也是从周围的朋友⾝上学来的。

阿⾥巴巴是马云做的第5个公司。

马云在⼤学毕业以后,当了⼤学⽼师,也跟我⼀样,出来开了⼀个外语培训班,新东⽅第⼀个外语培训班招⽣⼈数13⼈,3年以后,新东⽅同期学⽣到了5000⼈,⼀举成功。

马云第⼀个培训班招了20个⼈,3年以后的培训班还是20个⼈,开培训班失败了。

马云⼜做了⼀个翻译社,怎么做怎么亏本,紧接着做了⼀个中国黄页,⼜失败了。

马云⼜跑到北京开了⼀个合资公司,做了不到半年,还是失败了。

请⼤家想⼀想,如果是你,连做4个公司都失败了,你会怎么办?你会怎么想⾃⼰?你会想,⽼⼦天⽣不是⼲这个事情的料,我天⽣是给别⼈打⼯的料,我再也不开公司了。

但马云想的是,前⾯的失败是为了奠定未来做世界⼤公司的基础。

我终于看出了,我和马云的区别。

⼈的区别,不在于家庭⾝份,不在于长相,不在于上什么⼤学。

请记住了,这个世界上,能掌管命运的就是你⾃⼰。

没有任何⼈能把你从泥泞中拉起来,只有你⾃⼰可以爬起来;没有任何⼈可以阻⽌你前进,只要你⾃⼰往前⾛。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最近我们的万达创始人王健林的小目标走红于网络。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王健林的创业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

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

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

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

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

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

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

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

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

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

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

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

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

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

创业拼搏的人物素材

创业拼搏的人物素材

创业拼搏的人物素材素材1: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故事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

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

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

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g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

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

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素材2: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故事史玉柱在脑黄金产品成功之后,整个团队上下的人全部头脑发热,一口气又推出了12种保健品,但最后彻头彻尾以失败告终,再加上巨人大厦的营销失策,使得史玉柱一手搭建的巨人帝国面临危机。

一夜之间,史玉柱负债2.5亿,跌入人生谷底。

在这段时间里,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让人将当时报纸上关于他的负面文章一篇篇接着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

文章骂得越狠,他读的次数越多,甚至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向他“开火”。

正是凭借着反思、务实、信心,史玉柱在全国县域市场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脑白金让他重新回到了一线商人的俱乐部,史玉柱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素材3: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故事被北大开除后,俞敏洪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只好下海办起了培训班。

开班初期生源少,为了招生俞敏洪常常一个人骑车,拎着糨糊桶,满大街贴招生广告。

冬天里,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冻成一块,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和妻子待在“教室”里虔诚守候,盼着来报名的学生。

为了学校,俞敏洪曾经一口气喝下两斤白酒,送到医院抢救了6个小时才抢救过来。

正是有了俞敏洪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新东方教育帝国。

素材4: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故事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

王健林首富史:9天9夜没睡觉3年打222场官司

王健林首富史:9天9夜没睡觉3年打222场官司

王健林首富史:9天9夜没睡觉3年打222场官司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8年第02期说到最富有的中国人,你会想到谁?李嘉诚,马云,王健林。

BAT的另外两位巨头……李嘉诚比王健林大20多岁,比马云大30多岁,借了香港早几十年的繁华,成为老牌华人首富,他是赚老钱的首富。

马云则是靠互联网大浪潮,被称之为赚新钱的首富。

王健林最特别,他是一砖一瓦、一城一池、像搭积木一样,垒起了一个万达帝国。

传统产业里面,没有人比他更成功。

在万达版图上,可以看到庞大的产业群:房地产开发(重资产,轻资产),电影产业链(电影院线、投资、发行),旅游产业链(酒店、旅行社),高科技文化产业链(秀,电影乐园,动漫),消费产业链(百货,ktv,游艇,儿童游乐),体育产业(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盈方体育),金融(百年人寿,快钱),还有以万达广场为平台的o2o。

在这些产业群中,已经有两个世界第一:商业地产、电影院线,还有若干中国第一。

世上没有白来的富贵,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首富的成功学。

弃政从商,看准了就要去试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入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

在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8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但很快,本认为仕途无量的王健林竟弃政从商,通过企业改制的机会,创建了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迈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后,万达的第一桶金是大连市政府北门的棚户区改造。

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无奈的举措,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万达拿不到当时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配额,只能承接旧城改造这个不被看好的工程。

王健林作了大胆的尝试,铝合金窗、防盗门、改明厅、设洗手间,这些现在看来的“小儿科”,在当年都是创举。

万达在这个项目上赚了近千万,更重要的是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全国首家进行旧城改造的企业,迅速做大了企业规模。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

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忙暗示没有目的的驱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健林:创业初期3年内被告222次,9天9夜没睡觉
王健林在这个演讲中讲到了万达创业初年的三个故事。

他最后说,如果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面对人生。

王健林:创业初期3年内被告222次,9天9夜没睡觉为何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

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

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

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

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

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

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

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

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

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

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

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

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

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

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

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

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

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闯入了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