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国人民居住在洞穴和茅草屋中,这些简陋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挡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和木材建造房屋。
商朝时期,出现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都城,城墙、宫殿和祭祀建筑等开始兴起。
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兴起,城市规划和城墙建设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寺庙和陵墓的建设也逐渐兴起,这些建筑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和信仰。
封建社会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建筑以宫殿和园林为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明清时期,紫禁城和圆明园等宫殿建筑广为人知。
同时,中国的园林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等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派建筑逐渐兴起。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保护和修复古代建筑,例如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等。
近年来,中国建筑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现代化建筑涌现出来。
高楼大厦、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现代建筑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建筑史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和园林,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
这一时期建筑上大城市开始出现, 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的兴建 ,以及瓦的发展和砖的出现, 装饰
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铁工具的应用,提高了木构建筑的艺术和加工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
。在工程
构筑物方面,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 大。
客家土楼 傣家竹楼
蒙古包 窑洞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 (未形成统一意见)
1、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期) 2、秦汉 ——三国时期(成型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期) 4、隋唐 两代(成熟期 ) 5、宋元两代(转变期) 6、明清 两代(渐进期)
一、原始社会建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成熟必然是由完全不成熟的初始形态经过不断地演变,历经
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
(三)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
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 400 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
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 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
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
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的一些建筑形态、建筑发展,以及当时的建筑装饰等技术艺术的特色和水平,特别是雕刻艺术的
水平。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5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3333千年文明的结晶。
然而中国建筑艺术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它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
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创始/成型/成熟/程式化/解体五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
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
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
•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
•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 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 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 寺塔盛行。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 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 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 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 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 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 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 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 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 宫殿。 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 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 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
• •
•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 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 鲜、日本。 隋朝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炀帝大业年间(605~618 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 桥。 唐代前期,于开元年间(714~741年)。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 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 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 (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 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 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中国建筑发展史

汉阙
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 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 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
大下小之石精品块课件承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用土堆成的山陵,经过 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影响到汉代乃至历朝历 代。
精品课件
两汉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 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 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 葬。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 的穹窿。
精品课件
史前及先秦建筑
精品课件
品课件
我国史前建筑特点
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 者为营窟。”
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 建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未央宫
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 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 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
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精其品它课件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未央宫遗址
精品课件
汉阙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 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发展史上追溯到农业文明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子遍及中国许多地区,他们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变迁、内部遗产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的碰撞,最终的形成了一套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最早的中国古建筑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它们更多地表现为洞穴和石筑。
在先秦、秦汉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国古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木结构在中国建筑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如堤坝、涵洞、庙宇等,多以木头结构形式存在,这一时期也尝试许多绘画和镂雕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称为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
由于五代的文化交流,中国建筑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包括如瓦哥农场和台基庙宇,布置有多个穹顶室。
它们总是采用木质结构和绘画工艺,真正成为一种集艺术,内涵文化和神秘感于一身的建筑形式。
随后的两宋、金朝,中国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多的庙宇、宫殿都采用木结构,尤其是宋、金早期的庙宇,尤为精致,它们不仅充满精美的艺术装饰,而且还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成为了一个新的精神源泉。
明清时期,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发展起来,建筑多以园林、宅邸为主,架构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并多以姚氏家居为为新贵,使中国建筑更加精致。
进入现代,随着西方建筑理念的传入,以及内蒙古边疆建筑、新中国三大类型建筑和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涌现,中国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文化上,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众多国家及文化的交流交融,成为各文化的融合之地,也在不断地汲取外部精华,逐步塑造出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美丽新形象。
中国建筑发展至今,建筑的本质特征已显著改变,从最初的简单的工具性建筑,到现在充满未来感的界面,中国建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延续至今。
这段时间内,中国建筑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发展的历程,涵盖古代至今。
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2年商朝时期的殷墟遗址,其中著名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建筑记录。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技术进行构造,这种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
同时,古代中国建筑也注重建筑的布局和形状,在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宫殿、庙宇和园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呈现出各种风格和特色。
例如,唐朝的建筑以大型宫殿和佛寺为主,采用了大量的砖石结构和彩绘技术,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繁忙。
宋朝时期,中国建筑注重工艺和细节,建筑构造更加精细和复杂。
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建筑中引入了许多西方风格的元素,使得中国建筑变得更加多元化。
20世纪初,中国建筑经历了新的变革。
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和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开始逐步融入西方建筑风格。
上海的外滩建筑和北京的中山公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中国建筑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
长期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建筑才重新回到了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建筑拥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风貌。
许多世界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加入到中国建筑领域,为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了许多创新的设计理念。
例如,鸟巢、水立方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建筑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城市景观。
然而,中国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文化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传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被拆除,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一些新建的建筑也缺乏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0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 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 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中国建筑发展史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2、装饰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中国建筑发展史
河南偃师二 里头二号宫 殿遗址: 面积比一号 小,同样也 是门、堂、 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 局在夏到早 商已经是大 型建筑的常 规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院 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 定型化。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奴隶社会大发 展时期。开始出现一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 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 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
一切因地制宜。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
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
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第四节春秋时期建筑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
2、春秋都城与城市建设
3、高台建筑的出现
4、春秋建筑装饰
第五节战国时期建筑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铁
2、战国时期建筑特点
3、战国空心砖、石墓
思考题:
1、从都城与宫殿建筑的发展来看建筑从实用性与地位彰显的转变。
2、四合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什么样的建筑思维?
3、三合土的运用和西周瓦的发明,说明了人类怎样的劳动智慧?
4、战国时期砖石建筑与崖墓的出现,与什么样社会背景与生产力水平有关?第三章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6课时)
第一节秦代的建筑
1、秦统一后的社会经济
2、秦阿房宫
3、秦陵
4、秦长城的修建
5、秦驰道的修建
第二节两汉的建筑
1、汉代社会发展水平
2、成熟的木架建筑
3、西汉砖石建筑
4、西汉长安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建
1、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
2、佛教传入与佛教建筑发展
3、少数民族带来的生活习惯变迁
思考题:
1、分析秦长城的起源与建设思维。
2、为什么说两汉是我国建筑史的大发展期?
3、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有什么不同?分析它们之所以流行的各自优势?
4、佛教引入中国,对我国建筑发展史有什么影响?
第四章隋唐五代建筑(4课时)
第一节隋代建筑
1、结束战乱与统一发展
2、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3、大运河与隋长城
4、隋代著名建筑
第二节唐代建筑
1、唐代建筑群与建筑特点
2、用材制度
3、砖石建筑兴起于发展
4、唐代建筑装饰艺术
第三节五代建筑
1、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
2、五代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3、五代石塔
4、五代砖木混合结构
思考题:
1、隋南北大运河对我们的古代社会经济起到了什么作用?
2、描述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城市特点,论述它们的空间构造思维与对后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3、论述魏晋开始的砖石建筑取代木构架建筑的原因。
4、论述唐代“用才制度”对我国木构件建筑发展有何深远作用?
第五章宋辽金建筑(4课时)
第一节宋代建筑
1、宋代社会背景与经济发展
2、宋代城市结构和布局
3、《营造法式》
4、宋代建筑群的组合方式
5、宋代建筑装修和色彩
6、宋代砖石建筑
第二节辽金建筑
1、辽金社会经济
2、辽代建筑特点
3、金代建筑特点
思考题:
1、论述宋代取消夜禁制度对我国古代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
2、简述《营造法式》的基本内容,谈谈它对我国建筑起到的作用。
3、描述宋代建筑装饰特点。
4、如何从辽代建筑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风格延续性背后的原因。
第六章元明清建筑(4课时)
第一节元代建筑
1、元大都与其宫殿
2、元代的宗教建筑
3、陵墓、园林及其他建筑
第二节明代建筑
1、明代城市和宫殿
2、明代坛庙和陵墓
3、明代宗教与建筑
4、明代园林与民居
5、明代建筑装饰与明代家具
第三节清代建筑
1、清代园林
2、喇嘛教建筑兴盛
3、清代住宅建筑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元代建筑采用“减柱法”和弯曲木材进行建设大型建筑?
2、从北京妙应寺白塔谈谈元代建筑中的宗教影响。
3、分析明代大量使用砖砌城墙的原因?
4、简述明清时期木构架建筑大量简化施工的意义与作用。
5、分析明清时期民居多彩多姿的形成原因。
6、简述《工程做法则例》对我国明清时期建筑行业的作用。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与演变(2课时)
1、中国古代建筑体系
2、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几种类型
3、古建的结构单位
4、木构架结构的基本形式与构造
5、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与建筑群的组合
6、古建单体建筑的变化
7、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思考题:
1、简述我国建筑体系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2、画图说明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三种形式,分别说明其优缺点。
3、简述我国古代建筑群组合与排列的演变过程。
4、从屋顶、梁柱结构分析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建筑》1990年中国古籍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198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2002-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和发展》,陈明达《文物》1981(5):69 ~ 74页;
(5)《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发展概况》,郭湖生《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论文集》1986 (6)《全球城市史》乔尔•科特金. 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古代城市》2003年文物出版社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册、下册) 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刘敦桢建筑史论著选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程安排
课堂教学形式和考试
以课堂讲课为主,配以大量幻灯图片、多媒体影像资料。
安排相应的实地参观教学。
考试可以是随堂闭卷笔试也可以是开卷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