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合集下载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20分)1. (9分)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ǔ浩劫萦绕拙劣奠定目________zhìzhāi qiǎng bǎo jiā________爱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锁2. (5分)古诗文默写(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2)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3)力尽不知热,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3. (4分)分别写出下列划线词正确的意义。

①将军百战死________ 出郭相扶将________②不闻机杼声________ 万里赴戎机________4. (2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都饱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B . 《秋天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苏州园林》《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戴望舒、叶圣陶、都德。

C . 成语“温故知新”“豁然开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论语》《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

D .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同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二、阅读理解 (共6题;共135分)5. (40分)阅读名著《水浒传》,回答下列问题。

(1)陆谦是林冲自幼相交的好友,林冲却将他杀死了,这是为什么?(2)“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浙教版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浙教版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

浙教版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 (2019九上·肥西期中) 默写。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2)鸡声茅店月,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3) 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 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中相信自己的远大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2. (3分) (2018八上·宁波期中)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④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②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④浦:近岸的水面。

(1)诗的二,三联各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等雨中景物,营造了朦胧沉重的氛围。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联的妙处。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3. (8分) (2019八下·潮阳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 )卷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 (2017七上·卢龙期末)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论语子罕》)(3) 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________(晏殊《浣溪沙》)(4)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5) ________,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2. (3分) (2019九下·温州竞赛)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阮籍诗咏怀(其一)(三国·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①。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北林——《诗经·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________________之情。

(1)读《竹里馆》,我们可知诗人王维是在“独坐幽笪里”时“弹琴”;读《咏怀》(其一),我们可知诗人阮籍是在“________”时“弹琴”。

(2)请阅读【注】所引《诗经》语句,并联系诗歌语境,推断“北林”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3)请参照“对比、用典、视觉听觉相结合、托物言志、以动(声)衬静、白描”等表现手法,赏析“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联的妙处。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3. (8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 》,作者欧阳修是________ (朝代)作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山间四季景色变幻而多美。

B . 人们、太守、山林和禽鸟一起欢乐。

C . 太守酒醒之后用文章叙述了这些事情。

D . 人们不知太守为什么乐,因为太守醉而没说。

四、课外阅读 (共1题;共6分)4. (6分)(2019·江西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距至也。

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 ,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 ,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

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无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

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

过则醉,经旬乃醒。

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①甔槌(dān zhuì):盛水的陶器。

②瀵(fèn):泉水。

③醪醴(láo 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

⑤札厉:瘟疫。

⑥侪(chái):共同,一起。

⑦孳(zī)阜:繁衍盛多。

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其国/名曰终北B . 一源/分为四埒C . 其/俗好声D . 数月/乃复(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________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________③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则醉,经旬乃醒②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5. (14分) (2019八上·宣州期中) 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母亲的衣橱①母亲不让别人动她的衣橱。

②那一次,我接她去我家,弟弟把汽车都发动好了,却迟迟不见母亲出来。

我等得心急,就跑进屋催促,只见母亲正埋头在衣橱里找什么。

“我想穿上你在北京给我买的那件毛衣。

”母亲说。

我要动手帮她找,母亲不让,担心我会给她翻乱了。

我这才发现,衣橱里的东西都摆放得很有条理。

母亲指着衣橱解释说:你给我买的衣服在这边,那边两摞,是你大姐和二姐的。

在我的惊诧中,母亲慢慢换好衣服,又对着大镜子照了照,才满意地朝外走去。

③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毅然独自拉起了家庭的大车,车上载着我们兄妹七人。

最苦的那十几年,母亲从未穿过新衣,却把我们收拾得干净整洁。

我10岁那年冬天,冻伤了脚。

为了赶在大年初一让我有新棉鞋穿,母亲三十晚上还在忙碌。

那幅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15瓦的灯泡下,严重贫血的母亲坐在马扎上,握着锥子和线上鞋底,弓着腰、低着头,鼻尖上沁满细密的汗珠……但第二天清晨,母亲已经精心收拾好自己,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身上的旧衣服洁净平整,在院里庄重地燃响新年的第一串鞭炮。

④母亲爱我们,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就要坚强美丽,自信勇敢,不被任何困难压倒。

⑤那一年,排行最小的弟弟也考上了警官学校,至此,我们兄妹七人中有四个考上了大学。

母亲终于不再改我们的旧衣穿。

⑥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日子里,我们不顾母亲说浪费,不断给母亲买东西,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她的养育之恩。

许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给她买过什么,但她却记得一清二楚。

冬天来了,她会对前去看望的我撩起裤脚说:“你买的袜子,还很暖和,真的很厚实啊!”二姐去了,她会挽起袖口,对二姐说:“你买的这件保暖内衣,现在还很合身。

”大姐来了,母亲会拿出鸭绒袄,对大姐说:“你选的这个样式,今年还很时兴呢!”⑦衣橱里的那三摞衣服,是母亲的宝贝,去哪个女儿家,就穿哪个女儿送她的衣服。

她说,这都是孩子们的一片心,穿在身上,才能知道孩子们的好,记着孩子们都是多么懂事。

于是,每一次,当母亲衣着光鲜地站在我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报答我们来了。

可是,作为儿女,我们给予含辛茹苦母亲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啊!⑧一想起这些,泪水就盈满我的眼眶。

(作者:伊沫;有删改)(1)母亲为什么不让别人动她的衣橱?(2)母亲用哪些行动告诉子女“要坚强美丽,自信勇敢”?(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饱含的情感。

①在院里庄重地燃响新年的第一串鞭炮。

②这件保暖内衣,现在还很合身。

(4)如果把结尾的“泪水就盈满我的眼眶”换成“我的眼眶就盈满泪水”有什么不好?(5)文中子女的行为给你带来了哪些“孝敬”方面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6. (19分)(2019·大埔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②沿溯阻绝________③略无阙处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 . 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 . 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 . 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六、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7. (4分)(2019·郴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材料二: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

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宇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

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

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材料三: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

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