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_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获奖)

44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连之不 的间同
是科 紧学 密领 相域
No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Image 恐龙不会迁徙
(总起)
大陆漂移
(具体精选说可编辑明ppt)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成 立
(总结)
4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
子》年终总结报告
模板这里输入演示者的 名称
LO GO
精选可编辑ppt
Image 的区别时,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
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 第三是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
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 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精列选可数编字辑pp、t 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66
中。—— 阿西莫夫
精选可编辑ppt
75
No Image
精选可编辑ppt
76
精选可编辑ppt
30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 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 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 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 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பைடு நூலகம்t
23
为什么“恐龙会无处不在”?
No
ImNaoge
Image
精选可编辑ppt
24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 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 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答案] 心理: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 性格: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 [点拨] 分析“脸蛋全红”时其心理,结合上文所叙事情即感激与难堪。 性格:不愿意无故接受别人帮助的那种真诚与守信。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 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 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 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专)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五讲 表达方式与记叙的顺序课件(经典回放点拔+考点解 读回放+考点跟踪突破+13中考真题)
•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 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 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 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 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 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 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 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 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 开了。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
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的事实。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考古)(生物学) 佐证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 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泰斗。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 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
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是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材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 (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
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多媒体展示《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 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 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立
(总结)
(分 说)
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 “火山说”;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 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 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 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 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 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 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 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 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 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 在。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
逻 辑 顺 序
火山说 1、在一 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科学家研究了拉顿地区的岩层。 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 山活动,而是撞击。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 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 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1)语言准确。
写作特色: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 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 “毫无疑问, 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 ‘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 的严密和准确。
2)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平实的说明形式。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证明“恐 龙的灭绝是由大陆漂移”和“恐龙的灭绝是由撞 击造成”这两种观点。例证是科学的求证方法, 也是平实说明的一种形式。
比较阅读
1本文与第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 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 同 1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 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 释清楚。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2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易通俗。
自读课文,本文要说明 的内容是什么?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准备复述。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 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 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美 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 国 科普 阿西莫夫 的作品, ________ 作家_________ 科普作品 。 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 自贡 ______________ (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影响。 _____________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 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 ”理论)的正确。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 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 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 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 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 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4、复述“泛大陆”如何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无法迁 移,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被证实。——简介“泛大陆”理论。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 打比方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 举例子 )
撞击说
火山说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 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 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 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陨石 巴林杰陨石坑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 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 量灭绝的灾难。
2.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 造理论。包容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碰撞等学说。
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 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 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 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意大利)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英国)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德国)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的。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 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 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树立 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 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一身书 呆子气,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分 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在靠近南极 的詹姆斯罗斯岛 也发现了恐龙化 石。
(二)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 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 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 全分开。
恐龙灭亡之迷
?
2、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理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 “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 学概念。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 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本文选自《新疆域 》,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科学幻想小说家。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 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 部,是公认的当今美
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骨骼
gé
漂移 驮着 铱
piā o
tuó yī
地壳
qiào
深渊 yuān 两栖 qī guī
岛屿链 yǔ liàn 潮汐 xī
硅
追溯
鸟臀目 携带
sù
tún
褶皱 zhě zhòu
蟾蜍 chán chú
劫难 jié 衍射 yăn
xié
字词解释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 弯曲。 3 劫难:灾难。 4 致密:细致精密。 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 事物的由来。 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 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定破绽。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 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 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 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 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