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

对青少年成长教育启示作用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鼓励青少年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通过阿西莫夫的作品,青少年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和方法论,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学贡献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西莫夫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 ,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
成就
他的作品涉及科幻、科普、文学评论 等多个领域,对科幻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他一生创作了近500部 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
科幻小说发展及影响
发展历程
科幻小说起源于19世纪初的欧洲,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多个阶段。20世纪中 叶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科幻小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 裁。
阿西莫夫在短文中表达了自己作为科幻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
,科幻作家不仅要关注科技的发展,还要关注科技对社会、对人类的影
响,并积极探讨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强化科技伦理教育
通过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素养,引导 人们正确面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完善科技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科技法规体系,规范科技行为,防止科技被滥用或误 用,保障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科技挑战和危机, 促进科技的和平利用与发展。
05
分析阿西莫夫写作风格与 技巧
简练明快、逻辑严密写作特点
简练明快
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以简练明快 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复杂的思想,让读者能够快速理 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 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 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 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 很多深层证据。
地震
火山爆发
海啸
龙卷风
异齿龙
三 角 龙
鸭嘴龙
霸王龙
恐龙无处不在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 离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 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说Βιβλιοθήκη 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 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 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 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 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 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 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 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中心思想
说明顺序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二、《机械生物的产生》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
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
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海沟”的形成过程,从文中“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等句子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相联系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
板块理论 地质学
生物学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分
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说)
揣摩语言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 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 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 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 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 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1)语言准确严谨简练。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 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 “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 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 密和准确。 2)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平实的说明形式。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证明“恐 龙的灭绝是由大陆漂移”和“恐龙的灭绝是由撞 击造成”这两种观点。例证是科学的求证方法, 也是平实说明的一种形式。
说明顺序:逻辑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总 分 总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结束全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默读课文,探究问题: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 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 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 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说明了什么问题?
主旨概括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 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 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的灭亡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
科学假说?请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说”
“火山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 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 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 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 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 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 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 神。(重点)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 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 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 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 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三、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 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 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 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四、精读课文,理解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字词学习
遗骸( hái ) 褶皱( zhě ) 劫难(jié ) 追溯( sù ) 两栖( qī ) 鸟臀目( tún ) 骨骼( ɡé ) 衍射( yǎn ) 潮汐( xī )
硅 ( ɡuī ) 携带( xié ) 铱 ( yī )
词语解释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 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大陆漂移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 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 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课文解读
一、快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依据_在__南__极__发__现__恐__龙__化_石__的事实,证明了 _大__陆__漂__移__假说。
列数字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 年前形成的。”通过列数字,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 力强。“多次”“大约”等词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通过打比 方突出南极的气候特点——寒冷、冰天雪地。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 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 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 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 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 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 大灾难。”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生__物__学__ (__恐__龙__)__、__地_质__学__(__板__块__理__论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 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 间的联系。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 或体积增长。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 的由来。
龙无处不在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 话,例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 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 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火山、地震、 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的例子,说明“板块构造” 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解开了许 多地质之谜。
作者名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 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 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 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 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 窟》系列等。
背景链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 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 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 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 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 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