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早春是一个渐暖而又稍显清寒的季节。
在这个时节里,大自然万物苏醒,生机勃勃。
而诗人张十八员外却在这个时候选择隐藏身影、回归水部,享受宁静和寂寞。
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研究和解读张十八员外及其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早春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熟悉并理解早春的特点和意象;3.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1. 张十八员外的背景介绍和诗歌作品选读;2. 早春的特点和意象分析;3. 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展示图片或文字描述早春的特点和意象,引发学生对早春的思考和感受。
2. 张十八员外的背景介绍和诗歌作品选读(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张十八员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选取几首早春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
3. 早春的特点和意象分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早春的特点和意象,如花鸟春晖、微风拂面、生机勃勃等。
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诗歌中寻找相关的描写和印象。
4. 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5分钟)教师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注意诗意、注重形象、体会情感等。
教师通过示范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5. 总结和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讨论和问题反馈;3. 学生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和感受早春的特点和意象,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 组织学生朗读和演绎张十八员外的诗歌,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有关早春的诗歌创作或绘画作品。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第【1】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
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
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古诗词诵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赞美早春景色之作,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祝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早春景色。
举例: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古诗词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如“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
举例: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难点问题。
(3)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诗歌内容。
举例: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构词法记忆等,帮助学生巩固背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色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意象,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对诗中难点词汇、句子及意境的解读中,发展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怀,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
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
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
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
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
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吴郡人。
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教案设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古典诗词鉴赏与早春之美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诗意,掌握关键诗句的含义,了解韩愈及其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想象描绘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对早春之美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理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诗意与意境。
•掌握韩愈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将诗歌的抽象情感与具体意象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及注释材料。
•韩愈相关背景资料。
•早春景象图片与视频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视频或音频,如细雨绵绵、嫩芽破土、花开满枝等场景,营造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早春吗?早春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绘早春之美的古典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揭示课题:介绍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抒发个人情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便是他描写早春之美的佳作,表达了对早春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要求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字词讲解:教师集中讲解文中关键词汇,如“天街”、“润如酥”、“绝胜”、“烟柳”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大意,明确诗歌的主要情感与意境。
三、深度解析(约20分钟)•诗意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与意境。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润、酥”等字,会写“街、润”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之情。
4.学习诗歌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背诵诗歌,学习修辞手法,感受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描绘的早春独特景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早春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早春的视频,引出课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提问学生对早春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含义,如“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润如酥”“遥看”“近却无”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早春景色。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之情。
从“天街小雨润如酥”感受春雨的细腻滋润;从“草色遥看近却无”体会早春小草的朦胧之美;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理解诗人对早春的偏爱。
5.赏析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把小雨比作酥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腻和滋润。
6.朗读背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人对早春的赞美之情。
多种形式朗读,如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7.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早春的诗歌,如韩愈的《春雪》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早春之美。
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早春景色,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8.总结全文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9.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2、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
春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词语:草长鸢飞、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暖洋洋、软绵绵……色彩:绿色(柳树、小草)、红色(山茶花)、粉色(桃花)、白色(梨花)……诗句: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
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
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
管水利方面的.政令。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吴郡人。
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
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
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
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
连影儿都不见。
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
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
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