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惜誓》到《惜诵》,贾谊对屈原的继承

合集下载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摘要、汉初政治大一统加剧了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汉初文士在接受北方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南方楚文化的浸润。

贾谊远在贬赴湘南之前就对楚文化有所涉猎,三年的贬宦生涯,致使贾谊更加积极地继承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执著精神,同时《楚辞》的文学形式也深深影响到了贾谊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贾谊;楚文化;屈原;《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47-04汉初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加剧了各文化间的交融和繁盛,日本青木正儿于《中国文学思想史》中言、“姑不论周初楚人之物质情形如何,唯其在文艺方面所显示,则似有难于忽视之文化。

此种文化日后汇集于《楚辞》之中,而予汉代文学以极大影响。

”[1]可见《楚辞》影响尤为显著。

汉初君臣多为楚人,他们于生活习惯、风气习俗、审美爱好等方面尊崇楚文化。

至于文学方面,形成了屈原效应,楚声骚赋甚为文人所追慕模仿。

李长之先生称汉之代秦是“楚文化的胜利”[2],当不无道理。

在这样一种楚风盛行的文化氛围内,文士们亦不能不被楚风深深感染。

这其中贾谊受楚文化之影响,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贾谊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散发巨大影响的悲剧性人物。

在我们眼中,他们被视为忠而获罪、怀才不遇而悲愤抑郁、命运短折的天才人物代表,亦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

司马迁于《屈原贾生列传》中将两人合传,清人李景星评论是因为怀才不遇,王]运论及二人事业相类,“屈、贾宜合则司马子长已有定论。

盖两君子俱以文儒赅通政事,有名世王佐之业”。

陈仁锡言及二人命运、才情相似,“屈贾伤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共传”。

汤炳正先生则归纳为思想体系一致、“史迁的《史记》,以屈、贾合传,其原因不止一个,但屈、贾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应当是合传的根本原因。

”[3]古今文人学者们对屈、贾合传的各类解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两人不仅有相似的身世命运,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且两人还存在精神思想上的承继性。

从《惜誓》到《惜诵》,贾谊对屈原的继承

从《惜誓》到《惜诵》,贾谊对屈原的继承

从《惜誓》到《惜诵》,贾谊对屈原的继承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政论散文言辞犀利,观点鲜明,感情饱满,气势夺人,敢于针贬时弊,发表政见。

后代文人和政客对其政论散文多有论述,评价极高。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辞赋家,是汉初辞赋创作的代表人物。

《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七篇,今存五篇。

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是继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一公元前278)之后,骚体赋中的杰出代表,深受后世赞赏。

这两篇赋为贾谊所作,自古以来毫无争议,但《惜誓》的作者问题,历来却争执不断,并且对于《惜誓》的艺术价值,历来评价也不高。

比如,马积高在《赋史》中曾指出:此赋(指《惜誓》)绝不可能是贾谊的作品,而当是西汉末期一位被贬滴的失意者所为作者是有文学修养的,但前段主要模拟《远游》,后段主要模拟《吊屈原赋》,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

马积高先生一方而否认了《惜誓》为贾谊所作,另一方而也认为《惜誓》没有艺术创造性,艺术价值不高。

笔者认为,从历代名家关于《惜誓》作者问题的论述及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以及贾谊的生平来看,可以推定该赋确系贾谊所作。

另外,《惜誓》与屈原的《惜诵》有诸多的承继关系,《惜誓》在很多方而接受了《惜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一点,是目前学界尚未论及的。

本文的论述目的,一方而为《惜誓》正名,发掘《惜誓》的艺术价值;另一方而,贾谊与屈原在经历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通过发掘《惜誓》对《惜诵》的承继关系,能探究两位天才作家内在精神的关联与沟通。

一、《惜誓》作者考述相对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来说,《惜誓》影响较小,且关于其作者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东汉王逸言:《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

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但宋代朱熹(1130-1200)则言:《惜誓》者,汉梁太傅贾谊之作也,并解释说《史》、《汉》于谊传独载《吊屈原》、《鹏鸟》二赋,而无此篇,故王逸虽谓或云谊作,而疑不能明,独洪兴祖以为其间数语与《吊屈赋》词指略同,意为谊作无疑者。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作者:宋贤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汉初政治大一统加剧了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汉初文士在接受北方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南方楚文化的浸润。

贾谊远在贬赴湘南之前就对楚文化有所涉猎,三年的贬宦生涯,致使贾谊更加积极地继承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执著精神,同时《楚辞》的文学形式也深深影响到了贾谊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贾谊;楚文化;屈原;《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47-04汉初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加剧了各文化间的交融和繁盛,日本青木正儿于《中国文学思想史》中言:“姑不论周初楚人之物质情形如何,唯其在文艺方面所显示,则似有难于忽视之文化。

此种文化日后汇集于《楚辞》之中,而予汉代文学以极大影响。

”[1]可见《楚辞》影响尤为显著。

汉初君臣多为楚人,他们于生活习惯、风气习俗、审美爱好等方面尊崇楚文化。

至于文学方面,形成了屈原效应,楚声骚赋甚为文人所追慕模仿。

李长之先生称汉之代秦是“楚文化的胜利”[2],当不无道理。

在这样一种楚风盛行的文化氛围内,文士们亦不能不被楚风深深感染。

这其中贾谊受楚文化之影响,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贾谊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散发巨大影响的悲剧性人物。

在我们眼中,他们被视为忠而获罪、怀才不遇而悲愤抑郁、命运短折的天才人物代表,亦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

司马迁于《屈原贾生列传》中将两人合传,清人李景星评论是因为怀才不遇,王闿运论及二人事业相类,“屈、贾宜合则司马子长已有定论。

盖两君子俱以文儒赅通政事,有名世王佐之业”。

陈仁锡言及二人命运、才情相似,“屈贾伤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共传”。

汤炳正先生则归纳为思想体系一致:“史迁的《史记》,以屈、贾合传,其原因不止一个,但屈、贾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应当是合传的根本原因。

”[3]古今文人学者们对屈、贾合传的各类解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两人不仅有相似的身世命运,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且两人还存在精神思想上的承继性。

贾谊对屈原辞赋艺术手法的创造性继承

贾谊对屈原辞赋艺术手法的创造性继承

贾谊对屈原辞赋艺术手法的创造性继承贾谊的辞赋,不仅在思想感情上与屈原息息相通,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是追步屈原的,但贾谊的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我们主要从神话虚构与比兴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屈原骚赋艺术特征,最突出的是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虚构。

我们读《离骚》,不仅被屈原的爱国之情所感动,而且为其神话境界所吸引。

屈原创造这—境界,正是他追求理想的—种寄托,借以表现他内心的情感,一首《离骚》实际上就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屈原想象自己驾着车马自由驰骋,“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他“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表明了自己对治乱之道的清醒认识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然后“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行游天上。

诗人朝发苍梧,夕至悬圃,饮马咸池,总辔扶桑,折若木拂日,逍遥而游。

他使月御望舒为先驱,让风伯飞廉为后属。

可是在天上的追求失败了,“吾令帝阍开关兮,绮阊阖而望予”,他被拒之门外,欲求不得,只好登上阆风山,而又怅然不已:“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于是又想象要云师丰隆去求洛神宓妃,但遭到宓妃的无礼拒绝:“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诗人改求有娀氏之女,也未成功,欲求有虞之二姚,又恐理弱而媒拙,最后一无所获。

诗人又虚构了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设言弃都远逝。

他驾着飞龙玉车,再次开始了周游,“远逝以自疏”,但是当他升上天庭,在光明中看到自己的“旧乡”楚国时,却终未离去。

诗人的想象最终回到了现实。

屈原通过虚构的境界来象征他的追求,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的虚构,充分采用了神话传说,而且塑造了诗人上下求索的艺术形象,在浪漫的气氛中,展现了—幕幕戏剧性的场景。

《离骚》是想象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诗篇,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对后世影响至深。

贾谊的辞赋在虚构神话境界上已没有屈原作品那样阔大的气象,体制也较小,因此神话成分明显减少。

比较接近屈赋的拟骚赋《惜誓》也有—段神游的描绘,但基本上是对屈原的模仿。

论贾谊《惜誓》对屈原《惜诵》的接受

论贾谊《惜誓》对屈原《惜诵》的接受

论贾谊《惜誓》对屈原《惜诵》的接受
赵玉霞;孙荆辉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7)003
【摘要】贾谊的《惜誓》与屈原的《惜诵》在内容主旨和艺术形式上一脉相承.贾谊在痛惜屈原怀才不遇的悲愤中,自喻受谗遭贬和时政的是非颠倒.《惜誓》在两大方面表现出对《惜诵》的接受,一是思想内容上的接受;二是艺术形式上的接受,包括艺术风格的浪漫色彩、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宏阔的结构和高远的格调等.
【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赵玉霞;孙荆辉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133002;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吉林延吉1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伤逝惜原,抒愤托骚——贾谊《惜誓》综论 [J], 蔡靖泉
2.从<惜诵>看屈原的"发愤抒情"说 [J], 王红
3.贾谊《惜誓》美学 [J], 王春才
4.\"惜诵\"与\"抒情\"间多重视角的诗意表达\r——郭建强诗歌创作简论 [J], FENG Xiaoyan
5.好谏而招忧发愤以抒情——论屈原《九章·惜诵》的题义与主题兼及注释古文的若干原则 [J], 何新文; 邹福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79[摘 要] 首先介绍了屈原的思想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分析了杜甫对屈原的崇拜和推崇,以及对屈原作品的模仿和致敬;接着探讨了杜甫对屈原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在屈原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比较了杜甫与屈原思想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传承。

通过研究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屈原;杜甫;思想继承;发展;传承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汪志悠本文旨在探讨唐代诗人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是他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他呼吁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屈原主张君主应当尊重民众的权益,依法治国,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强调君主应当以仁爱和谦虚为德,以保持人民的忠诚和支持。

他在《九章》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观点,如重视教育、保护农民利益等。

屈原对个人的自由思想和表达自由的权利非常重视。

他主张人们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而不受束缚和压迫。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抗。

他在《天问》中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政治斗争和国家命运的悲愤之情。

他对楚国的衰败和自己的流亡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悲伤,这种情感也贯穿了他的思想和作品。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怒。

这些思想和观点体现了屈原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和哲学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

《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国文学史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作品中展现了屈原对邪恶势力的鄙视和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杜甫是中国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文辞方面继承了《楚辞》的风格,更在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了发扬光大。

一、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对屈原的思想和作品深感敬仰和推崇。

屈原 司马迁 贾谊的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 散文

屈原 司马迁 贾谊的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 散文

屈原司马迁贾谊的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散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屈原、司马迁和贾谊是三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卓越的才华,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们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的思潮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具有很多共同点和启迪。

本文将分别探讨屈原、司马迁和贾谊的思想理念,并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他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成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代表性作品《离骚》以自然景观和人类命运为主题,以独立自主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抒发对自我的绝望和对名位和地位的不屑,强调了个性的独立和追求精神的重要性。

屈原的思想深受后来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屈原的先见之明和卓越的才干,使他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创者,他的《史记》被誉为史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作。

他遵循严谨的思考和研究方法,以精湛的文笔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他的史学观点突出了大历史观和历史哲学的重要性,在史学研究领域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司马迁的史学方法和思想精髓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仍然是史学领域的宝贵资源。

司马迁的《史记》使后来的历史著作有了优秀的范例,其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可见一斑。

贾谊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贾谊主张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他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职责和责任感,并提倡高尚的品德和教育。

他的著作《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例子之一,他在其中提出了自由和国家道德的重要性问题。

贾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点对后代有重要的启示,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司马迁和贾谊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贡献了无可比拟的见解和思考。

他们的创作和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还激发了我们对自身存在和社会进步的深思。

用“四分法”探考《九章》的时与地

用“四分法”探考《九章》的时与地

用 四分法 探考‘九章“的时与地兼论‘九章“的篇次屈原‘九章“中的‘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此为王逸‘楚辞章句“篇次),原本单独成篇,后人将这九篇诗作编成一组而名 九章 ㊂因为‘九章“是后人编辑而成,所以诸篇创作的时间与地点㊁篇次等问题,至今聚讼纷纭,悬而未决㊂王逸‘离骚序“说: (怀王)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㊂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㊂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曰: 则‘九章“之作,在顷襄时也㊂ ②王㊁洪之说可疑,因为‘九章“的九篇诗作不可能都作于屈原被放逐江南之地或都作于顷襄王时代㊂朱熹‘楚辞集注“认为是 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③,此说极是,但他在‘ 离骚经⓪序“‘ 九章⓪序“中又认为都是顷襄王时屈原放于江南之地所作㊂近代以来虽有申论,但为王㊁洪㊁朱等言所左右㊂古今学者大多采用 两分法 ,将这九篇诗作分成两大类,认为分别作于怀王㊁顷襄王时期,地点分别是汉北㊁江南㊂此类方法过于简单㊁笼统,甚至有以偏概全㊁过于绝对化之嫌㊂如果从诗篇中寻找内证,并结合屈原生平经历㊁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用 四分㊃3㊃①②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第2页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第121页㊂(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校点本,第72页㊂屈学文集法 将‘九章“细致分类,‘九章“的时与地则更加明晰㊁合理㊂所谓 四分法 ,即按屈原生平事迹:出仕任职㊁第一次放逐㊁第二次放逐㊁投江等四个阶段,将九篇诗作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探索,考证出各篇创作的时与地,从而使‘九章“的篇次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㊂一屈原出仕任职期间:‘橘颂“‘橘颂“应居‘九章“之首㊂它不仅与其它八篇形制别异,而且是 咏物之祖 ㊂它是屈原早期在朝中任三闾大夫时所作,创作地点是楚郢都㊂三闾大夫即执掌屈㊁景㊁昭三姓王族子弟的教育㊂从‘橘颂“的内容看,全篇为屈原勉励子弟应具备 深固难徙 横而不流 秉德无私 的品质,且 幼志 参天地 苏世独立 而又 闭心自慎 ,如橘一样 精色内白 ㊂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就是屈原针对教育王族子弟所言,只有屈原任三闾大夫之职才有此语,亦符屈原初仕的年岁及三闾大夫的职掌;郭沫若曾说: ‘橘颂“作得最早 而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的古调㊂ ①的确如此,从‘橘颂“的形制看,皆为四言体,是屈原早期吸纳‘诗经“ 颂 体再创 骚 体的过渡;从‘橘颂“的情感看,情调舒缓,立志修德,应是屈原年少得志时的作品㊂所以陈子展说: ‘橘颂“作时最早 这当是初入仕途,为三闾大夫时所作㊂ ②二屈原第一次放逐期间:‘抽思“‘惜诵“这两篇作于汉北之地㊂‘惜诵“的结构和内容很像‘离骚“,故有 小离骚 之称㊂据‘史记㊃屈原贾生列传“所记,‘离骚“是屈原在楚怀王朝被逐期间所作,古今大多学者考论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地是汉北㊂那么,‘惜诵“的创作之地则为汉北,且与‘离骚“作时相距不是很远㊂‘抽思“则很明显地作于被放逐汉北期间,诗中 有鸟自南兮,㊃4㊃①②郭沫若:‘历史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㊂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页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政论散文言辞犀利,观点鲜明,感情饱满,气势夺人,敢于针贬时弊,发表政见。

后代文人和政客对其政论散文多有论述,评价极高。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辞赋家,是汉初辞赋创作的代表人物。

《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七篇,今存五篇。

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是继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一公元前278)之后,骚体赋中的杰出代表,深受后世赞赏。

这两篇赋为贾谊所作,自古以来毫无争议,但《惜誓》的作者问题,历来却争执不断,并且对于《惜誓》的艺术价值,历来评价也不高。

比如,马积高在《赋史》中曾指出:此赋(指《惜誓》)绝不可能是贾谊的作品,而当是西汉末期一位被贬滴的失意者所为……作者是有文学修养的,但前段主要模拟《远游》,后段主要模拟《吊屈原赋》,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

马积高先生一方而否认了《惜誓》为贾谊所作,另一方而也认为《惜誓》没有艺术创造性,艺术价值不高。

笔者认为,从历代名家关于《惜誓》作者问题的论述及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以及贾谊的生平来看,可以推定该赋确系贾谊所作。

另外,《惜誓》与屈原的《惜诵》有诸多的承继关系,《惜誓》在很多方而接受了《惜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一点,是目前学界尚未论及的。

本文的论述目的,一方而为《惜誓》正名,发掘《惜誓》的艺术价值;另一方而,贾谊与屈原在经历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通过发掘《惜誓》对《惜诵》的承继关系,能探究两位天才作家内在精神的关联与沟通。

一、《惜誓》作者考述相对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来说,《惜誓》影响较小,且关于其作者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东汉王逸言:《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

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但宋代朱熹(1130-1200)则言:《惜誓》者,汉梁太傅贾谊之作也,并解释说"《史》、《汉》于谊传独载《吊屈原》、《鹏鸟》二赋,而无此篇,故王逸虽谓‘或云谊作,而疑不能明’,独洪兴祖以为其间数语与《吊屈赋》词指略同,意为谊作无疑者。

今玩其辞,实亦瑰异奇伟,计非谊莫能及,故特据洪说,而并录传中二赋,以备一家之言云。

朱熹认为虽然《史记》、《汉书》只记载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但按照洪兴祖的说法,《惜誓》中的一些词句和《吊屈原赋》中的词句相同,故而也认为《惜誓》为贾谊所作。

明代王夫之(1619-1692)也认为,今按贾谊渡湘水,为文以吊屈原,其词旨与此同。

谊书若《陈政事疏》,《新书》,出入互见,而辞有详略,盖谊所著作,不嫌复出类如此。

则其为谊作审矣。

同样,王夫之的观点和洪兴祖、朱熹一样,都是从《惜誓》中的一些词句和《吊屈原赋》中的词句相似来断定《惜誓》为贾谊的作品。

这种认知是有见地的,尤其是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在贾谊的《陈政事疏》、《新书》中的词句出入互见、辞有详略,贾谊在文章中用自己其他文章中相似的词句来表达,并不是新鲜事。

由此可见,朱熹、王夫之都认为《惜誓》为贾谊所作,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到了清代,学者王心耕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根据《惜誓》开篇所言余年老而日衰和后文的寿冉冉而日衰及况贤者之逢乱世哉等语,认为这与贾谊的身世不符,从而得出其非贾子遗文己不待辩的结论。

近人亦有持此论者。

再有,当代学者王泅原也认为此赋非贾谊所作,王泅原曾言:惜誓不是贾谊作,因此赋多道家言,前朱鸟,左苍龙,右白虎,吸众气,长生久仙,称赤松王乔。

此种思想非惟屈原所无,贾谊亦不具。

文辞格调也卑。

末四句直从吊屈原赋移来,是生装上去的。

他认为贾谊不具有道家思想,此赋却含有明显的道家理念。

对于贾谊是否有道家思想倾向,马积高先生言贾谊是有道家思想的(有人以为贾谊无道家思想,不对。

),接着又说但从其作品中找不到有神仙思想的依据。

故他主张为慎重起见,以存疑为妥。

对于王心耕的观点,笔者认为贾谊少年博学而多才,18岁便以诗文闻名乡里,才华出众,其见解也超出他人,深受汉文帝(前180一前157年在位)的厚爱和器重,20余岁便被召为博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所以他获得了博士们的敬佩,更获得汉文帝的破格摺升,一年之内便超迁至太中大夫,并议以任公卿之位。

此时的贾谊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意欲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而形势的发展却偏偏不如人愿,以周勃、灌婴等为首的老臣们却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又因汉文帝不满贾谊在朝中多次谏比游猎和讥讽邓通,于是天子疏远了贾谊,仅一年后贾谊便受谗被贬到偏远、低洼、潮湿的长沙。

其在去长沙的途中,经过湘水,怀古伤今,与屈原产生共鸣。

贾谊凭吊了屈原,写了著名的《吊屈原赋》,感慨屈原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悲愤。

在长沙又恰逢鹏鸟进宅,按当地风俗,鹏鸟进宅,甚为不祥,主人将去。

同时,偏僻潮湿的长沙也使他自认为将享寿不长,故作《月瞬鸟赋》,阐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人生将尽,却功不成,德不立,情绪低落、抑郁不振,故常与屈原作比,于是在作品中便以老年屈原的口吻来叙说自己的压抑与悲愤,可谓湛思渺虑,具有屈心。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贾谊是否有道家思想的问题,笔者认为,贾谊从小饱读诗书,完全是一种儒家书斋的生活,后来又被河南守吴公召为弟子。

吴公与李斯为同乡,经常在一起学习、共事,而李斯深得先秦儒学大师荀子思想的精髓,所以贾谊的政治思想属于儒家一派。

他的政论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不仅在形式上是《荀子》之《富国》、《议兵》诸篇的结构,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得荀学修养。

另外,其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倡民本思想,主张重农抑商、以农为本,力主削藩,等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一点是无可反驳的。

但贾谊也有道家的思想倾向,其《鹏鸟赋》中的道家思想亦可略见一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缓;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忽然为人兮,何足控传;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得抵而比;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赋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句显然是化用了《老子》第58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则出自《庄子·外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

不仅有对老庄文句的直接化用,而且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福祸相依的事物正反而互相影响循环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顺天委命、齐万物、同生死等荣辱的生命观更是对老庄哲学和思想的接受和继承。

因此,认为贾谊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观点显然是不确切的。

另外,《惜誓》中也含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如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沉靡以冲虚。

飞朱鸟使先驱兮,架太一之象舆。

苍龙蚴虬于左骆兮,白虎骋而为右雕。

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车后。

驰鹜于杳冥之中兮,休息"昆仑之墟,赤松、王乔皆在旁。

二子拥琴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等等,也可以看出贾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朱鸟、苍龙、白虎,属于道家四象,昆仑、赤松、王乔均是道家神仙体系中的人物。

由《月瞬鸟赋》、《惜誓》二赋可知贾谊是有道家思想倾向的。

《惜誓》是屈原百余年后的作品,自屈原在两次放逐期间首创骚体赋后,到政治上相对是一派升平景象的文帝时期,很多文人为模仿屈原的楚辞作品,为文造情,但少有真正得楚辞真谛的作品。

才华横溢的贾谊,18岁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22岁由廷尉吴公推荐,被汉文帝征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颇受重用。

可开国元老大臣们却对他进行低毁和排挤,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虽然4年后又被召回京师,但并未被重用,只任梁怀王(汉文帝的少子)太傅。

他的政治前途和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屈原极其相似,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在文章方而,贾谊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思想和情感。

贾谊作《惜誓》即是哀痛屈原的遭遇,感慨自身的不幸。

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说与屈原的《惜诵》一脉相承,感情丰富,气势宏大,远远胜过那些为文造情之作,堪称《惜诵》的姊妹篇。

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合在一起作传的独特匠心,他让我们体味到世人对有着相似命运的屈原与贾谊的崇敬与惋惜。

明代茅坤在《史记钞》中言:太史公以屈贾同传,岂徒悼志业之未遂,寿命之不长哉!楚之亡也,以不听屈原;而汉事之缺,以谊之夭。

二子之存亡,所系何如哉叩陈仁锡在《史记考》中也说: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

屈贾二人在经历上如此相似,在抒发内心感情的文学作品上具有相似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体上看,贾谊的《惜誓》明显体现了对屈原《惜诵》的借鉴和吸收。

这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所体现,而艺术上尤为突出,诸如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篇幅结构等方而都有迹可寻。

二、《惜誓》对《惜诵》思想内容的接受《惜诵》是《九章》的第一篇。

王逸在《楚辞章句》曾言:《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于江南之垫,思君念国,忧心周极,故复作《九章》。

章者,著也,明也。

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

卒不见纳,委命自沉。

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意谓《九章》是屈原被流放后,忧国忧君的愤慨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忠信之道。

朱熹的《楚辞集注》亦言:《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

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叫清蒋骥云:原既得罪,触事成吟。

后人辑之,共得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一地之言也。

一般认为,《九章》皆为感事抒怀之作,九篇非出于一时一地。

《惜诵》的作年,明代汪援认为:大抵此篇作于谗人交构、楚王造怒之际,故多危惧之词。

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亦言盖原于怀王见疏之后,复乘间自陈,而益被谗致困,故深自痛惜,而发愤为此篇以白其情也,认为《九章》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

关于《惜诵》题名,历代学者有多种解释。

王逸的《楚辞章句》说:惜诵以致憋兮,惜,贪也;诵,论也。

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

团《惜诵》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忧伤,自己追求可以使君王安心的忠信之道,于是在心中论析,在口中吟诵,哪怕是在疾病疲乏之际也不能忘却。

洪兴祖在《楚辞补注》则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

《惜诵》是为君王惋惜而吟诵的。

朱熹在《楚辞集注》则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

诵,言也。

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憋之心。

《惜诵》是屈原开始爱惜其言语,忍而不发,导致其忧伤之感。

前人对《惜诵》题名的解释很多,此不赘述。

笔者认为,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惜诵》与《离骚》的意旨较为接近,是屈原遭受谗言,被楚王疏远之后而创作的。

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林云铭在《楚辞灯》中的说法为好: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