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语文修辞手法(B5)a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段,它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表达更加深刻。
其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例如,将人生比喻成一场旅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特点,表达了人们的感情。
拟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把物当作人来写,印象鲜明,便于表达。
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赋予对象感情,将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其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手法,对人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手法能够强调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是一种运用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增强气势,说服力强,节奏构和谐,增强语气语势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反复是一种加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有意重复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突出语气,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设问是一种往往故意设疑,引人思考或提起话题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是一种问句包含着答案,语气更加强烈,给读者印象更深刻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强调对象,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形象化地表达意思。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性质或行为,使其更生动形象。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使句子更加平行,增强语气。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某种感觉或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两个概念进行并列,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对比或平衡。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加强语气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问题,但并不回答,留给读者思考或引起共鸣。
比拟: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来突出某种特征或意义。
抒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或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共鸣。
双关:一句话或一词具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形成一种幽默或讽刺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语言表达中起到丰富语言、增强表达力、引起读者共鸣等作用。
在写作或阅读时,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质量和艺术性。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纲要明确指出,中考语文常见考察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和对偶等八种。
1、比喻:释义: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一样、成了、是、变成等,有时没有本体,有时没有喻词。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相似点。
2、拟人:释义: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试它具有人的情态特点。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夸张:释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对事物作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马路都要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4、排比:释义: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跟感染力。
作用: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5、设问:释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自问自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句: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管束自我的行为。
6、反问:释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难道今天不是周三吗?(意思是:今天是周三。
)7、引用:释义: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总览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总览修辞手法简介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通过修饰、夸张、借用、象征等手段,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含义和感受到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比喻的使用非常常见。
例子:- "她的声音像百灵鸟般清脆悦耳。
"- "他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事物更加有生命力和感情,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拟人的运用非常丰富。
例子:- "树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 "大海张开宽阔的胸怀,欢迎着远航的船只。
"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事物或情况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可以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夸张常用于情感的表达和描写。
例子:- "我一看见她,就觉得心脏要跳出来了。
"- "这个汉堡包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面包和最多的馅料。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两个相互对立或相似的事物相互呼应或相互衬托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文本更加丰富多样。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比的使用非常普遍。
例子:- "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完全不同,一个是阳光与快乐,一个是阴云和忧伤。
"- "春天的花朵与冬天的雪花,一个绽放着生机,一个洁白如银。
"反问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反问常用于观点的阐述和情感的表达。
例子:-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追求金钱和权力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以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手法大全

中考语文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手法大全在中考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现将各种修辞手法做如下解读,方便备考之用。
一、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注意: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必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作文的文采和艺术性。
在中考中,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于语文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必备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加强表达的手法。
它能够使作文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可以用“他是一头勇猛的狮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具体、鲜明。
通过拟人,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文中的事物。
例如,“雨含着泪水轻轻地流淌”中的“雨含着泪水”就是一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使其效果更加突出和生动。
它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表达中。
例如,“他吃了一整桌的菜”就是夸张的说法。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结构的句子并列在一起,来强调并增加语句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我爱你,如初见;我恨你,如晚安。
”中的排比手法使语句更加生动。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借问来表达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这里的反问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幸福的意义。
六、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物,更加深入地思考。
比如,“春天像个大自然的画家,把万物装点得五彩斑斓”中的比较手法使描写春天更加生动。
七、夸充夸充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或隐喻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现象。
它能够增加作文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个湖泊,清澈见底”中的夸充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
以上就是中考语文必备的一些修辞手法。
通过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当然,修辞手法并非万能,合适的修辞手法要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相结合,避免过度使用。
人教版中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方法《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
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
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
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1.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
2.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1.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共22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