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共42页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汇总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汇总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分类:(性质)(一)奴隶社会(主)改革:梭伦改革(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政治地位中国春秋末期(奴隶主内部)针对经济基础背景: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目的: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富国强兵,实现争霸,有利于社会发展(转型)。

表现: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是管仲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的财政思想,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从Array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二)、封建性质(地主)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社会转型,针对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关系):(奴隶主与新兴地主)商鞅变法李悝(kui)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梦国的变法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地主专政,实现社会转型。

2、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带有社会转型特征。

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政权。

经济:农耕、农业;政治改革官制、吏治、军制;文化:移风易俗1满族:八旗制度((建州女真)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契丹:双轨制金:猛安谋克制(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答题模版:少数民族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 移风易俗;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2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2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的规律性总结一、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大化改新)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三、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四、改革的结果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①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②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改革的结果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 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 并不否定现存制度, 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 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 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 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抑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zxls_20190224124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zxls_20190224124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情盘点: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

经济领域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命题。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高考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考生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二)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选修1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选修1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 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 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应对 经济危机的需要)。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 律总结
目 录
洞悉常 考题型
答题规 律总结
选修过 关检测
[全国卷 5 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2018· 全国卷Ⅰ 2018· 全国卷Ⅱ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西汉,年号制改革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特点类、意义类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 背景类、内容类、 1977 ~ 1981 年,科 和国专题史稿》 影响类 技体制改革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 (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 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 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 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 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 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 分)

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知识总结

• 材料一
•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 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 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 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学&科网并 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 4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 (1)原因:街道管理体制人浮于事,效率低
下;城市街道环境恶化,影响国家及首都形象; 贪污腐败盛行导致修缮资金不足;戊戌变法运 动的推动。(共四点,每点2分) • (2)困难:冲击了官僚的既得利益;改变了 摊贩原有的经营习惯,认为改革后经营不便。 (共二点,每点2分)
•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 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 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 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 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给纷徒复和创设。
四、规律性总结:
•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原因。 •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
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 ⑤改革及支持者》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 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

【第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之小船创作[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国卷Ⅱ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2016·全国卷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意义类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2015·全国卷Ⅰ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内容类、意义类 唐代,币制改革 2015·全国卷Ⅱ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清代,养廉银制度 2014·全国卷Ⅰ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类、影响类 魏晋,法律改革 2014·全国卷Ⅱ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1—3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1—3单元

第一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