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基础知识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的基本特性是:(1)微粒(2)微粒 _______(3)微粒 __________。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温度越低,微粒的运动速率。

因此湿衣服放在容易干燥。

4、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要比固态、液态微粒之间的空隙,因此气体要比液体、固体更(填“易”或“难”)压缩。

5、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不能再分,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6、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

常见的和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7、在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带正电的有;带负电的有;不带电的有。

8、计算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O2;H2O ;CO2;Ca(OH)29、写出“Fe”的含义:、。

10、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1Cu 。

○22Cu 。

○33Na 。

11、缺钙可能导致。

12、缺锌会使。

13、缺铁会导致。

14、缺碘和碘过量都会导致导致。

15、钙吸收过多容易引起。

16、给下列加点的元素或原子团标出化合价。

(参照书83页方法提示第2条)Mg..O N.a.Cl H2O. C.O2 Ca..(OH)2 CaCO..3 NH..4HCO3 O.217、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计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8、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补充练习1.下列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A) 电子 (B) 分子 (C) 原子 (D) 离子2、八月桂花盛开时,很远就能闻到宜人的花香,这说明()A、微粒有一定的质量B、微粒间有空隙C、微粒在不停地运动D、微粒是可分的3、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A.碳原子B.氧分子C.二氧化碳分子D.氧原子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B.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分子在物理变化中不可分D. 在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四种微粒中,只有离子是带电的6、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含原子最多的是()A.碳B.镁C.铁D.铜7、计算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RJ)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RJ)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和区别;会用微粒知识解释一些问题。

2、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从组成上区分识别氧化物;3、了解元素的概念、意义;化学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计算。

4、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化合价的原则及其应用;【复习重点】化学式的书写和应用【自主复习】围绕知识结构网络,复习并记熟第三章知识点,准备默写!!【课堂活动】活动一、物质的构成和组成1、分子、原子、离子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联系怎样?2、用微粒的知识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3、原子结构怎样?4、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例题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例题2、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5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的个数增多C.该图可示意SO2与O2的反应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例题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 碘酒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B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着C 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D 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例题4、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24 B.58 C.82 D.140活动二、元素与化学式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自然界中元素分布怎样?3、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的含义有哪些?4、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如何书写?5、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含义相同吗?各代表意义是什么?例题5、某同学对有关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Ca 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B .2CO 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C .Mg +2O 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 .CO 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例题6、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H 2B .AlC .OD .CH 3OH活动三、化学式的应用A aB b 的相对分子质量=a ×A 的相对原子质量+b ×B 的相对原子质量A 元素的质量B 元素的质量=a ×A 的相对原子质量b ×B 的相对原子质量A 元素的质量分数=a ×A 的相对原子质量A aB b 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A 元素的质量=物质A a B b 的质量×A 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7、阿司匹林分子式为C 9H 8O 4,下列关于阿司匹林说法正确是( )A .H 、O 原子个数比为1:8B .相对分子质量为180C .阿司匹林中含21种元素D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例题8、据报道,“毒淀粉”是在淀粉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马来酸(C 4H 4O 4).马来酸是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下列关于马来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马来酸属于氧化物 B .马来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C .马来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 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6% 例题8、人体缺乏维生素C (简写“Vc ”)会患坏血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3.1《水的组成》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谢晓春【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2.了解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概念并能根据其组成区别这三类物质。

【学习重点】能够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

【学习难点】能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区别。

【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1.旧知回顾⑴氧气的检验方法:⑵物质⑶化合反应:分解反应:2.揭题示标3.情境激趣:T——关于水的画面、水组成揭秘二.自学建架知识模块——(一)水的电解实验Ⅰ.个人自学1.阅读:P46~P47至讨论题,⑴水通电的现象⑵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⑶如何检验氢气和氧气2.建构:⑴水电解实验文字表达式(反应)现象:(正极)(负极)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结论:①水通电生成和。

②水是由和组成的。

⑵氢气是一种色味溶于水的体,密度比空气。

氢气具有性,火焰呈色。

3.即学即练(08年昆明)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Ⅱ.个人(小组)疑问Ⅲ.精讲补架(一)1.纯水很难导电,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水通电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本来是没有氢气和氧气的。

3.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知识模块——(二)物质分类——化合物与单质Ⅰ.个人自学1.阅读:P47倒数一、二段2.建构:化合物:氧化物:单质:3.即学即练(07广州)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的下列“水”属于氧化物的是()A.自来水B.食盐水C.蒸馏水D.井水Ⅱ.个人(小组)疑问Ⅲ.精讲补架(二)1.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关系。

2.初步知道从元素符号判断物质分类的方法三.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四.达标巩固1.在水电解实验中,下列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正极产生氢气B.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大C.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D.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2.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A.双氧水(H 2O 2)B.臭氧(O 3)C.氯酸钾(KClO 3)D.氯化钠(NaC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化物中必定含氧气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3 物质构成奥秘 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3  物质构成奥秘  导学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5、初步认识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6、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7、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8、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9、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难点】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

二、知识梳理(一)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的微粒。

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 中,分子 再分,而原子 再分。

3.分子的构成:由 构成4.基本性质:(1) ;(2) ;(3) ;(4)(二)原子1.原子中: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__+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圆圈表示 圈内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数字1也可以表示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 。

5.相对稳定结构是指: 。

(三)离子1.离子的形成:原子 电子变成了离子。

2.定义:带电的 或 叫做离子。

3.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四)元素2.结构1.定义:元素是指具有相同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看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是否相同。

3.元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元素符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5.“8”表示____ ____ “O ”表示__ _______ “氧”表示__ _____ “16.00”表示____ __ 6..元素的分布地壳中含量居前4位的元素依次是:__ 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地壳、人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三、随堂练习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 .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C .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D .6000L 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2.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中子数B.质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7.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C.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D.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8.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道尔顿B 、阿伏加德罗C 、门捷列夫D 、拉瓦锡9.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相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知识点3 分子和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氧化汞分解成新物质汞和氧气,其实是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两两组合成氧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①联系: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

②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1.(知识点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微粒构成的B.同种微粒的性质不同C.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微粒之间是紧密排列的,没有空隙2.(综合题)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B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温度高时,分子变大,温度低时,分子变小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3.(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D )A.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B.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无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不运动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4.(知识点2)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用给出的化学知识点解释下列现象(只填序号):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隙;D.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1)酒香不怕巷子深 B 。

(2)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逐渐鼓起来 C。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A。

(4)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氮气用作保护气 D 。

5.(综合题)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及相互关系;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3、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名称、符号、分类及元素符号的意义;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5、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6、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知识点1 分子与原子①分子、原子比较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和质量都、都在不断;之间都有联系分子是由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构成原子的微粒是、、铁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水是由构成。

③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点2 原子的构成①原子的结构a、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b、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c、决定种类。

原子核a、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中子b、电荷。

C、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a、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电子b、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c、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②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为什么?)知识点3 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

带正电的离子叫,叫阴离子。

2、离子符号:a.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举例:阳离子:、阴离子:、3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5、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区别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单元导学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使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元素知识,能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以及观察物质的独特视角。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辩证离物质的思维方法。

四、单元重难点重点: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难点:核外电子排布,五、教法、学法指导1、关于“原子构成”的教学,根据微观结构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问题。

本课题的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化学史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成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片的有关内容的阅读安排进行谁能得出的结论最多的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关于“元素”的教学,学生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难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试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新课引入: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花园能闻到花香,经过厨房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打开酒瓶能闻到酒香这是为什么呢?湿衣服为什么晾在阳光下啊容易干?这些现象你能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吗?一、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48页)2、分子的基本特征a、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48页末段)b、分子在不断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49页首段)c、分子间有,受热时间隔,遇冷时间隔;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分子间间隔最大的是态,分子间间隔最小的是;(49页末段)d、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50页首段)e、分子是由构成的。

有些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O2、H2、N2、Cl2,大多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CO2、NO2、SO2、P2O5;(50页3段)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

(50页)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对学群学组内合作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

2、“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空气中的扩散说明分子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三、【课堂探究1】请按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小组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1)酚酞溶液、浓氨水是什么颜色?浓氨水什么气味? 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___ _,比酚酞更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为什么颜色,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为什么颜色。

因此可以说明什么?(2)参考课本49页图3-8,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设计烧杯B 与A 作为_______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烧杯A 烧杯B现象解释结论【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后,小组讨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吗?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探究2】1+1一定等于2吗?请学生分别取25mL水与25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50mL?这个实验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家庭小实验:将一体积黄豆与一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四、展示评价,我展示我快乐1、从分子的角度分子并解释为什么墙内开花在墙外能够闻到花香?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湿衣服晾在阳光下为什么比阴凉处干得更快?2、水蒸发变为水蒸气体积增大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是分子体积增大的缘故吗?为什么6000升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以装入容积为40升的钢瓶中?100ml酒精和10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比200ml大还是小?为什么?3、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纯净物混合物有什么不同?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五、课堂小结宏观微观混合物纯净物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水的蒸发六、随堂检测练习册56页1-11题课后作业练习册57页12-15题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2)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归纳、比较的能力。

复习回顾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一、自学课本体验成功 1、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2、原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a 、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 ;b 、原子在不断的 ,c 、原子间有 ,受热时间隔 ,遇冷时间隔d 、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种原子性质 ;e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同时有些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 ,比如 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5、分子原子有什么联系?二、指导群学1、针对以上五个问题,各组学生対学和群学。

(5分钟)2、分配展示任务(2分钟)3、各组准备(5分钟)三、展示评价各组学生展示,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老师适时给予补充或提示。

重点难点突破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组合例:氧化汞——加热汞+氧气HgO 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无数个汞原子直接汇聚成汞单质(因为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无数个氧分子汇聚成氧气。

四、课堂小结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相互结合形成3、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原子新分子 新物质 五、课堂练习 练习册59页1-7题 课后作业练习册60页8-14题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2、记住原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3、记住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前预习 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化分为原子,那么原子在化学变化是否可以再分呢?2.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如下图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α粒子流打在金属箔上出现不同的散射情况,说明金属原子内部结构的有以下信息?1.大部分α粒子能畅通无阻地穿过金属箔。

2.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也能穿过金属箔,但发生较大偏转。

分解为 重新组为汇聚为 直接汇聚为3.极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弹回。

由此看出,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一、自学课本体验成功.阅读第53页,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的构成。

原子核由和构成。

3、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是否带电?若带电,是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4、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5、不同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否相同?6、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7、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多少?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什么?8、已知下列原子的质量,计算其相对原子质量O原子质量为2.657*10-26千克Fe原子质量为9.288*10-26千克二、指导群学1、针对以上几个个问题,各组学生対学和群学。

2、分配展示任务3、各组准备三、展示提升1、用框图形式表示原子的构成情况,并标明各微粒的带电情况:原子2、原子不显电性:原子序数=核电荷数=__ _____ =_____________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A、相对原子质量=B、相对原子质量= 4.分析表可获得的信息有:(1);(2);(3);四、随堂演练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D.原子的空间主要被原子核所占据2.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同类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相同3.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质子数是16,则中子数是______,核外电子数是______,核电荷数是______。

4.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A.质子数和中子数B.质子数和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5.下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B.相对原子质量决定了原子的种类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或kg6.据中央电视台对云南抚仙湖湖底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通过测定古生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推断古城的年代。

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

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氯17 18 17(带电)(带电)带电带电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核外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导学案(2)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2)通过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纳能力。

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有哪些?各自带电情况如何?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知识引入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虽然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体积却非常小,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在原子核的外面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空间里做高速的分层运动。

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却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

可见电子在核外是分层运动的,电子的分层运动叫做电子的分层排布。

一、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运动能量较,离核远的电子能量越。

(54页二段)2、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少的只有几层?最多的有几层?什么叫最外层?(54页二段)3、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表示,圈内的数字表示,弧线表示,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

(54页)4、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仔细观察教材54页下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A、第一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B、第二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C、最外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D、第n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上电子的能量逐渐,内层排满后再排外层。

5、电子层与元素性质的关系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的数目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稳定结构?B、氦、氖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最外层电子数为,属于结构。

得失电子;C、镁、铝等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在化学反应中易;D、氧、氯等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在化学反应中易。

二、重难点突破、展示提升1、某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则该原子的的核电荷数为,核外共有个电子,分为个电子层,第一层有个电子,第二层有个电子,最外层上有个电子,该元素属于(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