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是当时一个贫寒的贵族子弟。

孔子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游历各国,向各位统治者提出治国救民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重用。

于是他决定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认为只有成为一位有德之人,才能够引导他人循循善诱。

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以致用,提倡实际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影响到东亚各国。

孔子的弟子们编撰了他的言论和思想,成为了《论语》一书,对后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思想财富。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中国人民尊为文化偶像和精神指导。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 又练习了好多天,师襄子再次说道:“可以了,你已经掌握 规律了。”然而孔子仍表示:“不行,还未领会曲子的志 趣。”
➢ 又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师襄子觉得这次真的行了,可孔子 依旧觉得自己没把这首乐曲弹好。
➢ 最终,孔子经过反复的探究琢磨,体悟琴曲的内涵,一直到 他能在乐曲中看到文王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才罢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其 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当属“七十二贤士”。这 七十二人中,有许多人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也为儒家 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学琴
➢ 孔子在学习上极为虚心,而且尤为刻苦。有一回,孔子跟着 师襄学鼓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勤奋地练习了好些日 子,师襄子说:“可以啦。”孔子却说:“我虽掌握了此曲 的弹奏方法,但还没通晓其中的规律。”
(《论语·为政》)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
3
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
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 《论语》中。《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民”思想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
1
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
2
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布衣”中走来的圣人——真实的孔子

“布衣”中走来的圣人——真实的孔子

“布衣”中走来的圣人——真实的孔子在泰山以南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蜿蜒起伏的丘陵,这就是曲阜。

在曲阜城的中心,有一条阙里街。

街的西面,耸立着巍峨的孔庙。

在孔庙的大城殿,有一尊仿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形制重塑的高达米的孔子像:头戴冕旒,身着冠服,正襟危坐,高贵而威严。

如果你以这个帝王模样的“至圣先师”就是孔子的真空,那就错了。

其实,本来的孔子,是个以教师为主要职业、博学多才却不甚得志的“布衣”。

因此,在同一孔庙的圣迹殿西壁上,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孔子行教像”,也许更接近孔子的真貌:阔衣搏带,拱手站立,须髯拂胸。

额前的几道皱纹既铭刻着饮经的风霜,又记录了诲人不倦的辛劳;鼻上的一双眼睛既充满着智慧的目光,又流露了到处碰壁的惆怅;嘴边的一丝笑意既表达着乐观的执著,又体现了仁爱慈祥的情怀。

不过,孔子的真实容貌,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资料,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了。

但是,孔子的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却是实实在在的。

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一个真实的孔子就从“布衣”中向我们走来……1.光荣与没落那是金秋收获的季节。

一个躁动于母腹的小生命也成熟。

公元前551年9月22日(厦历八月二十七日),在这平凡的日子里,诞生了伟大的孔子。

自然,伟人降临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并不比其他婴儿更为悦耳动听。

但是,孔子在刚出母胎时就具有了大多数婴儿没有的东西——显赫的贵族家世。

这在当时是十分光荣的。

这光荣的家世,可以追溯到殷周交替之际。

周武五灭殷,将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于宋。

他的嫡传后代弗父何(孔子第十代祖)把本应由他继承的国君之位,礼让于其弟,从此美名传四方。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文(孔子第七代祖),国佐过宋国三朝君主,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而被时人称誉,相传《诗经》里的《商颂》,就是他追念殷商祖先所作的史诗。

正考文的儿子孔父嘉(孔子第六代祖),在宋国贵族的内讧中被杀,其后代为避祸而逃难到鲁国,以孔为姓氏。

从此,这贵族世家如日薄西山,渐趋没落了。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基本的社会思想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 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 礼的主要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有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在这 种制度下,每个等级的人都安于自己的地位, 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井然有序。
以礼治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德混乱状况极为反感,他认为只有回到古, 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才能稳定社 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 “礼”和”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严格遵守礼仪制度,把自己的一言一 行规范,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就实现了 “仁”的理想了。 “礼”即周礼,“仁”则是孔子“礼”中的核心。
何谓“仁”?子曰:“爱人。” 仁,从字形上看是两个人,也就是人爱 人。具体的说,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 有所建树的同时也一定要帮助他人成功, 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帮助他人达到,这 样以自己为例,推及到他人,这就是实 行了仁德。反过来,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 别的,“亲亲有术,尊贤有别。”这种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和目标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要勤学多思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必然包括了经济上的贫富分 化,特别是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积累财富超过了奴 隶主贵族,但是对此孔子不以为然。
传统的一些解释都说老百姓要安贫乐贫,以利 于维护封建统治。这只是后世孺子的借题发挥。孔 子的本意是针对新兴暴发户的,是没落贵族阶层在 财富面的一种矜持清高姿态。在义和利之间,宁守 清贫而坚守礼义。

《孔子生平简介》课件

《孔子生平简介》课件

中庸之道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个人 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政治治理等 方面。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 态,只有在不断自我修养和实践中才 能达到。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张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规范人们
的行为和思想。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的约束 和音乐的感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其思 想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
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思 想也影响了世界各地,成为全球 范围内的重要文化资源。05孔子 Nhomakorabea现代意义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独立 思考,不直接给出答案,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和文化素养。
礼乐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对于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
04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儒家学派的影响
01
02
03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提出的仁、义、 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成 为儒家学派的基本原则。
强调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认为通过自我完善可以 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推崇周礼
孔子推崇周礼,主张以礼 治国,认为礼制能够规范 人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育观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普及。
伦理道德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深刻影 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 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布衣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布衣孔子的故事
《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乘田是管理苑圃的小吏,职掌六畜刍牧之事。

孔子工作认真负责,他管理的牛羊都生长得很肥壮。

图为孔子示范指导放牧的情景。

孔母颜徵在,出身于鲁都曲阜颜氏大族。

她年轻丧夫,带着三岁孤儿孔子,回曲阜居住,依靠自己的勤劳俭朴,维持母子清贫生活。

孔子六、七岁为儿嬉戏时,就“陈俎豆,设礼容”,“十五而志于学”,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巨人,这与孔母的抚养教诲是分不开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特别是教育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孔子自云”三十而立”,即在三十岁时就在学问和品德修养上都立下了尔后从政、从教、治学的坚实基础。

我们不赞成过去把孔子画成老年形象的传统习惯,特根据考证,恢复布衣(平民)孔子的本来面貌,画了此幅“三十而立”的青年孔子像。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