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交通布局及影响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 贴近生活:本节课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展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 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真实情景。这些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某个具体的交通运输布局变化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实践性强:本节课的作业环节,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和分析某个交通运输布局变化案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这项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堂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主题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为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包括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转变,以及我国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的发展。接着,我阐述了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可达性、优化空间结构等。此外,我还讲解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讲授过程中,我结合实际情况,以北京为例,介绍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高中地理必修二--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10分)
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交通网的变化特点应从线路长度、
站点的数量、运输方式及分布区域变 化(运输网的形式和 布局),运输网 的层次等角度分析。
(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 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 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 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运费低;
2.受自然因素影响 小、连续性好。
缺点 1.造价高,金属材
料多;
2.占地广,短途成 本高。
公路运输
优点 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 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 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 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差、 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 气 候等自然条件影响
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B
D
A A
5、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高速化 —提高速度,缩
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磁悬浮列车
●高速化:日本新干线
高速铁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最 高时速达210千米的新干线。
法国高 速火车
高速铁路:1983年法国巴黎-里昂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 到270千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条准高速的铁路 是广州-深圳。
生产效率
由大到小为: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
按连续性
由好到差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按稳定性
由大到小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思考: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运距
运量
运费
出行目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51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51张)
清末京杭大运河的淤塞 ②扬州的衰落 海运的发展
京沪铁路的建成
观察并回答问题:
日 本 筑 波 科 学 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呈 什么形状,原因是 什么?
南北狭长的带状
城市沿南北长达9千米 的中轴路分布
思考: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之间往往具 有什么关系? 聚落空间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流等)扩 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交通运输布局 的重要变化源自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大城市带巩固练习:
1、现在,株洲市的聚落空间形态主要是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C

A、河流
B、地形
C、铁路
D、气候
) D、上海
2、下列城市的区位因素与石家庄相似的是( C A、扬州 B、华盛顿 C 、 株洲
3、石家庄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人口
C

D、公路
星 状
嘉兴市的城市形态变化,是随着水路和陆 路运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1909年 新中国初期
城市形态及变化特点
变化原因
团块状地域形态
沿环城河道向东、北两 个方向伸展 沿铁路迅速延展 仍以沿河伸展为主 向外扩张,呈松散状
初始状态 城区河流频繁淤塞
沪杭铁路通车 陆路交通发展缓慢 外围建立许多工厂
案例:扬州的变迁
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汇处。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 度繁荣,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 中心, “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 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 。到了清 代,扬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 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 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 和海运兴起,铁路修建,扬州城市发展 缓慢,甚至停滞,昔日繁荣的扬州变得 “门前冷落鞍马稀”。城市空间形态基 本保持不变。

高中地理:交通布局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交通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夯实基础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他们的优缺点?
2、如何进行交通交通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矿产 社会因素:政策、民族团结 经济因素: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
4、新产生的交通运输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历年会考回顾、分析及预测
总结
本部分内容在会考中难度较大,交通近五年来每 年都在考察,是高频考点。主要考察交通方式的选 择、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交通运输的影响三个方 面。
考察方式上,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可能。
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
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的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的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对交通网的影响:完善了交通运输网;节约了运输时间 2)对经济的影响: 加大了两地的信息交流;
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旅游、矿产) 3)对社会的影响: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的团结
不利影响 1)占用耕地 2)破坏当地环境
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产生哪些影响
城市形态:城市会沿交通线分布
商业网点:交通影响商业布局、密度、规模
特别是一些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等商业网点, 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知识框架的构建
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
和布局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布局 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总复习第25讲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总复习第25讲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第25讲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通过对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值、时效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的分析,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

(综合思维) 2.运用交通区位理论分析某一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通过对交通运输点、线区位的分析,建立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交通建设典型案例为背景,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考查频度一般。

2.分析典型交通线建设的影响及意义,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形式主要为综合题,考查频度中等。

[梳 理 知 识 体 系]2[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较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长途运输的货物,如矿石、金属、木材、牲畜等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河运历史悠久、运量大,投速度慢,灵活性、大宗、远程、时间运输海运资少,成本低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最快捷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急需、贵重、运量不大的物品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气体或液体状货物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易错辨析1】高铁的建设对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影响最大?提示高铁速度较快,运输量较大,安全性能高,对航空运输影响最大。

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3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课件(共6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课件(共69张PPT)
(2)√ 随着人口、物资和经济活动的聚集, 由高速公路、铁路等运输干线组成了运输网, 将聚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多个城市相 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3)× 商业网点除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外,还 有市场最优原则、便民原则等。
(4)× 一般来讲,山区地势起伏,交通线路 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较 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商业网 点密度较大。但在热带、寒带地区的平原, 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由于气候 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的生存,故人口密度小, 商业网点密度也小。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主要交通线的影响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 (1)表现形态的变化
带动
聚落空间
交通方式的 衰落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嘉兴市:随 水路 和 陆路 运输的 发展而变化 (2)典例大运河沿岸城市:因清末大运河的淤塞、 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建成,发展缓慢
2.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_交_通__干__线__扩展,交__通__干__线__成为聚落的 主要发展轴。
归纳提升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例 如,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具体 原因如下图所示: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 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 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 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
后来,由于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及大运河的淤塞,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A.该地商业网点的规模大,密度小 第11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的通达性好。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56课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56课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56课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依据材料,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主要表现(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_。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_,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_其他区域。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2.典例二、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1)原因(2)典例3.为促进农村的发展,使新建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经济效益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变化的影响3.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典例][2021·全国乙卷]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

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小于100千米)、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

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陆港使海港()①扩大承载规模②缓解用地紧张③增加用地成本④提高设备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A.缓解交通拥堵B.提高通关效率C.拓展腹地范围D.减少环境污染(3)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A.服务外包产业B.高科技产业C.资源加工产业D.前瞻性产业[解题能力培养][答案](1)(2)(3)[2023·新课标卷]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整方案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
调研分析
通过对区域交通状况进行深入调 研,了解交通拥堵、运输效率低 下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制定调
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案制定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 经济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实际情 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运输布
局调整方案。
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对调整方案实施前后的交通 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调整方 案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交通运
输布局调整提供经验借鉴。
经验教训总结和未来展望
经验总结
在交通运输布局调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 求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科学规划道路布局和交通信号灯 设置,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教训反思
在调整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方案 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确 保调整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优化运输结构
根据区域内运输需求和特 点,优化运输结构,提高 综合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各 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共 享和互联互通,提高运输 智能化水平。
04 案例分析:某地 区交通运输布局 调整实践
调整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交通拥堵严重
运输效率低下
由于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信号灯设置不 科学等原因,导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影 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02 交通运输方式对 区域发展影响
铁路运输对区域发展影响
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01
铁路建设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

铁路运输优化资源配置
02
铁路运输具有大运量、长距离、低成本等优势,有利于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布局及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
五横:
京包—包兰(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北疆(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上海-杭州-鹰潭-株洲-怀化—贵阳-昆明)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北京-上海)京九(北京-九龙)京哈(北京—哈尔滨)京广(北京—广州)
焦枝—枝柳(焦作—枝城—柳州)宝成—成昆 (宝鸡—成都—昆明)
兰青—青藏(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
2、公路网 1XX—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线;2XX—由北向南的纵线;3XX—由东向西的横线
3、港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上海连云港(江苏) 青岛(山东) 塘沽港(天津) 秦皇岛(河北) 大连(辽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