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题人: 预佔难度系数:0.70第Ⅰ卷(4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

”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

这是祭拜( )A.蚩尤B.炎帝C.黄帝D.大禹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

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①B.②C.③D.④5.山东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 )A.商朝甲骨文记载B.西周分封制C.春秋战国诸侯国D.秦朝的郡县制6.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8.右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自主学习效果评估2024.10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常州东滩头遗址发掘出陶鼎、石斧、纺轮等各类文物逾2000件。

其中石斧、石锛等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多出自女性墓葬中。

这说明当时A.农耕技术先进B.出现社会分工C.阶级分化明显D.存在小农经济2.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

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

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

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

”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3.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

上述变化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4.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粥(买卖)于市,不示民以袭也。

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绂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

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

”这反映出宋代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5.1529 年,明朝嘉靖帝下诏,要求“每州县村落为会,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会之人,捧读圣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则告官,轻则罚米入义仓,以备赈济”。

这反映了明代A.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B.乡村教化具有浓厚国家色彩C.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D.百姓生活受到国家严密监控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赣榆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得分: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

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

“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

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第Ⅰ卷一、选择题。

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材料说明了( )A.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D.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2.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3.“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4. 下列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5.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这一思想( ) ①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②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③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人自身的理性判断④为政治改革找到了一个辩护的理由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6.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 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 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雅礼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24.历史材料: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答案]D25.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

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

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这段话A.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C.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答案]C26.(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

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

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

此法之最善者也。

”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27.观察下图, 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图1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答案]C28.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欧洲。

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

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A.宋明文人画B.程朱理学与心学C.瓷器与丝绸D.明清小说与京剧[答案]C29.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沙市中学2020级高三级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1.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

据此推断,当时两地()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2.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

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

中国古代社会这一现象()A.成为专制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B.有利于基层宗族力量的发展C.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D.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畸形3.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但在国家和个体农民之间起着制衡两者利害冲突的作用,可以稳定地方,是社会的润滑剂和缓冲利。

“它”指的是()A.诸侯封地B.地主田庄C.繁重徭役D.郡国并行4.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

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5.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

隋朝粮仓的设置()A.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C.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6.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由此可见该制度①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②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③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④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的民本思想理念受到重视B.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业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3、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A.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C.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D.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4、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

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

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6、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7、《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开办之初,即反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详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

”此后朝廷要员也曾在奏折中引用过《申报》文章。

这说明《申报》A.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B.具有广幵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C.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D.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8、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10、下图为《20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

这幅地图最有可能编印于A.日俄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905-1911年)B.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C.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D.内战爆发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9年)11、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贏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12、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A.13、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

”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14、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

他们的认识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15、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16、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召开了-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这说明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C.“左”倾错误仍在文化领域延续D.加快了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17、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

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

这—现象说明罗马法A.基本内容仍具有生命力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D.成为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导18、1803年2月,美国最高法院在经过复杂的辩论后,首席法官马歇尔宣布,国务卿麦迪逊扣发马伯里等人的法官委任状明显违法;但最高法院不能依据1789年国会通过的《司法法令》强令国务卿发放委任状,因为《司法法令》的有关规定本身是违反宪法的。

这体现了美国A.国务卿实际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B.最高法院的权力不受国会的制约C.司法权可以制约行政权和立法权D.国会通过的法律须经最高法院批准1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0、刘芃、朱汉国土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殖民扩张掠夺C.西方的黑奴贸易D.中国的改革开放21、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

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政策旨在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冋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①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②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③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④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③④23、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

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24、《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己也罢。

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

”……(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砲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

”下列作品与该画家的作品风格—致的是第II卷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

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

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材料二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

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

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

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

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