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

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 道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论此次战争的直接结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行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系统将完整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所有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 恩格斯所说的“此次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观察1840——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旨在观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所有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表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成资本输出为主。

这应开始于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合约》的签署,故本题应选 C 项。

2.《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法史的初步,弥足宝贵。

以下表述正确揭露《十二铜表法》历史地位的是A. 商品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B.全部公法和私法的渊源C. 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的起点D.罗马奴隶制走向繁荣的标记【答案】 B【分析】本题观察是《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开始的标记,万民法是罗马扩大为帝国后宣布的,属于成文法,不是制度繁荣与否的标记。

3. 明朝以白银为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C.使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钱币D.增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 B【分析】【详解】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征收赋税由实物到钱币,大大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故 B 项正确; A 项是租佃制发展的影响,消除;资料反响的是征收赋税由实物变成钱币,没表现出白银在市场上的地位和政府收入的提升,故CD项消除。

4. 《史记·货殖传记》中指出,关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天津耀华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月考(二)

天津耀华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月考(二)

天津耀华中学上学期高三历史月考(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后面的答题栏内。

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 原始农业的发展B. 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 D. 营造公共墓地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农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 B. 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4. 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黄金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5.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 鲜卑 B.匈奴 C.羌 D.氐6.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与南朝政权的相似之处是①承认土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②君主不思进取,导致疆域逐渐缩小③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势导致了政权的多次更迭④历代君主都笃信佛教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A. ①③ B.②③④ C.①④ D. ①②③④7. 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甚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这实际上是A.发现了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B. 因设备简陋造成的观测误差C.发观了地球自转的周期D.更精确地测算出地球公转的周期8.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9.北宋以前,统一的封建王朝曾多次在今天的西安市和洛阳市一带建都,这主要是因为①两地都有黄河作为城市供水的保障②两地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③两地基本处于国家版图的中心地带④两地都有前代遗留下来的豪华宫殿A. 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10.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吴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A. 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②④1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汉族与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争权斗争C. 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更替D.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1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与尚书、门下构成三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 隋唐中书省下设六部,管辖全国政务;元朝中书省则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隋唐中书省是立法机构,元朝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C.隋唐设中书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朝中—书省则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D. 隋唐三省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而元朝中书省的建立则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达到空前鼎盛13.“(宋濂)尝于客饮,帝(明太祖)密使人侦视。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最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2.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表明()A.土地是唯一的财富象征 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3.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这反映出()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5.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6.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7.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8.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9.“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城市中,军队的粮食取自赋税。

寺庙有庙产、学校有学田、官衙有公廨田等。

这些专项田土的划分A.促进了城市发展B.壮大了市民阶层C.减轻了农民负担D.制约农业商品化2.从“六街故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到“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的变化说明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3.戈登·图洛克在《古代中国的纸币兴衰史》中写道: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最让人感兴趣的历史特征莫过于这个事实:在经过了差不多五百年的岁月后,中国人最终还是放弃了政府发行纸币,回归到了硬通货与私人银行券并行的货币制度。

这表明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古代后期商品经济停滞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A.江浙地区商业较为繁荣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黄河流域农业逐渐衰落D.北方战乱商业税减少5.明清时期出现了“燕、赵、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该时期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相对平衡B.经济发展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C.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D.抑商政策松动促进区域贩运贸易6.隆庆年间(1567-1572年),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等地“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大量商贩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等地。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0.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A.
B.
C.
D.
6.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7.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B.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1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决定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指出了()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③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④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据此判断,此时人类社会()①产生了最早的阶级国家②私有制度正在确立中③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④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勤劳的农民以自己的双手获得了丰收,却仍有被饿死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地主残酷剥削农民B.地主完全占有农民C.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这一百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一系列大事。

下列大事与其意义对应正确的是()①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③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A.①④B. ①③C.②③D.②④6.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021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零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1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零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零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60 分钟。

第 I 卷 1 至 2 页,第 II 卷3 至 4 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 I 卷本卷(选择题)共 22 题,每题 2 分,共 44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2.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

这种商业贸易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

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B.罗马帝国时人人平等C.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D.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3.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

根据《1787 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A.人民主权原则B.联邦制原则C.分权与制衡原则D.共和制原则4.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B.享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D.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5.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天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题文)《我们的中国》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3.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4.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其反映出的主要问题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题文)《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6.“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朝贡贸易体制D.封建专制制度7.(题文)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8.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 《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A. 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B. 儒家思想逐渐成大宗C. “礼”的传承使文明得以延续D. 父系血缘关系得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礼制传承的影响。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礼”的传承使得文明得以延续,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不是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两者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并未体现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大宗,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儒家思想并未成为大宗;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不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2.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从以上材料可以知中书和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 正确决策B. 限制皇权C. 分权制衡D. 推翻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材料“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可知,唐朝设立中书和门下两省有利于正确决策的实行,故A正确;B项表述错误,不是限制了皇权,而是加强了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

3.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 建立世官制B. 增设“参知政事”C. 强化“外朝”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

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

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 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4.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5. 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A.B.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我国耧播技术。

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西汉时出现,不符合题意;B项是曲辕犁,唐代出现,材料是在汉代;C项是播种用的耧,符合题意;D项牛耕图,不能反映“下种挽耧”。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6.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7.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农业税在北宋整个税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并超过了农业税,表明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工商业有很大发展。

故③④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①。

非农业税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削弱,排除②。

故D项正确;排除ABC。

8. 下列材料描绘的内容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所说的“烧生铁精以重柔铤”,“以柔铁为刀脊”,对应的是将生熟铁一起冶铸的灌钢法,B项正确;①栏中“江南水轮不假人”“一轮十筒挹且注”,相对的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而非翻车,③栏中“越窑”、“翠色”指的是青瓷而非白瓷,④栏中“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描绘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ACD三项错误。

9.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 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

故D 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10.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 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 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 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 错误。

11.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如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两个时期的运河都沟通了南北,但河道走向并不完全相同,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原因主要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图一是隋唐大运河,此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而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且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因此也会影响到元代的运河格局变化,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主要原因,C 项正确;ABD 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12.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

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

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选项排除。

13. 《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

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

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

《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

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

《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

【点睛】从汉朝开始,儒学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

为了统治帝国,维系王朝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尊崇儒学,以儒学治天下。

14. 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据此可知,黄宗羲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