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福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提示: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一、选择题(以下各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
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其直接目的是A.考察选拔官员 B.提升内朝地位 C.分割丞相权力 D.监察百官行为3.《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4.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用于军事,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5.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 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 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6.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
为举子业,不求甚工。
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
‛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 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 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7.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 C.特点D.性质8.1 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高三】福建省三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三校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B.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C.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2.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进奏院逐渐形成。
藩镇通过进奏院了解唐朝中央的动向,或顺势而为,或表明自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唐朝中央通过进奏院了解藩镇动态,因势利导,维护中央威信。
由此推断朝廷设立进奏院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缓和中央与地方间的对立C.削弱中央集权D.提高当时地方的行政效率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上宋哲宗的折子中认为:“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表明A.三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三省具有了最终的议定权C.三省制削弱了君主专制D.三省制出现了运行的低效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命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各省。
”军机处职能的变化表明A.取得与内阁相当的地位B.皇权专制逐步被弱化C.避免了大臣的专权乱政D.逐步成为了中枢机构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兼并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一称谓的变化说明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小农经济逐步瓦解D.农民的经济地位的降低6.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
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此事造成东汉时期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7.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了职业商人外,还包括军人、官员、皇室成员以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
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 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2.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
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 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 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3.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
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这一变化表明了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 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4.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
这可以印证当时A.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饮茶成为唐代时尚 D.江西经济地位突出5.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
2018届福州市八县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 OO分;完卷时间:90分钟)提示: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一、选择题(以下各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
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2013年福州屏山地铁站考古现场发掘出西汉时期闽越国宫殿遗址专用品“万岁”当(图1),还发现三口汉代水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汉初福州地区仍实施分封制B.“万岁"瓦当是我国出土的最早青瓷C.瓦当上的字体是当时流行的楷书D.汉代使用水排获取井水2.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3.“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错。
”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A.二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4.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瓦解 B.宰相制的终结C.科举制的确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施5.下列图示与解析对应关系正确的是6.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C.新思想的萌发 D.维新变法运动7.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A片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00分)说明: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做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错或不答得0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A.世官制转为察举制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C.神权转为王权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2.《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的限制。
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B.汉代通过立法规范官吏的任用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对宋明理学提出质疑B.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4.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
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B.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C.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D.八股取士影响了图书编写5.货币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以下对宋代官交子图版理解合理的是A.明确了纸币的合法性B.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C.反映了工商皆本思想D.此纸币可在全国通行6.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C.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D.江南地区许多男性进城务工,造成劳动力缺失7.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经济发达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文化繁荣,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往往比较高。
明清两代,江、浙地区,随着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农副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镇的繁荣,以及新兴市民的壮大。
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中新因素的成长,促成江、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化新气象的出现。
然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发展除了受经济制约外,还有其自身规律。
例如,在清代,晋商特别活跃,金融业发展迅猛,道光末年票号达11家之多,到清朝末年发展到33家,其分号遍及全国多地。
但这期间山西文化的发展却相对迟缓,若与唐代的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
又如,北宋时期,关中的经济已经远不如唐代,但张载却在这里教授生徒,传播儒学,使之成为儒学的中心。
其次,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南朝齐梁二代文学本来相当繁荣,分别以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三个文学集团,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齐永明年间周颗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以及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创制了“永明体”,进而为近体诗的建立打下基础。
成书于齐代末年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著作。
由于萧衍、萧统、萧纲父子召聚文学之士,创作诗歌,研究学术,遂使建康成为文化中心。
可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沦陷,士人凋零,江左承平五十年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局面遂亦消失。
与此类似,还有唐朝末年中原一带的战乱对文化的破坏。
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文化中心。
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因为相对安定,士人们相携入蜀,文化也随之发达起来,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福建省福州市日升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日升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变化趋势反映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D项也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2. 爱因斯坦说:“他在善于运用他那时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还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力.……他的成就一直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个工作者的纲领。
”材料中的“他”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普朗克 D.波尔参考答案:A略3. 1853年,清廷下旨允许各地“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允许各省征收贸易税一一厘金,厘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厘金税率由各省决定,洋货免纳厘金,1931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废除。
厘金制度A.冲击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B.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C.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D.因兴办洋务的需要而设立参考答案:A【详解】清朝的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的支出由中央拨给。
厘金制度的产生,使得地方的财权得到扩大,进而对晚清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A项正确;厘金最初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因此B、D两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过于绝对。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
2018—2019 学年度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抽测历史答案

2018—2019 学年度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抽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D B D C C B B D B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A A C D A B B D C C二、非选题25.(18 分)(1)(8 分)思想: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因时而治(令高于律)。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汉初社会稳定;维护君主专制政治;(2 分,每点 1 分)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2 分)(2)(10 分)思想:礼教派立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引进西方法制,实行渐进式法律改革;法理派则主张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
(4 分)评析: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试图通过仿效西方法制,实行变法以挽救统治危机。
“礼法之争”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的法律理念的冲突(体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正面冲突)。
其结果是传播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建立起近代法律体系,中国法律在中西融合的轨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6 分)26.(22 分)(1)(12 分)特点:由民间发起,推动政府参与;发展具有阶段性,20 世纪 30 年代发展迅猛;由单纯的经济救济协作手段发展为辅助政治斗争的工具。
(6 分)原因:农村资金缺乏,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抗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日本侵华扩大,东部城市沦陷,农村成为国民政府财税收入重要来源。
(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10 分)国民政府时期,政局动荡,国家未能真正统一,中央政府权力较弱;国民党代表农村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彻底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4 分)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实现农村生产关系彻底变革;政策鼓励与保障;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逐步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D.国家统一的趋势2.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
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3.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
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这一变化表明了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4.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
这可以印证当时A.商人地位逐渐提高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饮茶成为唐代时尚D.江西经济地位突出5.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
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
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C.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D.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6.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
这表明A.内阁非法定机构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C.大学士地位提高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7.出现表1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自然经济的解体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D.江南战乱的影响8.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1898年7月28日,光绪帝赐“密诏”给杨锐与康有为等人,言“今朕位几不保。
汝可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然而政变结束不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党人”的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
这表明A.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B.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C.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D.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9.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
据此可知清政府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10.《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
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
“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民族工业的发展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中西文化的融合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11.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
”这表明A.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B.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C.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D.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12.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
这反映出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13.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
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A.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B.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C.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D.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14.从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域乡教育制度的统一15 .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
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16.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立法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但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
这表明智者学派A.否定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B.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C.提供了社会变革的价值依据D.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17.表2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
由此可知权力机构或官职执政官2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
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
保民官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
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
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
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
表2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D.民主政治初现雏形18. 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
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A.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D.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19.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宪法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强调:人类的情感会随着对象的距离而减弱,根据这个原则,各州人民对他们的地方政府往往比对联邦政府怀有更强烈的偏袒。
据此他主张A.在宪法中加入人权法案B.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C.加强州权抑制联邦权利D.国会采两院制以求平衡20.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
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
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宪章运动的开展B.议会改革的完成C.马克思主义诞生D.自由主义的传播21.黑市交易是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暗中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
学者研究英国经济时发现: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以汽油为代表的黑市经济非常活跃,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22.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表一篇讲话。
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
”尼克松的这一讲话A.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B.释放了政善中美关系信号C.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D.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23.表3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表3 :《1970—199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年份总人口(百万人)城市人口(百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70 2632 705 26.81980 3282 1005 30.61990 4088 1484 36.3——据联合国《1980—2000年世界人口和农村人口增长》A.工业化之路仍然漫长曲折B.农村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领先D.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24.图3是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图中英文为叙利亚。
该漫画折射出A.美苏两极对峙加剧B.美苏争霸焦点在中东C.冷战影响持续发酵D.新冷战态势全面展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3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材料一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
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
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
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分)材料二早在东林书院建立前,明朝政府已有三次禁毁书院之举。
1604年,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讲学比较拥护程朱学说,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
讽议朝改,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
顾宪成宣称: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
随魏忠贤势力扩大,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院。
黄宗羲中认为: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为一郡之内耳。
乃言本圆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也。
——摘编自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柬政治的密切关系》(2)据材料一、二,指出在创办方面东林书院与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
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林学院的作用。
(10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期的国家分裂割据,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的五花八门,重重关卡的限制,德意志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
普鲁士首先推动了关税统一进程,1818年普鲁士颁布“新税法”,取消一切商品进口的禁令;同时废除境内税收和商业关卡,建立统一税制。
1828年,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斯塔特根据普鲁士税法原则订立关税同盟条约。
1834年,那些原先担心主权丧失的邦国,如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图林根各邦等也先后加入了普—黑关税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