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熟悉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2.能够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以及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5.采矿工程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通过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我们将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以保证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考书方面,我们将选择一些经典的采矿学著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的形成、分类及性质;2. 学生能了解采矿方法、设备及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应用;3. 学生能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状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采矿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进行简单矿石鉴定;2. 学生能运用采矿方法,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采矿学,培养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3. 学生能关注采矿行业的发展,激发对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采矿学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但可能对采矿学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矿石与矿物:矿石的形成过程、矿物的分类及性质、矿石的识别方法;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石与矿物2. 采矿方法与设备:概述各种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及其适用条件,介绍常见采矿设备的功能与结构;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设备3.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法规;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4.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教材章节:第四章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5. 实践活动:矿石样品鉴定、采矿方法设计与分析、矿山实地考察等。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内容,掌握矿产资源评价、矿山环境保护等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备矿山设计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矿床学:介绍矿床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矿床的基本特征。

2.矿产资源评价:教授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储量计算、品位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3.矿山开采技术: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方法、矿井设计、采矿机械设备等。

4.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

5.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矿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山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矿物的鉴定、矿床模型制作等实践操作。

4.讨论法:学生就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矿山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介绍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煤矿开采的机理和方法,掌握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煤矿开采技术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熟悉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掌握煤矿开采中的地质工程问题和采场设计问题•熟悉煤矿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煤矿开采基础本部分包括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讲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流程,以及与煤矿开采相关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第二部分:地质勘查和采场设计本部分将介绍地质工程勘查的方法、地质分析和评价,以及讲解采场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采场类型、煤柱宽度、煤层倾角、支护方式等内容。

第三部分:煤矿设备和工具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开采中常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采煤机、掘进机、支护材料等,以及讲解这些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第四部分:煤矿安全和环保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安全和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讲解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设计本部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煤矿开采设计项目,由学生组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完整的煤矿开采项目设计和方案实施。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试、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项目评估。

具体评估标准见课程公告。

总结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矿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煤矿开采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煤矿开采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 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工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工程方案,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与采矿工程相关的资料,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情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 学生能够尊重采矿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为我国采矿工程领域培养具备一定素养的后备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社会新人。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介绍采矿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矿石的性质与分类:讲解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矿石的基本特征,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采矿方法与技术:介绍常用的采矿方法、设备和技术,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阐述矿山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第二周:矿石的性质与分类第三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上)第四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下)第五周: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第六周: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采矿工程相关知识。

采 矿 课 程 设 计

采 矿 课 程 设 计

目录前言 3 第1章井田地质概况 4 1.1井田位置及交通 41.1.1交通位置 41.1.2地形地貌 51.1.3气象及水文情况 51.1.4矿区概况 6 1.2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71.2.1地层71.2.2构造10 1.3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51.3.1煤层及煤质151.3.2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及地温情况161.3.3水文地质17 1.4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20 第2章采区布置及装备21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12.1.1矿井工作制度212.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2.1.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222.1.4矿井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222.1.5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22 2.2采区布置23 2.3采区的划分23 2.4采煤方法24 2.5采区巷道布置28 2.6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35 2.7工作面设备的确定36 2.8劳动组织37结束语38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继我们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煤层开采设计是煤炭开采重要环节,而煤矿开采技术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式不对会造成煤炭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的发生。

在21世纪,能源极为重要的时代,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就必须优化开采技术,体现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合理的开采设计则能有效减少煤炭损失,将赋存在地下的煤炭高速度,高效率的回采出,满足祖国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煤矿开采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煤矿开采业务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煤矿开采基础知识介绍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方法、采煤设备、通风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煤矿安全管理介绍煤矿的危险性和安全管理,包括煤矿安全法规、安全检查、事故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3. 煤矿开采技术介绍煤矿开采的工艺和技术,包括矿山地质、采煤工艺、掘进、支护和回采等方面的内容。

4. 煤矿经济管理介绍煤矿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煤炭工业发展概况、煤炭资源评价、煤矿生产计划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程设计要求1. 选题要求课程设计选题既要考虑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也要符合课程大纲及课程教学要求,选题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性。

2. 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教学,其中包括实验操作、现场考察和案例分析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3.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完成课程设计后,学生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详细介绍设计内容、方法、结果和分析,并根据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和数据。

五、总结本课程设计是在煤矿开采学课程基础上,为了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而设计的。

从选题到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设计科学、合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一、目的1、初步应用《采煤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煤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设计题目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k3煤层,煤层厚度、间距及顶底版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长度1000m,采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平均倾角12度,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较松软,k2和k3属于中硬煤层,是简单结构,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 m 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下方25 m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的不同中由同学自行决定.附表1:设计采区综合柱状图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1、采区的生产能力采区生产能力选定为150万t/a2、计算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1.采区工业储量由公式Z g=H*S*(m1+m3)*r (公式1-1)式中Z g----- 采区工业储量,万tH------ 采区倾斜长度,1000mS------- 采区走向长度,2100mr-------- 煤的容重,1.30t/m3m i------ 第i层煤的厚度,6.9+3.0+2.2=12.1mZ g=1000*2100*12.1*1.3 =3303.3(万t)2.设计可采储量设计可采储量Z k=(Z g-p)*C (公式1-2)式中:Z k------ 设计可采储量, 万tZ g------ 工业储量,万tp-------- 永久煤柱损失,万t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说明:p可取其为工业储量的10%来计算,即p=10%*ZgZ k=(3303.3-3303.3*10﹪)*80﹪=2378.38 万t 3.采区服务年限由T= Z k/(A*k)………(公式1-3)式中:T———采区服务年限,a;A——采区生产能力,150万t;Z k——设计可采储量,2378.38万tK——储量备用系数,取1.4T=2378.38 /(150*1.4) = 11.33 a4.验算采区采出率a.对于k1中厚煤层:C=(Z g1-p1)/Z g1……(公式1-4)C ———采区采出率,% ;Z g1———k1煤层的工业储量,万t ;p1 ———k1煤层的永久煤柱损失,万t ;说明:采区边界保护煤柱取5m,停采煤柱取30m,区段煤柱5m.Z g1=1000*2100*6.9*1.3=1883.7万tp1=(30+10)*1000*6.9*1.3+5*5*2100*6.9*1.3=118.88万t C=(Z g1-p1)/Z g1=(1883.7-118.88)/1883.7=93%>75% 满足要求b. 对于K2中厚煤层:C=(Z g2-p2)/Z g2……(公式1-5)C ———采区采出率,% ;Z g2———k2煤层的工业储量,万t ;P2———k2煤层的永久煤柱损失,万t ;说明:K2煤层与K1煤层相同。

Z g2=2100*1000*3*1.3=819万tP2=(30+10)*1000*3*1.3+5*5*2100*3*1.3=36.075万tC=(Z g3-p3)/Z g3=(819-36.075)/819=95.6%> 80% 满足要求c. 对于K3中厚煤层:C=(Z g2-p2)/Z g2……(公式1-5)C ———采区采出率,% ;Z g3———k3煤层的工业储量,万t ;P3———k3煤层的永久煤柱损失,万t ;说明:K3煤层的保护上山煤柱一侧取30米,其余与K1煤层相同。

Z g3=2100*1000*2.2*1.3=600.6万tP3=(60+10)*1000*2.2*1.3+5*5*2100*2.2*1.3=35.035万tC=(Z g3-p3)/Z g3=(600.6-35.035)/600.6=94%> 80% 满足要求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1. 确定工作面长由已知条件知:该煤层倾向共有:1000m的长度。

且采煤工艺选取的是较先进的综采,一次采全高放顶煤法,由《采煤学》所学知识得知,综放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30m—190m,巷道宽度为4m~4.5m,本题目选取4.5m,且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一个中厚煤层的一个区段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最终选定6个区段,区段煤柱选为5m,故工作面长度为:L=1000/6-4.5*2-5=153(m)取5m的整数倍,所以取L=150m2. 确定工作面生产能力采区生产能力的基础是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取决于煤层厚度、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

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可由下式计算:A0= L采*V0* m*γ* C……(公式1-5)式中:A0————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a ;L采————工作面长度;m,V0————工作面推进度.综采面年推进度可达1000—2000m,取1200m。

γ——煤容重,t /m3C——工作面采出率,一般为0.93—0.97,取0.93A0= L采*V0* m*γ* C=150*1200*6.9*1.3*0.93=150.2万t3.确定采区内工作面数目及接替顺序由于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150.2万t,对于K1煤层布置一个工作面便可满足生产要求(由于所选采煤机截深为630mm,一天共进7刀,故工作面生产能力为:0.63*7*150*6.9*1.3*0.93*300=165万t),而对于K2,K3煤层可采取两个工作面同时回采,以满足生产要求。

其具体回采顺序如:表1.1所示:表1.1 回采顺序表对于k1煤层,其厚度为6.9m,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

对于3.0m的K2煤层和2.2m的K3煤层采取两个工作面同时生产,以满足生产要求。

K1煤层开采顺序:10102→10101→10104→10103→10106→10105→10108→10107→10110→10109→10112→10111K2煤层开采顺序:(10201,10203)→(10202,10204)→(10205,10207)→(10206,10208)→(10209,10210)→(10211,10212)K3煤层开采顺序:(10301,10303)→(10302,10304)→(10305,10307)→(10306,10308)→(10309,10310)→(10311,10312)说明:以上箭头表示方向为工作面推进顺序,括号内为同采工作面。

第三节确定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根据题目所选条件,完善采区所需的开拓巷道及准备巷道。

还需两条上山。

2.布置上山数目、位置及进行方案关于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一煤一岩上山布置,运输上山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10 m处,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布置,两条上山均布置在k3煤层中方案三两条岩石上山布置,两条上山均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10m处3.可行性方案选择(1.)技术因素比较综观以上三种方案,由于双煤上山服务年限较长,巷道维护困难,因此否决方案二。

(2.)经济因素比较(2.1)运输上山掘进费用:两方案相同(2.2)轨道上山掘进费用:方案一:1000*(1284+776)=206万元方案三:1000*(1578+776)=235.4万元(2.3)区段运输石门掘进费用:方案一:151*(1152+716)=28.2万元方案三:104*(1152+716)=19.4万元(2.4)采区上部车场掘进费用:两方案相同(2.5 )采区绞车房掘进费用:两方案相同(2.6)运输上山维护费用:两方案相同(2.7)轨道上山维护费用:方案一1000*90=9万元方案三1000*30=3万元(2.8)区段运输石门维护费用:方案一151*80=1.2万元方案三104*80=0.8万元(2.9)运输上山运输费用:两方案相同(2.10)轨道上山运输费用:两方案相同各方案总计费用(相同工程项目除外):方案一244.4万元方案三258.6万元从如上的经济比较中,可以看出一煤一岩上山所需的总费用要比双岩上山所需的总费用要少,因此在经济上更加合理,沿煤层掘进具有超前探煤作用。

同时我国的煤巷支护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锚喷支护技术,完全可以满足煤层上山的需要。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采用在K3煤层中布置轨道上山,在K3煤层下方10m处布置运输上山。

即:选中一煤一岩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3.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K1煤层为厚煤层,单独开采时,可满足生产要求,故先开采K1煤层,K1煤层采完后,接着采K2,K3煤层。

考虑到K1煤层生产能力较大,且矿井瓦斯涌岀量较低,为更好地进行工作面接替,减少煤柱损失,故采用沿空掘巷。

沿采空区留5m 的护巷煤柱。

4.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及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为准。

由于k1,k2,k3煤层采取联合布置的开采方式,且岩体较稳定,煤层上山易维护,故在k1煤层两侧各留5m边界煤柱,在上山附近留30m的停采煤柱。

煤层适合综采一次采全高放顶煤。

k2,k3煤层一次采全高。

5.K1煤层上、下区段交替期间同时生产的通风系统如图1.1图1.1 通风系统图(见下页)6.采区上、中、下部车场选型采区上部车场选用单道顺向平车场;采区下部车场选用大巷装车顶板绕道式,由于煤层倾角为12。

,而且顶底板围岩稳定,所以选用该形式的车场。

采区中部车场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倾角为12°,向区段石门甩车。

轨道上山和石门内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1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低道。

斜面线路布置采用一次回转方式。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选第一煤层,即k1煤层为对象设置采煤工艺。

且k1煤层厚度为6.9m,属于中硬煤层,故可用综合机械化采煤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艺。

2.选用国产设备经查《采矿设计手册》得知:根据煤层的实际情况,选用MG880WD采煤机,参数如下:采高 1.8~3.7m适应煤层硬度 f=1~3煤层倾角≤35°截深 630mm滚筒直径 1.6 m牵引式无链牵引力 532KN牵引速度 0~7 m/min滚筒中心距 8180 mm机身高度 1499 mm卧底量200mm该滚筒采煤机由鸡西煤机厂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