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九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彻.骨( ) 堤.上( ) 锦幛.( )蘸.着( ) 灰jìn() 荇zǎo()蓬hāo() 蓬bó() 憔cuì()2.根据课文内容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________(探索摸索)这广大的土地(2)岭南的荔枝花________(寂寞寂静)地憔悴(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________(顽固坚固)而蓬勃生春3.下列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B.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D.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
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5.(潍坊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6.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某校学生会发起了给抗战老兵网上留言的活动。
学生的下列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中华儿女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B.你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求你们老当益壮,为祖国再立新功!C.你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D.你们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你们!7.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⑴~⑵题: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艰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缨孩手中乳。
⑴给文中加线的字注音:①残损()②轻抚()⑵诗中有两个错别字,清找出来并加以改正:①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②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标示有误的一句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C、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3、“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在诗中应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前后两部分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了怎样。
静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完成诗后各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扣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救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⑴本诗在押韵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节选部分描写的对象很多,却并不让人觉得杂乱,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请用简洁的语言要概述节选部分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各题:狱中题壁戴望舒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训练】1、下面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灰烬(jìng)嘶哑(sī)憔悴(cuì)蘸着(zhuàn)B、荇藻(xìn)彻骨(chè)残损(sǔn)牲口(shēng)C、堤上(dī)荔枝(lì)蝼蚁(lóu)蓬蒿(hāo)D、锦幛(zhāng)驱逐(zhú)腐烂(fú)怅惘(wǎng)2、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阅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回答3~7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找出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是()A、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B、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C、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D、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6、试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3 新人教

2《我用残损的手掌》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⑴~⑵题: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艰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缨孩手中乳。
⑴给文中加线的字注音:①残损()②轻抚()⑵诗中有两个错别字,清找出来并加以改正:①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②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标示有误的一句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C、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3、“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在诗中应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前后两部分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了怎样。
静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完成诗后各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扣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救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⑴本诗在押韵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节选部分描写的对象很多,却并不让人觉得杂乱,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请用简洁的语言要概述节选部分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各题:狱中题壁戴望舒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2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⑴~⑵题: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艰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缨孩手中乳。
⑴给文中加线的字注音:①残损()②轻抚()⑵诗中有两个错别字,清找出来并加以改正:①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②错别字:______ 改正:______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标示有误的一句是()。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C、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3、“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在诗中应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前后两部分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了怎样。
静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完成诗后各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扣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救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⑴本诗在押韵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节选部分描写的对象很多,却并不让人觉得杂乱,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请用简洁的语言要概述节选部分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各题:狱中题壁戴望舒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 精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同步练习]1.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 )A .“灰烬”B .“奇异的芬芳”C .“那么细,那么软”D .“血和灰.阴暗”E .“没有渔船”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写的。
B .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 .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发行的书。
D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桥杨山道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A .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
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 充当“大队”文学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B .“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
“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 的“桥”,让他人或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C .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D .《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
4.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动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安定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周周练(第1、2课)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ī()哑荇.()藻 hóu()咙蝼蚁.()锦zhàng()憔cuì()蓬蒿.()河堤.()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根据要求,填写原文。
①《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直抒情感,点明主旨的句子是②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表达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句子是③《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出和例句修辞手法一样的选项()例: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A.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B.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C.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5.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的是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B.“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然保持着思想情感的升华。
D.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6.下面的材料摘自《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白岩松:《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
余光中:对,我说我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因为那个时候还是文革的后期,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同步精品课堂)九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2 我用残损的手掌(练)(提升版,教师版)(新版)新人教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刹.那shà步骤. zhòu 提.防dī惩.恶扬善chénɡB.执拗.niù憎.恶 zēnɡ炫.耀xuàn 称.心如意chènɡC.妥帖.tiē星宿. xiù殉.职xùn 功亏一篑.kuìD.寒噤.jìn 怪癖. pì刊载.zǎi 杳.无消息yǎo【答案】C【解析】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在初三年级学生才艺比赛中,选手们依次登场。
有的极尽自己的音乐特长或弹或唱;有的则用肢体语言尽情诠释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有的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相声、小品样样在行。
比赛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在场的观众对选手的表现不由发出赞叹。
下面最能表达赞叹之意的一项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B.选手们载歌载舞,他们的表现令人喜出望外啊!C.选手们载歌载舞,他们的表现难道不令人喜出望外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每一句中蕴含的含义,所以BC两项的“载歌载舞”,不全面,D项:没有感情流露。
故选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恰当的一项是某某卫视最有特色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传奇故事》,由某某卫视自办而成。
通过深挖内容,严格选材,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成为一档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全国知名栏目。
,严格选材,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严格选材,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严格选材,深挖内容,使该栏目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严格选材,深挖内容,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答案】D【解析】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周练 (第1、2课) 山东 刘海波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ī( )哑 荇.( )藻 hóu( )咙 蝼蚁.( ) 锦zhàng( ) 憔cuì( ) 蓬蒿.( ) 河堤.( )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B.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根据要求,填写原文。 ①《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直抒情感,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②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表达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句子是 ③《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4.选出和例句修辞手法一样的选项( ) 例: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A.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B.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C.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5.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的是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B.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然保持着思想情感的升华。 D.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6.下面的材料摘自《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白岩松:《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 余光中:对,我说我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因为那个时候还是文革的后期,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材料二: 白岩松: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白岩松 余光中 ①读材料一:余光中二十年的乡愁,仅用二十分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你有何感想? ②读材料二:如余光中所言“每个人都有乡愁”,你是否也有过思乡的经历,请仿照《乡愁》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二、课内阅读实践 阅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7.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探究
沧桑淡去家园在
黎焕颐 生命是个流程,故曰人生若寄。然而,如寄的人生从哪里来呢?就宏观言之,曰负阴抱阳的宇宙。就微观而论,母体在乡关。乡愁,也许是恋母情结,要不,怎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有半个多世纪没有回老家过年,今年终于如愿:回遵义沙滩与亲人团聚共话家山,重温祖宗泽润——我竟有幸从残存的废纸片中觅得我少年时代的习作: 万里山河万里奔,万年一瞬最惊心。 诗书典籍来何处,莽莽苍苍在性情。 门对青山竹绕楼,沙滩山水秀春秋。 疏烟淡柳琴洲月,不恋吴钩恋白鸥。 霄汉鹤鸣九仞飞,九天星斗我思谁? 千秋问道昆仑远,振羽逍遥换翠微。 这些心灵的流泻,说它是年少轻狂可,说它是朦胧的理想可,说它是苦闷的象征亦可。步入老年,每读唐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便心恻恻而情切切,引领乌江,倾听沙滩山水的召唤:人间重晚晴。百年丧乱,老来兄弟无多。好不容易迎来一个休养生息和平安定,是应当年年春节年年团圆呵!从小,新桃换旧符的春节给我的认知:不止是穿新衣,领红包,放爆竹……首先是修炼敬畏天地、敬畏先人的虔诚。记得儿时有一年过春节,父亲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父言慈,子言孝,兄友弟恭,就从此道讲求,犹是旧时生活。 易演数,诗演情,苏海韩潮,只在这些涵养,不知淫世文章。 窃以为这就是传统的老一辈人借过春节来写照社会人心。侄孙黎锋为我年老回家过春节特别高兴,写了不少春联,其中一联为—— 少小离家,老大归来,千般风雨,一身淡泊。 于是我口述翁常熟的一副对联——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 沙滩这个村庄,幽篁缘溪而翠,古树倚岩而苍,春有拙尊园来自扶桑的樱花吐蕊,秋有桂岗的桂花野菊争芬。文静的夷牢溪一湾东去,托起琴洲夜月的鸥眠,禹门古寺禅化的钟声,远方的炊烟渔唱,虽不能说是黔中的人间山水之最,就其灵秀而言却也是冠绝一方的好风景。但她之所以形成遐迩闻名的文化胜地,则不能不归功于出身寒素,以孝友著称,以苦学中举的黎安理的草创。其子黎恂(进士)黎恺(举人)又以敦品笃学为务,教书育人为本,从不以进士举人的出身自矜,于是为“沙滩文化”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培养出郑子尹、莫发芝、黎伯庸、黎庶昌这些名闻海内的“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文化宗尚,介于庙堂和草野之间,从不追踪仕宦,而是忧时济世的民间清议,诗书耕读的淑世淑人。正因为这样,郑、莫、黎三家从无良田华屋,有的只是青灯黄卷,几辈人的积累藏书数十万册。百余年来,弦歌之声不辍。因而在相当的时间相当的范围内,沙滩成为无赌,无嫖,无盗,无烟毒,无犯上作乱的一方净土。也许这就是人们称许的“贵州的文化在黔北,黔北的文化在遵义,遵义的文化在沙滩”的原因吧?然而,她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是沙滩文化的滋润——长期的几辈人的人文道德的涵养。 如今的沙滩已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文化旅游胜地。但她的美好:郁郁葱葱中的清秀,清秀中的书卷气,书卷气里的醇雅古朴,早已随着合围的古树,禹门古寺典雅的古老建筑,高坎子、拙尊园芷忠楼里近二十万册的线装书,在“大跃进”和“文革”中化为熊熊火焰而灰飞烟灭了!当下尽管在全力抢救,修复她自然的人文的和谐生态,但这又谈何容易?噫!几百年山川之灵秀,几代人的文化积累,毁于旦夕的人祸,个中的创痛,岂是十年二十年可疗化?可熨平?可赎救?如果说,山川之灵秀,差可修正如故,那么,文化的散失,人文精神的损伤,恐怕就不是那么易如左衽之可操了!历来精神建设之补救,难于物质重建。 我漫步沙滩,去一一叩拜祖宗的坟墓,想起他们亦沉潜刚毅,亦性情智慧,亦古朴厚道,亦诲人不倦的音容笑貌,就悄悄默念“亦余心之所善兮……”我坚信:国运昌,人运会随之而昌,其中必有温故思亲的克绍箕裘者。如姑姑黎贞的诗“多情惟有琴洲月,长照沙滩夜夜圆”。或曰:不该圆而圆,是为昧。该圆而不圆,是为失。当今是该圆的时候了,沙滩的人文、山水,能不圆么?沧桑淡去家园在,倾听历史的涛声,我不会吁嗟冯唐已老,更不会如陶靖节之唱:归去来兮…… 摘自《文汇报》 注: 黎焕颐,贵州遵义人。曾任部队文化教员,杂志社、报社、出版社记者、编辑,1957年后到青
海劳改,1979年之春始获平反回到上海原单位上海少儿社任文学编辑。1981年调文学报社,长期主编该报副刊,直至退休。著有诗集《迟来的爱情》、《春天的对话》、《起飞》、《西出阳关》、《爱在荒原》、《流放与直言》等。 13.在作者看来,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14.春联“少小离家,老大归来,千般风雨,一身淡泊。”极具诗意,试品析一下。
15.西汉的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试结合本文谈谈读书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