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红楼梦》读后感

合集下载

红楼梦阅读心得与反思(优秀7篇)

红楼梦阅读心得与反思(优秀7篇)

红楼梦阅读心得与反思(优秀7篇)红楼梦阅读心得与反思篇1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于是,在他这本《蒋勋说红楼梦》的8册书的第1册里,以原著为底板,解读了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在理解和欣赏的视角下,让读者一窥那被他称为“隐秘而不定” "情深而善变“的青春期风貌的同时,其辩证思维、独特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和沟通,并引出关于“说教”之于成长的作用。

尤其是贾宝玉在学堂里与秦钟、贾蓉等的同性的喜欢与纠葛,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于习惯认知的内容,更是凸显了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模糊而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

读来,更觉得,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内心和情感,是何等重要!上流和下流人性中都有动物性的部分和升华的部分,从成人的角度看,老师或父母希望孩子动物性的部分都没有了,一下都变成了圣贤。

如果说“下流”不再是个预设的“坏”的判断,语言学上的“上流”跟“下流”,只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就是:一个可以提升,一个沉沦在动物性中,两者是互动的。

只有对人性里往下坠落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沟通当我们之间开始双向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跟他们讲的生活秩序、道德规范都是废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当你不先预设立场的时候,你的窗和门就是打开的,有很多东西会进来,让你了解。

如果,你把门窗都关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那些唠唠叨叨永远不会产生作用。

我正是因此同情贾政。

他讲的所有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鱼龙混杂“和”下流人物“,是在讲人性的多面性。

一个孩子在温室里你保护得再好,他最后也不可能在温室里长大,你还是得把他送出去,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

外面的世界你再不喜欢,他也必须要在那个世界里成长。

台湾有一个写作和读书都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他很不喜欢外面的教育环境,就把女儿放在家里,单独教她。

我听到以后觉得有点惊诧,我觉得即使是再深的爱,也不能把孩子放在玻璃房里面。

红楼梦后感读后感最新5篇

红楼梦后感读后感最新5篇

红楼梦后感读后感最新5篇1.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了社会阶层、人性本质、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文学作品。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和联系,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2. 对《红楼梦》的感受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式的社会环境,阔少爷与伶人、家丁之间互动的生动形象。

而且,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很细腻入微,让人可以了解到宫廷中女性的生活、思想和处境。

整本书所描绘的人物性格、道德观念的转变也很有思考的价值。

阅读《红楼梦》有助于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

3. 这个世界没有出路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血泪情与无奈,这是中国现实和文化在一起的表现。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在传统旗帜之下,闹腾着,疯狂着,却似乎总也无法找到生存的出路。

读完之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中传统旗帜的重要性,但也知道了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4. 关于《红楼梦》的一点心得《红楼梦》是一部让读者深思的作品,读者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人性的丑陋,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思想。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更加珍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同时也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 我对《红楼梦》的感悟《红楼梦》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道理。

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同时也更加珍视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珍贵和宝贵。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红楼梦》读后感1唐诗如瓷,宋词若纱,元曲似霞,如此一说,明清的小说可就是般玉,类雪了。

那么玉中之最洁净,雪中之最傲然的,当属《红楼梦》莫属,古往今来,各色各路的文人墨客同是探读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觉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体悟到了宝黛之间的深情款款,有人触碰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有人仅是迷恋于故事本身而已。

回首驻足,纵观千年历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

唐的繁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宏严,惊叹于曹雪芹可以在如此贫困窘迫的生活情境下创就如此之艺术瑰宝,单是毅力一点就能够让读者折服。

《红楼梦》横空出世已250余年,曹雪芹沥尽心血写就此书,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红学”,直至终老的人又有多少?黛玉葬花时悲怆惆怅的意境可算是表达的淋漓尽致。

桃花灼灼,点点愁绪,花开花落,花容月貌,香消玉殒,使者我倒也是紧跟着悲伤地肝肠寸断了。

水中月,镜中花,若过眼云烟,任岁月变迁,终是会随风消逝,终是会支离破碎的。

是有谁说过,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会说没有泪水的人,眼睛是干涸的,但一本书读下来,林黛玉哭丧起来梨花带雨的模样给了人别有洞天的感受,但你会因为介意林黛玉所谓的“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曹雪芹如此刻画人物自然是别有用心。

一个故事,遗憾悲惋才有肝肠寸断的回味;一场人生,困迫坚韧才显勇毅骇俗的奔放;一种情感,悠然缠绵才会给人动人心弦的凄凉。

秦砖汉瓦,唐骨宋风,黯淡了多少文人渺茫的希望,但在这个世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繁星满目;一花凋零,破败不了繁花似锦;一人堕落,损磨不了万千希翼。

我们的漫漫人生是有限的,但身边还有更多更多的无限,无限的风,无限的雨,无限的霜,无限的露。

留意身边的韶华,回望故去,今下,与将来。

人生如花,或素雅,或妖灼,或淡雅,因为阅读,变得赏人悦目;人生如酒,或馥郁,或芬芳,或醇美,因为阅读,变得历久弥香;人生如花,或热烈,或简朴,或奔放,因为阅读,变得华美似火。

《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优秀10篇

《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优秀10篇

《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优秀10篇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希望这份《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资料,在搜索框搜索《红楼梦》的感悟与收获(精选篇1)往往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衰败与悲凉,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思想,摧毁着生活。

正如《红楼梦》中讲述的荣宁两府由极致的繁华到衰败的过程,在不经意间,许多事物正以坚决而又沉默的态度持续改变。

品完全书,不得不为作者感到钦佩。

个人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在于场景的描写,细腻而又灵活的笔调,使之跃然纸上,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层出不断的糗事逗得众人都乐了,每个人表达的方式都不相同,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直观的描写引导了直观的效果,却往往最真实,最能打动人心。

当然,这本书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红楼人物,每一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令人过目不忘。

尤其是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

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同时又具有一种悲剧美。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林黛玉将这个悲剧演绎的很唯美,这也就是为何林黛玉在妩媚丰美的薛宝钗,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文采精华的贾探春等众多大观园女子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红楼梦》虽是虚构的,但是反应出的当代社会风貌却非常真实,是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总结为何这个会社会衰败,会如此悲哀。

我想作者当时一定也是因为对那个社会极度不满,但无奈自己又无力改变,所以用笔墨倾诉,用文字宣泄,以此来告诉后人,勿再重蹈覆辙。

即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不像那个时期那样的黑暗,专制,我们依旧要居安思危,切勿乐极生悲,这样,才对得起这本书,肯定它存在的价值。

历史或许正在产生,或许曾经产生,虽然我们都没无完齐的瞅到尘凡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但是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体会他。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本《红楼梦》,讲述了多少儿女情,又让多少人沉醉?而此书中那位多愁善感、牙尖嘴利的林妹妹,又使多少人为她感叹?要是林黛玉的情商高一点,会不会改变什么呢?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林妹妹一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的姑娘。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有点低。

记得有一回薛姨妈叫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些宫花去,可是黛玉偏偏又在宝玉房里。

因为顺路,黛玉是最后拿的,这下可得罪了她。

黛玉抬眼说道:“所有姑娘都有,怪不得,我就是个外人,别人挑了剩下的我拿着。

这玩意我才不稀罕!”说罢就起身,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要是换成宝钗,她一定会喜笑颜开的收下。

爱使小性儿的林妹妹,也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宝玉闹的不可开交。

元春省亲时,她以为贾宝玉把自己送给他的荷包给了小厮,哭哭啼啼的把正在给宝玉做的香囊给铰了。

最后还是宝玉以千万遍“好妹妹”收场。

虽然贾母、宝玉都护着黛玉,无论她怎么说都会想办法哄她。

不过林妹妹的“伶牙俐齿”却带来了不少麻烦:王夫人对她的偏见逐渐增大,就连贾母后来也对她不那么疼爱。

丫头们也在背后对她说三道四的。

书中还有一位和黛玉相像,也有着刀子嘴的姑娘——晴雯,就因为说活不留情面被撵了出去。

如果黛玉是个丫鬟,说不定会和晴雯一样陷入悲惨的漩涡。

后来贾母一归西,林妹妹后面的靠山倒了,也就更加没人疼她了。

不过,林妹妹生来就是这样情商低吗?其实并非如此。

她虽说是林家的掌上明珠,但是林家的家庭背景远远没有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那么富裕。

来到贾府她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愿多行一步路,时时在意,步步惊心,生怕让人耻笑了去。

曹雪芹的《红楼梦》精选读后感8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精选读后感8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精选读后感8篇当你花费一段时间阅读了一篇名著时,及时将自己的读后感书写出来才不枉花费的那段时间,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

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曹雪芹的《红楼梦》精选读后感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雪芹的《红楼梦》精选读后感8篇(篇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向我们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可悲可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林黛玉了。

她是那么的有才华,能写出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引人深思的诗,也能写出像“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这样优美的诗。

但是,我不禁想,为什么她的诗写得都略带忧郁呢?后来,我就想明白了;我们要理解她的诗,先要理解她的人。

林家虽是世代书香人家,但已没落,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加上黛玉的父母双亡,她只能寄住在贾府中。

而且她还患有各种虚症,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不愁呢?但她又是那么秀美,曹雪芹曾说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或许有些人说她小性儿,爱哭,爱闹别扭,但其实这只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

其实,她是很善良,体贴的。

对她的“情敌”薛宝钗,她从刚开始的讽刺,嫉妒到后来的以诚相待,倾吐心结再到最后的“待宝钗竟比别人强十分”;再如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

原来,林黛玉的细腻心思都在字里行间藏着呢!初读林黛玉,只知她爱耍小性儿,爱闹脾气;再读林黛玉,才知她温柔体贴,妩媚动人。

红楼梦虽然以悲剧结尾,但仍余意缠绵,余音袅袅。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20篇)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20篇)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20篇)红楼梦读后感(精选2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篇1一纸红楼,千芳竟妍。

满纸荒唐言,却临摹出神态各异、顾盼生姿的金陵女子。

曹公的笔下,有以泪报恩的林妹妹,有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有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充满着脂粉气味的贾宝玉,有精明能干的风辣子,还有知恩图报做事圆滑的刘姥姥。

《红楼梦》始于言情,它道出了大观园里公子小姐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也见证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

一个时代走到尽头,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百感化作一叹——美哉。

大观园里,如人间仙境,金碧辉煌“大户人家住着大房子,用着大箱子。

”这是刘姥姥来这儿时的感慨。

可在这美的背后有多少勾心斗角?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两银子一颗蛋,佳肴数不胜数,可在当时,百姓闹饥荒,能够填饱肚子已是不错了。

由此可见,贾府的美,是建立在民众的痛苦上的。

“心胸狭窄,尖酸刻薄,多愁善感”是许多读者对林黛玉的看法,认为她太过小家子气,可我却喜欢她那份在封建社会独有的气质。

在我看来,她是这本书中一缕清新脱俗的风。

颇有个性的黛玉,时而悦人,时而伤人,时而甜美,时而冷漠,善解人意中也夹杂着蛮不讲理,集聪明活泼孤芳自赏于一身。

她似一位仙子来到人间,超凡脱俗。

她才华横溢,并不是一个美艳的花瓶,作的诗词虽过于悲情,但也灵气逼人。

写菊是“孤标傲世谁偕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咏柳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尔留”;“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这是她笔下的白玉兰。

她有这咏絮之才,她对待感情、对待诗词有自己独特的一份见解,不是那么世故,也没有对他人漠不关心。

只可惜她在那个秋风瑟瑟、锣鼓喧天的日子里独自走向天边路。

在我看来,这个看似是悲剧的结尾却是好的,黛玉是干净的仙子,腐朽的贾府并非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去那天境,继续自己的生活。

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

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

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去世,勾起了很多人人对红楼的回忆,看着那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经典镜头的回放,忽然有了重读红楼的冲动!翻开那读了很多遍的书,那熟悉而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

快速略过,只为回顾那黛玉的诸多片段。

说起黛玉,很多时候总是和宝钗放在一起的!记得有位文人曾说:林黛玉是曹雪芹为我们创造的一朵花,一朵让人怜爱但不敢靠前,更不敢采摘的美丽的花。

的确,黛玉为人略显清高,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也许就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但黛玉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有着真性情,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女子。

黛玉敏感,心思纤细。

无怪别人认为她小性儿,爱刻薄人。

宝钗曾笑说,她这张嘴,让人爱又不是,不爱又不是。

我以为,这正是黛玉之真性情,不假掩饰。

她易落泪,因为她敏感脆弱的心,且真真是水做的骨肉。

她爱恼,偏恼时多与宝玉有关。

黛玉乃真情情之人,只有宝玉能深深牵动她的心弦。

别人看来的小事,在她心里也会引起颤动。

黛玉的刻薄,我看来并无恶意。

确实是心里所想,并无遮掩。

这样使人觉得黛玉的形象更为活泼,真实。

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迎奉、拍马屁……《红楼梦》读后感2“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尽枉然”这是清代文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领域的影响之深,至今我们的老师依旧把这本经典著作当做必修的知识在假期研读——由此引出了这篇读后感。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经过长时间的吸取天地间的精华已经通灵,一日打远处来了一道一僧谈起世俗中事便引起了通灵宝玉的兴趣,他求二位高人能带他也去经历经历世俗之事,在他百般求说之下这僧将他变为一块宝玉带入世俗中去……这才有了红楼梦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文赏析——《红楼梦》读后感
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马程亦
原文: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
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摘自红楼梦第三回)
赏析: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
所赞赏。

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可知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

王熙凤在出现以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细致入微的叙写。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个性以及人物的形象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人物针对性的。

曹雪芹对王熙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泛而谈,有着很深的寓意。

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

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是点到为止,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

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低。

王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尊贵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
庸俗的审美趣味。

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比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尽显奸邪之相。

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受到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

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

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

“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

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