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

合集下载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试题】(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不可言,为后代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纲要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4)你以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说说你这样理解的原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光景描绘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赞同这一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 4 分)(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感情?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3分)【参照答案】(1)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走开时依依惜其余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清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乐的兴致。

(3)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4)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原由能够有①从构造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涟漪初起至这两句形成热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即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涟漪。

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 “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久。

所写“胜事”固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清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联合,境界鲜亮,妙不可言。

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5)动静联合( 1 分),虚实相生( 1 分)。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清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于良史的诗词《春山夜月》赏析

于良史的诗词《春山夜月》赏析

于良史的诗词《春山夜月》赏析《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春天有许多美好的景物,作者也是爱美景之人,以至于“赏玩夜忘归”。

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既然是春天的夜晚,月与花是不可或缺的景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颔联是说,作者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就好像捧起了一轮明月;诗人摆弄山花,花的馥郁之香气溢满了衣衫。

这两句既见出水清月明,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又可见出花之绚烂,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且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表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悠长逸兴。

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题旨,自然流丽。

假如说一二句是波浪初起,至这两句便形成高潮,以下几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浪。

因此,颔联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它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山中的月色如此美妙,诗人完全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两句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却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象。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扩展阅读:于良史简介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

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诗甚为清雅,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

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

今仅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

《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很有名的佳句。

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称其《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盛中晚唐诗歌界限的标志。

《春山夜月》赏析_古诗大全

《春山夜月》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春山夜月》赏析_古诗大全春山夜月朝代:唐代作者:于良史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注释云: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

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唐诗赏析-《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唐诗赏析-《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春山夜月》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春山夜月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一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

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1)胜(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春山夜月-古诗-赏析

春山夜月-古诗-赏析

春山夜月-古诗-赏析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

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赏析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

“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

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

“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

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

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

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

月亮冲破乌云的诗句

月亮冲破乌云的诗句

月亮冲破乌云的诗句1、《春山夜月》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释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2、《中秋月二首·其二》唐代: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释义: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释义: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4、《蝶恋花·早行》宋代:周邦彦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释义: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于良史《春山夜月》诗词赏析

于良史《春山夜月》诗词赏析

于良史《春山夜月》诗词赏析春山夜月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注释春山:一作“春来”。

掬(jū):双手捧起。

《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鸣钟:一作“钟鸣”。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说于良史《春山夜月》

说于良史《春山夜月》

2 0」9年第4期(总第2 0 5期)说于良史《春山夜月》蒋寅于良史这位诗人不太出名,生平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在唐肃宗至德年间官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僚佐。

他的诗作传世不多#全唐诗》只收了7首。

但这首《春山夜月》却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诗中叙写春日游山的胜事和春山夜月的美景#清丽绝人,能让人过目不忘。

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更是脍炙人口,古代瓷器中多用作诗意画。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诗题为“春山夜月",起句却从白日落笔。

因为一*座山是否有趣可爱,只消看游人下山早晚即可知道。

若到天黑游人还流连忘返,那不用说是很吸引人的山了。

于良史游的这座山,诗题没有说它的名字,估计不是什么名山#但一定是很有魅力的所在。

其实春山哪有不美的呢?春日迟迟,草绿花开,林木葱茏,风暖鸟鸣,经过一冬严寒瑟缩的人们不禁陶醉于这满眼生机,目迷五色。

眼前的美景不胜描绘,既然写不过来,干脆就不写。

诗人用一个极概括的“多胜事”来总述春山白昼的佳胜,然后将篇幅都留给了夜晚。

因为诗题是《春山夜月》夜月才是中心。

首句将白昼一笔带过,第二句就开始写夜,准确地说是浓缩了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愴忘归”两句的意思。

那么什么样的胜事让人流连忘归呢?颔联只拈出两件,就让你不得不称奇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不夸张地说,这是唐诗里最美的诗句之一*&我们很难断定这是作者的真实经验还是锦心妙手的虚拟,但两句确实写得太美了&美得清雅绝俗#美得玲珑剔透,发想奇妙之极而又合于自然。

不是吗?掬一捧山泉#也有月光晃漾其中;拨弄花枝,芳香袭人衣裾&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游兴益高#流连不去?我们都有游山的经验#兴致高时每一处景致都不想错过#往往越走越远;而一旦探得人所未见的绝胜风光,又依依不忍离去。

颈联这两句叙述其实概括了人们共同的游山经验,同时顺便点明惜春的主题&它们在颔联的胜事之外提示了更多的游山乐趣,留给读者去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 热爱山水的情怀。 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
五、六写赏玩忘归。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
回答问题
1.用诗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
惜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 畅快不已、 的(赏玩 )一词,表达了作者( 唯兴所适 )的思想感情。
春山夜月
于良史
作者介绍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 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 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清理超逸,讲究 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构思巧妙, 形象逼真。同时给予思乡之情。诗七首都 是佳句。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 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 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摆弄山花,馥 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 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 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 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 春山多胜事;首联在 全诗结构上起什 么作用?
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
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 归”的兴致。

3“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 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 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 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 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 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 玩的兴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