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门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种对偶⽂学,⼤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的对联⼩类相对,对仗⽐所谓诗对联⼯整。

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对联,排斥在外,称⾮主流对联。

(对联⼜称作楹联)⾮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副春联。

(见《应⽤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是我国特有的⼀种汉语⾔⽂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要素,⼜叫“六相”,分叙如下:⼀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讽袁世凯⼀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的修辞⼿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个字在上下联同⼀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种⽐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先⽣联::⼀⼈千古;千古⼀⼈。

⼆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挽联集锦
挽联
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
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行业联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 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在木板上刻 制,或在壁石上雕琢联语,统称为楹联。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何。
jiě xiè jiè
一杯香茶,解 解 解元之渴。
lè yuè yuè
七弦妙曲,乐 乐 乐师之心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海 水 朝,朝 朝 朝,朝 朝 朝 落;
3、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C
4、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B
A、春联 B、婚联 C、行业联 D、挽联
按形式分类: ①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连起来,表 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数字联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此联为北宋人吕蒙正撰。吕蒙正字圣功, 品
河南洛阳人,三朝宰相,幼时家贫如洗,穷 读
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
词性相同 结构相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一、对联的六忌:1:忌学习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诗词基础,不是“笔墨游戏”。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不要急于出集子,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不要发表了一点好作品,就骄傲自满,需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无止境,抱有虚心学习态度,才能取得佳绩。

二、对联中的术语以及有关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语就好比我们要建造房子用的工具,是我们必须要理解掌握的知识。

【楹联】:又俗称对联,对子。

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句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仗手法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对联:对+联(对:对音节,对语法,对平仄。

)联:联句意。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

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

如:消愁只有杯中物【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

如:解语还为笔底诗【对联】:按字数分类:(上下单边字数)短联1--9字内联语,中联9--20字内联语,长联20字以上联语。

【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

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

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

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

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

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

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

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

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

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8、八言联联格律。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

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

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三、句脚平仄规则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

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

(仄平)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仄仄平)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

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

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

②疏散同声。

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对联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

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

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

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

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

“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

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

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

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1.天文(日月风雨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风江河等)4.官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6.飞禽(鸡鸟凤鹤等)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三、结构相同(又称结构相称)1.结构相同,(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2 对联的六要素[转贴]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春风得意(再分:春-风偏正,得-意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

和山欢水笑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动宾)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名词性偏正)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并列)例: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