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代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宝藏丰富,象征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和疾病斗争的睿智。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我国的先民们,就已有了医药活动。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原始人类逐渐认识了可以治病的药物,摸索出一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并学会制作骨针之类可供医疗的原始工具,构成了我国医药史上的起源阶段。

医药活动离不开人。

原始时期,史载神农之外,有史可稽的传说中的医药人物,大致有伏羲、黄帝、僦季贷、歧伯、雷公、桐君、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等人。

这些人肇开洪基,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始医学,开出了一线光明。

春秋时期,巫术盛行。

医巫原自不分,《尚书》有云:“周公祷武王之疾而廖。

”其时以殷王朝的贤大夫巫彭和巫咸最为有名,以至《说文解字》有“古者,巫彭初作医”的说法。

然而巫医治病,也并非全然不用药物,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开明者,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周王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巫队伍本身的分化,巫、医开始分道扬镳。

其显著标志是出现了专职医生和医疗分科,以及设立了医事考评制度。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到年尾则考查他们的医事,以核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在药物剂型上,商代已有治病用的药酒,并有所谓伊尹创制汤药的说法。

伊尹为商汤时大臣,他所发明的汤药,为药物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时期,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医学典故。

当年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结果,医缓认为:“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

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值得重视的是,中医临床六气致病的学说,这时也已渐露端倪。

当秦国良医医和为晋平公诊疗后,曾经这样议论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医学体系。

中国古代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成果。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来介绍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一、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医学1.起源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天然草药的药用价值,并开始记录草药的性状、功效和使用方法。

这些记录逐渐形成药用方剂,并传承至今。

2.发展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几个时期:(1)殷商时期:殷商时期,医学处于草创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药物积累。

此时期的遗物中,就发现了一些草木疗法的文字记载。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医学治疗方法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三大支柱。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药物治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药金丹制备法、炮制药物工艺和膏药等新的药品和疗法相继问世。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经络学说和针灸学派系,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医学巨匠,如张仲景、华佗等。

(5)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医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较为成熟的体系,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框架。

3.分类根据本体育论,中国古代医学大致可以分为临床医学和经院医学两个方面。

(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医生在诊断、治疗疾病时所用的经验和方法,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等。

(2)经院医学:经院医学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概念、理论及相关方面进行综合和细致的研究,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辨证论治等,并通过总结和概括形成丰富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理论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道家、阴阳家和兵法学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医药学成就

古代医药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就: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被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该书收录了 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证等进行分类,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针灸学: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

中国古代的针灸学非常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5. 中药学: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国古代的中药学非常发达,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收录了大量的中药。

总之,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非常丰富,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略论简帛的中医药学史研究价值论文

略论简帛的中医药学史研究价值论文

略论简帛的中医药学史研究价值论文略论简帛的中医药学史研究价值论文过去研究中医药学史所依据的文献,基本上是传世文献,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上古的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文献的问世,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上古中医药学史,因为简帛中有大量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医书,且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比传世中医药文献早,所带来的信息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观点。

传世医籍最早者是《黄帝内经》,[1]而简帛医籍中有不少都比它早,并且,仅马王堆医书中,就有不少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医药学文献,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经脉学著作。

《脉法》和《阴阳脉死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诊断学著作。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著作。

经脉学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之一,《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经脉为十二条,此学说一直沿用至今,而简帛经脉学书都只讲了十一条经脉,较《内经》缺少一条“手厥阴脉”。

不光说明这些经脉佚书是较原始的著作,同时说明我国的经脉学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大量的简帛医籍可知,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已建立起内科、外科、妇科、房中、导引,及兽医、法医等医学学科,同时,简帛医籍还给我们展现了解剖学、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动画面,如《五十二病方》中治一种叫“牡痔”的痔疮的以下两个方子: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

囗之,疾(灸)热,把其本小者而戾绝之,取内户旁祠空(孔)中黍腏、燔死人头,皆冶,以膱(脂)膏濡,而入之其空(孔)中。

(239~240)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菟)实,若有坚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

令。

(244~245)以上二方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外科治疗痔疮的活生生的画面。

这些,显然为临床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生动的历史资料。

简帛医籍中,还有关于药物价格的资料,显得十分宝贵,这在传世的早期医药典籍中是没有的。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医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医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医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古代医学在历史上拥有长久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贡献巨大,被誉为世界医学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医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医学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医学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关怀和保证。

在中国古代,医学也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成为了古代医学的代表作品,它们的问世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医学居于重要的地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医学与天文学、历法学、数学等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古代医学家还常常是制造药物、器具的专家,这些技术的促进同时也令其被广泛地认可。

此外,医术高超的医生在古代社会中也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甚至被君王庇佑。

二、医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医学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有关医学的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古代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例如《红楼梦》中药师,主人公贾宝玉需要对应属于他的药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治疗了曹操的头疼;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肌肉受伤,最后被取出一些仙童的补肾活力丹来治疗;《水浒传》中的“铁牛”骆佑治,在武林中十分有名,同时也是一位医生,其患者都信任佑治的名医身份。

因此,古代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古代的医学知识。

三、医学与道教、佛教的关系在古代,医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吸纳了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思想。

这种开放性也考虑到了人体、身体的宇宙本质和人类的内在体验。

佛教和道教的养生方法被融入到中医学的知识体系中,这些方法又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产生影响。

例如,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受到五行规律的支配,这与道教的五行神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佛教正念和禅修对于人体的和谐平衡、内在的舒适感也能够带来医学上的良好作用。

因此,强调身体与精神和心灵之间的联结是古代医学在宗教思想上所包含的精神价值。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在古代中国,医学和药学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科。

自古以来,医师一直都是社会上备受尊敬的职业。

古代医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而且影响深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

1. 古代中国的医药起源古代中国医药文化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量植物制剂和草药以治疗疾病。

尤其是中药,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治疗方式。

在汉朝时期,中药学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书籍也成为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被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出来。

2. 古代中国的医药诊断在古代中国,医生的诊断方式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舌头来判断病情。

这种方法被称为“望诊”。

医生将病人的脉搏、舌头和其他身体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以此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这种方法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了几千年,它在古代中国的医学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3. 古代中国的医药治疗在古代中国,医生使用了许多自然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

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感冒、昏迷、癌症和其他许多常见疾病。

有些草药产品被用来刺激药效。

其他药材则是制成汤剂、凝胶或口服药丸。

4.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献在古代中国,医生不仅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治病,还需要参考诸多的医学文献。

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中,医生可以找到对应病症的详细描述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著作经久不衰,在当前中医治疗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5. 古代中国的医学期刊在古代中国,这个国家的广大医师和学生可以在专门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和议论医学热点问题。

这些期刊包括《医林改错》、《中医药》等,广泛刊载医疗保健和卫生技术等方面的文章。

总之,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影响深远。

自公元前2000年夏朝以来,中国的医学就蓬勃发展,刻不容缓,不断进化。

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已持贯穿中国医学的核心位置。

尽管各地药学虽有差异,但国家统一的传承中医药中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徐通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本体和启发点,并不断地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三大流派思想从不同方面为中医学提供发展进步思想,不同历史时代文化也常常为中医学提供学科发展资源和源泉。

反过来,中医学作为科学实践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实践基础,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载体,中医学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笔者将就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医学;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形象和作用中医学是我国古老而文明的学科,里面包含着我国古代各个名医对中草药的深入探究理解,如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作的《伤寒杂病论》;明代的李时珍所著作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也被后人誉为“医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皆是我国古代中医学家所作的名书,为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也促进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两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下发展而来的医学。

中医学也是最为贴近百姓的,与民生密不可分的、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古典民族医学。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自然科学,一方面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思维和方法,从中汲取智慧和激情。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佛儒道三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发生碰撞,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医药文化体系。

古代三大流派思想佛儒道对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大作用,造就了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优秀的医学典范;不同的时代文化也对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大作用,为中医理论体系提供资源和动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源头,不断地为中医体系提供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1、流派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参天大树,道家文化乃是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根和树干,道家文化是涉及范围最广,包含知识文化最多的一种文化,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下,繁衍出佛家和儒家思想作为这颗参天大树的枝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ster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9Vol.32No.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两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发展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中医学与哲学结合基础上确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汉代中医药学表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此时期一个典型表现是中医药学对西域医药学的借鉴。西域医药学向中原的传播得益于汉代经略西域和西域中原医药人士的交流探索,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西域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连接融合。1汉代经略西域促进了西域医药学的传播汉代西域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广大地区[1]325。西汉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设立都护,其是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西汉经略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汉时期的班超继张骞之后治理西域,保持了丝绸之路的通畅。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其中中医药与西域医药就在这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技艺之路上交流并相互促进,丝路上来往的民众在生存与生活中将中原医药文化技术与西域医药文化技术融合应用,丰富了双方的内容,秉承了双方的精妙。同时经由丝绸之路,西域诸国遣使至两汉政府,所赠物品中大量西域药材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2印度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西域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连接印度佛教在东汉时传入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印度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而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医药知识,佛经中的药王是佛的化身。最早的《佛医经》强调医王“四知”诊断、

·衷中参西略论汉代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王文利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从汉代经略西域促进了西域医药学的传播、印度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西域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连接、汉代西域医药对中医药学的影响3方面入手探讨汉代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指出两汉时期经略西域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西域医药学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之路,西域医药学在此与中医药学交流共勉,西域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中医药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物学和方剂2个方面。[关键词]汉代;丝绸之路;经略西域;西域医药学;中医药学[中图分类号]R-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852(2019)03-0106-03

TheInfluenceof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inHanDynast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WANGWenli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46,China

Theinfluenceof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inHandynast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discussedfromthreeaspects:theoutlineforWesternregioninHandynastypromotingthetransmissionof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theintroductionofIndianBuddhismpromotingtheconnectionbetween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influenceof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inHandynast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pointedoutthatthegovernmentaloutlinefortheWesternregionsandtheintroductionofIndianBuddhismduringtheperiodoftwoHandynastiescouldpromotethespreadof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tocentralplainsarea,silkroadistheroadofcivilizationintersection,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communicateswithTCMmutually,the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producestheactiveinfluence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itsuniquenationalstyle,whichmainlypresentedintheaspectsofpharmacyandprescriptions.Handynasty;silkroad;theoutlineforWesternregion;medicineoftheWesternregion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1062019年第32卷第3期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病因、制药和治疗。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有竺法兰、迦叶摩腾等去河南洛阳,而汉代著名医僧安世高来华的时间《梁高僧传》记为“汉桓之初,始到中夏”(《安世高传》),以此对照大致在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他博学多识……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睹色知病,投药必济。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医学的佛教徒,在西域各国远近闻名。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陆续前往中原内地的安息高僧除安世高外,还有安玄,印度高僧竺佛朔,大月氏高僧支娄迦谶,西域高僧支曜,康居高僧康孟详等。这些医僧、译经僧人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医药技术。汉代佛教医药随着佛经的传入,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孙思邈知佛家经典、王焘著作《外台秘药》收集众多的西域医药知识。同时中医技术也影响了印度医学,如脉学著作被译成梵文。3汉代西域医药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两汉时期,内外交通日益发达,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地产药物不断流传到中原,丰富了中药学知识,并逐渐被内地医学家所采用,汉代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物和方剂两个方面。3.1药物汉代西域方药随各族人士更多地传入内地,《肃州新志》记载:“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西域特产石榴、葡萄、苜蓿、胡麻、核桃等植物先后被引种到中原,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如《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罽宾有苜蓿大宛马,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李时珍称:“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苜蓿目前是我国北方的普遍种植植物,用处多样,既能作为饲料满足畜类需求,又是特色食材,还可药用于开胃健脾通便。张骞从西域带来了胡桃,胡桃既是干果上品,又可药用滋阴壮阳,润肺健脾。《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地沙碱,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乌孙国”“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汉使采葡萄,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葡萄、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出铜、铁、雌黄、东通龟兹七百七十里。”[2]1296

《后汉书·西域传》第七十八,卷八十八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又有细布、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类从日南徼外来献。”[3]2347

上述两汉关于西域诸国的记载中,柽柳、胡桐、葡萄、目宿、雌黄、珊瑚、琥珀、琅玵、朱丹、犀角、玳瑁、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均为西域药材,这些药材自汉以来传播至中原,也成为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收载十多味西域药物,如葡萄、胡麻、戎盐等。可见这些西域植物药材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尤其是《金匮要略》载有“诃黎勒丸”之方,诃黎勒是西域常用药物,诃黎勒丸又是西域常用复方。张仲景著作中出现“诃黎勒丸”,可见东汉时西域与中原在药物和方剂方面已有交流,西域方药特色已渗入中原。至魏晋南北朝时西域药物在中原应用更为广阔,据这一时期的史书及中医典籍记载共计有诃黎勒、苏合香、安息香、胡桐、无食子(没食子)等46味西域药物。汉代出现了代表性著作———《伤寒杂病论》,引起了医药界对药物的更多关注。西汉政府招集专人研究、整理和传授本草学,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4]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官方和医药人士的协同努力下产生。《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西域的地产药材。现从中国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清代黄奭《子史钩沈》中的《神农本草经》中摘引自西域而来的药物,以证汉代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肉苁蓉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生山谷[5]136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叶名青袭。生川泽[5]140雌黄味辛平,主恶创,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生山谷[5]156

水银味辛寒,主疹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

·衷中参西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