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语言学_21世纪展望_学术研讨会会议记要
关于心理语言学_由来_现状与展望_俞约法

年 湖南教育出版
,
社 和 终 乐 泉 教 授 结 合 汉 语 语 言 文 字 教 学 所 作的 心 理 语 言 学 研 究
论文 作 为 有 组 织有 规 划 的 我 国 科 研工 作 在 心 理 语 言 学方 面 今 后
,
,
语 言 教 学 与研究
年第
期
我 的 语 言学 研 究 工作 和 博 士 生 培养 上 的 困难
“
出现 了综 合 化 的 趋 势
经 典 理 性 主义 派 以 后 吸 取 了 经 验派
,
”
“
”
行
,
为 主 义 派 的 某些 合 理 内核 复 以 当 代 认 知 心 理 学 为理 论 武 器 发
展 成 为一 个 新学 派
— 西 方 心 理 语言 学 的 主 流
现 代 理 性 主 义 派 也 即 认知 派
尚难 看 出其 研究 重 点 有转 移 的 比较 明显 的发 展 趋 向
,
。
。
,
我 国 心 理 语 言 学 由 于 众所 周 知 的 原 因 起 步 相 当 晚 是
, ,
年
。
代后 期 但 后 起 直追 正 在 努 力 跟 上 世 界 心 理 语 言 学 发 展 的 步 伐
。
我 国 心 理 语 言 学 学 科 建 设 分 为 理 论 建 设 和 实 际 具 体 研 究两 个 方
及 有 人 甚 至 还 偶 尔 使用 过 ,’ 合理 语 言 学 或 类 似 的 术 语 但 那 些 研 究 都 是个 别 的 零 星 的 而 且 往往 是 单 学 科 的
、
,
“
”
。
只 有 到 了心 理 语
言学 正 式 建 立 以 后 才对 这 些 问 题作 自觉 的 系 统 的 深入 的 展开
会议记要范文10篇

会议记要范文10篇范文一:时间:2022年5月15日地点:公司会议室主持人:张总会议概要: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公司业绩目标的设定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的调整。
一、业绩目标设定:1.1 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下一季度销售目标为30%的增长。
1.2 每个销售团队需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1.3 张总强调要提高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二、市场推广策略调整:2.1 针对新产品的推广,将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2.2 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开展促销活动,拓展市场份额。
2.3 针对目标客户群体制定个性化推广策略,提高销售转化率。
会议总结: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确定了明确的业绩目标和市场推广策略。
希望各部门能够紧密合作,积极行动,共同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范文二:时间:2022年6月10日地点:学校会议室主持人:李校长会议概要: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安全工作的加强。
一、教学质量提升:1.1 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2 强调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1.3 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二、学生安全工作加强:2.1 安排专门的安全值班人员,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秩序。
2.2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的开展。
2.3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确保学生的出行安全。
会议总结:学校将持续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提升。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要共同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范文三:时间:2022年7月20日地点:社区活动中心主持人:王主任会议概要: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社区环境整治和社区活动的开展。
一、社区环境整治:1.1 加强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1.2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1.3 加强对居民楼外墙的维护和修缮,改善居住环境。
二、社区活动开展:2.1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增进居民的团结和互动。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1孟琢在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缘与挑战。
一方面,中国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日趋紧密。
母语安全、文字规范、语言习得、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置等崭新而灵敏的社会问题,迫切地要求语言学给出答案。
一方面,中西语言学理论的交流与碰撞空前激烈。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理论遗产取得了发掘和总结,同时,西方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被学界迅速吸收。
如何深刻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普遍吸收西方语言学的营养,从而构建起符合汉语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参与到世界语言学的建设中去,成为每一个语言学研究者必需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语言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语义学打破了语音、辞汇、语法“三分天下”的局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汉字规范整理、汉字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文字学的格局;计算机语言处置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总之,中国语言学面对着时期对它提出的新要求,也面临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字学应当走向何方?如何继承自身的学术传统?如何面对西方理论的碰撞?如何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要求?如何培育未来的学术队伍?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忧患,在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南京大学鲁国尧先生等先辈学者的倡议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发起,联合安徽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院校,于2010年8月13日至8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
期间,北京大学唐作藩、郭锡良、陆俭明、孙玉文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江蓝生、孟蓬生研究员,教育部语信司李宇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李国英、李运富、黄易青等教授,中华书局赵诚编审等知名专家学者,别离就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领域进行前沿性讲座,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功效,并结合讲课内容与学员进行了深切的讨论。
211223876_体认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2023年3月第39卷㊀第2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r.,2023Vol.39㊀No.2收稿日期:2022-11-25作者简介:钟媛媛,女,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认语言学㊁构式语法研究㊂引用格式:钟媛媛.体认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文,2023(2):178-180.体认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钟媛媛(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㊀400031)0㊀引言2022年11月5-6日,由体认语言学专委会主办㊁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 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成功召开,推动了体认语言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㊂本次研讨会以 体认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为主题,以 体认语言学的理论发展㊁哲学基础㊁英汉语对比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 等为议题,收到论文116篇,开展主旨报告22场,来自5个国家㊁50余所大学的12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襄盛会㊂本次研讨会共呈现以下三个特点㊂1㊀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彰显中国特色王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流派各领风骚大概50年,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认知语言学面临研究转向㊂在此背景下,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认语言学研究团队尝试开拓认知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㊁语言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对话之路,并基于对 体验性 和 人本性 的强调将认知语言学进一步修补为 体认语言学 ㊂2019年11月10-11日, 第一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并成立了体认语言学专委会,致力于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研究㊂2022年,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会上一些学者围绕体认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做主旨报告,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㊂其中,王寅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与体认语言学“的主旨发言㊂他指出, 体认语言学 紧扣 新文科 的内涵,打通了 后现代哲学 和 认知语言学 的对话之路,尝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㊂李洪儒教授作了题为‘亚里士多德命题观及其语言哲学基础 体认语言学哲学基础系列研究“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系词体现语言体认观,为体认语言学奠定了哲学基础㊂廖巧云教授作了题为‘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的互动关系探究“的主旨发言㊂她认为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存在多重互动性,共同为说明话语的运作机理提供参考㊂林克勤教授作了题为‘体认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㊁人本观和历史观“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体认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实践观㊁人本观和历史观密切相关,属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谱系㊂学者们对体认语言学与哲学关系的探索促进了体认语言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思考㊂㊃871㊃㊀钟媛媛㊀体认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㊀2㊀理论应用进一步扩大,聚焦语言分析如果一个理论没有实用意义,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都去研究这个理论了㊂ (胡壮麟,2007:3)会上一些学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体认的应用问题,深化了语言分析㊂例如,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赛娜㊃库尔森(Seana Coulson)教授作了题为‘体认的意义“的主旨发言㊂她认为情绪意义的理解受到体验㊁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很高的语境敏感度㊂蒋晓鸣教授作了题为‘言语声音的体认感知“的主旨发言㊂他强调言语声音认知具有体验性,其象似性背后的机制可以共存且互相作用㊂魏在江教授作了题为‘施受同辞的体认观:倒置动结式的致使性分析 你想死我了 的认知分析“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汉语的主动宾与施动受的区分没有那么重要是导致 施受同辞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㊂覃修桂教授作了题为‘体认视角下的 方圆 图式及其意义扩展“的主旨发言㊂他指出, 方圆 概念的意义扩展路径为从物质依托到精神依托,体现了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㊂田臻教授作了题为‘体认语言观下的构式提取及英语教学数据库建构研究“的主旨报告㊂她以构式知识数据库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为例,强调了语言单位的体认性㊂廖光荣教授作了题为‘中医药概念既意合又意象表达式体认研究“的主旨报告㊂他认为中医药既意合又意象表达式的形成基于体验认知,其次范畴以及语言对比等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㊂刘玉梅教授作了题为‘矛盾修辞构式形成的体认识解机制“的主旨报告㊂她提出矛盾修辞构式反映了概念主体在体认协商中消解对立概念,产生临时视角融合,从而达到暂时的识解平衡的体认过程㊂孙毅教授作了题为‘口/嘴(mouth)词群隐喻意义体认语言学 文化特异性探究“的主旨报告㊂他认为中西方 口/嘴(mouth) 隐喻的异同都可以基于 体认性 和 文化特异性 得到合理的解释㊂西班牙著名认知语言学家门多萨(Ruiz de Mendoza)教授作了题为‘再探概念隐喻理论:相似在体验性隐喻中的作用“的主旨发言㊂他强调高层级的结构相似是体验性隐喻产生的条件㊂来自英国的辛哈(Chris Sinha)教授作了题为‘跨语言视角下语言和思维中的文化和拓展体验“的主旨发言㊂他指出语言体验性意味着语言具有文化维度,认知㊁文化和体验之间的关系将为语言学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㊂日本学者Hiromu Sakai教授作了题为‘体验认知与词汇在大脑中的表征:MEG对人类语言的神经解码“的主旨发言㊂他探究了人类神经系统对事物和概念反映和分类的方式,发现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和概念化具有个体差异性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帕斯考尔(Esther Pascual)教授作了题为‘虚拟互动隐喻:体验和主体间性的交互“的主旨发言㊂她认为人类的日常语言会将体验作为源域去对经验㊁词汇甚至是语法进行概念化㊂学者们以各类语言事实为切入点,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背后的体认机制进行探究,扩大了体认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彰显了其应用价值㊂3㊀学科融合进一步增强,形成 体认+ 模式21世纪的学科发展已经迈入了超学科阶段㊂超学科代表学科之间最高层次的融合和协调(刘玉梅,2018:4-12)㊂本次大会不少学者就体认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了讨论,形成了 体认+ 的研究模式㊂例如,王铭玉教授作了题为‘体认视域中的翻译符号学“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翻译符号学以 体认 为基础,以符号活动为对象,揭示了意义的生长与更新源于符号活动的无限性㊁开放性和动态性㊂王仁强教授作了题为‘词类范畴化的体认性研究 从 这本书的出版 说㊃97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2期㊀起“的主旨发言㊂他提出了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认为词类研究应该拥抱量子思维和超学科方法论㊂赵永峰教授作了题为‘英语介词的体认社会研究“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社会体认建构权势关系,权势关系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包括人类语言表征中的介词㊂张智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体认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研究:建构㊁意义及实践启示“的主旨报告㊂他强调基于体认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体现英语教学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对基础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㊂刘兴兵教授作了题为‘汉语对话共鸣的体认性“的主旨发言㊂他认为汉语对话共鸣的体认性体现在体验基础㊁认知基础和认知加工三个维度,具有基础性㊁全面性和一元性的特点㊂李瑛教授作了题为‘英语词汇体认教学实证研究“的主旨报告㊂她发现英语词汇体认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英语词汇教和学的效果,这种优势在长期记忆方面尤其明显㊂体认+ 模式是体认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对话融合的产物,促进了体认语言学的发展,代表了体认语言学最新的研究方向㊂4㊀结语体认语言学是我国学者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尝试,也契合当前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精神㊂正如潘文国先生在开幕式上的寄语:未来的体认语言学一方面将通过 积极与世界对话 提高中国理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将致力于解决中文研究中的问题,为实现 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添砖加瓦㊂参考文献:胡壮麟.2007.序[M]ʊ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刘玉梅.2018.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反思和超学科前瞻[J].中国外语(3):4-12.责任编校:龙丹㊃081㊃。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心理语言学的历史,探讨了其在认知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当今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一些现存问题和挑战。
然后,展望了心理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接着,提出了心理语言学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继续深化研究、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对心理语言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其在理解人类语言能力和心理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未来展望、历史回顾、当今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重要性与必要性、结语1. 引言1.1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心理学和语言学相互关系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研究语言对智力的影响,到如今广泛探讨语言对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语言学在不断探索中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语言与认知、情感、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将更加便捷,使得研究范围和深度得以拓展。
跨学科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语言学将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更多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对语言习得、语言失语症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应用层面探索心理语言学在教育、心理健康、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而在面对挑战时,心理语言学需要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需要应对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挑战,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机遇,推动心理语言学在未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回顾20世纪初,心理学家沃尔特·普林格(Walter B. Pitkin)首次提出“语言暗示”(language suggestion)的概念,带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第十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会议概要

作者: 孙道功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语言文字应用
页码: 105-10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现代语言学 南京师范大学 语言学研究 技术公司 信息处理 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 语言资源
摘要:第十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于2009年11月7~11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和上海现代语言学研究会共同承办。
来自全国高校、出版社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公司的4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4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列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40多篇,与会代表就“语言研究的传统范型与科技范型”“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语言的应用研究和语言资源的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交流。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语言会议

学会组织:1、中国语言学会1980年10月在武汉成立,现有会员500多名。
学会设有理事会,有理事、常务理事若干名。
下设秘书处和学术委员会,负责处理学会日常工作和学术事宜。
第一届名誉会长为王力,会长为吕叔湘。
第二届名誉会长为吕叔湘,会长为季羡林。
中国语言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语言学工作者,努力发展和繁荣我国语言科学,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学会的首届年会于1981年10月在成都举行,至今已经举办9届学术年会。
学术讨论会原则上两年举行一次。
会员主要是在语言科学工作方面卓有成绩的语言学家,语言学会的会刊为《中国语言学报》和《中国语言学会通讯》。
中国语言学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国语言学会秘书处。
2、中国民族语言学会1979年5月在北京成立,现有会员500多名。
设有理事会,有理事若干名。
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学会日常工作。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民族语言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为繁荣、发展中国民族语言工作做出贡献。
会员主要是民族语言学者,或在民族语言研究和教学方面有较大成绩的民族语言工作者和民族语言教师。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以后,先后举行学术讨论会4次。
1980年12月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讨论会”,大部分论文收入《民族语文研究文集》,由青海民族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1982年5月在成都举行“全国壮侗藏缅苗瑶语言学术讨论会”。
1984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第二次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收入《中国民族语言文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
1986年8月在贵阳举行"第三次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讨论会",大部分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还同有关部门合办民族语言研究班,为各地培养了一批民族语言工作骨干。
3、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会成立于1991年10月,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挂靠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