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最新范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分析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理解其治国理念。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
2.分析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治国理念的时代背景。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
二、文本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解答疑难问题。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如“寡人”、“之”、“国”等。
2.分析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治国理念的时代背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治国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治国理念的具体实践,如“仁政”、“王道”等。
2.分析孟子对君民关系的看法,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孟子治国理念的现实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治国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治国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分析孟子治国理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孟子治国理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孟子治国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课后作业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孟子治国理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范文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的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说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了解孟子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第一读通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第二读懂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
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
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高二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高二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2.分析孟子关于仁政、王道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逻辑结构,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孟子》。
引导学生关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
2.文章概述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3.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第一段: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提出仁政、王道的概念。
让学生找出孟子批评梁惠王的语句,体会孟子直言不讳的风格。
分析孟子关于仁政、王道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
分析文章第二段: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如何实现仁政、王道。
让学生找出孟子提出的建议,体会孟子务实可行的治国理念。
分析孟子建议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
分析文章第三段:孟子对梁惠王的警示,仁政、王道的意义。
让学生找出孟子警示梁惠王的语句,体会孟子语重心长的教诲。
分析孟子警示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
4.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让学生自主翻译文章中的难句,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讨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作业布置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反思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对话设计: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孟子是如何一步步展开他的论证的?请从文章中找出他论证的几个关键点。
”2.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对话设计:教师:“孟子提到的‘王道’和‘仁政’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何关联?”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仁政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王道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
高二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高二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
他,就是孟子。
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
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基本内容,把握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2.分析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与建议,体会孟子论辩的艺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与建议。
2.把握孟子论辩的艺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文本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
三、课堂讨论四、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
二、课堂讨论三、文本解读1.教师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四、实际应用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孟子仁政思想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论辩的艺术。
二、课堂讨论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
五、作业布置1.结合本节课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运用孟子仁政思想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把握孟子论辩的艺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Teacher:“同学们,孟子在文章中提到了‘王如施仁政于民,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你们能谈谈这是如何体现仁政思想的核心吗?”StudentA:“我认为这句话说明仁政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大家都愿意为国家效力。
高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高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高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导语;《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阐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的:1.掌握“凶”、“加”、“丧”、“发”等重要文言实词及判断、倒装句式2.引导学生对孟子“王道”思想的深层考虑教学重难点:1.文言根底知识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对战国形势的概括导入二、诵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理清句读③读出语势三、品读课文(一)品读第1段1.文言实词掌握“凶”、“加”、“河”的古今异义2.品味文言中蕴含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君王为何希望民多这一文化现象多媒体提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8226;五蠹》“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二)品读第7段1.文言实词及句式理解“发”、“岁”、“罪”等词义把握“是何异于…”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三)品读第24段1.文言句式把握“或…或”、“直…耳”句式2.启发学生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四)品读56段1.文言实词及句式掌握“胜”、“养生丧死”、“负戴”等词义掌握“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一状语后置句式2.掌握“王道”的内容和本质3.品味文言中蕴含的文化涂有饿殍的年代,“养生”已是不易,孟子为何还要重视“丧死”呢?多媒体提示:惹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养生者缺乏以当大事,惟送死可谓当大事四、综合探究归纳孟子的“王道”主张五、课后研讨孟子长期奔波于各个诸侯国推广其“仁政”主张,结果是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其思想,而同时期的法家思想却大放异彩考虑儒家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而到了大一统的汉代却能光辉夺目呢?六、板书设计梁惠王霸道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保民孟子王道养民天下之民至教民。
高中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寡人之于国也》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主题;2.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含义;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跟学生简要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作者;2. 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几个关键问题:寡人的举动是否符合国君的形象?为什么寡人用寡人自谦?文章中的“寡人”为何物?第二步:阅读理解(10分钟)1.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阅读;2.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读后感(包含对寡人的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按小组讨论读后感的内容,分享各自的观点;2. 每个小组介绍一个读后感中的观点,其他小组进行评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解读角度和意义。
第四步: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并进行讨论;3. 每个小组总结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给其他小组。
第五步:写作练习(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2.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写一篇短文或者一首诗歌,表达对于《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学习成果,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1. 《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复印件;2. 学生笔记本。
教学评价与反思:1.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讨论,而不是流于肤浅的表达;2. 在写作练习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3.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最新范文 【导语】《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直接引用同一人语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开头使用上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使用下引号【”】.为防止被误改,特此声明.)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