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高中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学习本文在对比映衬中突出景物特点的手法。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学习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二、检查预习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纠正断句。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两两组合互读。

五、明确本节课目标:疏通文意。

六、解题师问:本文的标题如何断句?又如何解释呢?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开始发现宴:《说文解字》“宴”,安也。

宴游,即安闲的游览。

记:文体名。

七、知识积累,文意疏通。

实词: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无远不到、披草而坐、意有所极、觉而起、怪特。

始指异之、缘染溪、斫榛莽、箕踞而遨、若垤若穴、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莫得其涯、引觞满酌、心凝形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教师补充:穷:趣:虚词:而、之句式: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定后)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词句,然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八、质疑答疑九、齐读课文十、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目标:理解情感,学习手法。

二、讨论探究:1、本文的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宴(安)”就有“不安”,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学习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未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始指异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然后知吾向之未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高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进而探求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2、初步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小说的整体介绍和对课文节选部分的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习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小说宏观结构的把握以及节选部分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是教学的重难点。

自读,解决基本内容;讨论问题,希望有所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模仿全书首句造一个句子:多少年后,某某(学生名)诗人、作家、科学家回到了西砚山上,他感慨万端,向我们讲起了他当年在瑞中的学生生活。

分析这个句子:站在现在,预测未来,又从未来回想过去。

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自由地穿梭。

<《百年孤独》的时间关系就是如此,作者来往于时间的长河中,自由自在,也使全书有了迷离的时间感>(小说的开头,是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

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

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在我们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这个开场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

)2、简介全书内容: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佰年孤独》。

这两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相对峙。

前者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后者虚构了—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到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甚至有人认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令人觉得害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教学难点: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本单元学习写人。

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__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千人一面”的__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__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父亲,我爱您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

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

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本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高中语文教案4篇

高中语文教案4篇

高中语文教案4篇高中语文常规课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动身,了解科学、熟悉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力量目标: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育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力量,学会用构造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学情简析本节课是科普文单元的最终一课,学生对科普文有肯定的了解,根本上把握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自学本文比拟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培育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力量,用构造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课前预备学生提前了解有关加来道雄的作品及其为人,了解课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观宇宙学的理论,了解一点相关的理论物理学学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又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取下来,就搬来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深思起来,遗忘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摔到地上之后他顾不上痛苦,立刻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

他想到这里,立刻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遇事爱思索探究,经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当代宏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探究品质。

那他对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了解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讨论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1、审读本文标题,你能否推断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你的推断和的构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儿?2、速读全文答复下面问题,感受构造内容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主要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旁批方法,通过品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写人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运用旁批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2、对《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作适当补充讲解三、教学方法赏析、合作研讨、探究、练笔四、设计课时一课时(40分钟)五、课前准备事先印发导学案,设计预习问题,以及课文相关资料链接,包括《箜篌引》备注,《桃花扇》简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

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这个少年后来成为了中国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设计意图:此导入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了解梁启超其人。

)二、自学检查1、字音字词检查(见《导学案》,教师ppt展示)2、解题,并提问:对于本篇*主人公,你了解多少?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精选5篇)高中语文课程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潜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的现实好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比较法。

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透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

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资料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到达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潜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师生共同研习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二】
1、观看视频,叙说内心的感动
2、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动情点”的直观感知。
1、播放视频,触动心弦
2、组织讨论,《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
3、问:何为“动情点”?(“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
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
明确: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4、方法点拨: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前提)
挖掘生活的点滴,截取生活“横断面”,思考人生的真谛(方法)
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方法)
【活动三】
1、学生阅读《冬天》。
思考:1)、请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3、教师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要有意识地统计一下学生的思路有多少种,并进行归类整理,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在讲评作文的时候也要把所有的思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想法之外还有很多种很精彩的想法,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能够面对题目产生若干种想法,并从中选取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拿手的一个思路去创作,有选择才有鉴别。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例文展示,用实例说话,告诉学生怎样写是好的,怎样写不够完美,应该如何去完善。把理论糅在实例中,理论也就活了起来。
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是爸爸妈妈在缝窗帘时凝固成的一幅画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不宜强调哪些启发才是对的,而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多样化的感受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里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一幕。这个环节是要达到一个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第一题
3)。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动情点”的理性认识。
3.思考——
“动情点”的特点:1。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读者的共鸣点2。内心刹那间的震动,稍纵即逝
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1、导:化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呢?——作者抓住了“动情点”。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捕捉“动情点”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三学期




1.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
2.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
5.“学生的讨论”到“学生的自主写作”也较好地达到了将新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如能作两课时设计,效果会更好。
2.以名家名篇作为范文固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时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所以可以多拿学生自己的文章作为赏析重点,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写出和同学、朋友一样精彩的作文,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1.学生学习捕捉动情点,以小见大抒写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启发举例:
1).幸福就藏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
2).父母对于孩子的体贴关爱无处不在。
3).有时候不说反而比说的教育效果更好。
4).认真对待生活中的小事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5).失败不应该是泄气药,而应该是励志剂。
6).用美的心灵看世界,世界会更美。
2.此次教学设计积极呼应高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真切地做到了选修教材教学与高考大纲接轨。
3.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公益广告、“5.12”地震图片、以及生活中点滴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又再一次获得了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基本达到了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目标
4.教学方法上,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归纳,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以及学生自主写作等方式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
②增强学生品谈文本的能力,提高分析作品并得出方法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如何再现“动情点”
①分组讨论,再次回到《冬天》文本,思考如何再现“动情点”的方法
②教师归纳再现“动情点”的方法:
精彩细致的描写——打开词语,细化描写
多一些精确的描绘词,少一些抽象的概括词。
多一些个性化的修辞,少一些大众化的叙述。
多一些合理的想象,少一些古板的记事。
4、“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
说明: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到底如何抓住“动情点”,下面,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为例,体会作者的技巧。
以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探究、提出问题:
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2、讲解:横断面、纵断面
P43知识导引:第六段
3、文章总结:人的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真挚的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分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的动情之本。作者正是善于感受生活,调动记忆,选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即“横断面”,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的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这样,作者完美地抓住并演绎了“动情点”——温暖。
【活动一】
1。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
2、学生齐读名家语录:
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作文写作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对“动情点”的敏锐感知。
二、
感悟:何为“动情点”、
2)。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
3.最后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录像片。
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有关“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1、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2、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3、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




1.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
2.分析讲评习作时,最好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
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思考是训练学生打开思路的很好的办法。同题作文就是这样一种训练途径。同题作文在选题的时候,可以选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见到的场景或物品。比如:校园四季、校门前面的一条马路、从教室窗户可以看到的一脉远山等等,甚至可以是即兴的:正在下的一场雨或雪、正在流行的一种风尚(音乐、语言等等)。
明确:一个是小时侯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煮豆腐的情景;
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
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
共同点:“温暖”,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
2、探讨如何“抓住”“动情点”的方法。
3、理解、把握“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