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模块测试试卷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卷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卷20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其最大的问题是限制了市场竞争,导致价格高昂、服务质量低下。
因此,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一直在努力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
9.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该倡议提出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
这一倡议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意识和开放合作的态度,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10.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这场运动中,___组织成为了主要的执行者,他们批判传统文化,追求新文化,但同时也制造了很多社会混乱和暴力事件。
这场运动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新的政治路线和经济改革,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8、改写: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着现代世界中的三大经济集团,它们分别是___、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即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经济合作组织。
(1分)29、改写:材料三中的“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表明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各国的不同需求和利益。
(1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即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1分)30、回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时,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往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分)同时,中国应该注重保护本国产业,避免过度依赖外国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高中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中学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比拟难驾驭好,考试的时候成果也不是特别好,那就多做一些必修二的历史试题吧,接着强化学问。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学必修一历史测试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必修一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构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是①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世界贸易组织④关贸总协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其次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确立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是A.以美国为中心B.以欧洲为中心C.以美元为中心D.以苏联为中心3.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包括A.联合国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关贸总协定4.1951年,局部西欧国家为在两极格局中加强联合,以求生存与开展,建立了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①标记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②确立了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开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开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西欧经济旺盛和政治稳定B.消退了西欧各国的冲突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紧要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7.欧洲联盟的性质是A.区域性经济组织B.区域性政治组织C.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D.一个形成中的新国家8.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不断出现,主要是因为A.各国经济开展水平趋于相同B.各国经济相互依靠程度进一步加强C.各国慢慢消退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相同9.“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开展的产物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加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D.各地经济依靠性加强的产物10.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效劳,四等企业卖产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2单元测试卷(word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二第1—2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副对联中的“牛”与农历纪年相配。
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3.湖南卫视热播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四站拍摄地在都江堰虹口。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形成于(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4.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5.“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
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考试制度不公平B. 经济重心南移C. 商品经济发展D. 中央集权加强6.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7.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8.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9.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高中历史模块测试卷一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模块测试卷一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
此耕作方法(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
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模块综合测评二(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
这说明()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大豆能够改良土壤,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故选A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没有提及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于夸大,排除D项。
2.下表是根据《汉书》统计的西汉时期农业诏书颁布情况(共43条),这些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
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汉时期()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答案B解析西汉高帝到哀帝颁布的农业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农本立国的传统进一步稳固,故选B项;材料强调农本立国传统稳固,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排除A项;精耕细作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抑商”,并且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形成,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
该学者认为()A.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B.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C.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D.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观点可知,该学者认为美洲的作物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而欧洲的牲畜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这说明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C项正确。
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的这一条款,最能说明英国从中国攫取了 A.五口通商的特权 B.协定关税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7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 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 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该材料涉及的史实包括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②三国干涉还辽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清政府高息借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 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 可知,康广仁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19.据有关统计,1912 年至 1921 年 6 月的 10 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 764 家(不 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 28540 万元,与 1911 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 1 倍左右,资本 总额增加了近 2 倍。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④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逐步独揽大权,日本乘机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 判,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该条约签订于 A.1913 年 B.1914 年 C.1915 年 D.1916 年 21.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社会秩序重建 ③军阀混战割据④政治分崩离析 A.①②C.②④D.③④B.①③ 22.右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D.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年月衢州市统测(精)

四、命题的切入点和侧重点:
1、挖掘地方资源 2、以时政要闻切入 3、注重对材料的阅读理解 4、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5、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
6、关注新课程新提法及新增内容
第 7题
指导意见: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 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认识文 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 背景;简述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能力目标:有联系、结合阶段特征识记。
第 8题
指导意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能力目标:获取和提炼信息;以史导论,论由证来 的历史推理
第 2题
指导意见: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 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联系,结合阶段特征进行识记
第 3题
指导意见: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判 断的能力。
第 4题
指导意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能力目标:获取和提炼信息;以史导论,论由证来 的历史推理。
第17题
指导意见: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 雨果及其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及其影响;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人物及其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 与《红与黑》、列夫· 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认 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内容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分值
40分 33分 17分
注:从试卷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分的有10分。
三、试卷与《浙江省学科教 学指导意见》之间的关系
第 1题
指导意见: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概念准确描述历史现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测试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初算缗钱”反映的是()A. 完善税收制度B. 增加财政收入C. 抑制商业发展D. 打击偷税漏税4.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 晋国的税制改革B.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 鲁国的“初税亩”D. 商鞅变法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7.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
材料表明当时()A. 工商业发展迅速B. 政府保护土地买卖C. 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D. 土地法规比较健全9.明清时期的晋商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
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晋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和经营范围广泛B. 晋商的活动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C. 晋商活动推动了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取消10.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A. 原始社会B. 夏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时期15.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期末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还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说明 A.当时盛行图腾崇拜而以牛来命名 B.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春秋时期已有牛耕 D.巧合而已,无任何实际含义 2.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 A.耦犁 B.都江堰 C.郑国渠 D.井渠 3.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是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代 D.唐代 4.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5. 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 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 6.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 A.“夜市”的繁盛 B.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C.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D.商业活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奢侈 8.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新宪法的通过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10.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1.右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1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市 D.国营企业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出自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的这段顺口溜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企业股份制改造 15.“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6.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17.某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表演反映清末明初礼仪风俗的课本剧,下列表演的内容不属于新式礼仪的是 A.握手 B.跪拜 C.鞠躬 D.拥抱 18.右图是1892年美国芝加哥为庆祝某位著名航海家航行到美洲400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该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19.“土豆”是马铃薯的俗称,最早栽培这种作物是在 A.亚洲 B.美洲 C.欧洲 D.非洲 20.下列关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607年,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②实施《航海条例》③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 ④18世纪,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A.西班牙、荷兰、法国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D.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22.为纪念瓦特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的功率单位以“瓦特”命名。瓦特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 A.水力纺纱机 B.万能蒸汽机 C.汽船 D.蒸汽机车 23.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世界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肯尼迪执政 D.克林顿执政 24.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坚定地认为,需要进行“大胆的、持久的试验”。这里的“试验”是指 A.实行“新政” B.提出“新边疆”的施政纲领 C.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D.实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25.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持续增长 B. 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C.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 26.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 A.人口下降 B.城市化进程加速 C.联邦政府成立 D.小农经济破产 27.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28.政治权力成为最大的经济资源,这一经济模式是二战后哪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29.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资本的积累 B.知识的创新 C.工具的革新 D.土地的利用 30.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国际恐怖活动 B.毒品走私 C.人口爆炸 D.全球变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33题各13分。) 31.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南海 陈启源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填上相应的企业名称。(4分)(请直接填入表格内) (2)材料一中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创办于何时?(1分) 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分)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1分)
(4)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32.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其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具备的?(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两个发源地在哪里?(3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一例。(2分) (4)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2分) (5)请分别扼要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证明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世界的影响。 ――《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南北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紧迫性。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前进。 ――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请回答: (1)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什么?(2分)中国是何时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的?(2分)
(2)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请举出三个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利与弊,(4分)并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