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2 第2单元 致大海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致大海》教案 粤教版必修2

《致大海》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他的作品。
2、理解诗人借助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文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而又坚定不移的复杂心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
2、问题研究法。
对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 PPT【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音乐:海浪的声音或张雨生的大海)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学生回答)不,要说真话说实话老师也不喜欢诗歌大学时学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我最不喜欢的就应该是诗歌了但是我们却必须对那些把生命的一切献给诗歌的诗人保持敬意,用崇敬的心情来敬仰她们的作品,比如中国的顾城、海子。
又比如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普希金,因为他们为了诗歌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们说这样的人我们应不应该敬仰他们啊?(学生回答)非常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剩下的一半那就看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了。
二、作者生平介绍、解题学习《致大海》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引入资料:资料:卡片1: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棱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79,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致大海(粤教版)

走近“大海”
二、品读
3 、从诗歌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 并思考:诗人眼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时而“幽静”、“倔强”、“壮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而“沉郁”、“任性”、“喜怒无
常”、“无法克服”。
走近“大海”
三、悟读
1、大海的“幽静”“倔强”“壮观”“阴沉”“任 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是令人赞赏的,“阴 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等词是贬义 的,作者为什么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
作者及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 1824 年。 1820 年,年仅 21 岁的普希 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 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 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 (第二次流放)。临别前 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 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 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 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 下了这首诗篇。
“幽静”“倔强”“壮观”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 “阴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制”是大海 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性格中的 任何一面,由此可见,作者赞赏的是大海的自由精神。
2、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
伤”。
走近“大海”
三、悟读
小 结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运
用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反映了一 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 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 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 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 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延伸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而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粤教版《致大海》精品课件

问题二: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 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 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 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 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 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三: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 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 旨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
精神。另一方面抒发了诗人前程渺茫,壮志 难酬的感慨。
拓展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 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 他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渝地 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 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 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 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 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 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 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 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 手中的剑击。”
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创立 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 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 典范。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 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普希金 还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诗歌 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被誉为“诗歌 的太阳”。他的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 《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等。他的创作对俄 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外国诗歌四首

外国诗歌四首一、学习《致大海》1、走近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课文品读《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6【同步练习】《致大海》

《致大海》同步练习1、《致大海》的作者是国诗人是的鼻祖。
代表作品: 、、。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大海》第一节和第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B.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是指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到国外,因为这个愿望不能实现而苦恼。
C.大海“喑哑的声音”“深渊之歌”,引起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了诗人的遐想。
D.从诗的开头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内心的万千思绪也同大海一样如潮奔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致大海(节选)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1.“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应怎样理解?2.上面第二节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第三节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及解析基础知识达标1、普希金俄《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解析:此题考查准确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考点一般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注意相近的文学常识之间的差别,务必做到准确。
2、C。
解析:此题考查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致大海课件(15张)2

分段朗读
全诗分为三部分 (1、2) 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3—13) 描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14—15) 诗人再一次向大海作“深情的告别”表达诗人对大海永远哦怀念
具体研习
问题1
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2 诗人由大海联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写作特色: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
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 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 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 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 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 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 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 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高中语文 2.6.1《致大海》2精品教案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6.1《致大海》2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4. 练习诗歌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的内涵。
2.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教学方法设想:1.诵读法。
教师首先要通过示朗诵来感染学生,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指导学生朗诵,借朗诵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以此带动对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竞技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3.多元对话。
在朗诵和评价过程,教师就诗中的难点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4.安排2课时。
本着效果高于效率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课时解决作者与背景问题,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二课时小组汇报朗诵,开展多元对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而智者乐海。
海容纳百川,博大广阔;海涵盖天地,宽厚深远。
欲托付豪情壮志非大海莫属。
是故仁而智者对大海情有独钟,每每托情于大海,以展壮阔之胸襟,以发雄迈之浩歌。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用幻灯)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致大海课件

引发大海联想(3—13)
汲取大海精神(14—15)
课堂练习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 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2
第二单元 · 第六课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所抒发 的思想感情。
3.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作者简介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人 。高尔基称他是“俄国文学之始祖”。一生写了 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 夫》;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 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比较提示:
《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 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摒弃人们给予大海 的种种想象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 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 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不过如此。诗人还用“你 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 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有的生活、理想、 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
问题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诗人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人情味、深 远、阴沉,展现了大海的精神: 寂静、温顺, 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唤 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 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拜伦的那些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 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 拜伦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 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 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 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 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 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同年4月份 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 普希金闻讯,也是感到无比哀痛。
作业
1、你还能列举出几位有海的气质的伟 人吗?请选取其中一位,用凝练、优 美的语言概述他的事迹,并表达你的 评价和敬意。
2、课外阅读普希金的代表作品。 3、预习本课其他诗歌。
匈牙利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裴多 菲1847年创作的短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一。 2、思考: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
何特点?它与东方的诗歌有何不 同?
课堂互动探究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8—13节): 诗人追忆拿破仑和拜伦。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 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 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小说:
《上尉的女儿》
诗歌:
《致恰达耶夫》《自由颂》 《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的墓志铭》等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 希金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1824 年,他由于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 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囚禁在那 里长达两年时间。
东西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不同
《致大海》是西方式抒情诗的 代表。诗人运用呼告、直抒胸臆的 方式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忧郁 和渴望。奔放、热烈,具有大气的 阳刚美。
东方式抒情诗常运用情景交融 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含 蓄、内敛,具有恬静的阴柔美。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dié片 城dié
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
______伟大的诗人、 小说家。
走近作者
普希金是俄国
的创始
人,19世纪俄国
主要代
表,同时也是
的奠基人,
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在
本民族人民的心中,就像莎士比亚
之于英国,但丁之于意大利,被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
。
代表作品:
诗体小说:
1、第9节的“峭壁”指什么?诗人 对拿破仑是什么态度?
2、诗人为什么要歌颂拜伦? 3、这一层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1、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 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 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地打 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 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 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发动侵略 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 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1821年拿破仑死于 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诗人对他有惋惜,也 有谴责。
汕头南澳的大海
漳浦的大海 惠州的大海
致大海
普希金
基础知识积累
一、字音辨识 喑哑 山脊 缚住 挣脱 桂冠 倔强
基础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认 1、闪shuò 众口shuò金 瓦 lì 2、xù语 宽shù 恼nù 3、xuān声 xuàn染 寒xuān 4、dié dié不休 通dié 间dié
结构:
全诗共15节,分成三部分。
一(1、2节)向大海告别。
——海之恋
二(3—13节)由大海引起的回忆 追
和联想。
求 自
——海之思
由
三(14、15节)对大海永久的怀念。
——海之念
课堂互动探究
第一部分: 1、诗人以第二人称“你”来指代大
海,有何好处? 2、大海的特点是什么? 3、大海“呼唤”什么?又“吐诉”
课堂总结
王立中:“大海是一个象征,普 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 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写作特色
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 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 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 纵情抒写大海。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 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 颂歌。
什么?
课堂互动探究
第二部分的第3—7节:
1、大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 苦?
3、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 “石岸”有何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层(3—7节):对大海的 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 伤痛苦。
课堂总结
普希金把大海视为知音,与大海对 话,直接热烈地表达了对大海自由精 神的热爱与追求。普希金一生也为自 由而奋斗不息。写过诗歌《自由颂》 歌颂自由。
3、在这几节诗句中,普希金表达 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 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 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 惆怅哀歌。
第三部分(14、15节):对大海永 久的怀念。
1、既然诗人在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 茫,那么他绝望了吗?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课堂总结
第6课 外国诗歌四首
歌曲一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想把 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茫然回头,你在那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所有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致大海
普希金 (人教版)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 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意,以 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 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 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 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寄托了诗人对自由 的赞美和向往。
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 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 人的心灵。
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 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 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 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 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 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 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 中,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 丈。
歌曲二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 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 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 - - 啦 - - -
歌曲一: 张雨生《大海》 歌曲二: 许冠杰《沧海一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