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人李煜描写春花秋月的人间古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人李煜描写春花秋月的人间古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人李煜描写春花秋月的人间古诗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李煜的古诗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通: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人物介绍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丽人》赏析之羊若含玉创作【古诗今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干了却,往事又知道有若干!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想祖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雕栏、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转变.若要问我心中有若干忧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滔滔东流.【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吐露了不加掩饰的祖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折衷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构造,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祖国之思也许其实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到处颂扬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妙,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春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想”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述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不雅《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动人的力气.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普遍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沾染力和向征性的比方,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白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在——思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相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在各别,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普遍的规模内产生共识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度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丽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这首词描绘了强烈的祖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妙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懊末路,他起源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干了却呢?一语读来,令人不堪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懂得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妙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妙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比较,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若干.”“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妙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春风,祖国不堪回想月明中.”“春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想”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祖国度园的偏向,若干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若干无奈、哀思的情感!春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却,还要持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祖国不堪回想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想祖国”的倒装.“不堪回想”,但毕竟回想了.回想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祖国的山河、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山河易主;怀想时,若干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吻,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构造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比较和隔句呼应,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比较;三四两句“又春风”和“祖国不堪回想”比较;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比较.“又春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想”、“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比较和回环,形象传神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澜起伏和忧思难平.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掌握,汇成了绝代名句“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前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不雅《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听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豪迈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瓜代,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绵延,把情感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沾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构造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罢了.”(《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赏析]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慨,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成宋朝的囚犯,不但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暴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暴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思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春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标,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希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忧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提议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祖国的伤痛.“祖国不堪回想”,连回想一下祖国的曩昔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春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际遇是分不开的.“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方,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回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听心魄.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构造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识.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学习目标感触感染李煜词中亡国之恨,祖国之思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懂得李煜词“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懂得李煜词“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一、作者介绍及其词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的词人.其前半生奢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示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其创作转向孤寂悲惨,多写祖国之思、亡国之恨.本词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酒而死,所以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作个秀士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玉楼春(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是李煜身为南唐后主时的作品.该词用淡笔素描的手法,抒发了李煜在奢华华丽的宫廷里享受圆满、欢快、浪漫生活的愉悦心境.早期词作代表:《相见欢(乌夜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概况写离愁,而实际上仍是表达自己亡国去乡之恨.后期词作代表:《虞丽人》二、诵读1.“春花秋月”是美妙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停止?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失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讥讽,让他认为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2、请问,文中哪个字可以归纳综合全文的情感?明白:愁3、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4、作者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写“愁情”?虚实联合(眼前—回想、想象)比较(现在—曩昔、物—人)比方(满腔愁绪—一江春水)问君能有若干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比方、夸大A、愁思像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多;B、愁思像春水般昼夜不断,长流不息,无穷无尽,愁思绵长 .C、欣赏品味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三、歌曲欣赏四、本词艺术特色:1、比方: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2、比较:身份变更导致情感变更阅读下面一首词,答复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若干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荣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1)从概况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荣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意见. (4分)3、反衬手法.作者通篇不合错误当前处境作正面描述,而是通过这场繁荣生活的梦乡进行有力的反衬.梦乡越是繁荣热闹,梦醒后的哀思便越浓厚;对昔日繁荣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以乐景衬哀情)五、作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法)缪塞说:“最俏丽的诗歌是最失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思考这句话的意味,联合李煜词内容进行懂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写“愁”的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也表达了离愁: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对国度表示的愁,这要数李煜的词中表示的最多如:也有表达对爱的情愁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如欧阳修的《浪淘沙》:离合苦匆匆,此恨无穷. 本年花胜去年红,惋惜来岁花更好,知与谁同.还有表达人生之愁的: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有知己难觅之愁:如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秦不雅的《涣溪沙》中的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莫道不必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川剧与平易近俗:川剧产生于18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它直接持续和发扬了我公平易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经由许多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以及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四大声腔和当地区的平易近间灯戏精髓,在这些戏曲流入四川以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平易近间音乐的影响并相联合,经由长期的改革、演变进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硕内在、以及具有奇特艺术作风和浓烈四川地方色彩的地方剧种.真正把川剧的几种声腔形式联合起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大城市树立了茶社的时期,它为川剧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合---茶社,这一市平易近固定的娱乐场合,从客不雅上为川剧提供了幻想的场合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并且不但是这些专业的班子,老苍生也喜欢介入进来,这种业余的扮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苍生重要的文娱运动方法,这为川剧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群众基本.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作为表示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联合的扮演艺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展现了辽阔的内容川剧的浓烈生活力息,四川人幽默滑稽的平易近俗,使川剧喜剧剧目异常丰硕,这不单使川剧自己异常吸引人,并且还被许多兄弟艺术或兄弟剧种借鉴,入夏梦主演的《抢新郎》、韩非主演的《乔老爷上轿》、张君秋主演的京剧《望江亭》、金采风主演的越剧《碧玉簪》、木偶艺术片《一只鞋》,都取自川剧优秀传统剧目,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如近年的电视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等.川剧的剧装异常出色,着装是以闻名中外的蜀绣制作,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荣醒目.头饰精细庞杂,美不堪收川剧用四川方言念唱,有浓愈的巴蜀音乐特色、平易近俗风情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其扮演艺术细腻,技巧要求严格,语言幽默幽默,而受到世界列国人平易近的喜爱.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要保存、生存、成长,都必须要遵循持续中创新的纪律.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合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但持续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示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偏向的现代创造与成长.川剧作为一个以扮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平易近情感、不雅点、兴趣等审好意识的物态化.作为组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元素或一个地区文化的标记的器械,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与当地居平易近的日常生活具有异常亲密的接洽,因此也具有异常恒定很难熬痛苦外界影响而骤然变更或消失的力气.。

《虞美人》原文赏析

《虞美人》原文赏析

《虞美人》原文赏析《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精选《虞美人》诗词赏析五首

精选《虞美人》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虞美⼈是词牌之⼀,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下⾯是分享的精选《虞美⼈》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秋感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吴⽂英 背庭缘恐花羞坠。

⼼事遥⼭⾥。

⼩帘愁卷⽉笼明。

⼀⼨秋怀禁得、⼏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睡。

梦和新⽉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寻思。

赏析/鉴赏 《虞美⼈》,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也。

”双调,有两格,其⼀为五⼗六字,上下⽚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为五⼗⼋字、上下⽚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此⾸为第⼀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

“背”,即弃也,这⼉引申为“不去”。

此⾔词⼈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滥赏⽽愤⽽早凋。

其实这并⾮是“花羞坠”,⽽是⼈有愁,且惜花也。

词⼈⼼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起乡愁,所以词⼈的⼼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是已飞向群⼭阻隔的故乡——四明。

“⼩帘”两句,⾔词⼈卷起帘⼦放那明亮的⽉光⼊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的⼼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

但是,⼼境刚刚转好,却⼜因“举头望明⽉”,两⽿闻蛩鸣,使他⼜添⼀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发挥思乡情。

⾔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

词⼈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不能成眠。

“梦和”两句,⾔词⼈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

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还不到⼗五团圆之时。

真是“⽇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复始地劳碌结,不禁⼜联想到⾃⼰也与它⼀样,为⽣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的处境。

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

据词意此词应是词⼈早期之作。

【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赋虞美⼈草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经典古诗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完整版

《虞美人》翻译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译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原文: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众多的往事扔历历在目。

昨夜春风又吹过了小楼,又是一年开始了,在这明月之夜,故国往事不堪回首。

原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译文:故国的宫殿,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依然还在,只是自己的容颜由红润变得衰老了。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能有多少仇恨呢?那仇恨正像满江的春水永不止息地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一直设想,倘若未作此词,李煜最后当是怎样的死法;也曾想过,于他而言,怎样的死法才算是最好的。

相传,此为李煜的绝命词。

七夕日,他在府邸命歌姬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勃然大怒,遂赐牵机药毒死了他。

彼时,离家国沦丧之日已两年有余。

当年,宋太祖的铁蹄并未踏破石头城,高筑的城墙仍为最后一道屏障,内中那个小国虽已苟延残喘,但国号仍为南唐。

若此时殉国,战死则留一段佳话,即便自尽,也未失了帝王最后的骨气。

然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骨子里少了凛冽寒风下生就的壮士情怀,只有似南方阴雨连绵时的不断哀婉,在错杀忠臣林仁肇等之后,城墙仍在,但他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却已然坍塌。

石头城中一面白幡竖起,李煜可曾想过,那多么像出殡的场景!当今人吟诵着这首《虞美人》,或会庆幸李煜选择了苟活,否则又有何人可开宋词之先?然而于李煜来说,虽成了词中帝王,却仍是囹圄困兽,说不清活下来到底是幸运,还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能自主选择,李煜或许并不希望绝命之作依“虞美人”词牌写成。

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咏项羽宠妾虞姬的。

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声泪俱下地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因愧对故乡子弟兵,项羽不肯过江回乡,力战而亡。

“西楚霸王”英名得全,而虞美人也被后世代代咏唱。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2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青山遮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阑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阑同:栏)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注释】①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

②判教句。

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

亦作“青樽”。

亦作“清樽”。

酒器。

亦借指清酒。

《古诗类苑》卷四五引《古歌》:“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

”唐王勃《寒夜思》诗:“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

”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月清樽祇暂同。

”宋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纵无供帐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闲燕。

”明吴琪《喜汪振生归自云南》诗:“无穷故交心,相与尽清尊。

”清黄遵宪《七月十五日夜暑甚》诗:“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

”③醒眼:清醒之眼光。

④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⑤搔首:以手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鉴赏】残灯被风吹灭,炉子里的烟火也冷冷清清,与词人相伴的,只有他自己孤独的身影。

从古至今,文坛从不缺少借酒浇愁的落寞文人,纳兰也不能免俗:“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尽管古今人重复着借酒浇愁的行为,但酒从来不是消愁的良药,所以,纳兰几杯苦酒下肚,酩酊大醉后也只能逃避一时,再醒来还是要独自一人面对现实。

现实中的世界怎样?聚少离多、“难逢易散”。

此词大有举世沉醉我独醒的感慨。

但清醒阅世,又总是带来“闲愁”,所以孤清之感便总是萦怀,也总是难以排遗,遂借填词以宣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热点专题
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导语】虞美人是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栏通:阑)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
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
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篇二】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五代: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

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

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

“凭栏”句
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

“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

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

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

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情感震撼力的一句。

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篇三】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代: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

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

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

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

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

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

而杜牧他的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
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

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经典《虞美人》古诗词赏析.doc [全文共3389字] 编号:9864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