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瞬间描写与永恒记忆
新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围裙和铠甲灰色砖楼被高大的榆树掩映着,阳光透过枝杈投射出斑驳的光影。
我走上二楼,靠右手边有一扇深红色木门,门上的油漆像鳞片一样卷起来。
我现在已经不住这儿了。
但我知道,打开门左手边就是厕所,冬天想洗澡只能站在便池的木板上,把烧好的热水往身上浇。
卧室墙上布满了用铅笔画的、无规则的丑陋涂鸦,那是我小时候的杰作。
我和妈妈曾经在这儿住了10年。
妈妈年轻时被保送到成都一所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学当老师。
她通过别人介绍认识我爸,后来却独自把我抚养长大。
她在这间房里系上围裙学会了做饭。
有一次,她把油菜炒成了黑色的糊状物;还有一次做回锅肉,蒜苗都糊了肉还没熟,最后我们只好出门去吃牛肉面。
但是后来,她学会了做糖醋排骨、大盘鸡、水煮牛肉……那时候我妈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我觉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她不让全家人跟我提她离婚的事,直到3年后我才知道。
我小学学习不好,经常被老师留到晚饭时分。
她就在校门口等着,然后牵着我走过土铺的操场和人来车往的马路,去小卖铺给我买一支5毛钱的牛奶雪糕,只字不提成绩的事。
有一次,班主任叫她去学校,说让我留级,还暗示地带我去检查智力。
她坚决不肯,回来还说老师夸我学习有进步。
那时我什么都不知道,还经常拿成绩开玩笑:“哪天胡瑞生病,我就是第一,不过是倒数。
”胡瑞当时是我们班的最后一名。
想起那时的自己,真像个浑身长刺的哥斯拉。
当时妈妈温柔地呵护着我的整个世界,直到现在,我都没法拼凑出她当时的心境。
2008年,房价开始疯涨,她一咬牙在不远处新建的小区买下一套房,连带装修欠下了20万元外债。
从此她只买打折衣服,几乎不和同事出去吃饭。
旧房子是学校分配的。
冬天漏风,地方又小,她毫不留恋地住进了新房,我却有点怀念住旧房子的那些日子。
不久,她生病了,需要住院切除胆囊。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也会生病。
记忆中,她十分刚硬,涉及原则问题,任我怎么哭闹撒娇都没用。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分期

不足。对灾难缺乏应有 的反思 , 灾难意识 不足。 () 2 发展期 (9 8年— _20 19 0 7年 ) 灾难报 告 文学 的创 作 和 发展 与外 部 自然 环 境 息 息相 关 。
作, 从被动依 附到独立成熟 的过程 , 笔者尝试 对新时期 灾难报告 文学的创作情 况进行分期 。
本论文对新时期灾难报 告文学创 作 的分期 采取 以新 时期灾 难报告文学创 作中具有 里程 碑意义 的作品和事 件作为起 点和分
19 9 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三江流域 ( 长江 、 嫩江 、 花江 ) 松 特大 洪水 和 20 0 3年春天那场 突如其 来 的“ 非典 ” 灾难报 告文学 带来 了 给
个 长足 发 展 的机 会 。
19 9 8年三江流域的特 大洪水 , 使人 民 的生命财 产安 全受到
了巨大的威胁 , 但最终党领导人 民取得 了抗洪抢险的胜利。报告 文学作为文学作品 中反映社会生活最为敏感的一 根神 经, 它没有 缺席 。报告文学工作 者走 到了抗 洪抢 险的第 一线 , 把抗洪 中的感 人事迹具体 生动 的记 录 了下来 。作 品有 : 建文 的《 江倒 计 傅 荆 时》 岳恒 寿的《 、 洪流》 杨 黎光 的《 、 生死一线—— 嫩江万名 囚犯千 里生死大营救》 。其 中杨黎光 的《 等 生死一 线——嫩 江万名 囚犯 千里生死大营救》 是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杨黎光从一个特殊 的角 度来 述说这 场大 灾难 。“ 一万 多名 犯人和几千名干警以及家属都拥挤 在水天 一线十来公 里长的嫩 江大堤上 , 由于洪水来 得突然 , 大堤上没有 给养 , 没有饮用 水 , 没 有帐篷 , 没有药品 , 粮食 只够 吃两天 的。 囚犯 、 ” 干警 以及家 属 组成了一个 特殊 的转移群体 。“ 报告 文学 取名《 生死 一线》 实际 , 是在死亡线 上 , 一万名 囚犯在死 亡线上 , 几千名 干警也 同样 处在 死 亡线上 。死亡 的威胁不仅仅来 自不可抗拒 、 不可知的大 自然的 蛮力 , 同时来 自一万名囚犯 可能发生 的意外暴力行为 。 ” 《 生死一线》 开篇鸟瞰式的介绍 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当时的紧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阅读报告文学的生命(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阅读报告文学的生命(精校完美打印版)阅读报告文学的生命阅读报告文学的生命剑舞闻章阅读报告文学的生命——为郭延昌《大碑无言》书序剑舞闻章在文学创作的多种文体中,我是比较偏爱报告文学的。
但近年来似乎有些疏远,一方面是这几年总游走在其它文体之间,有些无暇顾及;另一方面隐隐感觉到报告文学不再像先前那样辉煌受宠。
待通读了郭延昌同志这部《大碑无言》报告文学集之后,脑海中的印痕又重新活跃起来,既为延昌同志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勤奋刻苦的精神而感动,也为报告文学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而振奋。
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之后,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报告文学便呼之欲出,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启蒙之作。
新中国的成立,使报告文学进一步受到了激励和浸润,反映建国初期的作品成为经典而载入史册。
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成为这一时期的佳作而倍受关注。
当历史的车轮驰入六、七十年代中段的十年动乱时期,思想意识领域对旧有文化的摧残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成就的批判,一度使新文化建设运动步履维艰。
直到动乱结束,拨乱反正,文学界的春天再度绽放,陶斯亮悼念父亲陶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巴金的《怀念萧珊》、丁一岚的《忆邓拓》等,开启了对“文革”的反思之风,成为这一特定时期报告文学的典范。
嗣后,徐迟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对改革开放以后的报告文学繁盛起了引领和催化剂的作用。
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报告文学作品日益丰富,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成为当代与多种文体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表现形式。
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当代的报告文学正以其丰硕的成果,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地位而载入中国文学界的史册。
汶川记忆在书中唤醒

《 从唐山到汶川》
刘 素 英 著 作 家 出版 社
20 09年 4月版
抒情 , 借助诗 的热情点燃读者心中的激情 , 让作品 充满诗情画意 。 穿插其 问的几十幅摄影作品 。 全部 出自这支救灾部队的官兵之手 ,真实地 记录了 自
身 的所见作为 , 让人物和事件更加逼真和鲜活, 加 强 了作品的可读性和震 撼力。
女, 大难 突 降 , 任急 至 , 大 没有 因为老 人 、 孩子 、
Book 架 sI 书
浙江经 济 Z E I G CO H JAN E NOMY
25 Apr i201 l 0
汶川记忆在 书 中唤醒
>文 / 海英 ) 黄
纪实 文学 《 从唐 山到汶 川》 的选材很 有典 型
性。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抗 震救灾中最有代 表性 的一支 队伍 。在 1 万救 灾的人 民子弟 兵中 , 3 她始终关注这个亮点 , 全身心地去 体验他们 的生
还有一个特殊 性 , 是他们 带着野 战方 舱来 灾 区, 造 了生命奇迹 。在 灾区 , 创 医疗 队成 百上
千, 但可做 手术的只有方 舱。震后存 活 1 6 小 9个
时的矿 工 , 在这 里获得 了新 生 , 造 了在 大地 震 创
中存 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也许女 性作 家易 于接近女 性 ,善于 描写女 性 。方舱 医院中的 巾帼英雄 群 , 写得 尤为细腻感 人 。这 些女 军人 , 为人 母 , 为人 妻 , 为人 或 或 或
在细节捕捉中展现军魂——浅析江宛柳灾难报道的特色

读江宛柳的作品 , 尤其是其 中人物朴 实无华的语言时 , 我们 常会 为这样原汁原 味 的记 录拍手 称快 。 的确 , 江宛 柳忠 实的
语 言 记 录 风 格 给 军 事 新 闻 带 来 了 一 缕 春
桑葚儿 , 嚼着 当水喝 , 好吃 。 二级 士官 陈 ” 全义说 : 昨天 中午我和黎佳勇爬 山两个 “ 多小时找水 , 发现有 处泉水 , 一滴一滴的 , 就兜 了块 塑料布 , 以为能接好 多水 。 晚上 抱 了个 纯净水大瓶子 去 , , 唉 才装 了个瓶
为 女 性 这 相 对 弱 势 的 身 份 而 忘 记 军 人 崇
解 ;第三 天 , / 二批 病人送到 , 姜老 再进抢
救室; / 1 3月 4日晚 ,姜教授被感染 “ 非 典 ”;第二天姜老高烧 3 ℃ ; / 9 / 2 3月 2日, 姜素椿注射血清 ; / 出康复 出院。这样 4月
互关心 、 彼此协 作 的高 尚情 操 。 任何 一种
、
上 、不怕艰 苦的精神。“ 今天早上 6 就 点
起来找吃的了 , 翻山几个小时都找不到水 源, 地震把 山上的水源都破 坏 了。 了些 挖 土豆 回来烤着吃 , 可没水 , 吃不下 , 一点 一
点 往 下 咽 。 了 一 大包 豌 豆 、 山杏 , 有 采 野 还
四 、 入 现 场 , 捉细 节 深 捕
新 闻素材 , 才能够捕捉到那么多感人肺腑
的细 节 。
3H 7日晚 8时多 ,姜教授接受会诊 . 通知 ; 接着 8 0分钟紧急抢救 , 败 ; 失 连夜 讨论疫情 , 着手尸检准备 ;第二天指挥尸 /
江宛柳作 为一名军事记者 , 没有因 并
三、 数字细节, 感染情绪 如《 特殊战场见英雄——三零二医院
非连续性文本《2020纪录片:新时代,影像志的新表达》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
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
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
《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
《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2021年01月27日《光明日报》)材料二: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
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有19部,2019年则有26部,作为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片,《武汉日夜》上映6天,累计票房已突破2021万。
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的中国文史纪录片更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
三重时间中的“我们”——有关地震文学另一种表述的启示

三 重 时 问 中 的 “我 们 ’ ,
有 关 地 震 文 学 另 一 种 表 述 的 启 示
范藻
摘
要: 针对 地震 文学 由于作 者“ 渡” 入 而导致 的“ 过 介 失真 ” 《 , 现在 的我们—— 5 1 ・ 2大地 震都 江
堰幸存 者 口述》 以其新 颖独特 的表现 方 式改写 了 震 文学 的表述 方式 , 地 在过 去 、 现在 和未来 的 时 间维度
有幸存者——“ 我们” 的记忆深处。
带着 主人 公身临 其境 的感受 , 为采访 者和读 者 的“ 作 我
们” 就来聆听一下幸存者的叙述吧。
_
焦 点 ・汶 川 大 地 震 两 周 年 纪 念 特 辑 ・ 当 代 文 坛 ・ 201 3 0.
当时很 乱 , 朵里 听到到处都 是 哭喊 声 , 有人跪 耳 还
穿行 在 地震 废墟 的 断 壁 残垣之 间 , 受着 抗震 救 灾的 感 火热 之时 , 为 策 划者 和 采 访 者 之 一 的 殷 波 在该 书 的 “ 作 后
谈了都 江堰市 的 6 4名不 同经历 、 同 年龄 、 同性 别 、 同 不 不 不
职业 的“ ・ ” 地震 幸 存者 , 口述历 史的 方 式进 入 这 场 51 大 2 以 灾难 的内核 , 内 心 , 及 灵魂 , 直达 触 还原 地 震 发 生瞬 间 惊 心 动魄的惨 烈场景 、 千奇百 怪的逃 生经 历 、 暗无 天 日的 废墟 生
打 火石 那样的味 道 。
“ ・2 汶 川大 地震 发 生至 今 已近 两 年 , 51” 灾后 重 建早 已
在紧锣 密鼓 中展开 , 今 在废 墟 上一 座 座 漂亮 的房 屋正 在 如 耸立起 来 。而 作 为黑色 “ ・ ” 51 当事 人和 经历 者的都 江堰 市 2
灾难是人类的一种宿命。自人类诞生...

摘要灾难是人类的一种宿命。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灾难就如同梦魇一般纠缠着人类。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灾难的历史。
记录灾难,也是在记录人类自身;反思灾难,也是在思考人类自身。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记录了新时期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因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事件,反思了灾难事件发生的原因、观照了灾难事件中的人们……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然而,当下很少有研究者对其做出应有的关注。
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试图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做一个宏观、整体的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的轨迹,探讨文本的精神意蕴和文本特征,反思其存在的不足。
本文的各个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
对灾难、灾难报告文学做出定义,并对论文的主要关注点进行说明,主要放在新时期以来,以表现自然因素导致的灾祸,即以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报告文学作品上面;对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进行分期,分为发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并选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与此前的抗灾报告文学的比较。
第二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意蕴。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人性观照,主要思考作品是如何展现灾难情境下,人性的超越、沉沦和挣扎的问题;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悲剧情结”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悲剧情境的建构和写作者关注灾难事件、写作灾难事件时所秉持的悲天悯人的态度,在作品中表现出深深的悲悯情怀这两个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作品主要从顽强的生存精神、忘我的群体精神和悲壮的牺牲精神三个方面来展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文本特征。
主要分析其思辨性、如何从“文学”走向“杂学”及其较为独特的叙述模式等问题。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创作不仅仅是灾难现场的真实记录、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如实再现,同时更是一种创作性的思维活动;从“文学”走向“杂学”是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一个显著的文本特征,也是其创作中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主要从以全景式为主的叙述结构、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各具功能的非叙事性话语、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四个方面分析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独特的叙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时期 灾难报 告 文学 借助 灾难 中一个 个 瞬间场 景 的描 写 ,一 个个 鲜 活人 物 的塑造 ,一 句句 震撼 人 心话 语 的记录 , 为读 者 、为 后人 保 留了有关 那场 灾难 的永久 记忆 。 钱钢 的 《 山大地 震 》 中描写 的有 关地 震 后唐 山市 几 个角落 唐 的情 景 ,犹 如一 张张 具有 深邃 历 史感 的老 照片 , 为读者 见证 了当 时 的情 景 : ・ 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矿 冶学院图书馆藏 书楼 ,第一层 楼面整 个儿向西剪切 滑动 ,原四层楼的建筑像被地壳吞没 了一层 ,凭空矮 了
一
截:
‘
・ 火车站 ,东部铁轨成蛇形弯曲,俯 瞰,像一 只偏平的铁葫芦 ;
《 山 大地 震 》 唐
报 告文 学作 为一 种特 殊 的文 体 ,要求 写 作者 在创 作过 程 中尽 量 避免 个人 情感 的介 入 。虽 然通 常认 为 ,没有 写 作者 情感 的文 章 是 不会 打动 读者 的 ,但是 灾难 报 告文 学并 没有 因 为 “ 情 ”造 成 无 写 作者 和读 者 的沟通 障碍 ,对 “ 在场 ”的强 调弥 补 了这种 不足 。 “ 真 务 实 的真 实 品 性 作 为报 告文 学 区 别 于 其他 文 体 的根 本 特 求 征 ,有着 不 可替 代 的文本 意义 和美 学 功能 。可 以肯 定 ,一 旦丧 失 了写 真人 、叙 真 事、 抒真情 的真实 品性 ,报 告 文学 将 随之 失去存 在 的价 值 。 ” 因 为与灾 难 结缘 ,新 时期 灾难 报告 文 学宿命 般 地要 和人 的生 “ 同志,县委在哪里?” 生死 死纠 结在 一起 。现 实 中 ,有太 多 的瞬 间与人 的生死 相关 ,灾 “ 就 是 县 委 !” 我 难报 告文 学 的文本 中记 录 了这些 生 死瞬 间 。 “ 躯 赴 国难 ,视死 捐 “ 分配任务……” 请 忽如 归 ”,在 灾难 中 为 了人 民的生 命财 产安 全而 英 勇殉 职 的英雄 “ 哪儿都一样 ,你们看着扒吧 !” 们虽 死犹 生 ,他们 完成 了对 生死 的超越 。那 些感 人 的瞬 间 已经永 远刻 在 了受难 群众 的心 中 , 已经 借 助灾 难报 告文 学 强大 的文 本感 《 山大地震 》 唐 虽然 只 是短 短几 句对 自,但 是其 直指 人心 的力量 ,不 亚于 任 染力 打动 了一批 又 一批 的读 者 ,进 而永 远定 格在 了他 们 的记 忆深 处。在 《 国大 洪 灾一 一9 1 中 国特 大洪 涝灾 害纪 实 》 中记录 何 一部 伟大 作 品的精 炼提 纯 。灾难 报 告文 学 的 内容和 主题 具有 其 中 1 9年 了十位 抗灾 英雄牺 牲 的瞬间 : 他 文学 样式 和文 学 主题 所不 能 比拟 的价值 ,这也 使得 新 时期灾 难 王诗超只说一句 “ 妈,我好饿 !”就停止 了呼吸。 报 告文 学 的写作 不 需要 经过 太 多的修 饰 ,本真 的描写 和对 话就 能 天 太黑 了,李德 宏跨 向第 六条船 时 ,身子 不 由得 一 晃 , “ 扑 完成 作 者所 要传 达 的信 息 。在 写 作 中,作 者 也不 再是 为 了写作 而 通”掉入急流。 写作 ,而 是把 写作作 为 了情感 流露 的一个 途径 。 新 时 期 灾难 报 告 文 学 中脍 炙 人 口的 瞬 间描 写随 处 可 见 , 多 《 中国大洪灾—— 19 年 中国特大洪涝灾害纪实》 91 不胜 数 。如杨 黎 光 的 《 疫 ,人类 的影子 —— 广 州抗 “ 典 ”纪 瘟 非 被 写 作者 并没有 使用 大 段 的笔 墨恣肆 地 刻 画英雄 牺牲 的瞬 间, 实 》中广 州 中 山大学 附属 第二 医 院呼 吸 内科主 任李 建 国在 “ 同 只 是短 短几 句 ,但 他 们却 在定 格 的瞬 间成 为 了一种 动力 、一面 旗 事 们用 担 架车 推进 隔 离病 房 ”的 “ 那一 刻 ,李 建 国强露 微笑 , 费 帜激 励着 后来 人 。 力地 伸 出 自己的食 指 和 中指 ,做 了个 ‘ ’形 手势 ,鼓励 科 里 的 V 新 时期灾 难报 告文 学 在关 注英 雄 的 同时 ,更加 关注 着 灾难 中 同事 们树 立信 心 , 战胜病 魔 ”。 李春 雷 的 《 夜宿 棚花 村 》中村 废 的普 通人 。以 《 山大 地 震 》为例 ,作 品中记 录 了许 多感人 至 深 主 任 出 门巡夜 的瞬 间场 景 描写 ;李 鸣生 的 《 墟上 的儿 童节 》 中 唐 0 多位 家长 跪 在 教学 楼 的废 墟 前祭 奠 震 亡 的孩子 们 的 “ 间 ”, “ 一个 个影 视 分镜 头 ,构成 并 推动 着作 品 的情 节 悲 痛欲 绝 的8 0 瞬 似 链条和 思想 波澜 ” 。 钱钢 写 了一位名 叫丰 承渤 的遇 难者 : 的镜头 等等 。 她 是陆 军二 五五 医院的一名护 士 ,大地 震发 生的时候 ,她 正在 灾 难报 告 文学 中 的一个 个经 典 瞬 间的描 写 让读 者过 目难 忘 , 二楼病 区值夜班 。她所在的三层楼整个儿倒塌 了。一天一夜之后 ,有 形 成 永 恒 记 忆 。 写作 者 们 通 过 一 个个 的瞬 间 ,完 成 了主 题 的展 人从 外面打 穿了几层楼板 ,凿出了一个小洞 ,发现她还活着。但 她的 示 、情感 的表 达和 人物 的刻 画 。 身体却被残酷地 夹在一块 巨大的楼板和一个铁床架 中间 ,下半身死死
文 史 哲
独具 匠心 的叙述技巧
新 时期灾难报告文学 的瞬 间描写与永恒记忆
崔丹丹 ( 河北师范大学0级 中国现 当 文学研 究生 000 ) 7 代 500
《 山大地震 》 唐 摘 要 :新 时期 灾难报 告 文 学 中的 瞬间 场景 、人 物 、话 语 的描 个 年 轻 美 丽 的 生命 就 这 样 消 失 了, 悲剧 性 的瞬 间描 写 以 写 、记 录 , 为后 人 留 下 了永 恒 的 记 忆 。 瞬 间描 写 与 永 恒 记 忆 是 新 时 期 灾难报告文学 中独具 匠心的一种叙述技巧 。 其真 实 的现 场感 给人 以强烈 的震 撼 ,让读 者在 阅读 的 瞬 间在 记忆 关键词 :新时期灾难报 告文学;瞬间描 写;永恒记忆 深 处 留下永 久 的烙 印 。钱钢 在这 一节 的 结束 发 出了深 深由 自在 地尽 兴 打扮 自己,然 而辞 别人世 这
此 论 文 系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2008年 硕 士 研 究 生 科 研 基 金 时毕 竟 是美 丽 的 。” 丰承 渤对 人 世 的特殊 的 “ 别 ”形式 ,可 告 ( 0 9 20 )的相关成果 。 2 0 00 3 以看 做 是人 生的 完美 谢幕 , 是美好 人 性 的一次 璀璨 的 闪光 ,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