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贸易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2、 外贸依存度可以细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出口额(或进口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2010 年中国出口贸易依存度: 2010 年中国进口贸易依存度: 15779(出口额)/ 58786 = 26.84% 13948(进口额)/ 58786 = 23.73%
行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一些支持者认为,2008 年布什政府提出的 1680 亿美元退税计划中,返回给民众 的退税,很多都被购买成了“中国产的电视和韩国产的冰箱”。现在奥巴马更大规模的 经济刺激方案,不能再让肥水流入别人田里。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加美国人的就业, 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趋势, 保护贸易倾向会逐渐被自由贸易倾向所取代。 (从 区域合作到 WTO)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 1、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 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例如:2010 年中国 GDP 为 58786 亿美元,外贸总额为 29728 亿美元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29728/58786= 50.57%
参考书或 教学资料 查寻渠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材料: 全球出口大国排行榜,2009 年中国跃居第一 1999 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是传统工业大户: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他们占 全球前 40 大贸易国家出口值的 43%。 2009 年:形势大变,一个新秩序已经形成 中国从 1999 年的第九名,升为 2009 年的第一名。 德国 2003 年超越美国,第一名的宝座坐到 2008 年,隔年居次。 美国掉到第三,英国更从第五摔到第十。 出口值方面,1999 年“五大贸易国”所占比率在 2009 年降到 34%。他们丢掉的 9 个百 分点归于中国、印度、韩国,而中国拿的最多。 在进口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一、国际贸易学 掌握国际贸易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定义: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筑的 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国际间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贸 易利益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制约因素,并要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 2、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 (3)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4)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2024年中级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重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知识点:国家契易理论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2、影响国家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二、知识点:国家贸易政策(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非关税壁垒则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记忆口诀(卫技愿配歧=微机员佩奇)注意进口配额、自愿出口。
(2)政府鼓励出口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间接补贴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2、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
(2)倾销类型:掠夺性倾销: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3)反倾销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完整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1. 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immiserizing growth”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第八章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主要理论

(三)保护贸易政策( Protective Trade Policy)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 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和德 国,先后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 •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李 斯特(F.List,1789~1846),在《政治经济学的 国民体系》(1841)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保护幼稚 工业学说,其主要观点是主张国家对幼稚工业实 行保护。 • List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将经济发展分为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 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等五个
有效保护率=[(关税保护时生产过程的增值-自由贸易 是生产过程的增值)÷自由贸易时生产过程的增值] ×100%。即,
• 关税水平(Tariff level):指一国进口关税的平均 税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
(三)按不同情况下的征税待遇分类
1.普通关税(Ordinary Customs Duties) • 普通关税又称为一般关税。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 同本国没有签署经济贸易互惠方面的友好协定, 那么对于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原产货物就征收非优 惠性的关税,这种关税就是普通关税。普通关税 税率一般都比较高; 2.优惠关税(Preferential Duty) 其税率低于普通关税税率。 优惠关税一般有最惠国待遇下的关税、普遍优惠制 下的关税和特惠税等三种。
2、关税是执行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起到调节进 出口贸易的作用。在出口方面,可以通过低税、免税来鼓励商品 出口;在进口方面,针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不同的关税税率,以便 对不同商品的国内市场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或鼓励不同商品的进 口以满足国内的需求,或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关税税率, 以实施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

(五)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举例说明:
假定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是14000亿美元,2001年为
30000亿美元,设1991年的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的价格
指数为160,试比较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与
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的变化情况。
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30000 = 2.14倍
***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Trade of Services)包括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要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要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框架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剩余的出路”(vent for surplus)。
在现有生产要素得到更充分利用的同时,天赋要素也会扩大。
初级产品潜在市场的扩展可以吸引外国投资的增加,也将扩大国内的储蓄和熟练劳动力的供给。
这种天赋要素的扩大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扩大初级产品出口还会带来一些连锁影响。
弊端首先,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缓慢。
其次,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的不利局面。
第三,初级产品出口获得的收入是不稳定的。
最后,初级产品出口带来的连锁影响是很微弱的。
二、进口替代战略所谓进口替代,就是通过限制产品的进口,鼓励本国发展自己的产业,从而实现工业化。
三大支柱: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和币值高估。
这种战略在现实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它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步伐,减少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
今天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在进口替代战略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
弊端:首先,该战略使发展中国家官僚机构过于臃肿,效率低下,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其次,进口替代战略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扭曲。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往往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外汇短缺危机。
最后,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时间如果过长,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效率下降。
此外,该战略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设备和大量中间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并未因为进口替代战略而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三、出口导向战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要在以下诸方面创造有利于出口的条件:1.汇率。
要鼓励出口,就需要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周期性地使本币贬值。
这种贬值不仅是为了实现平衡的、市场出清状态的汇率,而且也是为了让货币价值与国内上升的产品价格和成本相适应。
但是,采取货币贬值措施必须考虑进出口的'需求弹性问题。
只要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会有利于出口。
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分析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则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国家应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机会成本差异,国家根据机会成本低的产品具备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平衡贸易理论:由伦纳德·斯蒂尔提出,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产品需求和供给结构不同,国际贸易是市场对比较优势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结果。
4.规模经济理论:由保罗·罗默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特别是技术进步的规模经济,使得大规模生产的成本较低,贸易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5.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理论:由波尔·克鲁格曼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由于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垄断,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差异化和获得市场垄断利润。
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允许国际贸易自由流动,取消贸易壁垒,减少相关的政府管制。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等,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2.关税政策:关税政策是通过征收关税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目的。
然而,过高的关税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降低消费者福利,增加生产成本等,产生负面影响。
3.非关税壁垒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是指除关税之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
例如,进口配额、出口补贴、技术壁垒等。
非关税壁垒政策旨在限制进口商品,保护国内产业。
然而,这些政策可能导致贸易歧视,使国际贸易更加复杂,不利于国家整体利益。
4.贸易自卫政策:当国家面临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竞争时,有可能采取贸易自卫政策,采取反倾销措施、关税提高、出口禁令等手段,以保护国家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 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 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浙江生产 的产品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 学的观点看,对商品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弄明自发地办起了 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声场要素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 置,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及 时商品市场的领先发展,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 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 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 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外出经商,或创办外地市 场),如今浙江省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 地区,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业,海宁的皮革等商品成交量 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
6.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也称为资源人力资源,是国名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 运动的基本前提。浙江的劳动力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 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2 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浙江开发历史早,文 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综合素质在全国局较高水平。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 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
3.经济环境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 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 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 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4.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浙江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1.区位环境 2.资源环境 3.经济环境
4.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5.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 6.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1.区位环境
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 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 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 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 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 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 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是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 业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业 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 小型产业。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
总结
辩证的看: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改革开放以来, 周边国家和世界主要国家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在恶化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对我国造成很大压 力的同时,也给我国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由于我国 对应的当,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甚至可以说是我国 是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顺利前进,并不断提高国 际地位的
第六题: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说明浙江省(或 宁波市)在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哪些;列举 并分析你家乡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该如何获取 ?
B.房地产市场经历重大调整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目前,房地产已经出现这种不良贷款,而且还在增长, 就好比房价下滑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1.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 高是加速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2.金融危机增强我国对外开放优势,金融危机扩大了我国影响 力,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我国的话语权,达到的结果是我国国 际地位上升
1.影响范围
A.产业:制造业比重大的影响服务业比重大
B.地区:出口依懒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地区
C.行业: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比如说冶金 业,港口运输等行业的影响就大于公共设施等行业
2.我国出口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
A.首先,我们看到相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传统商品 的出口和他们在同一竞争层面上
THE END
5.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
浙江企业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浙江第二 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除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 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 密。这将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轻型工业对 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小企业机 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 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地理位置的优势
首先分析一下浙江省得地理位置:就纬度位置而言,浙江省位于北半 球中低纬地区,地处亚热带,雨热同期,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作物 的生长,可以达到一年两熟或三熟,基于其发达的农业基础,可以发 展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就海陆位置而言,浙江省位于亚洲东部,太平 西岸,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 进出口。浙江省内有很多河流,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可以发展河运 和河海联运。沿海的地理位置便于引起外资。就相对位置而言,浙江 省毗邻上海,受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影响,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位于祖国东部的位置,受惠于国家政策,优先发展。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 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 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
2.资源环境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 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 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宁波、舟山、温州等港规模日益扩大, 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浙江海鲜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 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浙江虽然耕地 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 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 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 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一题 第六题
国贸118班 组长:唐嘉晨 发言人:朱思楠 组员:孙春蓉 马丽 戴骥琼
第一题:近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达60%, 联系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分析其利弊 什么是“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额与国 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额之比,开放度的评估 与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