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选取样本
01
从近年来广泛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
100个作为样本。
样本来源
02 样本来源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短视频平
台等。
样本分析
03
对选取的样本进行语义解读、语法分析、使用场景等
方面的详细分析。
CHAPTER 03
网络流行语分类
鸡汤类
总结词
正能量、鼓励性质
详细描述
网络鸡汤语录往往以正面、积极、鼓励为主,通过简短的话语传达积极向上的 价值观,给人以安慰和启示。例如:“相信自己,你能做到任何事情”、“每 天进步一点点,生活会变得更好”。
3. 与社交媒体紧 密结合
社交媒体平台将继续成为网 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渠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 流行语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交 媒体平台结合,形成一种独 特的社交媒体文化。
4. 深度学习与语 义理解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 理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流行 语的深度学习和语义理解将 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更准 确地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和演变过程。
网络流行语未来发展趋势及 建议
发展趋势分析
1. 多样化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将更 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和主 题将更加丰富,包括社会热 点、文化现象、娱乐事件等 。同时,新的表达方式和梗 文化将继续涌现,为网络流 行语注入新的活力。
2. 全球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国际化 ,网络流行语也将呈现出全 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的网 络流行语将相互交流和融合 ,形成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语 言现象。
CHAPTER 05
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的影 响
对语言规范的影响
语言变异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带来了语言规范的变化, 如新词汇、新表达方式的产生,对传统语言 规范产生了冲击。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分析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QQ、MSN时代的“汗”、“囧”到如今的微信、微博时代的“666”、“doge”,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平台,而是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语言的演变、流行词的特点以及网络语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离不开语言的演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电话等传统方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就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由于网络交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人们开始追求简洁、便捷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是简洁、抽象的词汇。
由于网络交流的限制,人们需要尽量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往往是经过简化和缩写的。
例如,“666”代表赞美或称赞,源自于音乐界中对音乐表演的高度赞扬。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多义性和隐喻性。
这是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经验,因此他们能够通过一些简洁的词汇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信息。
例如,“doge”这个词最初是指一只名叫Kabosu的日本柴犬的照片,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滑稽、可爱的意思。
最后,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也会随之改变。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语言的简洁、抽象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更加便捷地与他人交流。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我国网络用语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用语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络用语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既满足了新时代人们追求高效沟通的需求,也展现出了年轻人特有的创新和个性。
首先,我国网络用语的发展呈现出词汇的丰富多样化。
传统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需要使用较长的文字句子来表达一个意思,而网络用语则常常采用简洁的词汇和缩写,节省了阅读和表达的时间。
例如,"666"代表赞同或喜欢,"福"代表福利,"骚"代表性感等。
这些网络用语简洁明了,方便快捷,准确表达了人们的想法和情感。
其次,网络用语的发展也体现出创意的特点。
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频繁使用各种表情符号、颜文字和网络流行语,通过这些表达形式,展现了他们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流行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例如,"doge"、"orz"等特殊的表情符号,"吃土"、"懒癌"等独特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年轻人之间的共同认同和交流方式,让网络世界更加有趣和生动。
再次,我国网络用语的发展还体现出适应时代变化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网络用语也不仅仅限于文字的表达,还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例如,"表情包"成为了网络用语中广泛使用的表达形式,"音频剪辑"和"视频剪辑"则成为了网络用语中热门的内容创作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交流和沟通。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用语呈现出词汇丰富多样化、创意十足、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用语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的沟通提供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网络热词的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网络热词往往源于网络社区,由网友们自发创造和传播。这种自下而上的传 播方式使得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网友们不仅积极使用这些热词, 还参与到热词的创造和改编中,使得热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3、娱乐化、年轻化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网络热词的传播
1、速度快、范围广
1、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席卷整个互联网。这主 要得益于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 加快。同时,网络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极为广泛,不仅在国内流传,往往还能在国 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 们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次, 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扩大话题效应,成为 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热词带有贬义 或讽刺意味,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一些热词过于追求新奇和刺激,容易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混乱。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流行语调查,并在此报告中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一、调查方法。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0份。
问卷内容包括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使用频率、喜好程度以及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
1. 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年轻人群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更高,达到90%以上。
这表明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其中近40%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
这表明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3. 网络流行语的喜好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流行语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但也有近20%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流行语持有负面态度,认为网络流行语过于浮夸、矫情。
4. 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
在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能够体现年轻人的个性和态度。
但也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容易引起误解和沟通障碍。
三、分析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在当下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年轻人群尤为突出。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喜好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看法。
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适用性,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网络流行语,以免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妙趣横生的内涵,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为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被大量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能够迅速引起网民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性:网络流行语往往通过创造新词、改编旧词或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观点。
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独特的魅力。
2. 短小精悍:网络流行语通常由几个简短的字或词组成,简洁明了,便于传播和记忆。
这也是其能够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求进行变形和衍生。
这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不断更新,保持新鲜感。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网络流行语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类:1. 搞笑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以幽默、搞笑为主题,通过夸张、讽刺或调侃等方式引发笑声。
例如,“笑尿”、“我太难了”等。
2. 情感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表达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例如,“心塞”、“感动到哭”等。
3. 社会热点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与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相关,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或态度。
例如,“996”、“佛系青年”等。
4. 形容词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夸张或贬低的意味。
例如,“颜值担当”、“撩人”等。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网络流行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变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推动了语言的变迁。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词汇、用法甚至发音,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作者:王燕刘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广为流传,成为网络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生成与引导、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学者在网络流行语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深化网络流行语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崭新而富有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对此,学者们予以极大关注,对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生成与引导、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就此做一综述。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性质,学界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有统一的观点。
部分学者将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相等同。
劲松、麒珂(2000)认为,网络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流行语,是一种流行范围和使用人数都有限的流行语,但这种流行语并不代表语言的发展趋势。
[1]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语言鲜明的个性及其有着稳定的语言社团,网络语言表现出方言的基本性质,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2]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的是社会心理的变化。
[3]王钢化(2002)在《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中则分别从时间纬度、空间纬度和相关纬度(事物在与之相关的范围内发展变化的区间)详细分析了网络语言不是语言变化,而只是语言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里的变异。
[4]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并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网络语言的一般特征,同时更具备“流行”这一主要特点。
武月锋、王川(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本质属性在于“流行”,是一种由特定事件激发,持续时间较短的语言表达形式。
[5]李蔚然(2004)将网络语言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网络语言既包括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网络专业术语,也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于交际的自然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后者。
[6]根据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流行特点,可以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狭义网络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网络流行语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领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李秉震(2009)从语言学角度把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概括为“奢化”和“简化”,并提出由于网络的交互方式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网络语言的语用效度被降低了,因此产生了新的语言模式。
这种新的语言模式使得网络流行语与正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产生差异的同时并未失去其基本的表意功能,正是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奢化”和“简化”的特性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更具有个人或族群倾向性的主观态度。
[7] 季安锋(2008)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网络流行语具有求趣、求新、从众、追求自由和宣泄情感等基本特点。
[8]胡侠(2010)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具有有趣生动、方便快捷、新潮时尚的特点,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流行语具有不规范性,这种不规范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难以捕捉准确的信息,也难以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与大学生交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9]此外,还有学者从建构化、功利化、功能化、批判化四个不同的思维路径分别审视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0]他们认为在建构化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的创新性和使用的主动性,网民通过自身的需求而构建起新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无疑更能反映网民的需求;在功利化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具有便捷性、口语化和娱乐性的特点,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契约的交流形式,交流的双方通过约定的特殊模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突破了传统语言的交流范式,使得交流更加直接;在功能化的思维模式下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在此系统中功能化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准确的表达人们所需表达的语义,但这个系统的功能却很难与系统外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这点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其特殊的封闭性;在批判化思维中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摆布和利用,表现出随意性、低俗性和表面性,从而失去其优势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引导研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许多学者从语言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借助模因论理论来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原因。
勒孚作(2011)在《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中,从对网络流行词“杯具”的分析入手,解释了模因论在网络流行语生成中所起的作用。
他指出“一个词之所以能指谓一类对象,是因为这类对象的基本属性被概括为一组语义特征而组成了该词的义位。
新义位在原义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而这派生义位恰恰是流行语的语义生成阶段,这样的语义模因可能是短暂存在,也可能稳定下来成为词语的新义,从而使一个词语演变成流行语。
”[11]武月锋、王川(2011)则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缺场”感和网络开放性引起的“在场”效应共同作用之下而产生的。
[5]肖胜伟(2008)认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领导权危机”,在此情况下主流话语力量被削弱,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12]黄海波(2011)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中则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语言自身属性等三个方面,并分别加以论述。
[13]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引导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从语言规范着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规范其语音、文字、语法和词汇等(黄海波 2011);[13]王旭、李香平认为应该顺应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规律,不必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强行地规范和制约。
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和其他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网络流行语今后将会在社会上更大范围内流行并将对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产生更大的影响。
[14]杜晓、郑小琼(2010)则认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应该重视这些网络流行语所反映出的公众焦虑,并通过切实解决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民意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
作者指出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不仅描绘出人们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公众对关乎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落实对待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的网络民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化解社会矛盾。
[15]张敏(2011)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的困境实质是技术的异化,他指出技术发展使人异化成为片面的人,同时也使人异化成为技术的附属物,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当下人们很难脱离网络技术本身而引导其影响力的发展方向,只能以网络技术自身的优势去引导网络的健康发展,推动技术的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消解网络流行语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16]另外李敏芳指出提升网络流行语受众的媒介素养是应对网络流行语低俗化影响的良方。
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受众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摆脱被动接收媒介信息的状态,才能从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媒介内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对网络流行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7]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研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研究,汪磊(2007)通过考察分析近年来网民对网络上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投票评选结果发现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互动,相互渗透,词语的意义或者形式并非仅仅源自虚拟的网络媒体,而有一些是来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或其它媒体,网络流行语正逐步走向非网络化。
他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民心态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
[18]危艳丽在《从“杯具” 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分析网络热词“杯具”一词产生的来源,其推动发展的因素,认为网络语言不只是谐音和比喻的巧妙结合,也满足了人们新奇求异的心理。
他指出网络语言已经趋于理性化、规范化,单纯的字母缩写词、符号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现在更热衷于表达思想,炫耀文采,开始喜欢造复杂而有深度的句子体现个性化,因此创造有个性且富有哲理的句子是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
[19]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和其它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尹平平(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有着存在时间越来越短、语义越来越偏离、兼容性越来越大等发展趋势。
她指出网络流行语的“新鲜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合作,地域性的差别越来越小,流行语对外来词的接纳也会越来越宽容,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都会被广泛接受。
[20] 杨维东(2009)在《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中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自然而然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防范。
它也逃不脱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演化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和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些不文明,与正统文化相抵触的粗俗、轻佻的语言现象将逐渐被淘汰。
[21]四、关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研究关于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研究中,闫珺(2007)指出青年群体喜欢上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交流与青年亚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性。
青年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体,他们具有的叛逆性和颠覆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体系中的个性化和不规范性,审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塑造力渗透于青少年群体的行为中的作用,可以了解到青年群体更为深广的世界。
同时肖伟胜、王书林(2008)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青年人体现了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这种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选择的“偏离性”上,然而却又正因为这种偏离性使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年人更加关注对于词句引申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却又是建立在词句基本含义之上的。
正因为如此,这种偏离最终还是具有向主流回归的内在需求,这也符合亚文化最终会被“收编”的一般规律。
[22]而陈相霞在《从网络语言窥探网络中的文化现象》一文中指出,网络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
她认为网络语言的言说方式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反传统、打破规范的心理特征,青年群体就是利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作为他们的叛逆方式,刻意把自己和成人区别开来。
[23]马中红(2011)则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由于青年亚文化长期受主流文化的压制,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中,青年亚文化获得了爆发的机会。
然而他又指出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的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抗”,而仅仅是“对抗”,乃至是“补充”。
[24]杨文虎(2001)在《网语浅析》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反映的是青年亚文化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整体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25]胡疆锋(2008)认为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兴起不仅不代表着新文化发展趋势,也不能反映当下的社会状态,认为“他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深切体验以及社会责任,缺乏世界观性质的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