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变革和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表现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挑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蓬勃的多元化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等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探索和表达对这些文化冲突和认同的态度与看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进行创作和表现。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艺术家们还利用当代科技和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和跨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本土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使得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出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体认,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关注。
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浅谈

、
对于 古 的认识
古 代 的 艺 术 品 ,在 普 通 人 说 来 ,可 以称 为 古 董 。对 于 古 的 理解 ,可 以简单 分 为实 物上 的 古和 精神 意 识上 的古 。实物 的 古就 是诸 如 石器 、 陶器 、衣 物等 这 些是 古人 生 产和 生活 的必须 品。通 过 这些 古 的东 西可 以联 系 到考 古学 的研 究 方法 ,来 挖 掘意 识 形态 上 的古 。 意识 形态 上 的古 是指 人们 的 陈 旧观念 ,在 某 种意 义 上可 以说成 是迷 信观 念 , 比如 人们 看到 天 上打 雷 ,就认 为 是天 公 发怒 了:感 到地 震 ,就 认 为是 大河 里 的 巨大鳄 鱼在 翻滚 身 体 。这种 观 念 上 的古 不仅 在 中华 民族 存在 ,在 世 界各 个 民族 中 的情况 都 是一 样 的 。现 在看 来是 愚 昧无 知 ,但在 那 时却 被认 为 是科 技 与先 进 的 先 兆 。除 了生 产上 的 ,人 们在 生活 情 趣上 也形 成 一 定的 意识 , 原 始 时代 男 性追 求女 性 ,献 殷勤 的 时候 会将 打猎 归 来 的猛禽 的牙齿 或 者爪 子 作为 定情 礼物 送 给喜 欢 的女 人 ,原本 没 有价 值 、会 自然 消 亡 的生 物构 件成 为 了寄 托人 的情 感 的古 物 。女 人会 将猛 禽 的牙 齿 或 者爪 子会 做一 定 的加 工 , 比如 用 线 穿起来 作 为项 链 、手 链或 者 脚链 。加入 了人 的劳动 ,这 些 生物 构件 在形 式 上 也具 有 了人创 造 的痕 迹 ,成为 古物 或艺 术品 ,等 待后人 研 究 。 在 生产 与 生活 中 ,石 器 、陶器 和 项链 饰 品 的制作 方 法在 一 次 又一 次 的生活 劳动 中得到 改进 ,这样 的 改进促 成 了这 些 方法 变成 了生产 和 生活 的技术 ,也 由此 带来 了艺术 的萌芽 。
最新-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毕业论文] 精
![最新-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毕业论文] 精](https://img.taocdn.com/s3/m/a0a8892a0b4c2e3f572763d6.png)
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未来艺术的发展可能性也变幻莫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现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开放度的提高,涌现出许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一些“在学”,一些“在野”。
伴随着他们的脱颖而出,一大批颇有特色的当代艺术品面世,而各种各样的批评也由此而生。
但无论如何,有那么多年轻人勇敢地踏上探索之路,是很值得称许的事。
未来中国的美术建设即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如何应对未来艺术的新形势和变化是所有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代美术不仅要分析未来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外部影响,更要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应对新的机遇。
关键词:宋庄、艺术发展、苏联、艺术教育我不是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人,但对艺术的发展特别感兴趣。
关于艺术发展到今天是否终结了这个问题我目前的知识储备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也只能浅说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及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据我的接触及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到当代青年人,最不满意的现状,是不能很快得到自己的房子和满意的工作。
古有云:安居乐业。
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有一份工资不高的工作,房子这样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很久得不到满足,必生怨恨也。
记得在课堂上一位老师曾讲过对于现在的我们也许金钱比艺术、学问更重要。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物质占主导的社会里面,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做艺术创作,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精神寄托和灵魂的归宿,古典文化的抛弃,现代文化的缺失,让这一代年轻人有了脱轨的意思。
不像杜尚可以潇洒的甩出一句我不想承担任何的负担。
没有任何包袱去做艺术。
所以很多人对今天的艺术发展所持的态度是悲观的。
前段时间在一网站看到了一篇关于谈论宋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现状的文章。
谈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风格化的宋庄已经成了过去,也不再有谁还去画大脑袋大笑脸,方力钧岳敏君等人的创作风格也是过去式,我们承认他们对宋庄的积极影响,也必须看到他们对宋庄的负面作用。
让国人看到中国艺术演进之阶段的变化

让国人看到中国艺术演进之阶段的变化中国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艺术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如果从陶器出现算起也有7000多年的历史。
说其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音乐、歌舞等,凡是人的创造无一不涉及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不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文人雅士的胸怀,而且反映出平民百姓的情感和愿望,有时在同一件作品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层对美和理想的追求。
艺术与政治、宗教、哲学、文学、风俗、社会、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艺术不但是了解中华民族的窗口,也是反映华夏文化的一面镜子。
所以根据艺术的基本情况,可以把中国7000多年的艺术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以前的艺术,第二阶段是秦汉艺术,第三阶段是魏晋及魏晋以后的艺术,第四阶段是近现代艺术。
(1)秦以前的艺术指的是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以前的艺术。
秦代以前的艺术有比较鲜明的宗教性、政治性和象征性。
所谓宗教性是指许多出土的陶罐、陶盆、青铜鼎不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用品,而是用于宗教仪式的神器。
(2)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是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青铜器的产生、国家的形成,都对艺术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商周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器和玉雕上。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高峰。
那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都获得巨大发展,音乐、歌舞和造型艺术也达到全面繁荣。
造型艺术主要服务于人的世俗生活和文化生活,具有工艺美术的性质;音乐、歌舞主要服务于宫廷生活,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
2.秦汉艺术。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与先秦相比显得短暂,但秦汉文化却非常重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空前规模的大帝国,汉袭秦制,创造了博大深沉的汉文化。
秦汉文化具有独特的性质。
3.魏晋以后的艺术。
魏晋以后的艺术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间跨度达1600年左右。
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传统艺术的演变传统艺术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它与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门类,每一门类的演变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
首先,绘画艺术在当代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国画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绘画形式,如油画、水粉画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为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其次,音乐艺术在当代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古典音乐仍然受到重视,但同时也出现了流行音乐、摇滚乐等新的音乐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使得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再次,舞蹈艺术也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传统的舞蹈形式如古典舞、民族舞等仍然受到喜爱,同时也出现了现代舞、街舞等新的舞蹈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使得舞蹈艺术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最后,戏曲艺术在当代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传统的京剧、豫剧等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风格和表演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话剧、音乐剧等新的戏曲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二、传统艺术的发展价值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传统艺术的发展对于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传统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传统艺术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

中国虽然是一个充满艺术精神并且非常重视艺术学思想总结的国度,但是,独立的、系统的艺术学学科却是通过引进西方艺术学而逐步形成的,而且真正独立的艺术学学科似乎还是20~21世纪之交才在中国初步确立,目前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一般说来,中国的艺术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美学和艺术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我们可以把宗白华先生于1926~1928年所作的《艺术学》讲演作为中国艺术学的缘起。
在此之前的中国近现代史之交时期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艺术学的滥觞期。
这一时期(1904~1949年)的中国艺术学基本上是移植西方艺术学。
它是中国艺术学的第一个时期。
1949~1989年是中国艺术学的第二个时期。
它主要是以苏联的文艺学引论或艺术概论的模式来建立的,不叫做艺术学的“艺术学”。
中国艺术学的第三个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南大学于1998年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从国家学科体制的层面确立了艺术学在中国的地位。
至今,中国的艺术学还在日益完善之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艺术精神和艺术教育的民族,尽管它没有一门专门的艺术学。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三皇五帝就已经开始作“乐”,也就是“诗、舞、乐”相结合的原始艺术,并且把“乐”与“礼”结合起来进行“礼乐教化”,逐步形成了西周时代的礼乐制度和艺术教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便产生了孔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克己复礼”。
当孔夫子在政治上的“克己复礼”遭到失败以后,他就专门进行教育事业来曲线救国,力图实现他的“克己复礼”的伟大抱负。
他以“六艺”(诗、书、礼、乐、御、射)来“教化”天下,开启了儒家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学思想传统。
聂振斌先生在《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之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谈美、论艺术,大都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以鉴赏的眼光,注重美和艺术的功能、作用,以便于教育实践,而不愿对美和艺术作纯学术研究,一般地都不去追问美和艺术的抽象本质,而是追求一种美的自由境界,或塑造一种超凡脱俗的高尚人格。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中国艺术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
1. 先秦艺术(公元前221年之前):这个时期的艺术以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青铜器是当时统治阶级的象征,玉器则被视为神圣的物品。
陶器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工艺水平。
2. 历代帝王艺术(公元前221年 - 公元1912年):这个时期的艺术与统治者的宫廷文化密切相关。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例如,汉代的壁画和唐代的诗歌艺术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 佛教艺术(公元1世纪 - 现代):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佛教壁画、佛教音乐等。
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文人画(公元10世纪 - 现代):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强调个人表达和意境的追求。
文人画家通常是士人或文人,他们追求自由、自在和超脱。
他们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5. 现代艺术(20世纪至今):中国现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方艺术思潮,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
中国现代艺术涵盖
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
现代艺术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以上是中国艺术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这个简要概述并不能详尽地涵盖所有细节和艺术形式,但可以帮助理解中国艺术的演变和多样性。
简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路向

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由一群孜孜不倦且饱含爱国情怀的人 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开辟新的研究。
类学者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同时不断探析中国社会需求、
而 21 世纪的今天,处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
适时调整创新才日臻成熟的。李亦园先生曾指出:“一 不同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个学科研究的‘本土化’或‘本国化’,不但应该包括 的人们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和谐发展?面对全球化浪潮
关于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学的文章与著作。中国人类 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遭遇劫难,受我国当时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类学学科建设受到巨大冲击。经过 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以后,于 70 年代后期,我 国社会科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六五”规划中, 社会学、民族学得到恢复并发展,人类学也处于宣传提 倡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21 世纪初,人类学得以 重建和兴盛。随着人类学学会的成立,研究机构不断增 多,专业队伍也不断扩大,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花似 锦的局面[1](P45-46)。
究对象的人类学,在全球文化变迁的潮流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人类学;学科史;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5-0295-02
中国人类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发展深受西方人类 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纵观人类学的历史,从进化论学派 的代表泰勒、摩尔根到功能主义的代表马林诺斯夫基、 拉德 - 克里夫布朗,从注重历史建构的历时性研究到注 重整体性的共时性研究,从 19 世纪末期的传教士到 20 世纪的本土人类学,西方种种不同的人类学理论反映出 特定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以及紧随时代学术大背景的研究转向。西方人类学史的 书写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前提和导向,无论是理论观点 还是研究视角,都可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提 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