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生物(人教版)练习:第六单元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精编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2019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讲义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讲义 学生版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______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与现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结论(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能使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注:通过酶解法,将物质一个个的排除,通过观察剩余提取物的转化活性来寻找转化因子,这就是实验设计的“减法原理”。
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 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
(1)结构(2)生活方式: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3)噬菌体的侵染过程:A.噬菌体中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_,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________,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
B.子代噬菌体物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来源于__________,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几乎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T2噬菌体不能(填“能”或“不能”)在肺炎链球菌体内增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解析版)

练习1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 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有放射性D. 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答案】A【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解析】【解答】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A错误;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正确;C、细菌裂解后,由于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两条链作为模板分别进入了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噬菌体带标记,C正确;D、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A. 病毒中只有DNA,但没有蛋白质B. DNA是遗传物质C. 遗传物质包括DNA和蛋白质D. 细菌中只有DNA,但没有蛋白质【答案】B【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解析】【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检测到的放射性元素是()A. 35SB. 32PC. 35S和32PD. 均检测不到35S和32P【答案】B【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解析】【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6.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并产生稳定遗传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噬菌体结构2.实验过程及结果(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巧学助记】巧记噬菌体增殖过程一吸(附)二注(入)三合成,组装、释放、再侵染。
三、连线表示生物类型与遗传物质种类的关系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2.实验拓展分析(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DNA与R型细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3)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2.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高频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例1.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实验处理注射活的R型菌注射活的S型菌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结果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到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到S型活细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四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到S型活细菌B.对第四组实验的分析必须是以第一~三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答案D解析本实验只能得出存在转化因子,但是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需要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来得出,D错误。
2019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含解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李仕才【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基础知识回顾]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它的化学组成包括、和;它有4种,每种的不同。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直接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思考]1.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提取出什么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若有两种,它们的数量相等吗?2.艾弗里的补充实验——S型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菌→R型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证明是转化因子,不是转化因。
3.本实验原理是什么?[归纳点拨]1、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菌,仍然能够能使R型菌转化?加热到一定温度,的分子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从而变性,导致S型菌死亡。
而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体,但如果将其缓慢冷却,又可恢复 结构。
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导致 变性。
2、本实验的结论: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是遗传物质, 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 2噬菌体⎩⎪⎨⎪⎧?1?T 2噬菌体的核酸为 ,存在于 ,尾部及头部外 侧为?2?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宿主细胞为 , ??/???????????2.图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3.侵染实验结果及分析结论:噬菌体的 是其亲代与子代之间联系的“桥梁”,即“ ”。
[思考]1、 科学家采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只由 构成,容易观察遗传物质的功能。
2、(1)如何给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做标记?分别用含有放射性的32P 和35S 的培养基培养 ,再用 培养噬菌体,得到DNA 含有 标记和蛋白质含有 标记的噬菌体。
(2)这样标记的原因是什么?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 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 分子中。
2019届高三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六单元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六单元
析考点层级突破
悟真题揭密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2.(2018· 上饶模拟)如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的部分实验过程,S 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 患败血症,R 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六单元
析考点层级突破
悟真题揭密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2)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 R 型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的“ 转化因子 ”。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六单元
析考点层级突破
悟真题揭密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2)结论: DNA 才是使 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 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第六单元
析考点层级突破
悟真题揭密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果如 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① ② ③ ④
)
加入S型菌物质 蛋白质 荚膜多糖 DNA DNA(经DNA酶处理)
接种菌型 R型 R型 R型 R型
培养皿长菌情 况
R型 R型 R型、S型 R型
第六单元
析考点层级突破
悟真题揭密高考
练规范课时冲关
[解析]
C
[本题考查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属于对理
解层次的考查。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含有 S 型细菌的蛋白质和荚 膜多糖的培养皿中没有 S 型细菌的产生,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不 是转化因子,A 不符合题意;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B 不 符合题意;③和④的自变量为 DNA 的完整性,在 DNA 保持完整的 培养皿中有 S 型细菌出现,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C 符合题意;因 为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我们才能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 物质,①~④只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D 不符合题意。]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新人教版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5.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6.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 将 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 的作用。
有关探索遗传物质经典实验的 3 个易混易错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①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 DNA 也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 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②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了 R 型细菌的 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T2 噬菌体 和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该实验中用 35S、32P 分别标 记 蛋白质和 DNA 。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 ,即 DNA 是遗传物质。 _____
(3)实验过程
(4)实验过程分析及结果 ①只有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 细菌。 ②S 型细菌的 DNA 加入 DNA 酶 后,不能使 R 型活细菌发 生转化。 (5)实验结论: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即 DNA 是 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说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相同点 及联系。
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 体外转化实 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2.用
35
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
2019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含解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李仕才【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基础知识回顾]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它的化学组成包括、和;它有4种,每种的不同。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直接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思考]1.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提取出什么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若有两种,它们的数量相等吗?2.艾弗里的补充实验——S型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菌→R型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证明是转化因子,不是转化因。
3.本实验原理是什么?[归纳点拨]1、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菌,仍然能够能使R型菌转化?加热到一定温度,的分子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从而变性,导致S型菌死亡。
而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体,但如果将其缓慢冷却,又可恢复 结构。
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导致 变性。
2、本实验的结论: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是遗传物质, 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 2噬菌体⎩⎪⎨⎪⎧?1?T 2噬菌体的核酸为 ,存在于 ,尾部及头部外 侧为?2?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宿主细胞为 , ??/???????????2.图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3.侵染实验结果及分析结论:噬菌体的 是其亲代与子代之间联系的“桥梁”,即“ ”。
[思考]1、 科学家采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只由 构成,容易观察遗传物质的功能。
2、(1)如何给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做标记?分别用含有放射性的32P 和35S 的培养基培养 ,再用 培养噬菌体,得到DNA 含有 标记和蛋白质含有 标记的噬菌体。
(2)这样标记的原因是什么?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 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 分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可以用N标记蛋白质和DNA 解析:选项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只是推测S型细菌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把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选项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选项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离心时间过长、过短均能影响实验结果。选项D,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N,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不能用该元素标记蛋白质和DNA。 答案:C 2.在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研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的活体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将加热杀死的S菌与活的R菌混合注入老鼠体内,当老鼠死亡后解剖发现老鼠体内同时含有大量的活S菌和活R菌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35S标记蛋白质时,却在沉淀中发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由于搅拌不充分造成的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32P标记核酸时,却在上清液中发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造成的 解析: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的活体实验,只提出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因子,A错误;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B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吸附在细菌表面,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正确;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培养时间过短,有些噬菌体还没有侵入细菌体内,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D正确。 答案:A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3.经实验测得衣藻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1%在线粒体上,1%游离于细胞质中。以上数据主要说明( ) A.基因在染色体上 B.衣藻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C.衣藻的遗传物质是DNA D.衣藻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解析:衣藻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1%在线粒体上,1%游离于细胞质中,说明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基因的载体还有叶绿体、线粒体,A错误、B正确;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衣藻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题干并没有强调这一点,C错误;衣藻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但是这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D错误。 答案:B 4.(2017·湖北武汉模拟)下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 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到的S型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的 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 解析:图中a和b、a和c、c和d相互对照,各对照组间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不要误以为a、d和b、d之间有两个变量,单一变量原则主要指对照组之间,A正确;a、d组小鼠死亡是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的结果,B错误;S型细菌经过加热后蛋白质发生变性,不可能转化为活细菌,是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C错误;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A 5.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C.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不存在,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D.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解析: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蛋白质失去活性,DNA没有断裂,仍具有活性,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A错误;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进入了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并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错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和功能单位,DNA分子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所以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不存在,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C正确;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已经失去活性,不能繁殖,所以不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D错误。 答案:C 6.(2018·天津五区县联考)DNA能通过玻璃滤器,但细菌不能。在一底部烧结了玻璃滤器的U型管(已灭菌)的左支加入R型肺炎双球菌活菌菌液,右支加入杀死的S型菌菌液,两管口用无菌脱脂棉塞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 ) A.在U型管的左、右支均能检测到R型活菌 B.在U型管的左、右支均能检测到S型活菌 C.在U型管的左支能检测到S型活菌,遗传物质和原S型菌完全相同 D.在U型管的左支能检测到S型活菌,具有R型和S型菌的遗传物质 解析:因DNA能通过玻璃滤器,但细菌不能,所以右支死亡S型细菌的DNA可通过玻璃滤器进入左支,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发生了基因重组,转化的S型细菌与原S型细菌遗传物质不同,C错误。 答案:D 7.下图表示用32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②是利用过程①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目的是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 B.过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肠杆菌沉淀 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内,因此先要用32P来标记大肠杆菌,A正确;过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比较低,B错误;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开来,C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DNA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D正确。 答案:B 8.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培养,③转入固体培养基 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 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 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 解析: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菌各组成成分,②是将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③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R、S两种菌落。 答案:D 9.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2P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解析:由于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所以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2P标记其DNA,A错误;由于乙组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所以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B错误;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C错误;由于
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所以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D正确。 答案:D 10.(2018·江苏扬州模拟)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是依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特性设计的 B.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 C.采用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D.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只含31P的细菌中复制n次,含32P的DNA比例为1/2n-1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解析:选项A,本实验不涉及性状表现。选项B,孟德尔遗传规律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细胞核进行有性生殖时遵循的规律,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都不遵循。选项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选项D,复制n次,产生2n个噬菌体,其中有2个DNA含有原来的32P标记的链,因此含32P的DNA比例为2/2n=1/2n-1。 答案:D 1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细菌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A正确;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标记元素的不同,则放射性部位不同,在试管中检测到放射性的位置不同,D错误。 答案:A 12.图甲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将R型活菌和S型死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内,R型细菌向S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乙中搅拌的目的是提供给大肠杆菌更多的氧气,离心的目的是促进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 C.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分别主要在上清液、沉淀物中 D.若用无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