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明的交锋--从波希战争看希致胜的原因
历史纵横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河北 李学明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主要指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带血的政治。
战争充斥着暴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播着文化。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强国与弱国的矛盾和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历史的每次进步,往往是以其它弱小民族的牺牲为代价的”。
下面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为例来做简要说明。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布拉底战役等,希腊城邦最终获胜,波斯帝国则从此一蹶不振。
希腊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保存、发展。
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波斯、希腊的范围,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如果说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他散尽家财,把希望留给自己,进行了十余年(335BC-324BC)的掠夺战争,行程万里余,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山地、平原、沙漠作战,建立起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帝国,把“马其顿方阵”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现了“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雄心,践行了开疆拓土的抱负。
使自己成为史学家眼中“世界秩序和世界统治权”的象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新文化(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在古代,由于自然的、社会历史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时人类文明的主体在欧亚大陆和北非,以山河为界,大海为限又形成了许多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明:东亚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希腊文明。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1-07-02作者简介:周振新(1976—),男,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第41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月V ol.41 N o.1Jour na l o f Ce nt ral China No rma l Un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 nces) Jan. 2002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周振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制的优势,使希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士气、策略和将领影响冷兵器战争最甚,希波战争双方在这三方面表现殊异,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关键词:希波战争;民主政治;君主专制中图分类号:K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2)01-0124-05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是世界上古史中的一次著名战争。
这次战争中,地广人众的波斯在准备了7年后倾其国力向地狭力弱的希腊主动出击,结果反被希腊打败。
如此结局引起了人们对这场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
古希腊的爱斯库罗斯和希罗多德认为,希腊的获胜是神力的结果,是“神的驱使总在发生作用,它使命运控制了时局”[1](p80),是神嫉妒人的骄横狂妄和放纵而帮助希腊人打败了波斯人。
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古希腊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近代国外学者中,有的人从文化形态论出发,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认为代表年轻新型文明的希腊打败代表年老、腐朽近东文明的波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有的人认为,希波战争中,希腊军队的人数实际上比波斯军队的人数还多,因此希腊获胜当属正常[2](p248-261)。
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

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作者:杨金海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4期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由闭关自守到被动学习——“中体西用”,到全面接受——“西体中用”,到综合创新——“中国模式”,其间充满着血雨腥风、艰难曲折,应当认真总结2011年临近岁末,回顾今年,西方三大经济体的日子很不好过: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愈演愈烈;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希腊“国家破产”阴霾挥之不去;日本债务缠身,灾后经济恢复缓慢。
西方国家当前的发展困境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反思,西方民主制度的各种弊病频频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炮轰”;相比之下,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民主制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赞誉。
由此,关于“西化”与“中化”的问题再次成为当前的两股重要思潮。
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最近有“中国模式”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这些思潮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其背后却有一条共同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从“西化”到“中化”,“中化”与“西化”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
“中体西用”论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中体西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有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又是封建社会晚期中国人被动学习西方的心理写照,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自以为是天下之“中”,万国之“华”。
鸦片战争及以后一系列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说中国社会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要生存发展,就要以中国传统的文明体系,包括社会制度、伦理纲常、思想体系为主体,以西方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器物文化为辅助,拿来为我所用。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1)

收稿日期: 2001-07-02
作者简介: 周振新( 1976
化史研究G
124
)~ 男~ 湖北蕲春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
土共存亡 薛西斯曾迷惑于战前斯巴达人把武器放 在一边 却悠闲地坐在草地上梳头 戴玛拉脱斯告 诉他: 每当斯巴达人将要冒生命危险的时候 他们 总习惯于整理头发 此举令薛西斯倍感惊讶 正是 这种 捐躯赴国难 誓死忽如归' 的精神激励着斯巴 达人在温泉关狠狠打击波斯人 枪断了 他们便用 刀来搏杀 没有了刀 就用拳打~ 用牙咬敌人 直至 一个一个英勇战死 一旁观战的薛西斯见此情景 又惊又急 曾三次从王座上跳起来' [5]< p550>
敌的根本原因O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 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
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 以国家为私有财产 依靠
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O 君主专制的特点 在阿黑门尼德王朝表现得尤为明显O 波斯民族虽继 承了近东文明 但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比两河流域和
埃及落后得多的民族 君主专制的确立过程和它对
人的奴役 压迫更加野蛮和残忍O 大流士曾告诉他 的臣民: 凡竭力侍奉我者 必蒙我喜悦 我必十分 高 兴 十分喜悦O [7]( p52) 接着又告诫他们: 奴 才 啊 好好认清我是什么人 我的技艺多么高超 我的权
第 41 卷第 1 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1 月
VOl. 41 NO. 1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02
=================================================================
文明的交锋读书笔记

《文明的交锋》读后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我选择的书目是《文明的交锋》,本书的作者乔治·林奇是来自英国的战地记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踏上中国上海写起,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记下了随军进京的所见所闻,集成了此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并不是被派来中国的,而是自愿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来到中国记录这场战争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用了两个根据来说明这次战争的正义性。
其一是国际法:国际法保护外交使团和使领馆,也保护侨居他国的外国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中国侵犯了使馆,毁坏了财产,还杀了外国人,应当受到制裁并进行赔偿。
这一条是好理解的,换做是我们,虽然不至于发动战争,但也免不了要进行谴责和抗议。
其二是:西洋国家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有义务和责任去晓谕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程度不够的居民并设法改进他们的野蛮状态。
这一条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荒谬的,但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却颇受赞同。
于是基于“正义性”,这场战争打响了。
但当作者和其他一些西方人了解到他们的外交官、士兵、传教士和平民在这场号称“正义”的战争中的野蛮表现时,产生了疑问:中国政府要遵守有关战时行为与平时行为的标准法则,联合干涉中国的列强就不应当遵守吗?就西方军队及其他一些人的野蛮表现来看,西方文明真的比东方文明先进吗?于是他决定亲自来中国寻找事情的真相。
就这点来看,作者并没有民族的偏见,相反,他在努力从客观、平等的角度评价事件,这对一个记者而非学者来说是难得可贵的。
本书中有几个方面让我感触深刻:作者在本书的开始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评价。
少年时代对艺术品莫名的崇拜,跟乡亲们一同嘲笑一位德国人(猜测是瓦格纳)的音乐粗野低俗,后来发现除了嘲笑自己当年的可笑,已经无法再笑了;后来在古巴经历了美西战争,身边的人议论着敌人的种种恶行,屠杀伤兵、凌辱死尸,但他亲自查看了伤员与尸体,发现一切只是谣传;在布尔战争中,在成为俘虏一段时间内,他更加了解到万事都有两面,只有兼听则明,“经验似一道拱门,让光亮照彻未知的世界”。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在21世纪,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人人都关心的问题,然而 21世纪的精神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战胜、取代东方文明, 也不是东方文明战胜、取代西方文明, 而是伴随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过程,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不断的矛盾、冲撞、磨擦中整合,形成新型的世界文明。
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一)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二)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打通了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三)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东西方就发展起了不同的文明。
(1)在生活方面方面,古代中国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不便利,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于是中国发展起自己独特的文明。
中国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发展成为典型的农耕社会。
希腊位于地中海滨,内陆交通阻塞。
海洋性气候恶劣多变,决定了希腊人无法以农耕为生。
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岛屿,利于海上贸易,因此,希腊民族主要从事航海业,从事对外贸易。
(2)在战争观方面,在中国古代早期,形成了古代“伦理主义”战争观的最早雏型“民本”思想与汉民族的战争实践交汇融合,形成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主义”战争观。
古希腊民族则形成了“功利主义”战争观。
希腊文明后来扩展发展到今天的欧洲文明,古希腊民族的功利主义”战争观于是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
中华书局版历史九上第8课《古代东西方的冲突和交往》ppt课件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犹太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东征
时间:
背景:
经过:
结果:
马其顿的强大
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公元前334年
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印度
目的:
为了夺取东方土地和财富
影响:
1、积极影响: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2、消极影响:野蛮屠杀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城市,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战例:
经过:
结果:
希腊胜利
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马拉松役、萨拉米斯海战
影响:
雅典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二、亚历山大东征
背景:
马其顿的强大
马其顿
希腊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 年在位),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 之子。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 士多德作他的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 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 识,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1、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2、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9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和一般通用的计数法。
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

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文明,作为人类进步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文明的碰撞,则是历史的必然。
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替与对抗的场景不断上演。
这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东西方文化交替的历史背景东西方文化交替与对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在欧洲深厚的影响仍然可见,而东方的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熠熠生辉。
然而,文明的交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文化逐渐成长独立并对外辐射,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碰撞既是对文化自身的挑战,也是迎接新思想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留,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例如,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理念对东方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东方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也深深地吸引了西方人。
这种文化碰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创新的思维。
三、文明对抗中的文化冲突文明的交替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也引发了文化的对抗。
文化冲突源于文明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往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导致了无数次战争和冲突。
如今,尽管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冲突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实现文明的和谐共处,成为了当今世界持续努力的方向。
四、东西方文化交替的启示东西方文化的交替与对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化的共存与对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保障。
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借鉴,使得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尊重文化差异和交换思想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关键。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才能摒弃偏见和狭隘,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和谐。
最后,追求真理和博爱精神是推动文明交流的动力。
在中西方文化交替中,正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们的不懈努力,使得文明之间的交融变得更加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東西文明的交鋒--從波希戰爭看希臘致勝的原因作者:陳昕妤。
國立新店高中。
二年一班郭汎芸。
國立新店高中。
二年四班洪欣妤。
國立新店高中。
二年四班當我們把歷史鏡頭拉回到2500年前的世界,歷史上有著一波衝突正要發生,分別在西元前492年、490年、480年時,波斯帝國一連對希臘挑起了三次驚天動地的波希戰爭,這場戰爭對整個西洋史而言,是足以扭轉歷史命運的大戰爭。
但是當我們仔細思考,波斯在當時大流士一世時代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而希臘只是數個以雅典為中心組成的城邦,波斯接連三次的對希臘發出戰帖,但卻都慘遭大敗,是什麼樣的原因可以讓希臘打敗了比它們壯大好幾倍的波斯呢?以這個想法為出發點,我們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整場戰爭的始末,釐清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希臘的大獲全勝。
貳●正文一、波希戰爭始末1.戰爭的起因─愛奧尼亞叛亂西元前502年,位於愛琴海上的那克索斯島發生政變,被放逐的貴族轉而向米利都僭主阿利斯泰哥拉求援。
阿利斯泰哥拉擔心兵力不足而向波斯大流世之弟阿塔斐尼請求支援,但在商議過程中發生爭執,征討因此失敗。
阿利斯泰哥拉擔心自己原本的地位不保,結果煽動了其他殖民城邦發動叛亂,「結果南起多利亞族的各城邦,北到伊俄利亞族的殖民地,所有希臘人一同舉兵響應,這就是史學家所稱的『愛奧尼亞叛亂』」(註一),阿利斯泰哥拉向希臘本土各城邦請求支援,卻只有雅典一邦出兵,大流士一世因而震怒,決定發兵平定戰事。
在雷提島海戰一戰,希臘陣容大亂,因此被波斯軍給擊敗,「使大流士一世氣焰萬丈,對希臘民族產生了輕視之心,以致鑄成以後一連三、四次慘敗。
」(註二)2.第一次波希戰爭在波斯平定了愛奧尼亞殖民地的叛亂後,大流士一世便將報復的目標轉移到協助叛亂的雅典。
西元前492年,改派馬都尼當總督征討希臘,就這樣展開了第一次戰爭。
「兵分兩路,一路是海軍,由伊姆布羅斯島出發;一路是陸軍,由阿拜多斯城出發。
兩軍同時沿著色雷斯海岸向西挺進,企圖由北而南順次席捲希臘全土。
」(註三),卻沒料到在經過阿托斯岬時,從北方吹來的暴風竟把整個波斯艦隊全部颳翻,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退回小亞細亞,希臘因而3.第二次波希戰爭鑑於前次的失敗,波斯改採取由小亞細亞西海岸直搗希臘心臟地區的攻勢。
西元前490年,波斯軍首先帶領三萬大兵攻佔厄拉特利亞城,把全城人民一律收為奴隸,繼而南進,在馬拉松灣登陸。
這時希臘方面選出了「十將軍」輪流指揮作戰,並派長跑健將培迪匹第斯飛奔至斯巴達尋求援兵,但斯巴達卻堅持要到6天後的月圓之夜才發兵,最後只好由雅典獨戰波斯。
「雅典軍總指揮米爾泰底,一看波斯在兵力上既佔優勢,而馬拉松平原又適合騎兵作戰,就跟九將軍共同定下決定。
米爾泰底決定,在戰爭一開始必須忍耐,避開不利於步兵的平原戰。
換句話說,就是故作敗仗,連戰連退,一直等到波斯軍誘進通往雅典的山谷時,在立刻以全力進行殲滅。
」(註四)因此當戰爭一開始按照預定計畫執行,波斯軍果然被希臘軍困在山谷,方陣大亂,損失大量戰力,只好率領殘兵坐船逃走。
米爾泰底擔心雅典可能因不知道戰爭的勝利而投降,乃派培迪匹第斯再從馬拉松奔到雅典去報捷,結果他在跑完全程並報捷後終倒地累死。
馬拉松戰役是雅典第一次靠著自己的力量與智謀打敗了東方民族的大戰爭。
從此堅定了希臘人的奮鬥信心,也奠定了日後歐洲文化的基礎。
此場戰役可以說是整個歐洲史的轉折點。
「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學說的鼻祖穆勒曾說:『以往歐洲史上所有的戰役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馬拉松戰役,因為如果波斯人得勝,以後整個西方文明就沒了。
』」(註五)4.第三次波希戰爭當馬拉松之役的敗報傳到波希皇宮後,大流士一世下令全國動員,積極備戰三年之後,卻突然病死了,因而由其子澤爾士繼位。
西元前481年,澤爾士組織了一支陣容極為強大的遠征軍,因為人數眾多無法用船隻運送,只好採取從陸路繞道色雷斯的戰法。
在渡過赫勒斯滂浮橋時,「就這樣川流不息晝夜不停的過,整整過了七天七夜才算完全通過」(註六),可見波斯軍之龐大。
而希臘也加緊防備,塞密斯托克利網羅一群有為的愛國青年,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另一方面面對波斯大軍的壓境,希臘各邦也緊急組成了泛希臘聯盟一同對抗波斯。
波斯軍準備突破希臘第一天險的潭碧穴時,帖薩利城邦卻因等不到援軍便向波斯投降了。
希臘軍只好退守第二道防線的溫泉關,「前臨萬丈深淵的大海,後控懸崖峭壁的高山,當年只能通過一輛車,所以向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稱」(註七)。
當時守住溫泉關的是斯巴達王李奧倪大統率四千三百名士兵,兵力如此懸殊,豈料波斯軍提前抵達,希臘軍因奧運會無法支援,斯巴達只好死守到底。
兩方兵力相差極大,斯巴達軍奮力作戰,抵擋了波斯軍前進,然而在一個希臘叛徒密告之下,波斯軍隊得知一條可以繞到斯巴達軍隊背後的小路並進行突擊,結果李奧倪大戰死沙場,斯巴達軍隊也被殲滅。
人們在這些希臘英雄的墓石上刻著:「陌生人,去告訴斯巴達人,就說,我們躺在這兒遵守他們的法律。
」(註八),以此紀念他們的英勇。
經過溫泉關戰役,在加上雅典城的燒毀,希臘各邦莫不人心惶惶,因此伯羅奔尼薩半島的人主張應退守科林斯地峽,但是塞密斯托克利堅決反對並認為應在薩拉米斯灣一決勝負。
這時塞密斯托克利也派人向波斯軍放出謠言,說希臘軍準備從薩拉米斯灣逃脫,只要波斯火速封鎖薩拉米斯,就可擊潰希臘軍。
戰事一開始,希臘以雅典艦隊為主力,波斯則以腓尼基艦隊為先鋒,結果波斯軍為了搶功導致陣形大亂,艦隊司令阿里亞米尼陣亡「波斯艦隊士氣大落,而開始向後敗退。
但是後面的艦隊並不知道前面已經打敗,仍舊繼續往前開航,而薩拉米斯水道又非常狹窄,結果竟使整個艦隊擠在一起,進退唯谷左右為難,互相責罵交相衝撞,亂成一團陷於癱瘓狀態。
」(註九)希臘艦隊順勢大殲滅敵,把波斯主力全消滅了。
其餘波斯艦隊聽到腓尼基被擊敗的消息,竟然不戰而潰,這場決定希臘命運的大海戰,只僅僅歷時十一小時就結束了。
雖然薩拉米斯大戰摧毀了許多波斯艦隊,但大戰後波斯艦隊其鑑數仍然比希臘佔優勢,「像這種由各被征服民族勉強組成的國家,其維繫力量全靠政治聲望與軍事戰果,一旦這種維繫力量消失就會立刻土崩瓦解。
」(註十),澤爾士王頓時心生憂慮,便毅然決定引兵東歸,「火速向海列斯彭特方向趕路,經四十五天來到渡口,但是帶回來的軍隊幾乎等於零了。
」(註十一)。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他們還曾幾次入侵過希臘,但都被英勇的斯巴達和雅典擊敗。
公元前499年,波希雙方簽定《卡里亞斯合約》,終於結束了這歷經半世紀的波希戰爭。
二、希臘致勝的關鍵1. 希臘之民主相對於波斯的獨裁之下,希臘城邦大多數是民主政體,而聯盟在決定行動時,大多是由開會決定,所以行動的一致性和向心力也都比波斯軍隊略勝一籌。
例如在西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役希臘城邦獲得勝利後,雅典在對波斯的備戰方面,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派別。
一個是以塞密斯托克利為首的海軍派,另一個則是以阿里斯蒂底斯為首的陸軍派,兩派相較不下,因此他們利用了以前克里斯提尼所發明的「貝殼放逐法」舉行了全民投票,結果阿里斯蒂底斯被放逐到國外。
又塞密斯托克利掌握了政權後,在阿提加的礦區中發現了大量的銀礦脈,這些礦脈使古典希臘有良好的經濟基礎。
「民主派的塞密斯托克利在國庫豐足之餘,便利用它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這支海軍在480年與波斯艦隊的薩拉密斯大決戰中,替雅典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註十二)。
希臘城邦海軍艦隊的規模雖與波斯相較之下小了甚多,但也因為希臘的軍艦有經過扎實的訓練,因此能用海軍實力以寡擊眾。
2. 民族情操「希臘」在希臘文中譯為「希倫人的居住地」,根據傳說:「宙斯對於人類的罪惡感到震怒,遂招來一場大水災,結果有一位男人Deucalion 及其太太Pyrsha兩名獲,他們所乘的一個方舟或是箱子,最後停於Parnassus 山峰上。
Deucalion的兒子Hellen便是希臘各族的祖先」(註十三)。
因此希臘民族一致認為,他們就是希倫的子孫,除此之外的其他民族都被認為是夷狄之化外之民,儘管希臘行城邦政治,每個城邦都是一個獨立的政體,彼此相互對立,但是當大敵當前時,希臘人卻能夠維持著統一的民族精神,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波希戰爭發生時,就是因為雅典與斯巴達能夠捐棄前嫌,本著同是「希倫子孫」的民族情操,「為希臘盡忠,為希倫盡孝(234)」(註十四)。
雅典的海軍加上斯巴達的陸軍,形成有力的結合,才能贏得此次戰爭中的勝利。
3. 戰略在馬拉松戰役中,雅典因為考慮到平原適合騎兵作戰,而雅典方面的軍力,又遠居於波斯之下,「米爾泰底斯便將戰線之長,安排的與敵方相當,並在兩翼置主力,使中央趨弱。
右翼由卡利馬克斯指揮,左翼置來援的普拉達亞軍。
」(註十五)。
當兩軍相隔一公里的地方時便敲打鼓,鼓聲響起,希臘軍就會急速的向前衝刺,以寡敵眾的作特藝突襲。
「ㄧ開始,將精銳置於中央的波斯軍便突破了希臘的中間部隊。
可是沒有多久,在兩翼佔上風的雅典軍,便圍住了波斯軍。
兩軍復經一陣激戰後,波斯終於敗走海岸,求援於船隊。
這次戰役總計波斯方面的損失共戰死六千四百,船七艘被俘擄。
」(註十六)而在薩拉米斯海戰時,在希臘部隊的作戰會議中,塞密斯托克利一面說服斯巴達提督,ㄧ面向波斯軍送假情報。
波斯以為希臘軍喪失了士氣,便登上了薩拉米斯灣前的小島,準備將希臘軍擊敗。
結果反而在這一戰中被打的七零八落。
波斯失敗的原因除了判斷錯誤、讓太多的軍艦擠在海峽中,更因為他們本身的內鬨,陷入了無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拿艦隊來講的話:「波斯方面的戰艦雖快,機動力也強,但由於建造不堅,ㄧ旦在速力雖不強,卻建造牢固的希臘船之衝擊下,便一一顯出其脆弱本質。
」(註十七)「總體來說,希臘勝利最主要的功勞,應該歸功塞密斯托克利的戰略計畫。
」(註十八)4. 軍隊組成波斯王居魯士推翻米提後建立波斯帝國。
之後,波斯帝國迅速對外擴充,征服了里迪亞,隨後又征服了新巴比倫帝國和埃及,所以波斯帝國實際上是由許多不同的民族組合而成。
況且波斯帝國領土雖然龐大,但是人民並不勇敢團結,各民族各有不同的利益。
在波希戰爭期間,「是由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四十六種民族,分別按照各民族的特有裝備而組成的奇特兵種,所以各民族部隊之間的語言、風格、習慣、服裝、武器都不相同。
」(註十九),反觀希臘艦隊的少而精,波斯艦隊可以說還沒有組合成一支能夠作戰的艦隊,難怪在薩拉米斯海戰時,當總司令一被擊敗,整個軍隊士氣大落因而崩解,軍心不定,陣形大亂,波斯難以駕馭這龐大的外族部隊,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三、波希戰爭的影響1. 西方歷史中心從近東的大河流域向地中海推移就當時言,由於波希戰爭的勝利,保障了希臘城邦的獨立以及安全;而就繼起的時代言,使才剛興起的希臘文明免於被古老的近東文明所吞沒,得以發揚光大,而為開啟後世西方文明之先路。
2. 希臘世界的商業領導地位移向希臘本土波希戰爭破壞了小亞細亞上愛奧尼亞諸城的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