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五问自读法 - 阅读技巧.doc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精华学习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精华学习方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精华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
同时,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
不过,再困难的事情也是有方法的,学好语文都有哪些方法呢?通常情况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外乎就是: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
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轻轻家教,您的私人家庭教师!欢迎您的关注订阅,微信号(changingedu)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
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
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不只是写,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
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课文预读“两步法”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
预习的好处很多。
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
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
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
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
“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五读法.doc

“五读法”助自学
作者:水口山镇中杨荣艳
语文读法有多种,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侧重点,泛泛而读是不能很好的读到文章的精魂。
所以笔者认为以下读法有助学生自学。
一篇幅文章真正读懂必需从五个方面去了解,自然每一遍的读法侧重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学会自学。
下面将五读法和侧重点做如下介绍,希望能对各位学者有所帮助。
读第一遍主要侧重于生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
第二遍读前了解作者,作品,以及写作背景,带着写作背景读,有助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遍边读边概括出文章内容。
第四遍边读边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由此从文本和背景中推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遍自然是写作方法,因为学好写作方法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感情由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课文自读方法及扩展阅读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课文自读方法及扩展阅读法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扩展阅读七法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
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
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
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
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
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
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
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
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
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
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
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
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
阅读理解答题五步法

阅读理解答题五步法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阅读理解答题的五步法,这可是超有用的秘籍哦!第一步,先把文章通读一遍。
就像认识新朋友一样,得先整体了解一下。
别着急,慢慢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也别怕,先跳过去,大致搞清楚文章在说啥。
第二步,认真看题目。
题目就像是小导航,告诉你重点要关注啥。
可别马虎,一个字一个字看清楚,心里有数,才不会迷路。
第三步,带着问题再读文章。
这时候就有目标啦,一边读一边找答案,就像在寻宝,那种找到线索的感觉超棒的!第四步,组织语言写答案。
想好了再动笔,别乱写一通。
把关键的点说清楚,句子写通顺,可别偷懒哦!第五步,检查检查再检查。
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句子通不通顺,答案是不是完整。
这一步可不能少,不然就像漂亮衣服上有个小污点,多可惜呀!怎么样,小伙伴们,这五步法是不是很简单?只要咱们多多练习,阅读理解就难不倒咱们啦!加油哦!第二篇亲爱的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要说的是阅读理解答题五步法,准备好跟我一起探索啦?第一步,轻松读文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就当是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放松心情,让文字带着你走进那个奇妙的世界。
第二步,瞅瞅题目啥要求。
就好像知道了游戏规则一样,清楚规则才能玩得好呀,对不对?第三步,有针对性地重读文章。
这时候你就是个小侦探,根据题目里的线索,在文章里仔细寻找答案的踪迹。
第五步,可别忘了回头看一看。
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有没有表述不清楚的。
这就像是给你的答案化个美美的妆,让它更加完美。
其实啊,这五步法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只要你熟悉它们,在阅读理解的战场上,你就能战无不胜!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快去试试这神奇的五步法吧!。
“五读法”与阅读技巧

“五读法”与阅读技巧作者:李皞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28期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会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要求他们读懂课文,弄清文意,然后做一些相关习题。
如果能够独立完成这些问题,教师就会认为他们已经读懂课文,进而认为自己已经完成教学任务。
至于学生是否理解课文,或从阅读中是否学得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就不得而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阶段,以前的阅读方法已远远不能够满足需要。
历史赋予教师去探索新教法的任务,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入手,授学生以渔。
笔者在教学中常用“五读法”,阐述如下。
1 初读得大意阅读是一个高度思维过程。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将书上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然后再形诸文字表达出来。
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将文本阅读分为粗读、细读、深读、精读、诵读5个阶段。
在粗读阶段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相应的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生词。
同时了解文章大意,明了作者在文中写的是什么,头脑中形成文章的初步轮廓。
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是什么;对古诗文要了解作者、体裁,并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
如《木兰诗》在初读时就要求学生既要认识生字、生词,又要知道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选自《乐府诗集》,民歌,主要讲的是传说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 细读获结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改革目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对学生进行培训。
根据教改目标的要求,初读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能力、方法、情感方面的培训。
这就需要学生详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写这一课的思路是怎样的,围绕文章中心怎样安排材料。
弄清作者写作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技巧与答题窍门

初中语文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技巧与答题窍门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练习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和答题窍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技巧和答题窍门,希望能对广大学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 通读全文在做阅读理解题之前,首先要对整篇文章进行快速而全面的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并尽量把握文章的主旨。
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这样有助于在阅读全文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相关的部分上。
2. 关注段落首尾句每一段的首尾句通常是作者对该段落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的地方,特别是段落的首句往往可以直接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理解题中,通常会有一些与作者观点相关的问题,因此,关注段落首尾句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答案。
3. 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阅读理解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这些词语或句子起到了连接文章段落、表达作者观点、引导文章发展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关键词和句子,并在解题时灵活运用,通过理解关键词和句子的意义,可以更好地回答问题。
4. 利用上下文猜词义在阅读理解题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下文的提示来猜测词义。
作者通常会在文中给出一些线索,通过理解其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该词的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5. 注意排除法在选择题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干扰项,容易误导我们的判断,因此,在解题时要善于利用排除法。
可以先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将明显不正确或不合适的选项排除掉,从而减少答题的范围,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6. 掌握一些常见的题型中学语文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题也有一些常见的题型,例如推理判断、寓意理解、描写特点等题型。
针对不同的题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答题方法。
比如,在推理判断题中,可以通过推理和联想来判断;在寓意理解题中,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上进行推测,帮助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阅读理解高分6法 pdf

阅读理解高分6法pdf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阅读理解高分6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提升方法,包括顺序法、五问法、情节法、研读法、文体法和线索法。
接下来,我们将对阅读理解高分6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阅读理解题目。
一、顺序法:遵循阅读顺序,先全局后局部顺序法强调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然后再逐个段落地仔细阅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先用略读的方式快速了解文章主题和结构,然后再精读各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五问法:自我提问,深化理解五问法是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提问的策略。
具体包括:文章在讲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事实支持了这个观点?哪些事实反驳了这个观点?作者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通过这五个问题的提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三、情节法:分析人物、事件、时间,理解文章含义情节法强调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等情节元素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把握人物性格和事件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研读法:深入分析细节,提升理解层次研读法是指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文章的语句、段落、修辞手法等细节,通过深入剖析,提升自己的理解层次。
五、文体法:根据文体特点,分析结构和含义文体法是指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含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就是论证严谨、观点明确,而叙述文的文体特点则是情节丰富、生动形象。
六、线索法:抓住关键词句,助力理解线索法是指通过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短语、句子等线索来帮助理解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敏锐地捕捉这些线索,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完整版)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其中答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个答题要点:1.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同。
开头的句子通常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中间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结尾的句子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可能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用。
句子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加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等。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也有很多种,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其中比喻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拟人的作用在于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通过运用拟人,可以让喜爱的事物栩栩如生,让读者倍感亲切自然;而对憎恨的事物进行拟人,则可以让其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则是可以更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通过对事物进行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
它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同时,叠词和短句的使用可以让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引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五问自读法- 阅
读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五问自读法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
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
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
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授“法”入手。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
“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
总的来说,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具体模式)。
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深入,最
后达到完全掌握。
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钥匙交给学生。
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都可不断拓展深化。
例如“析题目”,通过对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线索,揭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突出人物话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裁),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旨,探路度篇)。
学生逐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就是掌握了一种通向高境界的钥匙,手持这把钥匙,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很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