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虞衡志分析
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湖南侗族、侗寨及其传统建筑概述一侗族自称Gaeml,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侗族人口为296万,居56个民族人口第12位。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域,即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和湖北鄂西恩施地区。
我省怀化市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会同、洪江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等县分布较为集中,人口约84万。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称为“黔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
至唐宋时代,“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当时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炎徼纪闻》也载:“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羁縻州一般辖若干“峒”。
侗族自称最早见于宋代史籍的是用反切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副峒官吴自由。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
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州、会同和贵州的玉屏、天柱、三穗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
证明,侗族先民在唐宋时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入史册,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之名有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历史源流,史学界存在四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土著人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浔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经柳江、融江迁徙到侗乡的,因为侗乡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进寨”歌,歌中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唐宋笔记中的广西形象及启示

①五部笔记中唐代有三部,分别是段公路《北户录》三卷、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一卷、刘恂《岭表录异》三卷。
宋代两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一卷、周去非《岭外代答》十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将《桂林风土记》《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三书收入“桂学文库”合集出版。
本文所用参考文献,《桂海虞衡志》广西人民出版社已有严沛校注本,使用此本;《桂林风土记》和《岭外代答》使用“桂学文库”本。
《北户录》与《岭表录异》未见他本,故用文渊阁四库全书。
收稿日期:2019-03-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唐宋士风文风嬗变研究”(10XZW015)作者简介:方丽萍(1966—),女,湖南南县人,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方丽萍(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摘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部中收有《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五部唐宋人记述唐岭南西道、宋广南西路(今属广西)的笔记。
五部笔记描绘广西山川之美、物产之丰、民风之淳,也关注广西的制度、文化建设,显示了管理一方、热爱一方的地方官的责任意识。
五部笔记反映了来自文化中心区士人与地处偏远、多民族杂居地区群众从“交流”到“适应”再到“整合”的全过程。
它们的意义在于,多元文化不应该是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文化猎奇式的“景观”观赏,而应该是主客混同的文化共同体的共建与共享。
关键词:唐宋笔记;广西;景观;多元文化;共建共享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9)08-0153-06唐宋笔记中的广西形象及启示[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9.08.025唐代的岭南道包括五个都督(户)府,除南海郡(广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外,普宁郡(容州)、朗宁郡(邕州)和始安郡(桂林)都护府均处于广西。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宋代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残;夜将尽时。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鉴赏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

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作者:黄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为探索出我国少数民族瑶族长鼓舞的民俗意蕴,笔者通过对长鼓舞的产生背景分析,在获知长鼓舞诞生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之后,进一步从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祭祀仪式入手,全面的探讨瑶族长鼓舞所兼具的民俗意蕴加,希望为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参考。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产生背景;民俗意蕴作者简介:黄虹,女(1980.03-),讲师,工作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籍贯:江西赣州,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瑶族,在生活形态上有着十分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特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对于他们来讲,衣食住行甚至生命最终归宿,都是在山里完成的。
群山巍峨秀丽,这样的自然环境酝酿出瑶族与众不同的山文化,作为其中的典型瑶族长鼓舞,更是现阶段学术研究的重点。
笔者通过现有文献考察,发现关于长鼓舞诞生以及现状研究是广大读者所热衷的范围,然而具体针对瑶族长鼓舞在内容以及形式的民俗意蕴研究,迄今依然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各大文献资料中。
本文的重点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一一探析。
一、瑶族长鼓舞的产生渊源以及基本知识介绍瑶族长鼓舞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今人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然而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瑶族长鼓舞最晚应当是诞生在宋代,依据南宋著名文学家范大成作品《桂海虞衡志》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对彼时的长鼓舞有基本的了解,这一种舞蹈在当时被称之“饶鼓”属于瑶族人的一种独特乐器,从形状上分析,它与腰鼓十分详细,然而却“腰长倍之”,此外,在构造上,长鼓舞还有着“上锐下侈”的特点,范大成关于长鼓舞的记录,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对长鼓舞最早的一种认知,通过珍贵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获知,长鼓舞最晚出现的历史时间,并且可以推断出,早在宋朝瑶族人已经有跳长鼓舞的习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台阳笔记【清·翟灏】

台阳笔记【清·翟灏】●书目提要台阳笔记一编清翟灏撰。
灏,字笠山,山东淄川人。
清乾隆四十六年,以增贡生筮仕闽南。
五十八年,奉檄调台;历台湾典史(兼摄罗汉门巡检)、府经历,数任彰化、南投县丞,中曾一度署新庄。
宦台凡十三年,至嘉庆十年解组归。
在台所撰「台阳笔记」一编,内为记者九、为论者四、为说者一,益以五言绝句八;其篇目,依次为「全台论」、「粤庄义民记」、「嘉义县火山记」、「生番归化记」、「聚芳园记」、「聚芳园八景」(绝句八首)、「浊水记」、「倭硫磺花记」、「漳泉义民论」、「番钱说」、「玉山记」、「蛤仔烂记」、「鸦片烟论」、「弭盗论」、「珊瑚树记」。
外附「闽海闻见录」十四则,亦多关台湾风物。
●序号篇名1 吴序2 杨序3 翟序4 许序5 钟序6 王序7 题词8 台阳笔记目录9 全台论10 粤庄义民记11 嘉义县火山记12 生番归化记13 聚芳园记14 聚芳园八景15 浊水记16 倭硫磺花记17 漳泉义民论18 番钱说19 玉山记20 蛤仔烂记21 鸦片烟论22 弭盗论23 珊瑚树记24 附:闽海闻见录25 读台阳笔记赘语26 跋27 后记●吴序台湾自本朝康熙间始入版图,又孤悬海外,词人学士,涉历者少,闻有着为书者,如季麟光台湾纪略、徐怀祖台湾随笔,往往传闻不实,简略失详。
唯蓝鹿洲太守平台纪略、黄昆圃先生台海使槎录,实皆亲历其地,故于山川、风土、民俗、物产,言之为可征信。
然至今又百有余年矣,时事之因革,俗尚之变迁,宜乎其大有不同者。
翟君笠山,以官斯土也,复着有台阳笔记一编。
因其政之所及者而以言传之,并因其政之所未及者而以言发之。
其间险隘之宜守也,门户之宜防也,皆能详度审处,洞达要害。
即士女娱戏之方,饮食嗜好之故,亦莫不示之以节,而制之于微。
此岂非以民事为兢兢者乎?世有读书之士,居恒即以民社自任,及授之以政,非龌龊拘谨,即操切寡恩;其人之不足与图治也可知矣。
吾读斯编,吾如见作者之心。
吾且愿天下之同具是心者,即奉以为治谱焉,则阴受其福者,徒此荒滨远岛间而已哉!钱塘吴锡麒撰。
水经注作者

水经注作者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要谈谈的是水经注作者。
水经注是由北宋黄巢、李季節、李之中、赵普和马中锡等五位学者共同编写的一部关于江河流域地理、历史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著作,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赵普的水经注。
赵普,字子昂,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
他的一生中,除编写水经注外,还著有《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多部著作。
他的水经注虽然是依据前人的地理著作进行整理和补充,但也包含了很多新的内容,丰富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部著作对于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水经注的编写过程历时很长,从北宋仁宗元祐元年(1086年)开始,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完成。
这期间,赵普和其他四位学者共同前往许多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编写了大量的文字和图表。
他们为了克服交通和天气的困难,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在这个过程中,赵普和其他四位学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学术责任感。
总之,赵普和其他四位学者编写的水经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有力促进了地理学的繁荣和进步。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地理学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赵普和水经注这部重要著作的历史背景、编写过程和影响。
用词比较正式,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地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赵普。
赵普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赵普等五位学者在北宋中期集体编写的一部关于江河流域、地理、历史和行政管理的著作。
这部著作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中国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赵普在书中对于各个地理要素进行了精准的描述,结合了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使得这部著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地理和行政管理的经典之作。
赵普在其一生中涉及了多个地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测量方面的研究上得到了很高的成就。
此外,他还著有《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多部著作,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原文及翻译《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第一,《徐霞客游记》在我国地学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了理性探索。
在《徐霞客游记》之前,《禹贡》、《五藏山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都包含有较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涉及到地貌、河流、湖泊、生物、矿产等内容。
唐锡仁和杨文衡先生曾列表对这几部作品所包含的地学信息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发现它们基本上呈依次递进的状况,《水经注》与《徐霞客游记》则几乎不相上下。
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一项,前三部作品均为0次,《水经注》为3次,而《徐霞客游记》为57次。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徐霞客就海拔高度、地理纬度、气候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河流的侵蚀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析。
可以说,在徐霞客之前,地学著作对自然地理现象主要停留在纯客观描述的阶段,徐霞客超越前人,第一次有意识地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作了理性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徐霞客游记》是第一部较全面地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理性探索的地学著作,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徐霞客游记》在地貌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西汉时已有表示峰丛石山的地图——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地表岩溶地貌图。
此后南北朝时期王韶之《始兴记》、郑缉之《东阳记》、郦道元《水经注》、盛弘之《荆州记》以及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等都有关于地表岩溶地貌的记载,但都不像《徐霞客游记》那样系统全面。
据唐锡仁、杨文衡先生统计,《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地貌多达22项,现代地学所说的岩溶地貌已经百分之百包括在内;其他几种文献中,《始兴记》、《东阳记》等只有1项,最多的《桂海虞衡志》也只有4项。
《徐霞客游记》不仅记载全面,而且对各种岩溶地貌一般都有独立的名称和具体的描述,有时还涉及到成因的探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地表岩溶地貌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海虞衡志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序始余自紫薇垣出帅广右,姻亲故人张饮松江,皆以炎荒风土为戚。
余取唐人诗考桂林之地,少陵谓之“宜人”,乐天谓之“无瘴”,退之至,以湘南江山胜于骖鸾仙去。
则宦游之适,宁有逾于此者乎?既以解亲友而遂行。
乾道八年三月,既至郡,则风气清淑,果如所闻,而岩岫之奇绝,习俗之醇古,府治之雄胜,又有过所闻者。
余既不鄙夷其民,而民亦矜予之拙,而信其诚,相戒毋欺侮。
岁比稔,幕府少文书,居二年,余心安焉。
承诏徙镇全蜀,亟上疏,固谢不能留。
再阅月,辞勿获命,乃与桂民别,民觞客于途。
既出郭,又留二日始得去。
航潇湘,绝洞庭,溯滟,驰驱两川,半年达于成都。
道中无事时,念昔游,因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
蛮陬绝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
噫!锦城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余幸得至焉。
然且于桂林,至为之缀缉,琐碎如此。
盖以信余之不鄙夷其民,虽去之远且在名都乐国,而犹弗忘之也。
淳熙二年长至日。
○志岩洞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
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闲者亦不能信。
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
太行、常山、衡岳、庐阜皆崇高雄厚,虽有诸峰之名政尔魁然大山峰云者,盖强名之,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此天下同称之者,然皆数峰而止耳,又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重冈复岭之势,盘亘而起,其发也有自来。
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瑶,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
”柳子厚《訾家洲记》云:“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
”黄鲁直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池苍玉忽嵯峨。
”观三子语意,则桂山之奇固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赘。
顷尝图其真形,寄吴中故人,盖无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争也。
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馀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记其略。
读书岩,在独秀峰下,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
傍无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环堵之室。
颜延年守郡时,读书其中。
伏波岩,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傍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
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日夜漱啮之。
叠彩岩,在八桂堂后,支径登山太半,有洞曲转,穿出山背。
白龙洞,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龛有大石屋,由屋右壁入洞,行半途有小石室。
刘仙岩,在白龙洞之阳,仙人刘仲远所居也。
石室高寒,出半山间。
华景洞,高广如十间屋,洞门亦然。
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元刂刻作大洞门,透彻山背。
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员,望之端整如大月轮,江别派流贯洞中。
踞石弄水,如坐卷蓬大桥下。
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
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
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
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
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洞门下临漓江。
立鱼峰,在西山后。
雄伟高峻,如植立一鱼。
馀峰甚多,皆苍石刻峭。
栖霞洞,在七星山。
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傍,曰辅星。
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馀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
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冱,玉雪晶荧,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鼓钟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
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步则宽广,两傍十许丈,钟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派而出,不自顽石出也。
进里馀所见益奇。
又行食顷则多歧,游者恐迷途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
元风洞,去栖霞傍数百步,风自洞中出,寒如冰雪(元字胡涓切)。
曾公洞,旧名冷水岩。
山根石门砑然,入门,石桥甚华,曾丞相子宣所作。
有涧水,莫知所从来,自洞中右旋,东流桥下,复自右入,莫知所往。
或谓γ流入于江也。
度桥有仙田数亩,过田路窄且湿,俯视石罅尺馀,匍匐而进,旋复高旷,可通栖霞。
屏风岩,在平地断山峭壁之下。
入洞门,上下左右皆高广,百馀丈中有平地,可宴百客。
仰视钟乳森然,倒垂者甚多。
蹑石磴五十级,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则山川城郭,恍然无际。
余因其处作朝天观,而命其洞曰空明。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
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萑。
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华。
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至朝阳。
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狭,侧身入,有穴通嘉莲。
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阴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
北潜洞,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石果之属。
石果作荔枝、胡桃、枣、栗之形,人采取玩之,或以盘相问遗。
南潜洞,在西湖中罗家山上。
佛子岩,亦名钟隐岩。
去城十里,号最远。
一山起莽苍中,山腰有上中下三洞。
最广中洞,明敞高百许丈,上洞差窄。
一小寺就洞中结架,因石屋为堂室。
虚秀洞,去城差远。
大石室面平野,室左右皆有径隧,各数十百步,穿透两傍,亦临平野。
以上所纪,皆附郭可日涉者,馀外邑岩洞尚多,不可皆到。
兴安石乳洞最胜。
余罢郡时过之,上中下亦三洞。
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
阳朔亦有绣山、罗汉、白鹤、华盖、明珠五洞,皆奇。
又闻容州都峤有三洞,天融州有灵岩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但皆在瘴地,士大夫尤罕到。
○志金石《本草》有玉石部,专主药物,非疗病虽重不录。
此篇亦主为方药所须者。
生金,出西南州峒。
生山谷、田野、沙土中,不由矿出也。
峒民以淘沙为生,А土出之,自然融结成颗,大者如麦粒,小者如麸片,便可锻作服用,但色差淡耳。
欲令精好,则重炼取足色,耗去什二三。
既炼则是熟金,丹灶所须生金,故录其所出。
丹砂,《本草》以辰砂为上,宜砂次之。
今宜山人云,出砂处与湖北犬牙山北为辰砂,南为宜砂。
地脉不殊,无甚分别。
宜砂老者白色,有墙壁如镜,生白石床上,可入炼,势敌辰砂。
《本草·图经》乃云:“宜砂出土石间,非白石床所生”,即是未识宜砂也。
别有一种,色红质嫩者,名土坑砂,乃是出土石间者,不甚耐火。
邕州亦有砂大者数十百两,作块,黑暗少墙壁,嚼之紫黛,不堪入药,彼人惟以烧取水银。
《图经》又云:融州亦有砂。
今融州元无砂,邕融声相近,盖误云。
水银,以邕州溪洞朱砂末之入炉烧取,极易成。
以百两为一铫,铫之制,以猪胞为骨,外糊厚纸数重,贮之不漏。
钟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甚。
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如玉雪,石液融结所为也。
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乳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
以竹管仰盛,折取之,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铜,邕州右江州峒所出。
掘地数尺,即有矿。
故蛮人好用铜器。
绿,铜之苗也,亦出右江有铜处,生石中。
质如石者,名石绿。
又有一种脆烂如碎土者,名泥绿,品最下,价亦贱。
滑石,桂林属邑及犭洞中皆出。
有白黑二种,功用相似。
初出如烂泥,见风则坚,又谓之冷石。
土人以石灰圬壁,及未干时以滑石末拂拭之,光莹如玉。
铅粉,桂州所作最有名,谓之桂粉,其粉以黑铅著糟壅罨化之。
无名异,小黑石子也。
桂林山中极多,一包数百枚。
石梅,生海中。
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
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着如覆菌。
或云木质为海水所化,如石蟹、石虾之类。
石柏,生海中。
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侧柏。
扶疏无小异,根所附着如乌药,大抵皆化为石矣。
此与石梅,虽未详可以入药否,然皆奇物,不可不志。
○志香南方火行,其气炎上,药物所赋,皆味辛而嗅香,如沈笺之属,世专谓之香者,又美之所钟也。
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
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
惟海南最胜,人士未尝落南者,未必尽知。
故著其说。
沈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沈香。
少大块。
其次如荫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叶者佳。
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沈,香之节因久蛰土中,滋液下流,结而为香。
采时,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上,环岛四郡界皆有之。
悉冠诸蕃,所出又以出万安者为最胜。
说者谓,万安山在岛正东,钟朝阳之气,香尤蕴藉丰美。
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
焚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
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
北人多不甚识,盖海上亦自难得。
省民以牛博之于黎,一牛博香一担,归自差择,得沈水十不一二。
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
近年又贵丁流眉来者,余试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
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
其出海北者,生交趾及交人得之海外蕃舶,而聚于钦州,谓之钦香。
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味,惟可入药,南人贱之。
蓬莱香,亦出海南,即沈水香结未成者。
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似沈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术处,亦多沈水。
鹧鸪班香,亦得之于海南。
沈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牙轻松,色褐黑而有白班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笺香,出海南,香如胃皮、栗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雕镂费工。
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钟于刺端,芳气与他处笺香复别。
出海北者,聚于钦州,品极凡,与广东舶上生熟速结等香相埒。
海南笺香之下,又有重漏生结等香皆下色。
光香,与笺香同品第,出海北及交趾,亦聚于钦州。
多大块,如山石枯槎,气粗烈如焚松桧,曾不能与海南笺香比。
南人常以供日用及常程祭享。
沈香,出交趾。
以诸香草合和蜜,调如薰衣香,其气温﹁,自有一种意味,然微昏钝。
香珠,出交趾。
以泥香捏成小巴豆状,琉璃珠间之彩丝贯之,作道人数珠,入省地卖,南中妇人好带之。
思劳香,出日南。
如乳香历青黄褐色,气如枫香,交趾人用以合和诸香。
排草,出日南。
状如白茅,香芬烈如麝香,亦用以合香,诸草香无及之者。
槟榔苔,出西南海岛。
生槟榔木上,如松身之艾{艹纳},单极臭。
交趾人用以合泥香,则能成温﹁之气,功用如甲香。
橄榄香,橄榄木脂也,状如黑胶饴。
江东人取黄连木及枫木脂以为榄香,盖其类出于橄榄。
故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格在黄连枫香之上。
桂林东江有此果,居人采香卖之。
不能多得,以纯脂不杂木皮者为佳。
零陵香,宜融等州多有之。
土人编以为席荐坐褥,性暖宜人。
零陵今永州,实无此香。
○志酒余性不能酒。
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
顷数仕于朝,游王公贵人家,未始得见名酒。
使金至燕山,得其宫中酒号“金兰”者,乃大佳。
燕西有金兰山,汲其泉以酿。
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
则虽“金兰”之胜,未必能颉颃也。
瑞露,帅司公厨酒也。
经抚所前有井清烈,汲以酿,遂有名。
今南库中,自出一泉,近年只用库井酒,仍佳。
古辣泉,古辣本宾横间墟名。
以墟中泉酿酒,既熟不煮,埋之地中,日足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