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劝学第二课时课前预习【预习自测题】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2、掌握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名句名篇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背诵第三自然段。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预习自测题】 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学跂而(连词,表修饰)望矣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招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质疑探究】1、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②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I)(I)教学目标: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4•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5.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 .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即时练习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霓为衣兮风为马。

5、君既为府吏。

6、十七为君妇。

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8、为秦宫人。

9、为仲卿母所遣。

1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公为我献之。

12、阿母为汝求。

13、慎勿为妇死。

1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高中语文 9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9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劝学》【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 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重点难点】1。

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任务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任务二: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须臾()之所学也跂( )而望矣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背诵第三自然段.任务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1。

解释加点词语风雨兴(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用心躁()也2.翻译重点句子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②在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的?4。

高中语文 必修3 《劝学》第二课时 -

高中语文 必修3  《劝学》第二课时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专心
归纳:
学 一.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不 可
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善假于物)

积累
已 三.学习方法和态度: 坚持
专一
写作特点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 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 有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得 体会
聆听了古人在学习方面 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 的心得体会。
分析第四段
➢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了几个问题? ➢ 主要讲了学习的哪一方面的问题?
积累
坚持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专一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对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一心一意万事成, 三心二意失良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积累
1、青出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从蓝草 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 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劝学第二课时获奖学案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劝学第二课时获奖学案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劝学第二课时获奖学案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三语文劝学第二课时获奖学案1。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

疏通文章脉络,诵读课文.2.学习寓议于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1.课内词汇跂〔〕彰〔〕舆马〔〕舟楫〔〕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2.每日成语〔1〕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2〕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3〕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4〕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5〕抗颜为师: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3。

读背任务〔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6〕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4.文体知识《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4.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5.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即时练习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霓为衣兮风为马。

5、君既为府吏。

6、十七为君妇。

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8、为秦宫人。

9、为仲卿母所遣。

1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公为我献之。

12、阿母为汝求。

13、慎勿为妇死。

1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 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使用说明】第二课时一、检查全文背诵。

二、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3)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5)用.心一也 古义: 今义:(6)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用:基础案(5分钟) (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用5分钟进行交流)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1、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3、总结《劝学》一文的艺术特点(试从论证方法、语言方面进行总结)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 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
章节与课题 劝学
课时安排
课时2

主备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和任务
1、 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
系。

2、 重点掌握“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劝学》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
1、 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

学习过程 个性备课栏
一、掌握“而”字的意义和用法。(25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水为之而
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吾尝跂
而望矣

(7)登高而招 (8)
而见者远

(9)顺风而呼 (10)
而闻者彰

(11)而致千里 (12)
而绝江河

(13)而神明自得 (14)锲
而舍之/锲而不舍
(15)蟹六跪而二螯
(二)、总结“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通“尔”,译为"你的";偶尔也
作主语,译为"你"。

3、通“如”:好像,如同。
4、“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 即时巩固。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二、随堂检测(10分钟)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
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輮以为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
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
.②④⑥

6、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
项 (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
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
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
流, 。

(4)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2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
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
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
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课外延伸(10分钟)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
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断句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3.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
的原话说就是 ,

这则短文启示人们: 。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