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7-审美与科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是通过分析、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反映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

尽管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

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理,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而艺术则追求主观的美感,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尽管真理和美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科学和艺术在不同层面上都致力于揭示和展现事物的真实和美丽。

其次,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

科学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和思路。

而艺术则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展现独特的审美观点和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开辟新的艺术领域。

科学和艺术的创新都需要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观察和思考。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和验证理论,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艺术则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获取灵感,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展示作品的深意。

观察和思考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它们都需要细致地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此外,科学和艺术在一些领域中相互交织。

科学的发展需要艺术的辅助,比如科学家们通过艺术形象来展示复杂的科学概念,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艺术作品中也常常融入科学元素,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科学和艺术的交织使得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科学和艺术之间也存在一些分野。

科学强调客观和理性,注重验证和实证。

而艺术则更注重主观和情感,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

科学和艺术在方法和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是相互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管理美学定义

管理美学定义

管理美学——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交融摘要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一门科学。

而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采取适宜措施从而高效地实现目标,也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

近年来,管理学的发展逐渐注重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并研究将这种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

本文将从科学审美和艺术审美两个维度来解构管理美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字管理美学科学性艺术性审美陈大柔(2009)就指出,“美不仅是有意义的形式,而且是有意义的张力形式,其张力形式包括实在的审美属性的张力形式和可使主体“动心”的审美张力形式两个方面”[1]。

科学审美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文化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机和动力,科学审美赋予科学以某种文化品位和价值、人性因素和人情味,科学审美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科学审美是科学理论评价或科学理论辩护的试金石。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管理的科学性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些列基本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验证和丰富,可复制和学习,并可指导人们视线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新性。

要有效地实现管理,管理者比需要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管理者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出色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科学知识,以保证管理的成功管理美学是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并研究将这种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的规律的边缘科学。

《美学》第七章 美育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是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如观赏喜剧可以冲淡人们的郁闷心情,保持情绪的稳定。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47、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48、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9、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1、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第4期2019年7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4July2019㊃文艺理论研究㊃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王㊀东㊀上官张帆摘要:关于气象审美是否需要科技知识,学者之间存在分歧,争议的焦点是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㊂科学家与常人一样观赏气象美景,但是他们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㊂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审美虽然不会妨碍科技活动,但是现代科技不需要美学的指引㊂这种观念主要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与近代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㊁行业视野㊁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㊂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典型领域㊂风暴追逐㊁气象科普㊁气象科学考察记录等都是气象审美与科技相融合的活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未来㊂关键词:气象审美;科技审美;风暴追逐;气象科普;艺术哲学;工具理性中图分类号:J0-0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4⁃01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文学视角下的现代艺术图说研究(15BZW037)作者简介:王东,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文艺与美学研究中心教授;上官张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㊂㊀㊀一㊁文学家和美学家的争议:气象审美需要科技知识吗?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㊂例如,马克㊃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㊁生活利益等问题,如 看到太阳就知道来日有风,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 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 各样绚丽的画面 月亮㊁太阳和暮色在河面上织就的光芒 等则被忽视了㊂因此,马克㊃吐温得出结论说: 所有的恩典,美丽和诗意已走出了这条雄伟的河流 ,于是 浪漫和美丽都远离了,随河水而去 ㊂①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也有类似看法㊂他声称,科学家的关注点与美学不相容,因为科学家观赏云并不是观赏云的外观,他们 关401①TwainM, LifeontheMississippi ,inTwainM,MississippiWritings,NewYork:LiteraryClassicsoftheUnitedStates,1982,pp.284-285.王㊀东㊁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㊂斯图尼茨的说法涉及两个问题㊂第一,他将审美定位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层面,这种观点属于艺术审美,即对云的美学欣赏就是对云的外观的感知,从而将审美的出发点限定为非功利目的,认为审美是非实际功用性的,即专注于 岩石的模样,海洋的声音以及画作中的颜色 ㊂①这种审美观念虽然比较典型,但恐怕是一种狭隘的美学观㊂第二,他将科学与自然审美割裂并对立起来,认为科学家对云㊁雨等天气要素和气象现象的观赏不构成审美,因为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㊂斯图尼茨的观点是科技知识与审美不相容㊂也就是说,对于气象审美而言,如果观赏主体拥有了气象科技等专业知识,就会失去气象审美的能力,或者说失去开展自然审美活动的心情和意向㊂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么?很多哲学家㊁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㊂日裔美籍学者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㊃吐温和斯图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㊂尽管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㊁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㊂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种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含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㊂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中年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区的风土与中原存在明显的差异,他的诗文中呈现了苍山积雪㊁下关风㊁雾凇和水桩㊁暑热瘴气等多种气象物候,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㊂②斋藤百合子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些考量并不总会 消除㊁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 ㊂③关于斋藤百合子的看法,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形式主义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种;第二,科学知识与审美并不矛盾㊂科学家虽然缺乏或弱化了文艺性质的气象美学意识,却并不缺乏气象审美经验,同时,这种审美经验并不与科学知识㊁科学活动产生冲突,反而相得益彰㊂尤其对科学家而言,科学技术知识是内在的,他在气象审美的过程中不会突然失去知识和能力,很多时候,科技知识会内在地支撑气象审美的过程㊂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㊃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科技知识具有促进审美的作用,从而形成气象鉴赏的自然环境模式㊂卡尔松在‘自然与景观“中说: 在自然环境中相关的知识是探究环境的常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美学意义的合适焦点与环境的合适边界,以及相对应的 观的行为 因此,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是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㊂ ④在‘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中,卡尔松提出: 我们必须借助已知的真正知识来鉴赏自然,也就是说,借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环境科学,譬如地质学㊁生物学㊁生态学提供给我们的知识,来鉴赏自然㊂因此,这种自然环境模式既501①②③④StolnitzJ,AestheticsandPhilosophyofArtCriticism,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1960,p.35.张丑平:‘论西南气候风物与杨慎贬谪文学创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25-29页㊂SaitoY, TheAestheticsofWeather ,inLightA,SmithJM,TheAestheticsofEverydayLife,NewYork:The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5,p.162.[加]艾伦㊃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34页㊂阅江学刊:2019年第4期包容了自然的真正特征,也包含了我们日常的经验和对自然的理解㊂ ①卡尔松正确地处理了科技知识与审美鉴赏的辩证关系㊂在卡尔松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㊁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㊂他称这种审美为 肯定美学 ,一方面能将 原始自然 自然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 呈现为一种无人介入的自在世界之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又能 不断发现或者至少看似发现 自然存在的 统一㊁秩序与和谐 ㊂人们带着科学知识去鉴赏自然,自然将呈现出 更完全的美 ㊂② 在艺术鉴赏中,艺术范畴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知识相关,在自然鉴赏中,那些范畴是自然的范畴以及那种知识是由自然历史 科学提供的知识㊂ ③卡尔松认为,马克㊃吐温将 无知过客 的形式审美经验(传统的典型审美样式)与借助教育或训练获得知识进而理解自然的认识经验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㊂因为,没有单纯的素人,也没有单纯的形式审美㊂④在卡尔松看来,审美与实践活动㊁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立的,借助各种内化的科技知识,通过科学实践,人们可以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会㊂比如20世纪30年代,气象工作者在泰山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时条件非常艰苦:冬季寒冷风大,工作人员用火炉也不能有效取暖,如果出现雾凇天气,仪器会被冻结;盛夏季节 雷电绕室 雾日频仍,衣被易霉 ㊂⑤在比较极端的气候条件中,气象工作者对气压㊁气温㊁湿度㊁风向㊁风速㊁云状㊁云量㊁能见度㊁降水㊁光的现象㊁雨滴直径㊁雪片形状㊁云海等项目的观测不仅是严谨的科学活动,也是对自然之美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没有专门进行 审美 并写下来㊂严寒酷暑给气象工作者带来了许多身心折磨与考验㊂虽然有这样的感性之痛,但是他们在科学知识和职业操守的支撑下坚持下来㊂对他们而言,气象审美实际上是与生活㊁工作融为一体的长期实践,并不是普通人站在某种距离之外的偶然一次的观看㊁欣赏和体验㊂同样,芬兰的环境美学家约㊃帕瑟玛也认为,自然审美不仅需要审美的知识,还需要自然科学知识㊂ 对于考察环境而言,重要的是对恰当的背景知识进行选择与熟悉㊂我们不可能在没有某种思想框架为参照的情况下就能真正地对环境进行考察㊂ ⑥ 人们在考察环境时需要各种关于自然演进过程的基础知识 环境的考察者需要环境知识㊂但仅仅有自然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审美训练和知晓必要的审美方式㊂ ⑦帕瑟玛认为科学工作者需要审美训练的观点可能有些过当,犯了专业主义的错误,将审美表述与审美体验(面对大自然,审美体验是人人都有的)混淆起来㊂但是,他认为自然审美与科学技术认知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则是中肯的㊂他举出贾尼那㊃马卡塔观海的例子:科学家拥有自然史㊁气象㊁海洋㊁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观察和研究大海的同时,同样感受到波涛翻滚601①②③④⑤⑥⑦[加]艾伦㊃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㊂[加]艾伦㊃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第29页㊂[加]艾伦㊃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第141页㊂[加]艾伦㊃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第34-41页㊂陈学溶:‘三十年代泰山气象观测回顾“,王世平主编:‘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年,第272-274页㊂[芬]约㊃帕瑟玛:‘环境之美“,武小西㊁张宜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40页㊂[芬]约㊃帕瑟玛:‘环境之美“,第42页㊂王㊀东㊁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的力量和大海的巨大震撼力㊂①就是说,在气象观测等科学工作中,自然现象对人产生的感性冲击是无法被抹杀的㊂同样,普通人的气象审美活动也饱含着气象知识与传统,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将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体系,每逢立春节气,很多地方的民众就会开展鞭春牛㊁着春意装等一系列庆祝活动㊂②以上主要是文学家㊁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㊂否定的一方强调,现代科学家在科技观测活动中的关注点与美学的外观审美㊁诗性体验不相容㊂肯定的一方认为科技知识对于气象审美具有内在支持㊂我们认为,后者符合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即气象科学知识离不开日常观测和常年累月的经验观察㊂在这样的活动中,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获得是融合的㊂㊀㊀二㊁科学家的争议:气象科技活动需要审美吗?那么,科学家尤其是气象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我们向部分气象学专家进行过调研㊂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于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体验:大热天照样流臭汗,大冷天同样会哆嗦㊂遇到奇特的天气现象,同普通人一样,气象学家也会欣赏和赞叹㊂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多了一份好奇心,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㊂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熙宁年间出使辽国,黄昏时分到达永安山下,扎帐休息㊂恰好雨过天晴,此时彩虹就在帐前的溪涧中㊂ 虹两头皆垂涧中㊂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㊂ 沈括和他的同僚更换角度观察 夕虹 , 自西望东则见 ,虹渐向正东方向移去㊂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㊂③第二天继续前行,沈括一行人又看见了彩虹㊂他引用唐代孙彦先的说法进行解释,认为虹是雨中太阳的影子,只要太阳照雨就会有虹出现㊂④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英国科学家培根的发现早了五百多年㊂再比如晚明地理学家徐霞客,他不仅是一名观光者,也是一位地理环境的考察者和研究者㊂在游览和考察中,他除了体验和描述风物 每日必记,白天依石为案,晚上执灯奋笔 ,还寻求或验证科学原理㊂明万历四十一年农历四月初,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了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㊂登顶之时,他看到山顶上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 ;俯瞰四周山峦,则 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㊂他自然地发出感慨: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㊂ ⑤这是一种科学的判断,只不过,这种科学判断是融汇在自然审美之中的㊂可见,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科学原理并不会妨碍人观赏自然沉浸在美景之中;可见,自然审美并不妨碍人们接受科技知识,科技知识完全可以介入自然审美的过程之中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柯尔利斯整理了‘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合订本,辑录了701①②③④⑤[加]艾伦㊃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㊁艺术与建筑的鉴赏“,第93页㊂张丑平:‘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阅江学刊“,2015年第5期,第135-140页㊂罗见今:‘我国先民对晕㊁虹和蜃的气象认知及其文化影响“,许小峰主编:‘气象科学技术的历史探索:第二届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2017年,第99页㊂沈括:‘梦溪笔谈“,王骧注,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4页㊂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㊂阅江学刊:2019年第4期其中有关天气的神奇现象㊂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学家对于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叹,他们如普通人一样,视㊁听㊁尝㊁嗅㊁触,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大自然,他们在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会自觉地探究缘由㊂①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乐于欣赏缓慢降落的冰雹㊁带火花的雨等自然奇观,并怀有好奇之心㊂不过,他们比常人多一份解答的素养和寻源的习惯㊂因为拥有更多的科技知识,科学家们对于大自然奇观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描绘得非常细腻㊂这些来源于‘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都是科学家亲身经历㊁观察气象现象的结果,关于数量和大小的描述相对标准化,有时还会结合图片,涉及情感体验和联想的语言较少,多是客观地寻求答案㊂②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㊂这种观念主要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㊂他们认为,审美虽然不会妨碍科技活动,但是现代科技本身不需要美学来指引㊂也就是说,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㊁标准㊁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㊂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㊁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㊁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㊂从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看法是狭隘的,不利于将 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㊂③因此,科技活动不仅不能脱离审美,还要积极与审美活动对接,寻求感性体验的内在支持㊂㊀㊀三㊁现代学科分工:美学与科技出现分歧的缘由科技与美学,从来就是隔离且不相往来的么?从科学史来说,科学不仅不与美学发生矛盾,而且还是一对很要好的 兄弟 ,气象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加典型㊂早期关于风㊁云㊁雨㊁雷㊁电等天气现象的知识以及植物生长㊁动物迁徙等物候的学问都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㊂可以说,朴素的气象学原理早已浸润着人们的生活㊂在现代气象学成熟之前,人们对气象现象的准确描述往往带有 生活气 ,感性十足㊂‘诗经“中有很多符合科学原理的气象观测结果和描述,如 终风且霾 (‘邶风㊃终风“)揭示了河南淇县以北㊁汤阴县东南一代的邶地多风沙的特点㊂又如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在‘观象玩占“中对风力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根据树木受风影响之后的变化大小和损坏程度,风力可以分为八级,标准分别为动叶㊁鸣条㊁摇枝㊁堕叶㊁折小枝㊁折大枝㊁折木飞砂石㊁拔大树及根㊂④这个标准虽然不够精准,但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美学性㊂现代气象科技研究能够利用一些纪实的文学性文本作为佐证的文献资料,因为文献记载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源自生活,不仅包含美学体验,还反映了科学原理㊂这正是801①②③④[美]柯尔利斯:‘奇异自然现象“(中),刘遒隆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149-185页㊂[美]柯尔利斯:‘奇异自然现象“(中),第176-178页㊂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科技三会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㊁两院院士大会㊁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科技创新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㊂ 这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普活动规划的指导方针㊂张静:‘气象科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55页㊂王㊀东㊁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竺可桢先生运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㊁历史㊁哲学文献来论证或佐证气候变化的内在缘由㊂①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㊁行业视野㊁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㊂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 想 ,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㊂对于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㊁线条㊁力的各种形式,是结构美,并且他们的注意力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㊁情绪㊁心理㊁思想所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㊂②如高尔基借海上的暴风雨抒发革命激情,呼唤社会的暴风雨㊂大气环流运动的复杂性㊁不确定性在豪梅尔斯㊃洛斯顿㊁马达丽娜㊃代克努等美学家眼中只是一种至善㊁崇高和宇宙的野性㊂③这些分歧与专业分工㊁职业习惯塑造的思维方式有关,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产生隔阂㊂ 文艺界的美学所针对的文学艺术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他们不大关注应用美学和实践行业的美学问题,认为后者太功利(因为经典的美学观念是主张无功利的)㊂其次,在气象科学界,又特别看重行业性和科学性,而对文艺性㊁美学性重视得不够,甚至打心眼里瞧不上文艺和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东西㊂ ④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㊁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 功利性知识 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㊂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 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 的知识介入其中, 诗情 可能荡然无存㊂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㊁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㊂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㊂从文明史来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专业分工㊁学科分化㊁行业细化的结果㊂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科学㊁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彼此相融的㊂诸子百家经典和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蕴含着各个学科的思想种子㊂人类社会发展到18世纪,科学与人文逐渐分离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 审美无功利 的 距离 学说,这种 无功利 的美学思想对科学与美学的分离进行了哲学化和系统化的论述㊂康德认为,如果把观赏海洋和生物知识㊁工作等联系在一起,就会阻碍海洋成为崇高的情感象征㊂康德这种启蒙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将美学与工具理性(各种科学认知)分离,以此形成自然审美的崇高美学范畴㊂从美学上说,正是因为阻止科学技术的介入,保持人与审美对象的功用距离,审美才能够脱离实用性的考量,保持纯粹性㊂这样,气象学㊁生物学㊁海洋学等科学技术与美学渐行渐远,科学与美学的范围越来越明晰,各自形成专业的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㊂就美学而言,将各种科学认知驱除出去,保留自然带给人类的神秘感,这是经典美学的特点㊂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科技恰恰会削弱这种敬畏901①②③④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38页㊂一些艺术家㊁文学家在欣赏㊁观察和描述气象现象时,会自然而然地展现相关的科学知识㊂比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㊂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㊂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峨眉山气温的垂直变化: 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㊂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㊁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㊂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㊂ 这段描写非常形象生动,读后可感受到气温变化之明显㊂王东㊁张敏㊁丁玉平:‘气象美学建构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8期,第84-89页㊂王东:‘气象科技与社会文化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80页㊂阅江学刊:2019年第4期感㊂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与美学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㊂㊀㊀四㊁现在与未来:具有科技含量的气象审美那么,面对现代科技与美学隔离的局面,科技工作者需要做些什么,人文社会学者需要做些什么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是对历史规律的一种概括,就审美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而言,这个规则或许也是适用的㊂现代科学成熟以前,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㊁认知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美学和科学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㊂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例如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融合的领域, 风暴追逐 (StormChase)㊁气象科普等是典型的跨界㊁跨学科活动,是以气象体验与气象科技为中介的审美过程㊂风暴追逐活动在美国㊁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得更多一些,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奥斯华德,①美国的雷构㊁麦克㊃霍林斯赫德㊁麦克㊃欧宾斯基㊁查德㊃科旺等㊂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追逐闪电㊁飓风㊁超大冰雹等极端天气,留下影像和文字,如摄影作品集‘制冰机:查德㊃科旺的超级风暴“‘风暴追逐者“等㊂风暴追逐活动是自然审美与科学技术的完美融合:捕捉风暴等极端天气现象需要等待一定的自然条件,不仅要在车上装载测算系统以计算风暴形成的时间和路径,还要配备发达的气象观测系统和联络系统;为了捕捉风暴的真容,追踪运动的轨迹,风暴追逐者不仅需要专业的拍摄设备,还要具有较高的摄影技术和美学素质㊂②‘后天“‘不惧风暴“‘天地大冲撞“‘海云台“‘水啸雾都“‘地球湮没之惊涛大历险“等影视作品都利用了风暴追逐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再加上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气象奇观和灾难景象令人异常震撼㊂因此,这些影视作品可谓将审美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杰作㊂这意味着气象科技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天气预报和灾害预测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传播科学技术成果和生态价值观㊂200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后天“讲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 酷寒㊂‘后天“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代表了美学与科技的融合,不仅展现了气象科技的前沿知识,也展现了震撼的气象景观,还有气象灾难中个人的悲欢离合㊂同样,气象科普工作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气象学功底和气象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气象观察的经验,具备文学㊁历史㊁艺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㊂比如气象学家林之光先生深入浅出地阐释了2008年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科学原因,既通俗又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㊂关于 冰雪灾害为何不发生在严寒的北方反而在温暖的南方 ,林之光指出,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㊂北方虽然严寒,但空气中含水量少;江南的中南部虽然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㊂所以,江淮及其附近的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 燕山雪花大如席 ㊂011①②‘高清:风暴追逐者记录极端天气犹如外星入侵“,2015年10月9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09/c1002-27677084.html,2017年10月26日㊂‘美国父亲带仨娃成 风暴追逐者 拍摄震撼大片“,2015年12月21日,http://news.youth.cn/kj/201512/t20151221_7444226_1.htm,2017年10月26日㊂。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 学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美  学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构成 1,审美主体 2,审美对象:审美客体 3,审美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 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 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1,形式层。(感官快适) 2,意蕴层。(情感理解) 3,道,存在。(生命承担)
《本源》:在谈到器具的器具性时, 他提到了这幅鞋的油画:
从梵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辩论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除了 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鞋子上 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陌上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 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们的用途的.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 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 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 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 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 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 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 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 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存在关系:主客融为一体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
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审美与美学的发生——从哲学、美学与自然科学考察

审美与美学的发生——从哲学、美学与自然科学考察

美 、审 美 与美 学 的发 生
从 哲 学 、美 学 与 自然科 学考察
毛 崇杰
( 中国社会科学 院 文 学研 究所 ,北京 103 ) 072
摘要 :作 为客 观存 在 的 美与 以 美为对 象的人 类 活动之 审 美 以及 以前 两者为研 究对 象的 关学都
有一 个从 无 到有 的发 生过程 。前者 为存 在 的有 与无 ,后 两者 为命 名与 言说 的有 与无 。在这 个
— —
A td n Viw fP i s p y.Aet eisa d Nau a ce c Su y i e o hl o h o sh tc n trlS in e
Ma h n -e oC o gj i
A src:B at i a beteeiec ;apei i fteb at i ahm cv yta t e b t t euy s n oj i xs n e p r ao o eu u a at i t a s a cv t c tn h ys n it h k
tr u e;h ma ie au e u n z d n t r 收稿 日期 :2 1.51 0 10.3
n p e h.Du ig t i rc s fg n rt n,b a t ssu id fo c s lg n e lg oa t rp l a ds e c rn sp o e so e e ai h o e uy i t de r m o moo y a d g oo t h o o— y n o d s coo .Orgn l “ a ls ’ n “s e c ls ”.t e“ge tb a t fh a e d e rh” i y n g a o il g y ii a y n me es’a d p e he s h l ra e uy o e v n a a t n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德里达:任何解释的意义都是不确定的。因 为任何词语的意义都是由跟它不同的其他词 语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由跟它不 同的其他事物决定的。
新物理学和生态学
❖ 生态学强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理解每个物种。 ❖ 新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 等)的特点
是将有实体的物质消解为没有实体的能或信息,将 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the world of matter)改变为 无形无质的意义世界(the world of meaning)。强调 从物质与物质的关系、甚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去理 解物质。
❖ 2、培根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实验传统。强调可 严格控制、可重复操作的实验对于科学的重要 意义,强调科学以增进人类福利为目标。
❖ 数学加实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西 方近代科学就是能够被事实检验的理性构想, 科学事实是完全独立于主体的信仰、情感和想 象之外的客观实在。
❖ 3、由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影响,近代科 学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最有力的武器。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天才艺 术家
❖ 科学家不是根据范畴创造作品,而是根据 “作品”创造范畴,目的是为了让“作品” 得到最完美的解释。
新的艺术范畴和科学范畴的产生
❖ 天才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确也在传统的范围里 工作,但他们毕竟要超出传统,创造新的艺 术范畴和解释世界的新的理论。这种新的范 畴和理论不能从旧的范畴和理论中演绎出来, 只能从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中提炼出来。
也是相互联结的。离开周围其他粒子就不能理解某
一个粒子,这个观点将被进一步扩展为,离开物质 就很难理解意识,或者离开意识就很难理解物质。
后现代科学的审美化
❖ 如果科学所处理的事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 体,而是相互联系的能或意义,特别是与主 体意识相关的意义,那么科学就像艺术一样, 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关于科学的定义
一、现代汉语中的“科学”系西文science的翻译。最 初译为“格致”。1897年康有为在《日本书志》首 先采用日本人的译法“科学”。
二、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
❖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 的知识体系。
❖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包 括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 学、数学等。
❖ 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证伪史。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从问 题开始,根据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各种猜想的理论相 互竞争,得到经验证实的理论被暂时接受,但最终将被 证伪,因为出现了新的问题,又有新的猜想,新的暂时 理论,和新的证伪。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理论逼近 真理的程度。
天才艺术和艺术的创造
❖ 根据贡布里希的理论:一般的艺术创作就是 根据已有的艺术范畴创造作品。他的作品可 能符合范畴,也可能不符合范畴,符合范畴 的是好的,不符合范畴的是坏的。天才的艺 术家不仅创造作品而且创造范畴,或者说是 根据作品来创造范畴,因此他的作品会处处 都符合他的范畴,天才艺术家(成熟时期) 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绝好的。
西方古代的广义科学
❖ 苏格拉底(469-399BC)以来的雅典教育的4大学科: 算术、几何、和声、天文。
❖ 罗马人法罗(116-26BC)确立的9大学科:文法、 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 和建筑。
❖ 公元四世纪起,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 音乐和天文被确定为“七艺”,成为欧洲高等教 育的标准课程。
•比如,在靴襻(bootstrap)理论看来,世界是一个 相互联结的整体(a set of interconnections),而不是牛 顿式的实体(entities)。用卡普拉(F. Capra)的话 来说,每一个粒子都是由所有其他粒子组成的。换
句话说,粒子本身是没有自性的,离开其他粒子,
这个粒子也就消失了。这种物理科学中的新的世界
审美经验是最本然的经验,为新
观点和范畴的诞生提供基础
❖ 根据尼采的透视主义和康德的认识论,我们 的经验都是经过各种观点和范畴解释的经验, 因而不是本然的经验。在各种经验中,审美 经验是不受观点和范畴局限的经验,从这种 意义上说,审美经验不是再现性经验,而是 呈现性经验。突破各种旧有观点和范畴解释 的审美经验,为新的观点和范畴的诞生提供 了基础。
图景还有一个补充部分,如靴襻理论的另一位开创 者杰弗里·周(Geoffrey F. Chew)指出的那样,靴襻模 型意味着意识的存在在宇宙的自身一致中是必要的。
这表明了意识与物理理论参与合作的明确道路。没
有意识做参照,阐明量子理论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个补充,在靴襻理论看来,不仅物质粒子和
物质粒子之间是相互联结的,而且物质和意识之间
波谱的科学史理论
❖ 科学命题是可证伪的。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相对论的发现表明牛顿力学是可以证伪的。爱因斯坦对 自己的理论也持批判态度,并随时准备被证伪后就放弃。
❖ 科学命题之所以是可以证伪的,因为科学命题是普遍命 题,科学事实是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普遍命题不 可能由经验事实证明,却可以由它证伪。
后现代思想与新兴科学
❖ 对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符号学解释
存有性结构 代表性结构 标记性结构
存有领域 能指-所指 所指
标记领域
能指 能指-所指
尼采的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和德里 达德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 尼采:根本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每个 事实都是解释地构成的,根本不存在解释之 外的事实。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工作比较
❖ 艺术家:根据已有的艺术范畴(如印象派、 后印象派、立体派、水墨画等等)创造作品, 目的是创作作品。
❖ 科学家:根据“作品”(各种各样的自然现 象)创造“范畴”,目的是解释世界。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
❖ 任何艺术家的创造,都受到已有范式或范畴 的影响。于是,有关于艺术的历史。艺术的 历史事实上就是一部艺术观念史。
❖ 自由艺术或美的艺术的系统,即绘画、雕塑、建 筑、音乐和诗歌,最早由法国人Batteux于1747年 独立出来。
❖ 根据广义科学和艺术的概念,艺术与科学没有本 质的区别。科学与审美的关系也不构成一个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代科学的特征
❖ 1、笛卡尔开创了近代科学的数学传统。将自 然数学化,用理性来解释自然,替自然立法。
审美经验中所培养起来的敏感是 科学和艺术创造的源泉
❖ 感—知 ❖ 美—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