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4章讲解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樊昌信)第4章信道

通信原理(樊昌信)第4章信道

有线信道
基带同轴电缆:
50Ω,多用于数字基带传输 速率可达10Mb/s 传输距离<几千米
宽带(射频)同轴电缆:
75Ω,用于传输模拟信号 多用于有线电视(CATV)系统 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千米
有线信道
光纤
结构:
纤芯 包层
按折射率分类:
阶跃型 梯度型
按模式分类: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无线信道
视线传播 line-of-sight
d
频率: > 30 MHz
h
发射
特性:直线传播、穿透电离层 天线 r
用途:卫星和外太空通信
传播途径
d
D
接收 天线
r
超短波及微波通信
视线传播方式
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
h D2 D2 (m) 8r 50
D 为收发天线间距离(km)
例如 设收发天线的架设 高度均为40 m,则最 远通信距离为:
表 有线信道的线路种类、构造、特征和主要用途
线路种类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构造
特征
主要用途
便宜、构造简单,
传输频带宽,有漏 话现象,容易混入 杂音
电话用户线 低速LAN
价格稍高,传输
频带宽,漏话感应 少,分支、接头容 易
CATV分配电缆 高速LAN
低损耗,频带宽, 国际间主干线
重量轻,直径小,
国内城市间主
对流层:约 0 ~10 km 平流层:约 10~60 km 电离层:约 60~400 km
60 km
10 km 0 km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地波 ground- wave
频率: < 2 MHz 特性:有绕射能力 距离:数百或数千米 用于:AM广播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件第4章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件第4章

调频合成器的原理
介绍了调频合成器的基本原理 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几种常用 的合成技术及其应用。
频率分析与频谱分析
连续信号频谱分析
介绍了连续信号分析中的傅里叶 变换和功率谱密度估计算法,以 及常用的频谱分析工具。
离散信号频谱分析
小波变换分析
阐述了离散信号分析中的离散傅 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介绍了小波变换分析的基本原理 和优势,以及它在信号处理和图 像处理中的应用。
数据信号处理
1
采样与重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混叠滤波器
2
讲述了抗混叠滤波器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3
介绍了采样定理和采样过程中的抗混叠 滤波器,以及重构过程与误差控制的方 法。
数字信号的量化
阐述了数字信号的量化原理和编码方法,
介绍了几种基本的相位调制方式和频移 键控技术,以及它们在通信中的应用。
宽带调制与调制方式
宽带调制的概念
阐述了宽带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它 在数字通信中的重要性。
频段抖动(FBS)调制方式
介绍了频段抖动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 及它的特点和实现方法。
调换抖动(Cordic)调制方式
介绍了调换抖动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 及它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件第 4章
本章介绍了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宽带调制和调制方式,频率合成和锁相 等通信原理的重要知识点。
调频与解调
1
调频基本概念
介绍了调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
调频与解调过程
2
括调变量和调制指数等的定义。
从频谱分析角度描述了调频与解调的基

通信原理(第四章)

通信原理(第四章)

27
第4章 信 道 章
四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0 0
1 送


1
收 端

2
2
3
3
2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4章 信 道 章
4.4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恒参信道的影响 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确定的或者 是变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其传输特性可以 等效为一个线性时不变网络。 只要知道网络 的传输特性,就可以采用信号分析方法,分 析信号及其网络特性。 线性网络的传输特性可以用幅度频率特 性和相位频率特性来表征。 现在我们首先讨论 理想情况下的恒参信道特性。
平流层 60 km 对流层 10 km 0 km 地 面
6
第4章 信 道 章
电离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反射 散射
7
第4章 信 道 章
电磁波的分类: 电磁波的分类: 地波 频率 < 2 MHz 有绕射能力 距离: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天波 频率: 频率:2 ~ 30 MHz 特点: 特点:被电离层反射 一次反射距离: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寂静区: 寂静区:
13
第4章 信 道 章
4.2 有线信道
明线
14
第4章 信 道 章
对称电缆:由许多对双绞线组成, 对称电缆:由许多对双绞线组成,分非屏蔽 (UTP)和屏蔽(STP)两种。 )和屏蔽( )两种。
塑料外皮
双绞线( 5对)
图4-9 双绞线
15
第4章 信 道 章
同轴电缆
16
第4章 信 道 章
n2 n1 折射率
25
第4章 信 道 章
4.3.2 编码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通过k(t)和 使已调信号发生波形 调制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通过 和n(t)使已调信号发生波形 失真。 失真。 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则是一种数字序列的变换, ฀ 编码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则是一种数字序列的变换,即将 一种数字序列变成另一种数字序列。 一种数字序列变成另一种数字序列。误码 输入、输出都是数字信号, ฀ 输入、输出都是数字信号,关心的是误码率而不是信号 失真情况,但误码与调制信道有关, 失真情况,但误码与调制信道有关,无调制解调器时误码由 发滤波器设计不当及n(t)引起 引起。 收、发滤波器设计不当及 引起。 编码信道模型是用数字的转移概率来描述。 ฀ 编码信道模型是用数字的转移概率来描述。

通信原理第4章(2014年北邮上课精简版)

通信原理第4章(2014年北邮上课精简版)

η AM
边带功率 = AM总功率
调制指数a(调幅系数)
AM 信号表达式
S AM (t ) = [1 + m (t ) ] Ac cos ωc t
其中 1 + m(t ) 中的直流为 1,交流为 m(t ) 。为了包络解调 不失真恢复原始基带信号,要求 m ( t ) ≤ 1 。 AM 信号一般表示为 S AM (t ) = Ac 1+ amn (t ) cos ωc t ,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调制的目的、定义和分类 二、幅度调制(AM、DSB、SSB、VSB)
n n n
时域和频域表示、带宽 调制与解调方法
抗噪声性能 三、角度调制(FM、PM)
n n n n
基本概念 单频调制时:调频和调相信号的时域表示 宽带调频信号的带宽
抗噪性能 四、频分复用
《通信原理》
解:
(2) 基带信号为随机信号时已调信号的频谱特性 在一般情况下,基带信号是随机信号,如语音信号。此时
,已调信号的频谱特性用功率谱密度来表示。 AM已调信号是一个循环平稳的随机过程,其功率谱密度为 其自相关函数时间平均值的傅里叶变换。 分析可知,在调制信号为确知信号和随机信号两种情况下, 分别求出的已调信号功率表达式是相似的。 参见教材70页。
H(w)
-w c
形成单边带信号的滤波特性
H(w) 1 -w c 0 1 0 wc w wc w
H(w)
-w c
形成单边带信号的滤波特性
通过推导(参见教材 71-72 页),可得 SSB 信号的时域表达式
S SSB (t) = Ac m(t ) cos ωct m Ac m (t )sin ωct

通信原理第四章

通信原理第四章

• 2、调幅(AM)信号 如果输入的基带信号带有直流分量,h(t) 是理想理想低通滤波器,得到的输出信 号是有载波分量的双边带信号,表示为:
m(t) m0 m(t)
如果满足m0>∣m,(t) ∣max 调幅(AM)信号
其时域与频域的表示为:
Sm (t) m(t) cosc
m0 m(t)cosc


c f

3 108 20 103
1.5 104 (m)
式中,λ为波长(m);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 (光速)(m/s);f为音频(Hz)。
• 可见,要将音频信号直接用天线发射出 去,其天线几何尺寸即便按波长的百分 之一取也要150米高(不包括天线底座或 塔座)。因此,要想把音频信号通过可 接受的天线尺寸发射出去,就需要想办 法提高欲发射信号的频率(频率越高波 长越短)
Sm
()

1 2
M
(

c
)

M
(
c
)H
()
• 确定H(ω)
•从接收端入手
•VSB信号的解调和SSB信号一样不能用包络 检波,而要采用相干解调法
•通过解调的公式推导说明残留边带滤波器 的传输函数在载频附近必须具有互补对称 特性
• Sm(t)
LPF
m(t)

S (t ) =cosωct
-c 0
c

(f) 已 调 信 号 频 谱
调幅AM示意图
• 3、单边带(SSB)信号
从上述的双边带调制(AM和DSB)中可知,上 下两个边带是完全对称的,即两个边带所包含 的信息完全一样。那么在传输时,实际上只传 输一个边带就可以了,而双边带传输显然浪费 了一个边带所占用的频段,降低了频带利用率。 对于通信而言,频率或频带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因此,为了克服双边带调制这个缺点,人们又 提出了单边带调制的概念。

通信原理第4章

通信原理第4章

P(0 / 0) P(1 / 0)
0 接收端
1
1
P(1 / 1)
图4-13 二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P(0 / 0)和P(1 / 1) - 正确转移概率 P(1/ 0)和P(0 / 1) - 错误转移概率
散射传播 电离层散射 机理 - 由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 频率 - 30 ~ 60 MHz 距离 - 1000 km以上 对流层散射 机理 - 由对流层不均匀性(湍流)引起 频率 - 100 ~ 4000 MHz 最大距离 < 600 km
有效散射区域
地球
图4-7 对流层散射通信
h
10
第4章 信 道
第4章 信 道
n2 n1 折射率
光纤
结构
(a)
纤芯 包层
n2 n1 折射率
Hale Waihona Puke 按折射率分类 (b) 阶跃型
梯度型 按模式分类
n2 n1 折射率
125
多模光纤
7~10
(c)
单模光纤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h 图4-11 光纤结构示意图
16
第4章 信 道
损耗与波长关系
1.31 m 1.55 m
0.7
0.9
1.1
1.3
1.5
1.7
光波波长(m)
图4-12光纤损耗与波长的关系
损耗最小点:1.31与1.55 m
h
17
第4章 信 道
4.3 信道的数学模型
信道模型的分类: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信 息 源
信 源 编

加 密
信 道 编

数 字 调

信道
数 字 解 调
信 道 译

通信原理第四版第4章信道

通信原理第四版第4章信道
列发生错误是统计独立的,因此这种信道是无 记忆编码信道。
• p(00)p(10)1 • p(11)p(01)1
2021/1/15
13
多进制无记忆编码信道模型
{X}
{Y}
x0
y0
x1
y1
… …
xM- 1
2021/1/15
yN- 1
14
3、无线信道
• 无线信道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来 传输信号。
• 有线信道利用人造的传导电或光信号的 媒体来传输信号。
k S i( ){ 1 e x p [ j (t)}
• 信道传输函数为
• H () S 0 ()S i() k [ 1 e j (t)]
2021/1/15
41
• 信道幅频特性为
H ()k [ 1 e j ( t ) ]k 1 c o s( t )j s i n( t )
k2 c o s2 (t) j2 sin (t)c o s (t)
29
➢ 幅度-频率失真
• 又称为频率失真,属于线性失真。采用均衡 器补偿。
– (a)所示是典型电话信道特性
(a) 插入损耗~频率特性
2021/1/15
30
➢相位-频率失真
• 相位-频率失真也是属于线性失真。
• 在话音传输中,由于人耳对相频失真不太敏感,因此 相频失真对模拟话音传输影响不明显。
• 可以采用均衡器对相频特性进行补偿, 改善信道传输
第四章 信 道
2021/1/15
1
主要内容
1
2、信道的数学模型
3 4、有线信道 5、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6、信道中的噪声 7、信道容量
2021/1/15
2
1、信道定义

通信原理 第四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通信原理 第四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段落序号
8 7 6
12
11 10
1100
1011 1010 1001
段落码 c2 c3 c4
111 110 101
9
8
7 6 5
1000
0111 0110 0101
5
4 3 2
100
011 010 001
4
3 2 1
0100
0011 0010 0001
1
000
0
0000
18
4.4.3 PCM系统的量化噪声
2 b 2 mi a i 1 mi 1 M
式中,sk为信号的抽样值,即s(kT) sq为量化信号值,即sq(kT) f(sk)为信号抽样值sk的概率密度 E表示求统计平均值 M为量化电平数 mi a iv

q i a i v
v 2
求信号sk的平均功率 :
S E ( s k ) s k f ( s k )dsk
S / Nq 22(B/fH )
上式表明,PCM系统的输出信号量噪比随系统的带宽 B按指数规律增长。
19
4.5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4.5.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的原理

线性预测基本原理

线性预测 利用前面的几个抽样值的线性组合来预测当前的抽样值 预测误差 当前抽样值和预测值之差 由于相邻抽样值之间的相关性,预测值和抽样值很接近,即误 差的取值范围较小。 对较小的误差值编码,可以降低比特率。
正极性
负极性

折叠二进制码的特点: 有映像关系,最高位可以表示极性,使编码电路简化; 误码对小电压影响小,可减小语音信号平均量化噪声。
17

13折线法中采用的折叠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在大气层中通信时,应避 免使用衰减严重的频率。
衰 减
(dB/km)
水蒸气 氧气(实线)
频率(GHz) (a) 氧气和水蒸气(浓度7.5 g/m3)的衰减
衰 减
(dB/km)
降雨率
频率(GHz)
(b) 降雨的衰减
图4-6 大气衰减
8
第4章 信 道
电磁波的分类:根据通信距离、频率和位置的不同,电磁波的传播分为 地波、天波和视线传播
19
编码信道 从编码器输出到译码器输入端,所包含的调制器、
定义-由于传播媒体的不均匀性,使电磁波向许多 方向折射的现象。散射的能量主要集中于前方,故 常称为前向散射
7
第4章 信 道
大气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电磁波在大气层内(主要 是指氧气、水蒸气、降水)) 传播时,会受到吸收和散播。 使1GHz以上的电磁波的传播 衰减显著增加。在一些特定的 频率上,由于分子谐振现象 (吸收电磁波)而使衰减出现 峰值。
5
第4章 信 道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
对流层:地面上 0 ~ 10 km 平流层:约10 ~ 60 km 电离层:约60 ~ 400 km
电离层
60 km
10 km 0 km
平流层
对流层 地面
6
电离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反射:对于频率小于30MHz的电磁波. 散射:对于频率在30-60MHz的电磁波。
1.3
1.5
1.7
光波波长(m)
图4-12光纤损耗与波长的关系
损耗最小点:1.31与1.55 m,这两个波长是目 前应用最广泛的波长。
18
第4章 信 道
4.3 信道的数学模型
信道模型的分类:
调制信道 从调制器输出端到解调器输入端,所包含的发转换装
置、 媒质和收转换装置等称为调制信道。 当研究 调制与解调问题时,所关心的是调制器输出的信号 形式、解调器输入端信号与噪声的最终特性,而并 不关心信号的中间变换过程。因此,定义调制信道 对于研究调制与解调问题是方便和恰当的。
地波 频率 < 2 MHz
传播路径
有绕射能力
地面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天波
频率:2 ~ 30 MHz
图4-1 地波传播
信号传播路径
特点:被电离层反射
地面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存在寂ji静区:电磁波不能到达的区域 图 4-2 天波传播
9
第4章
视线传播:
频率 > 30 MHz 传播距离: 和天线高度有关
频率 - 30 ~ 100 MHz 传播距离 - 1000 km以上
由于空中随时有大量的看不见的流星余迹存在,能够保证信 号断续的传送。因此流星余迹通信只能采用低速存储、高速突 发的断续传输方式传送数据。
13
第4章 信 道
4.2 有线信道
有线信道主要有 三类:明线、对 称电缆和同轴电缆 明线:平行架设 在电线杆上的架空 线路
3
信道中的干扰: 有源干扰 - 加性噪声引起。 无源干扰 - 传输特性不良引起。
本章重点: 介绍信道传输特性和噪声的特性,及其对于信号传
输的影响。
4
4.1 无线信道 为了有效地发射和接收电磁波,要求天线的尺寸不小 于电磁波波长的1/10,因此频率过低,波长过长,天 线尺寸过大,难于制造。故用于通信的电磁波频率都 比较高。
阶跃型 梯度型
n2 n1 折射率 (a)
按模式分类
模式指光线传播 (b)
的路径。右图a,b 为多模光纤,c为
n2 n1 折射率 (b)
单模光纤
125
7~10
(c)
(c)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图4-11 光纤结构示意图
17
第4章 信 道
损耗与波长关系
1.31 m 1.55 m
0.7
0.9
1.1
14
第4章 信 道
对称电缆:由许多对双导(3)线(称芯线)放在一根保护套内造成, 为减小各对双导线间的干扰,每一对导线都做成扭绞(33)形状, 称为双绞线。
导体 绝缘层
图4-9 双绞线
同轴电缆:由内外两根同心圆柱形导体构成,两根导体间用绝缘体
隔开.
金属编织网 实心介质
保护层
导体
图4-10 同轴线
15
光纤:传输光信号的有线信道是光导纤维,简称
光纤。 结构:由折射率不同的两种导光介质(石英玻璃)
纤维制成的。内层叫纤芯,外层叫包层。 由于纤芯的折射率n1大于包层的折射率n2,光波
会在两层的边界处反射,经过多次反射,实现远距 离传送。
16
第4章 信 道 n2 n1 折射率
按纤芯折射率特性不(a) 同分类
11
散射传播
除上述三种传播方式外,电磁波还可以经过散射方式传播。
电离层散射
机理 - 由电离层不均匀性引起
频率 - 30 ~ 60 MHz
距离 - 1000 km以上
对流层散射
机理 -对流层中的大气存在强烈
的上下对流现象。使大气中存在不
有效散射区域
均匀的湍-tuan流,这种大气的不均匀性
使电磁波产生了散射。
通信原理
1
通信原理
第4章 信 道
2
第4章 信 道
信道: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 信道分类:
无线信道 -利用电磁波或光波在空中传播信号。无线 信道有: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微波视距中继、 人造卫星中继、移动无线电信道。
有线信道 -利用人造的传导电或光信号的媒体来传输 信号。有线信道 如,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 纤等。
设收发天线的高度相等,均 等于h,并且h是此两天线间保 持视线的最低高度,则有
d2 r2 (h r)2 d h2 2rh 2rh
设D 是收发天线间距离,则
D2 (2d)2 8rh
将地球半径r=6370km代入后
h D2 D2 m 8r 50
信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发射天线
h
d D
传播途径 接收天线
频率 - 100 ~ 4000 MHz
地球
最大距离 < 600 km
图4-7 对流层散射通信
12
第4章 信 道
流星余迹散射:流星经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很强的电离余迹使电 磁波散射的现象。
流星余迹
图4-8 流星余迹散射通信
流星余迹特点 - 高度80 ~ 120 km,余迹长度15 ~ 40 km 余迹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r
r
地面
图 4-3 视线传播
图4-4 无线电中继 10
[例] 若要求D = 50 km,则由式(4.1-3)
h D2 D2 502 50
m
8r 50 50
增大视线传播距离的其他途径 ➢ 中继通信 ➢ 卫星通信:静止卫星、移动卫星 ➢ 平流层通信:用位于平流层的高空平台 电台代替卫星作为基站的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