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三焦

合集下载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八段锦标准口令完整版张琦

八段锦标准口令完整版张琦

八段锦标准口令完整版张琦八段锦标准口令完整版八段锦,又称“八段锦功”,是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中国健身功法。

它源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以其简洁、易学、实用而备受推崇。

八段锦的练习可激活全身的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和健康状况。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八段锦也被许多人用来减压、保健和增强身体素质。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起式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

先深呼吸,然后双手相对于前方慢慢抬举至头顶,再放下手臂并呼气。

手臂抬高时可感受到自然的舒展。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右手随着呼气缓慢地向右边伸展,同时左手放松自然地放在左侧。

然后,在吸气时,将右手缓慢地放回原位,同时用同样的动作进行左手的伸展。

重复数次,让身体感受到舒展和柔韧。

第三式:调理脾胃气虚焦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先向左侧脚步略迈出一步,同时右手下垂于身体右侧,手掌朝后,左手放松在身体左侧。

然后,用呼气来慢慢还原到最初状态。

再向右侧脚步略迈出一步,同时左手下垂于身体左侧,手掌朝后,右手放松在身体右侧。

同样,在吸气时慢慢回到最初状态。

这个动作有着活络、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与上述动作相似,这一式是向后仰望,以活络颈椎和肩部的经络。

仰视能够缓解长时间坐着或是低头工作带来的不适感,有助于舒缓颈椎和肩部的紧张情绪。

第五式:肩背舒展到小腰这个动作偏重于活络腰背和下腰功效。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下垂。

慢慢地举起手臂放松自然后环扣于背后,双手轻轻放在腰际,呼气,放松身体。

这个动作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弯曲腰背,并感受到腰背的伸展。

第六式:左右搬拳砍华山这个动作以活络上肢和下肢为主要目的。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旁。

向左侧踏出一步同时双手握拳慢慢地抬起,仿佛搬起华山,再慢慢地放回中央位置。

接着,向右侧踏出一步,同样地进行搬拳动作。

这个动作能促进身体循环和肌肉活络。

第七式:左右扣拳怒张牙双脚与肩同宽,双臂自然垂下。

(完整版)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完整版)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完整版)湿热论--薛雪

(完整版)湿热论--薛雪

湿热症作者:薛雪(清)(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而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人体穴位与功效图谱(完整版)

人体穴位与功效图谱(完整版)

⼈体⽳位与功效图谱(完整版)⽳位图谱有多重要,学临床的尤其学中医的朋友们都知道。

如果谁还能把⼤部分⽳位及功效都记下来的话,临床诊疗肯定事半功倍。

当然⼈体周⾝约有52个单⽳、300个双⽳、50个经外奇⽳等,共720个⽳位,也不是那么容易记住的。

安卓教育把⾝体每个部位的⽳位⼤致给⼤家整理了⼀下,应该挺全了,⼤家可以收藏分享,平时不记得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体头部⽳位及功效头维⽳:治疗⽬痛、眼跳、头痛上关⽳:治疗⽿聋、⽿鸣、偏头痛、上⽛痛、⾯神经⿇⽊下关⽳: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翳风⽳:治疗⽿聋、⽿鸣、下颌肿痛、⾯神经⿇痹及痉挛颊车⽳: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治疗⾯部神经⿇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痛⼤迎⽳: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肿痛、⾯部浮肿神庭⽳:治疗头痛、⿐病阳⽩⽳:治疗头痛、⽬眩、眼跳、夜盲丝⽵空⽳:治疗偏正头痛、⽬眩、⽬⾚、眼跳睛明⽳:治疗眼部诸疾患四⽩⽳: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神经痛巨髎⽳: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痛、⿐炎、泪囊炎⽔沟⽳: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治疗⿐窦炎、⿐息⾁、⽛龈肿痛上星⽳:治疗头痛、⽬痛、⿐痛攒⽵⽳: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痛、⿐塞、⾯肿瞳⼦髎⽳: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治疗⾯神经⿇痹、眼跳、⽬部疾患迎⾹⽳:治疗⿐病、⾯神经⿇痹、⾯肿⽲髎⽳:治疗⿐衄、⿐息⾁、⿐炎地仓⽳: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炎、⼝腔炎承浆⽳:治疗糖尿病、颜⾯病、⽛痛、不语胸部腹部⽳位图及作⽤功效天突⽳: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失⾳、噎嗝璇玑⽳: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华盖⽳:治疗咳喘、胸满膻中⽳:治疗⽓短、哮喘、噎嗝鸠尾⽳:治疗胃痛、呕吐、⽓喘、胸满上脘⽳:治疗胃肠疾患梁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中脘⽳:治疗胃肠疾患、⽓喘下脘⽳:治疗胃肠疾患⽔分⽳:治疗⽔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海⽳: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肿关元⽳: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下腹痛、⽔肿曲⾻⽳:治疗遗精、⾚⽩带、尿闭横⾻⽳: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迎⽳:治疗咽喉肿痛、⾼⾎压缺盆⽳:治疗咳喘、胸满、项强⽔突⽳: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舍⽳:治疗咽喉肿痛、咽⾷不利、颈项强痛⽓户⽳: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神封⽳: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期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咳嗽章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治疗胃肠疾患天枢⽳:治疗胃肠疾患、⽔肿、⽉经不调⼤横⽳:治疗腹泄、便秘、⼩腹痛、胃下垂外陵⽳:治疗脐周痛带脉⽳:治疗妇⼥经带病、腰肋痛⽔道⽳:治疗⼩腹胀满、尿闭、腹⽔、精索及睾丸痛府舍⽳:治疗腹痛⽓冲⽳: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经漏胎产诸症冲门⽳:治疗腹胀痛、尿闭⼈体背部⽳位图及作⽤功效定喘⽳:治疗哮喘肩中俞⽳: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治疗肩胛痛、⼿⿇、⽿鸣、⽿聋、上肢痛臑俞⽳:治疗肩臂酸痛膈俞⽳:治疗咳嗽、吐⾎、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海俞⽳: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治疗腰痛、坐⾻神经痛、前列腺炎⽩环俞⽳:治疗遗精、⽩带、⼆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腹泄、痔疮胳膊⼿部⽳位图及作⽤功效商阳⽳:治疗⼿痛⿇、脑充⾎少商⽳: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合⾕⽳: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痛、闭经阳溪⽳:治疗⼿痛⿇、⽿⽬齿痛阳池⽳:治疗感冒、上肢、⼿腕关节炎⽀沟⽳:治疗⼤便秘结、⼿⾜倦怠四渎⽳:治疗齿痛、肘臂痛⼿三⾥⽳:治疗齿痛、半⾝不遂曲池⽳:治疗肘中痛、⽉经不调、上臂痛、半⾝不遂肩髃⽳: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不遂曲垣⽳:治疗神经痛、肩部⿇痹肩髎⽳: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痹肩贞⽳:治疗肩关节炎、上肢⿇痹臂臑⽳:治疗颈椎病、⼿臂不举消泺⽳:治疗颈痛、⿇痹、头痛清冷渊⽳:治疗肩痛、头痛天井⽳:治疗喘息中魁⽳:治疗⼿指不伸少泽⽳:治疗⼝⼲、前臂痛、⼩指痛、头痛液门⽳:治疗⼿臂痛、头痛、齿痛前⾕⽳:治疗吐⾎、⽿鸣、⼿痛后溪⽳:治疗肘臂痛⿇、⽿聋中渚⽳:治疗头痛、⽿聋、⼿臂痛不得屈伸腕⾻⽳:治疗腕痛、⿇痹、指肿阳⾕⽳: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聋、⽿鸣养⽼⽳:治疗肩臂痛⿇、弱视外关⽳:治疗上肢⿇痹、半⾝不遂⽀正⽳: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海⽳:治疗上臂痛⿇、⼼肺痛青灵⽳: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曲泽⽳:治疗肘痛、热病少海⽳:治疗头⽬眩晕、颈椎病、肘挛⼿颤、⼼痛间使⽳:治疗调经、⼼脏病、中风、液肿列缺⽳:治疗头痛内关⽳:治疗半⾝不遂、臂痛、⼼脏病⼤陵⽳:治疗⼼脏病、热病神门⽳:治疗失眠、头晕痛、⼼脏病鱼际⽳:治疗齿痛、头痛少府⽳:治疗⼼脏病劳宫⽳:治疗中风、齿痛少商⽳: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体腿部⽳位图及作⽤功效伏兔⽳:治疗下肢⿇痹、腰痛、胸痛阴市⽳:治疗腿痛、⽔肿、糖尿病梁丘⽳:治疗膝部⿇痹犊⿐⽳:治疗脚⽓、膝关节痛⿇、⽔肿⾜三⾥⽳:治疗脚⽓、⿇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病上巨虚⽳:治疗四肢痛⿇、腰痛、肠胃病条⼝⽳: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胃肠病丰隆⽳:治疗下肢痉挛、痛⿇下巨虚⽳:治疗坐⾻神经痛、脑贫⾎解溪⽳: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治疗胃胀、⾜⿇痹陷⾕⽳: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治疗腿痛、⽣殖器病环跳⽳:治疗腰腿痛、半⾝不遂、舒筋活⾎⾎海⽳:治疗⼀切⾎病、妇科病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治疗下肢⿇⽊阴陵泉⽳: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治疗半⾝不遂、⿇痹、下肢病膝阳关⽳:治疗膝关节炎、下肢⿇痹、脚⽓地机⽳:治疗⼩腿痛⿇、胃肠病阳陵泉⽳:治疗半⾝不遂、关节炎⾜三⾥⽳:治疗脚⽓、⿇痹漏⾕⽳:治疗⼩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治疗⼩腿痛、颈椎痛阳辅⽳:治疗腰腿痛悬钟⽳:治疗⼿⾜不遂、⼀切⾻病复溜⽳:治疗下肢⿇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治疗四肢⿇痹照海⽳: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治疗⼀切⽓病环跳⽳:治疗腰腿痛、半⾝不遂、舒经活⾎、神经痛承扶⽳:治疗坐⾻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治疗腰腿痛、坐⾻神经痛委中⽳:治疗腰背痛浮郄⽳: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神经痛委阳⽳:治疗膝关节痛、此⽳解热合阳⽳:治疗脊髓病、抽筋承筋⽳:治疗⼀切筋痛筑宾⽳:治疗腿痛承⼭⽳:治疗内外伤痛飞扬⽳:治疗脚⽓、眩晕、⼩腿⽆⼒跗阳⽳:治疗下肢⿇痹、腰胯痛昆仑⽳:治疗头痛、眩晕、腰痛申脉⽳:治疗痉挛、此⽳主伸展⼀切⾦门⽳:治疗癫痫、筋病京⾻⽳:治疗脚痛仆参⽳:治疗⾜跟⾻痛脚部⾜底⽳位图及作⽤功效涌泉⽳:治疗⾼⾎压、呃逆、此⽳主将⼀切丘墟⽳:治疗坐⾻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治疗全⾝⿇痹、腰痛、遗尿冲阳⽳:治疗胃胀、⾜⿇痹⾜临泣⽳:治疗全⾝⿇痛、眩晕陷⾕⽳: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治疗腰痛、调经内庭⽳:治疗腿肿、头痛、转腹⾏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治疗⽿聋、头晕痛、下肢⿇痹厉兑⽳:治疗⾜痛、脑贫⾎、⿇痹多梦。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36背诵条文

(完整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36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天象木火土金水五行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星东南中西北五方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五灵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生长化收藏五促五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时八震巽离坤艮干兑坎卦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申酉子亥五数三、七一、九五、五二、八四、六地象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臭臊腥焦香腥腐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食物药物)温热平凉寒五谷麻麦稷(梗米) 黄黍(稻) 大豆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菜韭薤葵葱藿五实核络肉壳濡五畜犬羊牛鸡猪五虫毛羽倮介鳞五长麟凤人龟龙人象五脏肝心(心包) 脾肺肾五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血(脉) 肉皮骨、髓五藏血脉营气精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五液泪汗涎涕唾五窍目舌口鼻耳五声呼笑歌哭呻五音角征宫商羽五智魂神意魄志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无名指小指五性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五变动握忧哕咳栗五腧井(出) 荥(溜) 俞(注) 经(行) 合(入)黄帝内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官将军之官君主之官仓廪之官相傅之官作强之官谋虑出焉神明出焉五味出焉治节出焉伎巧出焉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之官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心包络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心包络)脏象肝心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肺肾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肺也其主肾也其主肝也其主心也其主脾也五脏所主五充(体)筋脉肉皮骨、髓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脏化液泪汗涎涕唾五脏所藏魂肝藏血血舍魂神心藏脉脉舍神意脾藏营营舍意魄肺藏气气舍魂志肾藏精精舍志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关节分布两腋两肘两髀(髋) 两肘两腘脏热分布左颊红颜面全部红鼻红右颊红两颧红舌分布舌两旁(肝胆)舌尖舌中心(肺胃)舌中心(肺胃)舌根气血筋脉注入处诸筋者皆属于节(睡觉时,血归于肝)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诸髓者皆属于脑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心则喜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肾则恐精气注入(五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 治水乱二便 。 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
根据历代各医家的论述和考证,结合对三 焦功能的认识(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三焦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而是指机体内存在的各种空隙,包括组织间隙、 脏腑间隙、细胞间隙、乃至分子间隙所构成的 空间和通道。
所以,把三焦定义为“是上焦、中焦、 下焦的合称”似有欠妥。
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孤腑 (二)部位之三焦:部位 (三)辨证之三焦:辨证体系
(一)六腑之三焦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些具体问题尚 未完全明确,主要是对三焦的形态结构认识 不清。因为在《内经》中,只论其功能,未 提及其形态和结构。而《难经》在《二十五 难》和《三十八难》中又提出“有名而无形” 的说法,引起了后世医家的长期争议,到底 三焦是什么?至今仍无取得统一的认识。
影响。中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活动必须遵行 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而物质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 “有形”和“无形”。所以,在中医学看来,“无形” 不等于无,“虚空”乃是物质特殊的一种存在形式。 正因为有此空间,才有运动,也才有生命。因为不运 动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空间就无从运动。正因 为三焦是脏腑之间的空间,所以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 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成为机体内物质交换、物质运动 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即是“气化”的场所。而气化 运动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所以,三焦通利与否,直接 关系到脏腑气机能否条畅、脏腑功能能否正常发挥、 气化运动能否正常进行。
所谓“气化”,是指伴随着生命运动机体内产生的 各种变化,其实质乃是指物质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之间 的相互转化。而这种反映生命本质的气化运动,是必 须以一定的空间为前提条件的。失去了这个空间,就 谈不上脏腑的运动,更谈不上各层次上物质的新陈代 谢。
把空间作为一个脏腑,足见中医学对生命本质认 识的独到。
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
教材认为:“三焦作为六腑之一,…… 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 组织。……其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对此观点,本人不能苟同。
(一)六腑之三焦:孤腑
1.通行元气:元气之别使 2.运行水液: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决渎之官。 生理: 三焦气化,相关脏腑功能正常,水液代谢协调平衡 病理:三焦气化失司——
耐人寻味的是,三焦、气门、腠理、玄府, 从形态结构上说,都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空隙, 功能上都是气液流通的通道,是气化的场所。
正是因为体内存在着这样的空隙并构成了 周密的通路系统,内外相通,上下相贯,使得 机体内气机畅达,津液流通,一系列生命活动 的气化运动得以在此完成。脏腑之间也与这些 空间为的生命特征。
“腠理”一词,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其云:“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内经》中多处提及,但所指为何,则历代医 家各抒己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 出:“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 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据此,我们可以 把腠理理解为是皮肤肌肉之间隙。它是元真之 气和液态物质运行的通道。也是人体物质运动 变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顺着古人这条准确的思路往下延伸: 限于当时观察手段和工具的限制,古代医家只 发现了脏腑之间存在着空隙。随着对生命认识 的深化,我们知道细胞之间、乃至分子也存在 着空间。而这些空间是细胞内外、分子内外运 动的必要的条件。因为没有空间就无法运动。
显然,如我们把三焦狭隘地理解为“腹腔 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不能完整地 解释三焦的功能,形态与功能将不统一,就难 以完整、准确地把握脏腑之三焦,将使深刻而 丰富的中医学理论丧失原有的神貌。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三焦者, 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 表达得更为明确:三焦即“脏腑之外,躯体 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
可见,言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 腔隙,这与“ ”字相符。也正因为三焦是 “一腔之大府”,因其大而称为“孤腑”。
可见,先贤们已认识到在机体内,脏腑、组织之 间有间隙,这些间隙又构成了腔隙,体内正因为有了 这个空间和这些空间所构成的通道,脏腑功能才有活 动的空间和可能,才有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产生的“气 化”运动。这个空间也才成为“元气之别使”而能通 行元气和成为运行水液的通道,我们才可以理解“三 焦是气化运动的场所”。
中医学的这种认识,与西方医学有一定的 差异。西方医学受还原论的自然观的影响,着 重研究人体的“实体”特征和结构特点,而忽 略了对生命“场”的深入研究。中医学这种独 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为我们研究生命的“实 体”和“场”极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这对现代医学乃至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都有 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功能是:运行水液、通行元气。
理由如下:
首先,从功能把握其概念
历代医家虽然对三焦形态虽然认识不一,但对三 焦的功能认识,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三焦主要有两 大生理功能: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指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素 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 焉。”“渎”者,沟渠之意。明确指出三焦有疏通水 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人体水液升降布散及浊液排 泄的通道。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依靠肺、脾、肾、膀胱 等脏腑的共同作用和相互配合。但是,水液在体内的 布散和向体外的排泄,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 所以,三焦水道通利,则水液运行通畅;三焦功能障 碍,水道不畅,则水液运行受阻,浊液不能外排,而 致水停肿满之症产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 “三焦病者,……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 胀。”可见,三焦乃一通道也。
其实三焦的这两个功能又是密切相关的。 水液的输布与代谢,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行则 水行,而气的运行又以水液为载体。所以,这 两个功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三焦是机体 内客观存在的空间和通道,所以,三焦既是运 行水液的道路,也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其二,从文字考证来说
焦,古也作“ ”,《辞海》解释为 “肉不满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