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李密之亡也,往依郝孝德,孝德不礼之;又入王薄,薄亦不之奇也。

密困乏,至削树皮而食之,匿于淮阳村舍,变姓名,聚徒教授。

郡县疑而捕之,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

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

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

汪遣兵围秀才宅,适值密出外,由是获免。

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

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

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

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

”让谢曰:“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

”前宋城尉齐郡房彦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预于杨玄感之谋。

变姓名亡命,遇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入诸贼,说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

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

有贾雄者,晓阴阳占候,为让军师,言无不用。

密深结于雄,使之托术数以说让;雄许诺,怀之未发。

会让召雄,告以密所言,问其可否,对曰:“吉不可言。

”又曰:“公自立恐未必成,若立斯人,事无不济。

”让曰:“如卿言,蒲山公当自立,何来从我?”对曰:“事有相因。

所以来者,将军姓翟,翟者,泽也,蒲非泽不生,故须将军也。

”让然之,与密情好日笃。

密因说让曰:“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

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

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让从之,于是破金堤关,攻荥阳诸县,多下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阅读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及译文曹*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唬骸拔艚?墓?芍芟逋醵?詈罹按樱?焊咦嫖?宓坨伤囟?煜鹿樾摹W蕴熳用沙荆壮?灞??揭陨蕉?怕遥?村卦陡啊=聆羌菪?簦??╅晃*?迨坑写姹局?迹?酌窕掣芯芍?А3弦虼耸保?钪魃弦源尤送??笏骋玻槐?凉?苑?煜拢?舐砸玻环龊胍逡灾掠⒖。

?蟮乱病K姆剿溆心娼冢?浜文芪?亢?摺⒀罘睿?沧阈粼眨∪舨皇倍ǎ?购澜苌?模?笏湮?牵?辔藜耙印!辈倌饲惭镂渲欣山?芎榻??饔?熳樱??械染菹站苤??椴坏媒??/p>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书与奉曰:“吾与将*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曰:“兖州诸*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为镇东将*,袭父爵费亭侯。

*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

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算其多者。

”*曰:“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曰:“善!”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营,以*为大将*,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景:像影子一样b.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休:美善c.一物不备,则有阙焉阙:缺失d.宜时遣使厚遗答谢遗:丢失解析:遗:赠送。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高考2024年仿真试题及解答参考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高考2024年仿真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历史高考仿真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之光”的代表?A. 孔子B. 秦始皇C. 张骞D. 沈括答案:A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圣人”。

由于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选项A正确。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他的影响主要在于政治和军事方面;张骞是西汉时期的外交家,以开通丝绸之路著称;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以多才多艺著称,但他们并不是“中华文明之光”的代表性人物。

2、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推行中央集权D. 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但并非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选项C汉武帝推行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选项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也不是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因此,选项B正确。

3、题干:以下哪个朝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解析: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在文学上有杰出贡献的八位文学家,其中宋朝的欧阳修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此,正确答案是B. 宋朝。

4、题干: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A. 隋朝统一B. 唐朝建立C. 明朝灭亡D. 鸦片战争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因此,正确答案是D. 鸦片战争。

5、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A. 林则徐B. 康有为C. 梁启超D. 谭嗣同答案:C解析: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了许多启蒙思想,主张变法维新,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来俊臣倚势贪淫》(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来俊臣倚势贪淫》(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来俊臣倚势贪淫》(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卜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罗告其罪,矫称敕以取其妻,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

自宰相以下,籍其姓名而取之。

自言才比石勒。

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尝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权,河东人卫遂忠告之。

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王及善日:“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J太后游苑中,吉顼执辔,太后问以外事,对日:“外人唯怪来俊臣奏不下J太后日:“俊臣有功于国,朕方思之J顼日:“于安远告虺贞反,既而果反,今止为成州司马。

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

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

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

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日:“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J土民皆相贺于路日:“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俊臣以告称连耀功,赏奴婢十人。

俊臣阅司农婢,无可者,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细婢,善歌舞,欲得以为赏口,乃使人诬告斛瑟罗反。

诸酋长诣阙割耳黄勇讼冤者数十人。

会俊臣诛,乃得免。

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铃数百人。

俊臣败,侍郎皆自首。

太后责之,对日:“臣负陛下,死罪!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灭族J太后乃赦之。

上林令侯敏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日:“俊臣国贼,指日将败,君宜远之J敏从之。

俊臣怒,出为武龙令。

敏欲不住,妻日:“速去勿留!“俊臣败,其党皆流岭南,敏独得免。

太后征于安远为尚食奉御,翠吉顼为右肃政中丞。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B.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C.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D.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仆”,唐朝的官员署名,以刑部所属都官为司仆,都官郎中称司仆大夫。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曹操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

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操曰:“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

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王悦之,未任用。

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法诛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

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以书干.韩王干:触犯B.大王斩臣以徇.国徇:示众C.以售.其言售:实现D.乌足愍.哉愍:怜悯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B.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C.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D.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司徒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将兵五万攻彭州,杨晟逆战□败,宗裕等围之。

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俘掠,谓之“淘虏”,都将先择其善者,余则士卒分之,以是为常。

军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书生也,世乱,□兵,度诸将惟北寨王宗侃最贤,乃往说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属也,陈、田召杨晟,割四州以授之,伪署观察使,与之共拒朝命。

今陈、田已平而晟犹据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

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残伤于蛇虎,孤危饥渴,无所归诉。

彼始以杨晟非其主而不从,今司徒不加存恤,彼更思杨氏矣。

”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事凡四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

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

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置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

其四,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

”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

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无敢犯□。

三日,山中民竞出,赴招安寨如归市,寨不能容,斥而广之;浸有市井,又出麻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

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

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

武功既成,文德亦洽。

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

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

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

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

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

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

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

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

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注】①遹:yù,遵循。

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

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可惜桓帝和灵帝昏庸暴虐,人心离散,王朝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功既成,文德亦冷《
其忠厚清惨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

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

9.A
10.C
11.B
12.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那些忠诚、厚道、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

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

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对此怠慢;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

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深远。

汉光武帝遭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奋发起兵,继承恢复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能够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

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接着是明帝、章帝,遵循先辈的遗愿,亲临太学拜访有学问的长者,手拿经典向他们请教。

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即便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太学游学。

因此,教化确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

那些忠诚、敦厚、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

那些愚蠢卑鄙、邪恶下流之徒,岂止是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邻鄙弃。

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像东汉那样兴盛过。

到汉和帝以后,皇亲国戚独揽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之风公然流行,贤良愚劣混淆不清,是非颠倒,可以说是混乱啊!然而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不至于灭亡,原因在于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敢于当面检举、争辩,用公正的道义扶持危局;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形成民间的舆论来挽救颓败的形势。

所以,国家朝政虽然污浊,可是社会正气却没有衰微,直至有人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而人们的忠义之心更加激奋,在后面紧紧跟随,虽然紧跟着被杀,他们仍然视死如归。

哪里只是这几个人贤德,也是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留下的教化之功啊!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不幸的是,国家经受衰败、凋敝之后,又加上桓帝、灵帝昏庸暴虐:袒护姑息奸佞小人,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之士,比对待仇敌还厉害;积累了众多士人的愤怒,汇集了天下的愤怒。

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命运终结,无法挽救。

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

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和道义而克制自己罢了。

由此看来,教化怎么可以轻视,风俗又怎么可以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