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言者必言,行者必行。

在文字的深邃海洋,从古至今的瑰丽文艺,让我们沉浸其中,开启学习之旅。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一览:
1、《桃花源记》:目极清宁,使人令欢,令人忘却烦恼;山有木兮,木有枝,枝有叶兮,叶有颜。

2、《孟子·滕文公上梁》: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之君子,不可陵也。

3、《论语·学而》:爱之,能勿忘其忧者,行之,能勿忘其危者;知之者不惑乎?
4、《诗经·国风·中行》:匪其士,无敢违;匪其旅,无敢弃。

5、《楚辞·招魂》:招魂引灵,经之远而复来;灵之迟而复发,将其邈而复茂。

6、《史记·滑稽列传》:聋者闻之,目者见之,远者思之,迩者则斯问也。

7、《周易·系辞上》:上下顺乎,则四方来仪,安可以为善乎?
8、《管子·管仲》:若非礼���,常安可以为康来。

9、《诗经·帝京篇》:天地合,乃分歧;三光者,当以齐举,其明不可
陵也。

10、《汉书·项羽本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夫也者不可以不诚,言谨而行宽。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资料(课文内容理解部分)【八年级上册】1、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①齐之习.辞者也(善于)②今方.来(正要)③何坐.(犯罪)④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⑤齐人固.善盗乎(本来)⑥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击,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答]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

5、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答]没有。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6、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2、人琴俱亡◇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新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原文

新苏教版八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原文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晏子使楚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呤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有那些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有那些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有那些推荐文章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带答案热度:八年级文言文语文阅读练习题热度: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上册重点热度: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结热度:初二语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文言文习题答案热度: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篇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八年级苏教版语文文言文篇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涵盖了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部分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论语》选段《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八年级学生需要背诵的部分可能包括孔子关于学习、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诲。

2. 《孟子》选段《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记录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生需要背诵的可能包括孟子关于仁政、人性本善等观点的论述。

3. 《诗经》选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诗篇。

学生可能会被要求背诵《关雎》、《蒹葭》等著名篇章。

4. 《岳阳楼记》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 《醉翁亭记》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文章以醉翁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6. 《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一篇著名的表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7.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8. 《滕王阁序》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文章以滕王阁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9. 《赤壁赋》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0. 《岳阳楼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背诵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完整word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

(完整word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

(完整word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八上语文复习(十)(文言文一)《晏子使楚》《人琴俱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晏子使楚》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婴,名婴,字仲平,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朝代)文学家。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重点词义《晏子使楚》重点词语晏子将使.楚(出使)楚王闻.之(听到)谓左右曰....(对……说)(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齐之习辞..者也(熟练)(言辞)今方.来(将要)何以..也(即以何,用什么办法)左右对.曰(回答)何坐.(犯罪)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吏二缚一人诣.王(到(指到尊长那里去))齐人固善..盗乎(本来)(善于)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叶徒.相似(只)其实..味不同(代词,代它们的)(果实)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寡人反取病.焉(辱)一词多义(完整word 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 为 为其来也 (相当于“于”,当)橘生淮南则为橘 (动词,变成)何为者也 (动词,做)之 楚王闻之 (代词,代晏婴出使楚国的消息) 吾欲辱之 (代词,代晏子) 齐之习辞者也 (结构助词,的)通假字缚者曷.为者也 (同“何”,什么)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嬉”,开玩笑)《人琴俱亡》重点词语: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全,都)(病重)而子敬先亡. (死)何以..都不闻消息 (即“以何”,为什么)此已丧.矣 (死)语时了.不悲 (完全)便索舆..来奔丧 (要)(轿子)子敬素好..琴 (一向)(喜欢)便径.入坐灵床上 (径直) 弦既.不调. (已经)(协调) 掷.地云 (扔) 因恸绝良久..... (于是)(痛哭,极度悲哀)(气息中止,死亡)(很久) 月余亦卒. (死)词类活用子敬素好琴. (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记承天寺夜游》重点词语月色入户. (堂屋的门)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寻.张怀民 (寻找)(完整word 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怀民亦.未寝.(也)(睡)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同)(清澈透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重点句子翻译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2.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 4《三峡》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8《狼》七年级下册: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20《马说》 21《陋室铭》22《活板》 23《核舟记》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九年级上册:27《陈涉世家》 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 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苏教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无锡考试真题)阮孝绪传(节选)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

②王晏:南朝齐尚令。

后因贪财专权被杀。

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

绵:丝绵。

纩:絮。

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①胤之母周氏卒.②不服.绵纩③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④云.是王家所得10、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尽以.归胤之姊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吾欲辱之,何以也?C.何以都不闻消息?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1、翻译句子。

(2分)闻者咸叹异之。

12、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二)(12分)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

援前在交趾①,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③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④,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矣。

”【注释】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

②衿:佩带。

缡:佩巾。

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

③谨敕:谨慎。

④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切齿:表示痛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书.诫之曰(2)吾爱之、重.之(3)忧.人之忧(4)讫.今季良尚未可知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汝曹知吾恶之甚矣。

译:(2)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矣。

译: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7、下列句中与“常以谈笑讽谏”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B.尽忠为廉以.治楚C.以.其境过清D.吾欲辱之,何以.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

B.优孟慨然允诺帮助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

D.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但又责怪庄王对孙叔敖的后代不闻不问。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属.其子曰属:②欲以为.相为:③庄工许.之许:④于是庄王谢.优孟谢: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2分)译:(2)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2分)译:7D 8D9.(4分)①同“嘱”,嘱咐。

②做担任。

③答应。

④道歉。

10.(3分)(1)(2分)优孟是原来楚国的歌舞艺人。

(2)(2分)一年多后,(优孟)像极了孙叔敖,连楚庄王和左右近臣都不能辨别。

张元传(节选)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④。

元不能亵⑤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

②微:稍微,稍稍。

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释典,佛教的典籍。

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4分)(1)元固不肯从.() (2) 祖谓.其贪戏()(3)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4)遂许.焉()10.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乃以杖击其头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吾欲辱之,何以也D.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2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听从(2) 认为(3)吃(4)答应10.D11.①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是为了覆盖隐秘之处的。

②现在被人抛弃而导致它的死亡,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啊。

不见长安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②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晋明帝:司马绍②元帝:司马睿③洛下:洛阳,西晋都城④居然:显然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潸然流涕.涕(2)元帝异.之异(3)更.重问之更(4)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尔9.下列与“何以致泣”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辱之,何以也B.何以都不闻消息C.一儿以日始出时远D.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听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回答,元帝会有什么反应?请想象并加以描绘。

(2分)答:8.(4分)(1)眼泪(2)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奇怪)(3)再、又(4)你9.(2分)B10.(3分)(元帝)把东渡的情况全告诉了他。

(能补出主语,并注意到倒装句式的翻译1分;关键词“具”、“之”各1分)11.(2分)元帝感到后继有人的惊喜、欣慰和骄傲(1分);在东渡的艰难岁月里看到了希望(1分)。

(想像合乎情理即可)王陵,沛人也。

始为县豪①,高祖微时兄事陵。

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

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

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遂伏剑而死。

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

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

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

高后②欲立诸吕为王,问陵。

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太后不说。

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太后喜。

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③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

”陵无以应之。

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佯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

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注释】①豪:豪杰。

②高后:即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

③唼(shà):同“歃”。

饮。

古人盟会时,喝牲畜的血或在嘴唇上涂抹牲畜的血,表示诚意。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愿为老妾语.陵语:②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卒:③罢朝,陵让.平、勃曰让:④太后不说.说: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2分)(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2分)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瓚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

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节选自《资治通鉴》)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①顾.自见其耳②由是往依.瓚③因.以为平原相④刘备见而奇.之10.选出下列与“刘备见而奇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齐之习辞者也B. 中山靖王之后也C. 婴闻之D. 吾欲辱之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2)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9.(4分)①回头看②依附,依靠,投靠③于是④以……为奇,对……感到奇怪10.(2分)D11.(4分)(1) 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2) 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

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

后十年,盗蜂起。

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

与语奇之,擢②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

从大将军徐达北征。

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

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

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访问疾苦,禁豪右③兼并。

创户帖以便稽民。

帝取为式,颁行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