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时光经典诗文诵读》第二编 第二单元 求学之艰
《晨读时光经典诗文诵读》第二编第四单元 军旅之思

▲ ⑷了(liǎo)却:了结,完成。
▲ 【欣赏要领】
▲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军中夜晚生活,“八 百里”三句写军队生活和阅兵场面。下阕开头两句写投入战斗,最后 一句写破敌立功的愿望落空。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的悲愤之情。
▲ (2)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 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 (3)浑:简直。
▲ (4)胜:能承受。
6
塞下 曲
▲
其二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其三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
▲
▲ 【注音注释】 ▲ ⑴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
(zhǒng):坟墓。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⑶狗窦(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 ⑷旅葵(kuí):即野葵。 ▲ ⑸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
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 【注音注释】
▲ ⑴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 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 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 ⑵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 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 啸的声音。
▲ ⑶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 未成。
▲ ⑷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 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 【欣赏要领】
▲ 【作者简介】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 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 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 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 《离骚》、《九章》、《九歌》 等。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 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 并称“风骚”二体。
古诗二级诵读篇目

二级诵读篇目(四十篇)1.悯农之二 [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词语解释】1.悯:怜悯。
2.粟:(sù)【诗文解释】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nìng)官夺去而饿死。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2.鹿柴 [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语解释】1、鹿柴:辋(wǎng)川的一个风景区。
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
2、但:只是。
3、返景:落日的光辉。
4、复:又,进而。
【诗文解释】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王维字摩诘(jié),唐代大诗人,最善于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青松 [当代]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诗文解释】大雪越是压着青松,青松越是直挺。
要想知道青松高洁的品格,就等到雪化的时候吧。
以青松表明了自己不畏艰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诗文赏析】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五年级早读晨诵

五年级早读晨诵篇一:《晨光里的书声》早上,太阳还没完全露出笑脸,整个校园就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香。
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个个都已经坐在座位上,手里捧着课本,轻声细语地开始了早读。
我也不例外,翻开语文书,眼睛扫过一行行文字,耳边是同学们此起彼伏的读书声,就像是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奏着。
今天读的是朱自清的《春》,那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恍若真的把春天的气息带进了教室。
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想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眼背后蕴含的美好。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和室内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突然,同桌小明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他用手指了指窗外。
原来,一只小鸟停在了窗台上,好奇地探头探脑地看着我们。
这一刻,大家都停下了朗读,静静地观察着这位不速之客。
小鸟似乎感受到了我们的友好,停留了一会儿后,又扑棱着翅膀飞走了。
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们的早读增添了几分趣味。
再次回到书本,大家似乎都更加投入了,连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小华也跟着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起来。
就这样,在晨光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早晨。
篇二:《清晨的诗篇》每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悄悄爬进教室的时候,我知道又到了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早读晨诵。
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睡意未消的笑容,彼此打着招呼,然后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我拿起书本,开始低声诵读。
今天的课文是一首诗,题目叫《静夜思》。
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恍若真的看到了那轮挂在天边的明月,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
周围的同学也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有的闭着眼睛默念,有的则专注地看着书页上的文字。
正当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时,老师走进了教室。
她没有立刻打断我们,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她才轻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吧。
”听到这里,大家纷纷放下书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最新整理)晨读内容及要求

2021/7/26
(最新整理)晨读内容及要求
1
晨读内容及要求(1)
• 1.齐背《劝学》全文
• (2)荆轲凭借诚义名闻天下,燕太子派人请他。荆 轲开始不愿意,太子以诚意相待,多次前往他的家 里舍,亲自扫除他东屋台阶上的尘土,拉着荆轲的 车,荆轲为之感动而应允,和太子到燕国。太子授 予他官职,命令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除非我 死了,不然的话,事情一定成功!”
2021/7/26
15
晨读内容及要求(8)
2021/7/26
19
晨读内容及要求(10)
• 1.齐背《赤壁赋》全文
• 2.齐读下面文段,然后口译(鼓励笔译),解释多义词。
• (1)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 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此事:孰闻道多也?
• (2)临川人张奇游学时获得一本书,是王安石写的。 他心想:“我应该像珍宝一样的对待它”,后来读 这本书,快乐而满足,有很多心得, 认为王安石所说 的道理非常得当。
2021/7/26
21
晨读内容及要求(11)
• 1.齐背《赤壁赋》全文
• 2.齐读下面文段,然后口译(鼓励笔译),解释多义词。
• (1)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之,至市方忆忘度, 徘徊几度欲反.度之再三,则度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 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责其不知以脚度鞋之 大小。后人度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岂不谬 哉?
二年级下册早读晨诵劝学

二年级下册早读晨诵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晨读晚记素材:第二单元

晨读晚记·第二单元5.黄河颂__[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1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展现出塞上孤城的壮美景观。
孤城是此诗的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近处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愈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语尤妙。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饱含无限的乡思离情。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光未然(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前面大路小路纵横交错,犹如一张理不清的网。
晨读资料二

晨读资料二一、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5分)②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
”(5分)译文:①手下的官吏都说,不如一起弃城而逃,再想别的办法。
②于是他秘密地派人从小路送一封信给城中的源延伯,信上说:“大军就在附近,你可要坚持尽忠,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
二、文言实词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之于 20、向:从前、先前三、成语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
(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
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
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
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
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
比喻恶劣的环境。
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
暴:损害。
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暴:徒手搏斗。
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
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事业的艰辛。
筚路:柴车。
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
形容地势险要。
四、古代文化史常识【特殊称谓】如(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4)年龄的称谓。
中华古诗文读本背诵评分表

酉集诵读内容 1 《论语》三章 2 《老子》二章 3 《孟子》二则 4 《礼记》一则 5 《韩诗外传》一则 6 《归去来兮辞·序》 7 《文心雕龙·情采》节选 8 《祭石曼卿文》 9 《六国论》 10 《吴山图记》 11 《默觚》一则 12 《木兰诗》 13 《敕勒歌》 1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5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16 《蜀道难》 17 《石壕吏》 18 《定风波》 1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0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1 《踏莎行》 22 《长相思》 23 《己亥杂诗》 24 《出都留别诸公》
64 70 4054 108 168 100 353 186 246 348 170 656 120 153 352 62 188 70 120 32 24 32 36 64 56 63 32 52 120 143 4488 168 91 478 245 103 452 389 187 520 227 477 80 185 192 48 48 32 32 24 118 64 66 76 72
2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5 《扬州慢》
巳集诵读内容 1 《论语》四章 2 《老子》二章 3 《孟子》二则 4 《庄子》一则 5 《国语》一则 6 《礼记》一则 7 《列子》一则 8 《谏逐客书》节选 9 《孔丛子》一则 10 《潜夫论》一则 11 《典论·论文》节选 12 《达庄论》节选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14 《捕蛇者说》 15 《诗经》一首《关雎》 16 《赠从弟》其二 17 《咏柳》 18 《登高》 19 《雁门太守行》 20 《泊船瓜州》 21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2 《满江红·写怀》 2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4 《己亥杂诗》其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来,有时会遇 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 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 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 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 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 叫起来:
▲ “人都到哪里去了!”
▲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 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 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 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5
长歌行 乐府民歌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 (2)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的
蔬菜之一,可入药。
▲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 (4)阳春:温暖的春天。
▲ “读书!”
▲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 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 嗬……”
3
劝学诗
▲ 少年易学老难成, ▲ 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未觉池塘春草梦, ▲ 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朱熹
▲ (1)轻:轻视,忽视。 ▲ (2)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
零,多肃杀之声。
▲ 【欣赏要领】
▲ 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相传 为朱熹所作。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 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 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 勉的力量。
▲ 【欣赏要领】
▲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 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 方法。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 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 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 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 正确的学习态度。
▲ 【作者简介】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 族,战国末期赵国猗yī氏(今山 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 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 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提倡“性恶论”。荀子对重新整 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与 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 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 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 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 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 【欣赏要领】
▲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 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少 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有 所作为,否则,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 了,后悔已晚。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 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 进的效果。
▲ 【作者简介】 ▲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
LOREM IPSUM DOLOR
导读提示
▲ “十年寒窗无人问”,求学是艰辛的。“好读书时须好读书”,正处于读书最佳 年龄的青年学生,要热爱读书,学会读书。
▲ 本周的诗文有劝勉青少年珍惜时间的,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读书迟”; 有鼓励青少年发愤求学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教授学习方法 态度的,如“锲而不舍、用心一也”。了解求学之艰,感知求学之乐,从而奋 发有为、努力成才是本周的阅读目标。
4
劝学
《荀子》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青 年朋友们反复诵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铭于心,践于行!
1
劝学诗
▲ 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 ▲ 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注音注释】 ⑴三更灯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⑵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⑶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⑷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 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 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 【注音注释】
▲ 纨绔wánkù:用细绢做的裤子,泛 指富家子弟。
▲ 【欣赏要领】
▲ 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诗人主 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 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7
冬夜读书示子聿
▲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 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 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 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 了,可以问先生。
▲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 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 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 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 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 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 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 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 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 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 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 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 沂),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 “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 并称“楷书四大家”。
2
劝学文
【宋】宋真宗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 【欣赏要领】
▲ 这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是 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 殷切期望。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 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 是真正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