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1课本标准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生物选修一: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后习题(含解析)

(完整版)【人教版】生物选修一: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后习题(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专题1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修1课时演练·促提升1.下列在自制葡萄酒发酵条件的控制中,错误的是()A。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B。
制葡萄酒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 ℃C。
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除要有适宜的条件,时间还应控制在10~12 dD.要想一次得到较多的果酒,在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解析:果酒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CO2,因此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不要将瓶装满,要留有约1/3的空间.答案:D2。
在酿制果醋的过程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兼性厌氧型细菌,需先通一段时间氧气后密封B.在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8~25 ℃,发酵效果最好C.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而酿制成果醋D。
醋酸菌对氧气特别敏感,仅在深层发酵时缺氧影响代谢活动解析: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当糖源和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答案:C3.(原创)为酿制杨梅酒,小明将杨梅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甲、乙、丙三个发酵瓶中,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乙装置的发酵产物为果酒,甲和丙中的为果醋B。
三种发酵装置的最适温度为30~35 ℃C.发酵瓶乙和丙每隔一段时间需排气一次D.甲、乙、丙三瓶可产生相同的气体解析:由于甲充气口打开,不能进行酒精发酵,得到的产物是果醋,乙和丙中得到的是果酒。
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25 ℃.三瓶都产生CO2,故都需定期排气。
但丙中液体过多,会影响发酵。
答案:D4.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
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中pH变化曲线的是()A。
[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调节的结构方式答案
![[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调节的结构方式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a5903c0508763230121200.png)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调节的结构方式答案答案与提示(一)问题探讨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讨论:1. 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别涉及了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答案:手指被刺扎,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到了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脊髓中的中枢,中枢的反应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上肢的肌肉,肌肉的协同收缩与舒张,使手缩回。
同时,脊髓会将信号送到大脑皮层,产生疼痛的感觉并意识到手被扎。
2. 缩手动作在前、感觉到疼痛在后,这有什么适应意义?答案: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
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思考•讨论讨论:1.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答案:不能。
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
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2. 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答案:都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组成的。
3. 结合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答案:例如,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三)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1.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 反射弧是由神经元组成的。
(×)(2) 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3)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 2.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C)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C.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3.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D)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拓展应用1. 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高中生物选修一神经冲动和产生-答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神经冲动和产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将电流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d是ab的中点,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测得b处的电位变化如图2。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c处产生的兴奋由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交替传导到b处B.适宜电刺激d处,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图2中,③的出现是Na+大量内流、K+大量外流所导致的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高浓度NaCl溶液中,则③会向上移动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3.人体的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图所示为NE的作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NE只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NE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相应受体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使后膜Na+信道开放,K+通道关闭D.使用突触前自身受体a2阻断剂酚妥拉明后,NE的释放量会增加4.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5.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下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
有关上述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C.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包括了完整的反射弧D.信号传递过程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6.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后,某一时刻膜内外的电位情况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选修一 答案

第71学案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达标检测:1. D2. C3. B4. D5. B6. B7. D8.C 9. C 10. C11. ⑴蒸馏水⑵2mol/LNaCl溶液⑶蒸馏水⑷2mol/LNaCl溶液⑸冷却的95%的酒精⑹二苯胺12. ⑴第一步:出现丝状物的溶液,为溶解着DNA 分子的2mol/L的NaCl溶液。
第二步:向其余3支试管中加入伊红—美兰试剂,呈现黑色的为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
第三步:将其余2种溶液各取少许倒入2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的为丙种球蛋白溶液。
最后一瓶为葡萄糖溶液⑵用二苯胺沸水浴变为蓝色;或加入冷却的酒精,搅拌出现丝状物。
能力拓展:1. I.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说明:顺序不能颠倒)II.⑴活鸡胚中培养(或活的鸟胚胎中培养) '⑵病毒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或病毒无代谢特征)(或病毒不能独立繁殖)III.⑴①蛋白质液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或蛋白质液在碱性条件下与Cu2+显紫色);②DNA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兰色 (说明:①与②的顺序可互换)⑵酶处理(或水解)⑶第72学案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达标检测:1. C2. D3. A4. D5. A6. C7. B8. C9. C 10.B 11.C12. ⑴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和DNA分子中碱基的互补配对⑵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酶⑶245、31513. (1)①PCR反应不需要解旋酶,而生物体内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②PCR需要耐热的DNA聚合酶,而生物体内DNA聚合酶在高温的时候会变性。
③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而生物体内DNA 复制需要生物体自身的控制。
(2)变性;复性;延伸(3)Taq聚合酶;自动化(4)温度;解聚;结合(5)DNA模板;两种引物;四;耐热(6)处于两个引物之间;固定长度14.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产物;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2)相同;因为所有DNA双链中,A与T数目相同,C与G数目相同(3)碱基的数目、比例和排列序列不同(4)相同第73学案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达标检测:1. D2.A3.C4.D5.D6.C7.B8.A9.A10.B11. (1)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2)①防止血液凝固②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3)①去除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②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大分子则保留在袋内(4)①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②血红蛋白呈现红色,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这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
必修第1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教材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类的健康服务ꎻ从否定的角度看ꎬ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
都属于无机盐ꎬ它们在饮料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ꎮ 运动员在运动中
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ꎬ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ꎬ或者被某些人用作
会大量出汗ꎬ出汗时人体会排出大量无机盐ꎬ所以要给他们补充无机
生物武器ꎬ将给人类带来灾难ꎮ
盐ꎮ 无机盐可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ꎬ也是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
“ 真” 字指“ 真正” 的含义ꎻ从进化的视角看ꎬ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
化而来的ꎮ
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1.(1) ✕ꎻ (2) √ꎻ (3) √ꎮ
2. Dꎮ
3.提示 根瘤菌是细菌ꎬ属原核生物ꎬ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ꎬ植
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ꎮ
拓展应用
2
高中生物 必修 1 ( 人教版)
1.提示 细胞之所以会有统一性ꎬ 是因为细胞来源于细胞ꎬ即新细胞是
老细胞通过分裂形成的ꎬ所有细胞都来自一类共同的祖先ꎬ所以具有
统一性ꎮ 细胞的多样性是在进化过程中ꎬ由于自然选择等ꎬ细胞出现
结构分化、分别承担不同功能而产生的ꎮ
(1) 支原体与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是:支原体没有成形的细
2.提示
胞核ꎬ只有游离的 DNA 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ꎮ
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ꎬ有些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ꎮ
(3) 因为人体皮肤和迎春叶都是由多种组织组成的ꎮ 例如ꎬ人体皮肤
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组成ꎬ这些不同的组织
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行使保护等功能的器官ꎮ
拓展应用
1.提示 可用学生已学过的植物或动物的分类、细胞所具有的结构进
含有大量的 Nꎮ
2.提示 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ꎬ但是却有重要作用ꎬ如在玉米细胞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5 1 1 植物生长激素(练习)(含答案)

5.1.1植物生长激素1、1928年荷兰学者F.W.Went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 h~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A.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B.影响生长的物质可以自尖端运输到下端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下面部分的生长D.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分布不均匀【答案】D【解析】该实验中并未出现单侧光刺激,也未测定胚芽鞘内不同部位生长素的含量。
2、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答案】A【解析】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A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故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故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故D错误。
3、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鲍森·詹森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B.拜尔实验的结论是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温特实验的结果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D.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答案】D【解析】鲍森·詹森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材用书:专题6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含答案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胡萝卜素的基础知识1.种类(1)划分依据:双键的数目。
(2)类型:分为α、β、γ三类,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β—胡萝卜素。
2.用途(1)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 而引起的各种疾病.(2)广泛地用作添加剂。
(3)使癌变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
3.性质1.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可用萃取法提取。
2.胡萝卜素有α、β、γ三类,其中β—胡萝卜素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3.提取胡萝卜素的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4.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对萃取的效率也有影响。
5.萃取过程避免明火加热,应采用水浴加热。
6.对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纸层析进行鉴定.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4.提取途径(1)一是从植物中提取;(2)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3)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胡萝卜素有防治癌症的作用,能否快速大量生产胡萝卜素?采用什么技术?提示:能。
发酵技术。
[跟随名师·解疑难]1.胡萝卜素的分布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中,最早是在胡萝卜中分离得到的。
除胡萝卜外,绿色蔬菜和黄玉米、小米等粮食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
2.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胡萝卜素为橘黄色结晶,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在橄榄油和苯中的溶解度为0。
1 g/100 mL,在氯仿中的溶解度为4。
3 g/100 mL。
胡萝卜素在弱碱条件下比较稳定,在酸中不稳定,在光照和含氧条件下也不稳定。
胡萝卜素低浓度时为黄色,高浓度时为橙红色。
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铁离子,可促使胡萝卜素退色.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85%为β—胡萝卜素,其结构式为:胡萝卜素提取的实验设计[自读教材·夯基础]1.提取方法与流程(1)提取方法:根据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可以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来提取。
高中生物选修1全册同步习题集(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修1全册同步习题集(含答案)1.1 新提升·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B.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C.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D.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解析】制作腐乳时只有接近瓶口时因为容易感染需要加大用盐量,故A错误。
果醋是严格的好氧型细菌只能进行有氧发酵,故B错误。
果酒使用的是酵母菌,果醋是醋酸菌,腐乳主要是毛霉,故C错误。
它们都是细胞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和毛霉是真菌,都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故D正确。
【答案】 D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樱桃番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较高B.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C.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D.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解析】果醋发酵需要的温度高于果酒,故A错误。
果醋发酵后不能再进行果酒发酵,故B错误。
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因为接种的菌种比较纯净,人工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故C错误。
适当加大接种量因为数量多可以提高发酵速率。
且因为发酵产生的酸性条件可以抑制杂菌生长繁殖,故D正确。
【答案】 D3.(2015·吉林实验中学期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用来制作果酒,乙用来制作果醋B.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C.该装置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D.甲、乙装置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都下降【解析】甲装置密封可用来制作果酒,乙装置通气可用来制作果醋,A正确;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为30-35℃,高于甲的18-25℃,B正确;该装置便于发酵液的连续发酵,但不利于产生CO2气体的排出,C错误;甲装置产生CO2、乙装置产生醋酸都会导致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下降,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选修一课后作业答案 1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发酵后取样,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如果实验结果不理想,请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制作。 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首先通过观察菌膜的形成、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酵液中是否有醋酸菌,并统计其数量作进一步鉴定。 三、旁栏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提示: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四、[资料]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五、练习 2.提示: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此外,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一、是否完成腐乳的制作 学生是否完成腐乳的制作依据是:能够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与用具;前期发酵后豆腐的表面长有菌丝,后期发酵制作基本没有杂菌的污染。 二、腐乳质量的评价 制作成功的腐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色泽基本一致、味道鲜美、咸淡适口、无异味、块形整齐、厚薄均匀、质地细腻、无杂质。 高三生物选修一课后作业答案 2 三、答案和提示 (一)旁栏思考题 1.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答: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答: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答: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 (二)练习 1.答:越接近瓶口,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随着豆腐层的加高增加盐的用量,在接近瓶口的表面,盐要铺厚一些,以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课题3 制作泡菜 一、泡菜腌制的质量如何 可以根据泡菜的色泽和风味进行初步的评定,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形态,比较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的含量。 二、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应及时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进行鉴定,比较不同时期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泡菜质量的影响。 三、旁栏思考题 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答:酸奶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2.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答: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答: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 四、练习 2.答:果酒的制作主要利用的是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果醋的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醋酸的代谢,腐乳的制作利用的主要是毛霉分泌的蛋白酶等酶类,泡菜的制作利用的是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传统发酵技术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菌种,都为特定的菌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最终的发酵产物不是单一的组分,而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 高三生物选修一课后作业答案 3 如果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 d后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二、接种操作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如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颜色、形状、大小基本一致,并符合大肠杆菌菌落的特点,则说明接种操作是符合要求的;如果培养基上出现了其他菌落,则说明接种过程中,无菌操作还未达到要求,需要分析原因,再次练习。 三、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培养12 h与24 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明显不同,及时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步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 四、答案和提示 (一)旁栏思考题 1.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如果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 (1) 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2) 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3)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答:(1)、(2)需要灭菌;(3)需要消毒。 (二)倒平板操作的讨论 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三)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高三生物选修一课后作业答案 4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四)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 (五)练习 1.提示:可以从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食品保存可以通过保持干燥、真空的条件,以及冷藏等方法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 2.提示:可以从这三种培养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归纳。例如,这三种培养技术都需要为培养物提供充足的营养,但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并不需要保证无菌的条件,而其他两种技术都要求严格的无菌条件。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筛选菌株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是指利用培养基的组成使适宜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得到较快繁殖的技术,也称为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在本课题提供的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尿素是培养基中的惟一氮源,因此,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二、统计菌落数目 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因此,恰当的稀释度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通常将几个稀释度下的菌液都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再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三、设置对照 A同学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由于土样不同,二是由于培养基污染或操作失误。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可以由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样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证明A无误;如果结果不同,则证明A同学存在操作失误或培养基的配制有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实验结果要有说服力,对照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四.课题成果评价 (一)培养物中是否有杂菌污染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牛肉膏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菌落。 (二)样品的稀释操作是否成功 如果得到了2个或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