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李尔王读后感的道理启示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的道理启示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的道理启示推荐(3)篇2024年〖李尔王读后感的道理启示第【1】篇〗莎士比亚有四大杯具,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

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资料自不必赘述。

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人都喜爱听好话,都喜爱被奉承。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爱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正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赞中自封为“十全老人”一样,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渲染,令这位不列颠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因此。

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颠与我国相去甚远,大概很难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话、向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杯具。

这似乎和我国的一个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众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贵”“此子长寿”“必有大才”谓之。

唯一人曰:“此子终为死焉。

”众皆愕然,鄙视之。

说了实话而惨遭厌弃,而那些虚情假意、口沫横飞、恨不得将所有溢美之词基于此子一身的人却广受欢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讲真话赶出门外。

这与考狄利亚惨遭两位姐姐的鄙视和父亲的厌弃如出一辙。

人性的弱点也正在于此:人都喜爱被赞美,都喜爱溢美之词。

但人们还期望这些话都是真诚的。

于是乎,就又构成了悖论:美言绚烂而多虚假,真话逆耳而多诚意。

正如饮料和白开水之于人,饮料尽管味美如饴,但真正解渴的还得是白开水。

李尔王最后总还是依靠着自己的小女儿,不正是如此吗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孝义”和“贪婪”的问题了。

身为中国人,在看待子女对待父母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要从“孝”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好像在我们眼里也只有这一个角度。

当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语骗得了李尔的国土之后,对待自己的父亲就不仅仅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了,而是忤逆与大逆不道了。

从大女儿高纳里尔要求裁减父亲的侍卫,到二女儿里根对父亲避而不见,一向到最后李尔在暴风雨之夜冲出宫廷,终至疯狂。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我假期间我也看了这本书。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国王自食其果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书中那个年老昏昏欲睡、任性无知的李尔王真的很可悲。

他好像不懂人情世故,分不清好坏,只有两个大一点的女儿平常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

把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他们。

但把诚实率直和善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抛弃,最终连累了小女儿,在哀思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位迷茫虚伪的老国王造成的。

为了满意自己的虚荣心,他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和善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

在我看来,他是天遣,可谓自食其果。

当然,这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不能容忍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在父亲王面前吹嘘和吹嘘,以欺骗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他们将来的信弃抱负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就在两个女儿都向他奉承花言巧语,哄他快乐的时候,小女儿科第丽霞往往没有像乞讨一样向他奉承。

她不怕和他顶撞,所以她扫除了他的幸福。

生气之下,蒙着眼睛的可悲国王把唯一忠于自己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

两个没有绊脚石的大女儿得到了李尔王给他们期盼已久的财产。

之后,他们抛弃了深爱着他们的老国王。

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他们的一生是最不完善的,他们没有得到别人诚的爱。

有的,只是为了和他们一样的目的,一个男人无休止地玩耍。

他们不仅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伤害同父异母的兄弟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最终一无全部。

和两个可悲可恨的女人一样,他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自己的幸福。

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杯子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好像很少见到的杯子。

毕竟,我认为家庭是最温暖、最坚决的。

它有血缘关系和多年的情感基础。

然而,戏剧的背景是一个布满权力和财富的宫廷。

在那里,人们被财富和权力所迷惑,因此父女手脚残疾的杯子发生了。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唯一真诚对待他的小女儿。

在我们看来,他的后果是自食其果,这是不可避开的。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5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

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

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

今世前因,后世今果。

得等于失,善同于恶。

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

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李尔王读后感2我觉得这是很写实的戏剧,不是剧情的写实,而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谁敬爱我,我就把王位传给谁;就算现今的社会新闻仍是时常可以看见;分了家产的父母流落街头;我一直很不了解这项的子女,或者是这样的父母内心就竟有着怎样的想法。

当然如果说孝顺父母是必须,是天经地义,是不可违背的祖宗之法,也太过于教条式,说法也或许过于中国。

所以在这剧本e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鲜活的刻画;两个姊姊为了权力,拚命的连结起与父亲的亲情,却又在得到之后急于破坏;然而却又双双为了爱情而死,这不是相当矛盾吗?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有形的权力j望,而辗断了亲情;最后却又为了无形的爱情吸生了生命,虽然相当的矛盾,但这就是人性。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文档16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文档16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文档16篇《李尔王》读后感篇1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 《李尔王》中那多被扭曲的人物性格正加强了此剧的悲剧性。

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身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李尔王无疑是整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

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虚荣心更胜于常人,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娅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因此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位不列颠国王却恰恰不明白这个道理。

平日里,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奉承与渲染,令这位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忘乎因此,醉得一塌糊涂,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情,对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

同样的,格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真诚善良的长子的为人。

他和李尔王有着相似之处,同样身居高位,同样习惯于听信谗言,这便注定了他们同样的悲剧结局。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真诚和善良的象征。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想法,由于语言表达不合父亲的心意,却被逐出家门;但当她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又毅然为自身深爱的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际出兵讨伐两个忘恩负义的姐姐,但,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让本应有圆满结局的人物不得善终。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第1篇】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和的大女儿口蜜腹剑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叔叔二女儿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为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西路钻石铺成的路取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绿宝石一样面前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信念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悲剧结束完结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司法权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亲爱爱德蒙的优势地位就比爱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爱德蒙因此才向英格兰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才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对比控制变量而已。

在格雷厄姆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计谋的父亲死去了,堂兄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贫民,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王座。

爱德蒙以不正当的途径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不会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性格乖戾。

他将鬼魂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喜爱带有讽刺政治性的儿歌。

他的聪慧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背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的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包容,不可说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 P516弄人的比喻“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买给它妻子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邻居们脾气霸道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ing Lear》书评
一直以来好在豆瓣上把别人的书评看来看去,质量参差不齐,对非常棒的书评就会点个收藏,对写的像读后感的书评有了共鸣就附和一句,对没啥感觉的便嗤之以鼻。

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是因为我后知后觉的发现书评的书写会敦促我在读书后进行回忆和反思。

在我的认知里,书评是指对书的评价,只有大师才有资格写书评,因为既然是评价,就要言语谨慎,与读后感不同。

所以我不敢称自己写的是书评,更像是随想。

第一,对这本书只用了短短的时间阅读了一遍,有很多地方,比如作者的措辞和深意,我都无法理解,水平更是无法企及评价的高度;第二,这本书的作者是莎士比亚,接触的第一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我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其他作品的了解基本上是空白。

因此请允许我在阅读了豆瓣里这本书下的36篇书评之后,选择一篇名为失态与失常——《李尔王》中的愚人与疯子的一篇书评来让我们共涨姿势,这篇书评的网址是
https:///review/1704140/。

Ⅰ.人物简介及线索分析
《李尔王》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很简单,不像系谱复杂到登峰造极的《红楼梦》,让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人物关系。

李尔王有三个女儿,按次序排列分别是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亚,三个女儿所嫁分别是奥本尼、康华尔、法兰西国王,肯特伯爵是李尔在剧中被放逐的忠臣,奥斯华德是高纳里尔的管家;葛罗斯特伯爵有两子,按次序分别是爱德伽、爱德蒙。

这本书有两条相互交叉的人物线索,一条是以李尔为首
的皇室,另一条是以葛罗斯特伯爵为首的臣室,两条线索的交点是埃德蒙(葛罗斯特伯爵的庶子,为私生子),故事展开的导火索是李尔王因没有得到小女儿夸张的恭维,而与诚实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亚断绝关系,把国土分给了其他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葛罗斯特则犯了同样的错误,轻信爱德蒙德对哥哥的诬陷,要将爱德伽赶尽杀绝。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真不愧为四大悲剧之一。

有篇书评就从李尔王谈到中国盛行的宫斗剧,也不无道理。

Ⅱ. 导火索里的人物特点
1.李尔王:一个纯粹的父亲
小女儿到底说了什么话?会让李尔王这么愤怒,甚至要与
其断绝父女关系呢?高纳里尔说:父亲,我对您的爱,不
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
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
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
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
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
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里根说:在我的真心之中,我
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正是我爱您的实际的情形,可是她
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
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然而考
狄利亚说的什么呢?她说: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
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
一分不少。

听到高纳里尔和里根的甜言蜜语,作为父亲的心早已龙飞凤舞,使人严重质疑一个有能力统治国家的国王头脑简单,像三岁小儿,听话只听表面,如果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依据如此简单粗暴,中国历史会怎样被改写。

我想此处的设计,作者是有深意的,我无法参透。

在之前我写下网址的那篇书评里写道《哈姆雷特》是关于“人将被引向何处”,《麦克白》讨论“人到底需要什么”,《奥赛罗》探寻“人与人之间能否真正了解”,那么,《李尔王》就提出了“人能否成为纯粹如一的人”的问题。

作者的设计如果是想塑造一位纯粹如一的国王,此处便很容易理解。

考狄利亚的此番话,按照自己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这话有些不太宽广,因为爱在会算到毫厘,让作为父亲的听了不免心中大为不快。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有句唱到: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能做到不多不少已实属不易。

考狄利亚还有句话我特别想提一下:陛下,我只是因为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不会讲一些违心的言语,凡是我心里想到的事情,我总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宣扬;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求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
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我想在以后我不想谄媚某位领导的时候,一定会把这句话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想能说出这句话的女人一定要被以为相似的人爱上才是美的,这个人就是法兰西国王。

法兰西王说:最美丽的考狄利娅!
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人弃我取是法理上所许可的。

这里虽然安排了两个反面角色的姐姐,然而在考狄利亚和法兰西国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她们的黑暗面变得不值一提。

2.爱德蒙:一个初心扭曲的悲剧
“背叛”是人间最为不耻的东西,其果为恶果,也遭人唾弃,可孩子无辜,出生背景无从选择。

于是爱德蒙发出了如此不逊的反击:“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加上庶出、贱种、私生子的恶名?贱种,贱种;贱种?难道在热烈兴奋的奸情里,得天地精华、父母元气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拥着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间制造出来的那一批蠢货?”其中滋味,五味杂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如此,这一千个爱德蒙都无疑属于反派人设。

爱德蒙眼中没有海洋,其心中,仁义礼智信皆不可寻。

既然得一生,无论身处优渥,还是祸不单行,都应心胸宽广,狭隘之人即井底之蛙,他们的世界也只有一点点,怎能不称之为悲
剧?
III .附一句另人深思的话
人们最爱用这一种糊涂思想来欺骗自己;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做无赖、做盗贼、做叛徒,都是受到天体运行的影响,酗酒、造谣、奸淫,都有一颗什么星在那儿主持操纵,我们无论干什么罪恶的行为,全都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驱策着我们。

李尔王中的正面人物无不相信着神意,却饱受命运的作弄。

而反面人物既不相信神意也不相信命运,但他们不自觉的顺着命运向下走,最后毁于契合神意的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