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抗原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超抗原

医学免疫学-超抗原

3. Ig类别转换(同种型转换)
产生IgM 增殖分化 生成IgG或IgA或IgE
Ag 、CK
如:
IL-4、6、2、IFN-
IgG
IL-5、TGF-
IgA
IL-4
IgE
4.记忆B细胞的产生
记忆B细胞不产生Ig,但长寿,且再次接触相 同抗原时激活迅速、需Ag量少、不易诱导耐受
二. 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TI抗原: 激活初始B细胞产生Ab不需要抗原
早期PTK激酶 Blk,Fyn,Lyn
PTK
Syk
TCR信号转导途径 TCR CD3复合体 Lck,Fyn ZAP-70
(ZAP-70) (Syk)
活化PLC- 和GEFs
PTK磷酸化 (活化)
ITAM 基序 (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immunoreceptor tyrosine based activation motif
以 YxxL/V 4个氨基酸残基为基本结构的序列
存在于CD3、 IgIg、FcRIII(CD16)、FcRI 等受体的胞内段(T、B、NK、肥大细胞)
原因在于记忆细胞
抗原刺激


潜伏期
对数期 平台期
下降期
次 应
体 滴 度


二 次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初次应答
二次应答

时间
T、B淋巴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TCR BCR CD3 IgIg
ITAM
受体交联 (Lck、Fyn)
早期PTK活化 (Blk、Fyn、Lyn)
ITAM 磷酸化(活化)
招募PTK
(三)B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

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

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

3、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 与自身免疫系统隔绝的组织受到外伤等因 素而暴露。 如:脑组织、精子外伤暴露
修饰的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在理化、生物等作用下结构发生 改变或修饰。 如: IgG受感染后变性
4、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 存在于人、动、植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 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肾小球基底膜 5、独特型(Id)抗原(见Ig章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 antigen,SAg)
⑵ 高T细胞反应频率 与T细胞的结合:只与TCRVβ的CDR1、
2结合(不涉及CDR3及TCRVα,注:CDR1、 2较保守,为多数T细胞共有),故一种超 抗原能活化多数T细胞。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3、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内源性超抗原(病毒性):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4.应用
• 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接种,制备动 物免疫血清 •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抗肿瘤、抗感 染的辅助治疗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三、 丝裂原(mitogen)
人 T细胞 B细胞 小鼠 T细胞 B细胞
ConA(刀豆蛋白A)
PHA(植物血凝素) PWM(美洲商陆) LPS(脂多糖)
半抗原→ 单价
天然蛋白抗原→ 多价
多价抗原可同时与多个抗体结合
2、表位类别
⑴ 按氨基酸空间结构分类
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不连续; ②一般位于分子表面; ③由BCR/Ab识别。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连续,为线性; ②多位于分子内部; ③由TCR/BCR识别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抗原加工与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包括: 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B细胞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等,诱导表达MHC-II类分子,摄取抗 原能力弱 靶细胞:表达MHC-I类分子
表达CD8a和CD4等淋巴细胞表
面标志
经典DC(conventional DC,cDC)
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 )分泌大量IFN-I
IL-3,IL-7,Flt-3L
DC的分布及命名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DC,IDC)分布 于 淋巴组织T细胞区,属成熟DC,高表达MHC分子, 是初次应答的主要APC。
DC的鉴定需要综合判断: 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高表达MHC-II类分
子和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 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的细胞方能称之为DC。
具有相对
小鼠:CD11c、CD24
特异性
人血液中髓系DCDC表:面C标D1志c(BDCA1)、CD11c
人血液中淋巴系DC:BDCA3(CD141)、CD11c
PRR、FcR、CR MHC-II类分子、黏附分子(CD54、CD40等) 共刺激分子(CD80、CD86等)
DC分泌IL-1、6、12、TNFa、IFN-I等
DC的起源和特点
髓样DC(myeloid DC):
来自髓样干细胞
淋巴样DC(lymphoid DC)
来自淋巴样干细胞
GM-CSF
存在于淋巴组织内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 DC的生物学功能
1. 对T细胞递呈抗原。
谁能激活 Naïve T?
唯一能将Ag递呈给童贞T细胞启动、
递呈功能最强大的细胞
激发初次免疫应答
2. 分泌IL-12 诱导Th1的分化; 3. 参与T细胞胸腺分化发育 4. 诱导免疫耐受 5. IDC和FDC可能参与免疫记忆 6. pDC分泌I型干扰素参与固有免疫
一、抗原的摄取 摄取方式:
胞吞作用(endocytois):细胞外的细菌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 蛋白抗原与APC的膜接触时,胞膜将其包围并吞 入胞内的过程——内化作用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单核吞噬细胞对细菌等 胞饮作用(pinocytosis):DC对蛋白分子的摄取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B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分子
表达MHC-II类分子并与抗原结合成MHC-抗原肽 复合体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递呈抗原给CD4+T 细胞-TCR识别结合,并使T细胞活化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靶细胞: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 非专职APC
抗原提供细胞:提供抗原给B细胞
专 职
APC
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 cells)
非淋巴组织的非成熟DC,分布在心脏、肾 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 管附近 ;黏膜DC(哨兵细胞)
②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
表皮和胃肠粘膜上皮的非成熟DC,高 表达FcR, 补体受体和MHC Ⅰ、Ⅱ类分子
3)体液中的DC(循环DC)
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血液DC,淋巴DC
CD8+T CD4+T
外原性抗原递呈途径
APC与T细胞 间粘附分子的 相互作用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抗原

抗原

一、异种抗原
1、病原生物
抗原结构复杂, 是多种抗原的 复合体。 1)可用于制备 疫苗 2)帮助诊断疾 病
(一)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外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机体→抗毒素 ↓脱毒
类毒素→机体→抗毒素
中 和 外 毒 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是用类毒素免疫动物马制备的含有相应 抗毒素的动物血清 对人体具有二重性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组成 TD抗原 TI抗原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需要 不需要
T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体液和细胞免疫
多种,主要IgG 有
体液免疫
IgM 无
三、抗原的分类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异种抗原:如细菌 • 同种异型抗原: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 • 自身抗原:眼晶状体蛋白
(四)肿瘤抗原:
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
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

非肿瘤细胞所特有 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 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只表现量的改变,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辅助 诊断 原发 性肝 癌
典型代表:胚胎性抗原如AFP(甲胎蛋白) CEA(癌胚抗原)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举例:
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半抗原)+血清白蛋白(载体)=完全抗原
三、抗原的分类
(二)按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 细胞辅助分类
• TD-Ag(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胸腺依赖性抗原 • TI-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原

异物性的意义—排异
Ag T,B细胞
特异
性免
疫应
Ag 效应物 答
抗原被排除
2.化学属性: 良好的免疫原性: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 脂多糖 弱免疫原性:DNA、脂肪 3.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般≥10KD
4.分子结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 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 原性越强。如:明胶弱,胰岛素强。
T/B识别表位的区别
B细胞表位
顺序表位
(sequential epitope)
T
APC
B
构象表位
(comformational epitope)
➢根据被谁来识别分类: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 所识别的抗原 表位不同,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1)人胰高血糖素免疫小鼠
2345
1
6
NH3
COOH
抗体:针对N端 1~17氨基酸残基
*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 *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 *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
* T细胞表位是 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提呈的抗 原肽 *呈线性排列
表位-载体作用 半抗原 载体
+
完全抗原
B
B
BB
TT
抗体
hapten
载体

B

活化
T
下列描述哪个正确? •有免疫原性一定同时有免疫反应性
产生致敏的淋巴T细胞和Ab
Ag启动、激发以特异性CTL和Ab为主 的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和靶细胞
抗原
B细胞
T 细胞
记忆T 细胞
识别
吞噬
APC
活化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细胞决定簇
结构
顺序决定簇
识别受体 TCR
抗原本质 大多为蛋白质
大小
8-23个氨基酸残基
位置 MHC
分子的任何部位 必须
B细胞决定簇 构象或顺序决定簇
BCR 蛋白质和多糖类抗原 5-15个氨基酸残基 or 5-7个单糖分子 or 5-8个核苷酸分子 大多位于分子表面 不需要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Common antigens and cross-reaction
❖ 分 子 结 构 改 变 ( Change o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u 分子大小: 分子量:>10x103 有免疫原性 <5x103 无免疫原性
❖ 结构稳定,更多抗原表位
(2) 化学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多糖>核酸、脂类
需要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诱导B细胞产 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抗原决定簇种类多, 同类数目少
➢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不需要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诱导B细胞 产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 ➢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表位 ➢抗体主要是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 半抗原(Hapten)
2. 根据抗原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细胞的辅助,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dependent Ag,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independent Ag,TI-Ag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
或单糖,通过空间构象折叠形成的决定簇。
—大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
➢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s):
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基团或多糖所形成的 决定簇。又称线性决定簇 (linear determinant)。
✓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 性。
➢ Polypeptide antigen----5-23 amino acid residues
➢ Polysaccharide antigen----5-7 monosaccharides
➢ Nucleic acid antigen----6-8 nucleotide
➢抗原(Antigen):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耐受原(tolerogen):导致产生免疫耐 受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引起超敏反应的 物质
一、抗原的特性
1.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 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 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 物理性状: 颗粒性(Particulate Ag)>可溶性(soluble Ag) 多聚体(Polymer) > 单体(Monomer)
二) 宿主方面的因素
1. 机体的遗传因素 2.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三) 免疫接种方式
1. 抗原的剂量,抗原注射的间隔时间
2.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intracutaneous(皮内) subcutaneous(皮下) intravenous(静脉) oral(口服)
2. 代谢产物:外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s)
蛋白质,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刺激 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毒素),能中和 外毒素的作用;有强烈的致病作用。
2)类毒素(Toxoid):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失去毒性 而保留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毒素(抗体)而中和外毒素的作用.
—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 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
(2) 根据识别抗原决定簇的细胞种类不同
❖T细胞决定簇(T cell determinants) ❖B细胞决定簇(B cell determinants)
T细胞决定簇:被T细胞抗原受体(TCR)所 识别的决定簇
➢ 存在于分子内部或表面,为一段线性排 列的氨基酸序列,即顺序决定簇。
(2) 同种异体物质(Allo-substances) ---- ABO 血型抗原, 人白细胞表面抗原 (HLA)等
(3) 自身物质(Self component) ❖ 自 身 抗 原 的 释 放 ( Release of
sequestered antigen) ------Such as lens protein, sperm etc.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
➢ 抗原的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antigen ➢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immunogenicity of antigen ➢ 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表位
Specificity and antigenic determinant ➢ 抗原的分类
分类: T细胞超抗原:肠毒素A,能活化CD4或 CD8细胞;
B细胞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 (SPA)、HIV的gp120能结合某些亚类B 细胞;
γδT 超抗原:HSP,刺激γδT细胞增殖、 激活杀伤肿瘤的活性。
❖ 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 SAgs: 20% of the body’s T-cells
2. 修饰的蛋白(modified autoantigen)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素等
(六)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s)
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 一些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 TSA(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某一类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
化学、物理因素诱生的;自发肿瘤抗原;病毒诱 导的抗原多属TSA。
3. 佐剂(Adjuvant)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表位
1.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方面:
• 免疫原性: Ag APC TCR Ag BCR
• 免疫反应性: Ag Ab
❖ 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的基础
2.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表位(epitopes)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 能基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 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 需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 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细胞抗原 受体所识别。
B细胞决定簇: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所 识别的决定簇
➢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的呈三级 结构的构象决定簇。大多数天然抗原。
➢ 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 无需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
• TAA(肿瘤相关性抗原): 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只是细 胞癌时,其含量明显增高。
例如:甲胎抗原AFP,肝癌 PSA,前列腺癌
(七)超抗原(SAg,Superantigens)
定义: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 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或B细胞克隆(5-20%),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Hapten
Carrier
+
Immunogen
BB B
B
Th Th
Antibody
Hapten + Carrier = Immunogen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 抗原方面的因素 二) 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 免疫接种方式
一) 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
(1) 异种物质(Xeno-substances) ---- 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蛋白 质等
ABO system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表面抗原 A B A+B 无
血清中抗体 抗B 抗A 无 抗A+抗B
Rh System
• 恒河猴与人红细胞之间的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s in RBC between human and Macacus rhesus)
• Rh阳性:含有Rh抗原 Rh阴性:不含有Rh抗原 中国汉族人中99% Rh阳性
3. 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 性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2)同种异型抗原(Allotypes):存在于同一种属不 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如:ABO血型 抗原,HLA等.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s):来自于自身组织成 分并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抗原。如 :晶状体 蛋白、精子
异种抗原(xenoantigen)
异种抗原(xeno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Allotypes)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 病原微生物自身: 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 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天然抗原复 合物。
菌体抗原:细胞壁,脂多糖 鞭毛抗原:蛋白质 表面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Vi抗原
T
致敏T细胞
Ag
浆细胞 B
抗体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 完全抗原(Immunogen /complex antigen): 既具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
2. 半抗原(hapten):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 半抗原+载体(蛋白质) 完全抗原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2.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