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找规律题型情况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规律题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规律题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规律题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规律总结的科学,而初三数学规律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初三数学规律题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规律题。

一、数字规律题数字规律题是初三数学中常见的题型,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字的变化规律来推测接下来的数字。

在解答该类题目时,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规律:1. 顺序规律:观察数字的排列顺序,比较数字之间的差异,如果发现数字之间存在等差或等比关系,则可以推测出接下来的数字。

2. 位数规律:关注数字的位数,观察数字位上的变化规律。

有时候数字会在个位、十位、百位等不同位置上产生规律性变化,同学们需要灵活应用数学运算和进制知识来推测接下来的数字。

3. 运算规律:观察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有时候数字之间存在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等规律。

同学们需要通过运算规律推测出接下来的数字。

二、图形规律题图形规律题是初三数学中另一个常见的题型,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来总结规律。

在解答该类题目时,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形状规律:观察图形的形状变化规律,有时候图形会在数个几何形状之间轮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推测接下来的图形。

2. 大小规律:注意观察图形的大小变化规律,有时候图形会在数个大小之间交替变化,同学们需要通过比较来找出规律。

3. 颜色规律:关注图形的颜色变化规律,有时候图形会在几种颜色之间循环出现。

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总结出接下来的图形颜色。

三、函数规律题函数规律题是初三数学中较为复杂的题型,涉及到多个变量的关系。

在解答该类题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推测:1. 建立函数关系:首先要明确给定的变量之间存在什么函数关系,可以通过列出函数表达式或者绘制函数图像来进行分析。

2. 推测函数值:根据函数关系,推测给定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可以通过计算、观察图像或者多组数据的对比来确定函数值。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型是考察学生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目。

这种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些数列、图形或者操作方式,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继续填写后面的数列或图形。

解题技巧如下:
1.观察和分析:首先要仔细观察给出的数列或图形,尝试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可以从数
列的项、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形状和结构等方面入手。

2.归纳规律:在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归纳出数列或图形的变化规律。

这个规律可以是递增、
递减、周期性变化等。

3.应用规律:根据归纳出的规律,推算出数列或图形中缺失的部分。

4.检验答案:最后,需要检验得出的答案是否符合数列或图形的变化规律,以确保解题正
确。

例如,对于数列“1,2,4,8,16...”,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因此,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算出接下来的项应该是32(因为16 * 2 = 32)。

再如,对于图形题,如果一个三角形每次增加一条边,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画出接下来的图形。

找规律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观察、归纳和推理。

通过不断练习这种题目,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耐心和细心,不要因为题目复杂而放弃。

初中的中考数学找规律题型汇总及解析.doc

初中的中考数学找规律题型汇总及解析.doc

精品文档中考数学找律型展及解析“有比才有” 。

通比,可以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化律。

找律的目,通常按照一定的序出一系列量,要求我根据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律。

揭示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

所以,把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就比容易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中,常出数列的找律,本文就此的解方法行探索: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等差数列):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行比,如增幅相等,第n 个数可以表示: a1+(n-1)b ,其中 a 数列的第一位数, b增幅, (n-1)b 第一位数到第 n 位的增幅。

然后再化代数式 a+(n-1)b 。

例: 4、10、 16、22、 28⋯⋯,求第 n 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 6,所以,第 n 位数是: 4+(n-1) 6 =6n- 2(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等差数列)。

如增幅分 3、5、7、9,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

此种数列第 n 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 1、求出数列的第n-1 位到第 n 位的增幅;2、求出第 1 位到第第 n 位的增幅;3、数列的第 1 位数加上增幅即是第n 位数。

此解法然,但是此的通用解法,当然此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等比数列,如:2、3、5、9,17 增幅 1、 2、4、8.(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

此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察的方法,但是,此包括第二的,如用分析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一)出序列号:找律的目,通常按照一定的序出一系列量,要求我根据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律。

找出的律,通常包序列号。

所以,把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就比容易其中的奥秘。

例如,察下列各式数: 0,3,8,15,24,⋯⋯。

按此律写出的第100 个数是 100 2 1 ,第 n 个数是 n 2 1。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归纳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归纳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归纳(最新版)目录1.引言: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的概述2.数字规律题型3.图形规律题型4.找规律题型的解法和技巧5.结论:学习找规律题型的重要性正文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归纳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找规律题型是一种常见的题目类型,它主要涉及到数字规律和图形规律两大方面。

通过学习和掌握找规律题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规律题型数字规律题型主要包括数列规律、递推数列、数字组合等。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观察给定的数字序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推算出下一个数字或数列。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数字之间的联系,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图形规律题型图形规律题型主要包括图形的变化、图形的组合等。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观察给定的图形,找出图形之间的变化规律,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组合出新的图形。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图形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这些联系推导出规律,最后用这个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找规律题型的解法和技巧解决找规律题型需要运用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观察法: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或图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2.归纳法:根据观察到的规律,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3.推理法:利用已知的规律,推导出题目中未知的数字或图形;4.验证法:通过实际计算或画图,验证自己得出的规律是否正确。

四、结论:学习找规律题型的重要性找规律题型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找规律题型也是初中数学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题目类型,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初三规律题的解题技巧

初三规律题的解题技巧

初三规律题的解题技巧
初三数学规律题解题技巧
一、发现找规律的方法
观察题目所给的数或式子,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发现数或式子的变化规律。

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1. 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数,要求我们根据这些数的变化规律找出其中的规律。

对于较复杂的找规律题,我们可以先将各个数列出来,然后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再根据前后的变化关系找出规律。

2. 试探法:有些题目,我们无法从整体上分析出规律,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试探法。

从数列的第一个数开始,依次代入到公式中,观察结果的变化,从而找出规律。

3. 归纳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找规律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归纳法。

通过对给出的数列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数列中数的变化规律。

三、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题
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将题目中的数或式子代入到规律中,从而求出答案。

总之,解答初三数学规律题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发现的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规律题的总结归纳

初中数学规律题的总结归纳

初中数学规律题的总结归纳数学规律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数学规律题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在学习数学规律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数学规律题是指通过观察一系列数字或图形,寻找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的问题。

在解决规律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数据的增减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中的数字或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出下一个数字或图形是什么样的。

2. 寻找通项公式:当我们找到了数列中数字的增减规律时,可以进一步列出通项公式,以求出任意一项的值。

3. 推广运用:数学规律题并不限于数列问题,还包括图形和数学运算中的规律。

我们需要将所学的规律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扩展思维。

二、数列规律题数列规律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类题型。

它要求我们观察数列中数字的增减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写缺失的数字或预测下一个数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列规律:1. 等差数列规律: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恒定的数列。

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之间的差值,我们可以得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并进一步求解其通项公式。

2. 等比数列规律: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恒定的数列。

同样地,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之间的比值,我们可以得出等比数列的公比,并进一步求解其通项公式。

3. 奇偶数规律:有些数列中的数字可以按照奇偶性进行分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奇数项和偶数项之间的规律来解答问题。

4. 平方数规律:部分数列中的数字可以分解为平方数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平方数的规律来预测下一个数字。

三、图形规律题除了数列规律题,图形规律题也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

图形规律题要求我们观察一系列图形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写缺失的图形或预测下一个图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图形规律:1. 平移规律:某些图形可以通过在平面上的平移来得到下一个图形。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初中数学中,规律探究问题是一类需要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来找出数学规律的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数字序列、图形变换、等式变形等方面,要求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字序列类问题数字序列类问题是初中数学中最常见的规律探究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字序列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推算出下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敏锐和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的解题技巧如下:1.观察数字序列中的差值:有些数字序列是等差数列,差值相等;有些数字序列是等比数列,比值相等;有些数字序列可能是其他规律,需要用其他方法来找出。

2.找出数字序列中的特殊数字:有些数字序列中会有特殊的数字,比如首项为1的斐波那契数列,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3.归纳误差法:当已知前几个数字后无法确定规律时,可以假设一个规律并进行验证,找出规律的特点和一般性质,再用这个规律来验证后续数字。

二、图形变换类问题图形变换类问题通常涉及图形的旋转、翻转、平移、缩放等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或一系列图形的变换找出其中的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分析。

具体的解题技巧如下:1.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有些图形在某种变换后会保持对称,比如旋转180度后还是原来的图形。

2.观察图形的放大缩小关系:有些图形在变换后会变成原来的图形的倍数,比如放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

3.观察图形的平移关系:有些图形在变换后会平移一定的距离,比如向左或向右平移一定的格数。

三、等式变形类问题等式变形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通过等式的变形推导出另一个等式,并验证等式的等价性。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等式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具体的解题技巧如下:1.使用性质和定理:根据等式的性质和定理进行变形,如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等;2.开展移项、约去等操作:通过移动变量的位置、约去相同因式等操作推导出新的等式;3.代入数值验证等式的等价性:可以代入一些具体的数值来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分析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而规律探究则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解题技巧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初中生们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规律探究问题的类型1. 数列问题数列是规律探究问题中常见的类型,通常以一定的形式给出一组数,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继续衍生下去。

例如:1, 2, 4, 8, 16, ...学生需要观察这组数,发现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以2得到的,于是可以推测出下一个数为32。

这种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几何图形问题△, △△, △△△, ...学生需要观察这些图形,发现每个图形都是在上一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因此可以预测下一个图形为△△△△。

3. 方程式问题1+3=4, 2+5=7, 3+7=10, ...学生需要观察这些等式,发现每个等式的结果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因此可以总结出通用的表达式:第n个等式的结果为n+(n-1)。

二、解题技巧分析1. 观察数据特征在解决规律探究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给出的数据,发现其中的特征和规律。

这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列出数据表格、绘制图形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观察数据特征。

2. 归纳规律一旦观察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接下来就需要学生归纳出这些规律,并尝试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这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将具体的案例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下。

3. 验证规律在归纳规律之后,学生需要对所得的规律进行验证。

这可以通过运用所得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的数据,或者通过实际计算来检验所得的规律是否正确。

这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规律,并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4. 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解决规律探究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探究(1次课)1、二级数列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1:2 6 12 20 30 ( 42 )(2002年考题)A.38B.42C.48D.56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个数的差分别为:4,6,8,10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0的差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2:20 22 25 30 37 ( ) (2002年考题)A.39B.45C.48D.51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3,5,7这是一个质数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7的差应该是11,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3:2 5 11 20 32 ( 47 ) (2002年考题)A.43B.45C.47D.49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6,9,1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2的差应该是15,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4:4 5 7 1l 19 ( 35 ) (2002年考题)A.27B.31C.35D.41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2,4,8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9的差应该是16,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5:3 4 7 16 ( 43 ) (2002年考题)A.23B.27C.39D.43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3,9这显然也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应该是27,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6:32 27 23 20 18 ( 17 ) (2002年考题)A.14B.15C.16D.17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5,-4,-3,-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8的差应该是-1,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7:1,4,8,13,16,20,( 25 ) (2003年考题)A.20B.25C.27D.28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4,5,3,4这是一个循环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0的差应该是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8:1,3,7,15,31,( 63 ) (2003年考题)A.61B.62C.63D.64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4,8,16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32,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9:( 69 ),36,19,10,5,2(2003年考题)A.77B.69C.54D.48解析:前一个数与后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5,9,17这个数列中前一个数的2倍减1得后一个数,后面的数应该是17*2-1=33,因而33+36=69答案应该是B。

例10:1,2,6,15,31,( 56 ) (2003年考题)A.53B.56C.62D.87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4,9,16这显然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2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1:1,3,18,216,( 5184 )A.1023B.1892C.243D.5184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分别为:3,6,12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16的比值应该是24,所以答案应该是D:216*24=5184。

例12:-2 1 7 16 ( 28 ) 43A.25B.28C.3lD.35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分别为:3,6,9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值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3:1 3 6 10 15 ( )A.20B.21C.30D.25解析:相邻两个数的和构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即:1+3=4=2的平方,6+10=16=4的平方,则15+?=36=6的平方呢,答案应该是B。

例14:102,96,108,84,132,( 36 ) ,(228)(2006年考)解析:后项减前项分别得-6,12,-24,48,是一个等比数列,则48后面的数应为-96,132-96=36,再看-96后面应是96X2=192,192+36=228。

妙题赏析:规律类的中考试题,无论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其目的是继续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往年“数字类”、“计算类”、“图形类”的基础上,今年又推陈出新,增加了“设计类”与“动态类”两种新题型,现将历年来中考规律类中考试题分析如下:1、设计类【例1】(2005年大连市中考题)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a所示的图形。

(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的值为。

(2)请你利用图b,再设计一个能求的值的几何图形。

【例2】(2005年河北省中考题)观察下面的图形(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1)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下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2)猜想并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解析:【例1】(1)(2)可设计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方案:【例2】(1),对应的图形是(2)。

此类试题除要求考生写出规律性的答案外,还要求设计出一套对应的方案,本题魅力四射,光彩夺目,极富挑战性,要求考生大胆的尝试,力求用图形说话。

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课改改到哪,中考就考到哪!”的命题思想。

2、动态类【例3】(2005年连云港市中考题)右图是一回形图,其回形通道的宽与OB的长均为1,回形线与射线OA 交于点A1,A2,A3,…。

若从O点到A1点的回形线为第1圈(长为7),从A1点到A2点的回形线为第2圈,……,依此类推。

则第10圈的长为。

【例4】(2005年重庆市中考题)已知甲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上运动1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乙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下运动2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现有一动点P第1次从原点O出发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1,第2次从点P1出发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2,第3次从点P2出发再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3,第4次从点P3出发再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4,……。

依此运动规律,则经过第11次运动后,动点P所在位置P11的坐标是。

解析:【例3】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出发,从中发现规律,第1圈的长为1+1+2+2+1,第2圈的长为2+3+4+4+2,第三圈的长为3+5+6+6+3,第四圈的长为4+7+8+8+4,……归纳得到第10圈的长为10+19+20+20+10=79。

【例4】(-3,-4)3、数字类【例5】(2005年福州市中考题)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

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是。

解析:【例5】这列数的分子分别为3,4,5的平方数,而分母比分子分别小4,则第7个数的分子为81,分母为77,故这列数的第7个为。

【例6】(2005年长春市中考题)按下列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对(1,2)(4,5)(7,8),…,第5个数对是。

解析:【例6】有序数对的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而每一个有序数对的第一个数形成等差数数列,1,4,7,故第5个数为13,故第5个有序数对为(13,14)。

【例7】(2005年威海市中考题)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请你推断第9个数是解析:【例7】中这列数的分母为2,3,4,5,6……的平方数,分子形成而二阶等差数列,依次相差2,4,6,8……故第9个数为1+2+4+6+8+10+12+14+16=73,分母为100,故答案为。

【例8】(2005年济南市中考题)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的一列,从上至下依次为1、5、13、25、…,则第10个数为。

解析:【例8】的一列数形成二阶等差数列,他们依次相差4,8,12,16……故第10个数为1+4+8+12+16+20+24+28+32+36=181。

【例9】(2005年武汉市中考题)下面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上面数表中第9行、第7列的数是。

【例9】4、计算类【例10】(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 则第n个等式可以表示为。

解析:【例10】【例11】(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观察下列各式:,,,……根据前面的规律,得:。

(其中n为正整数)解析:【例11】【例12】(2005年耒阳市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观察下列等式:4-1=3,9-4=5,16-9=7,25-16=9,36-25=11,……这些等式反映了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n≥1)表示了自然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解析:【例12】(n≥1,n表示了自然数)5、图形类【例13】(2005年淄博市中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

观察图中每一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的个数,请你猜测由里向外第10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共有个。

解析:【例13】第一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2×4-4=4,第二个正方形的正点数有3×4-4=8,第三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4×4-4=12个,……故第10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11×4-4=40,【例14】(2005年宁夏回自治区中考题) “”代表甲种植物,“”代表乙种植物,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

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株。

【例14】第一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2×2=4个,第二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3×3=9个,第三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4×4=16个,……故第六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7×7=49个.【例15】(2005年呼和浩特市中考题)如图,是用积木摆放的一组图案,观察图形并探索:第五个图案中共有块积木,第n个图案中共有块积木。

【例15】第一个图案有1块积木,第二个图案形有1+3=4=2的平方,第三个图案有1+3+5=9=3的平方,……故第5个图案中积木有1+3+5+7+9=25=5的平方个块,第n个图案中积木有n的平方个块。

综观规律性中考试题,考察了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考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要从简单的情形出发,认真比较,发现规律,分析联想,归纳猜想,推出结论,一举成功。

2007•无锡)图1是由若干个小圆圈堆成的一个形如正三角形的图案,最上面-层有一个圆圈,以下各层均比上-层多一个圆圈,一共堆了n层.将图1倒置后与原图1拼成图2的形状,这样我们可以算出图1中所有圆圈的个数为1+2+3+…+n= .如果图1中的圆圈共有12层,(1)我们自上往下,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3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正整数1,2,3,4,…,则最底层最左边这个圆圈中的数是;(2)我们自上往下,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4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整数-23,-22,-21,…,求图4中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解析:(1)图3中依次排列为1,2,4,7,11……,如果用后项减前项依次得到1,2,3,4,5……,正好是等差数列,再展开原数列可以看出第一位是1,从第二位开始后项减前项得到等差数列,分解一下:1,1+1,1+1+2,1+1+2+3,1+1+2+3+4……,从分解看,第n个圆圈的个数应为1+(1+2+3+4+……n),而1+2+3+4+……+n正好是连续自然数和的公式推导,上面已给出了公式: 1+2+3+…+n= ,则第n项公式为1+ ,已知共有12层,那么求图3最左边最底层这个圆圈中的数应是12层的第一个数,那么1+11(11+1)/2=67.解析:(2)已知图中的圆圈共有12层,按图4的方式填上-23,,-22,-21,……,求图4中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第一层到第十二层共有多少个圆圈呢,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1+12)12/2=78个,那78个圆圈中有多少个负数,多少个正数呢,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第一个数是-23,到-1有23个负数,1个0,78-24=54个正数, 1至54,所以分段求和,两段相加得到图4中所有圆圈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