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简介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武平。

一、形成与发展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但只有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他城市并无获此殊荣。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据张大可著《三国史》,孙吴造船业尤为发达。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

孙吴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

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

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

02-4.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02-4.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即是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既有工具性又有文化性。

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文化都必然有一定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它、承载它。

而语言文字,正以其最典型的形式表现出不同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文化活动。

 说到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在。

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形式,其文化形式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来承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头文学。

 人们通常以文化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

文化的分类是多样的,标准不同,分类也就不一样。

从不同的空间、地缘出发,我们把文化分成“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我们又把文化分成“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无论哪种文化,总是要通过语言及其书面形式文字来表现,这就决定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不可分离。

  语言承载着文化、记录着文化,在记录文化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影响文化。

同样,文化不只是被动地让语言记载。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汉语中的一些同音词的使用,往往就是某些特殊生活习俗和文化心态的体现。

看病人不买“梨”,因为“梨”和“离”同音。

在某种和睦欢聚的场合,人们也不太愿意用梨来招待客人,甚至忌讳把梨分开吃。

同样,因为“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在看望病人时,总喜欢送“苹果”,表示一种平安吉祥的意思。

可是,在吴语区,“苹果”和“病故”又同音,当地人探望病人时也就不太愿意选择苹果了。

 语言文字对于独特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当今社会语言的社会应用日益多元化。

我们之所以经常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拥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掌握、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最重要的原因是共同语带来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凝聚力。

02-7.5闽南民俗与“海丝”

02-7.5闽南民俗与“海丝”
五、闽南民俗与海丝
1.闽南地区海外移民简况
• 自明清以来,闽南地区人口膨胀,土地资 源稀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人 口移民海外。
• 据统计,在17世纪-20世纪的300余年中,累 计的海外移民人数超过千万。
2、闽南文化伴随移民族群传播
• 闽南地区宗族观念浓厚,确保移民群体乡 土民俗的传承。在生活习俗、传统礼俗尤 其凸显。
新加坡天福宫
• 闽南华侨,大多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如菲 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
• 据有关文章统计,东南亚泉州籍华侨670万 人,闽南籍估计在千万以上。
闽南文化海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节日庆典、礼俗方面, 把中国的民俗传统较完整地继承下来,并 发扬光大。
节日活动
祭祀先祖的祠堂
信仰习俗
马六甲青云亭

闽南语

闽南语
历史
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十五音因而诞生。
第二,如果以闽南语当作讨论主轴的话,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闽南语本身和其他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见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为例,他就发现闽语厦门方言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有48.9%,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来得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要大。以上述这些研究为基础,最近有一些研究鹤佬话的学者,对鹤佬话的定位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试著将鹤佬话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系起来,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于鹤佬话的强大影响(见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赵加 1991等)。他们认为,闽南语可以被视为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鹤佬话是闽南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些研究结果目前仍然具有争议性。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闽台片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移民的语音混合而成,均是亦漳亦泉、或者说是不漳不泉。这种漳泉混合语,普遍出现在厦门和台湾的口音当中,两地少有人是说著一口的纯漳音或者是纯泉音,漳、泉音也以不等的形式出现于一个人的口语当中。即使如此,漳、泉音韵的严整对应关系仍存在。厦门话和台湾话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A.一会儿B.健忘C.扒手D.没力气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C )城东南郊.A.安溪B.南安C.德化D.永春3.(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C.德化纸织画D.安溪纸织画4.(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B.石雕C.木雕D.漆线雕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B.雨水我问你C.西北雨D.车站6.(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B.永春C.惠安D.石狮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A.布袋B.嘉礼C.杖头D.药发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B.善书C.答嘴鼓D.讲鉴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B.十三日C.初三D.二十三日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B.朱熹C.陈元光D.颜思齐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A.莆田B.福清C.厦门D.晋江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B.开漳王C.开闽王D.开泉王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B.灯谜C.剪纸D.八宝印泥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1. 引言1.1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泉州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而闻名,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泉州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带,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向台湾海峡,紧邻温州、台州、广州等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

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泉州承担着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地区的重要任务。

泉州作为海上贸易的重镇,为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产品的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往。

泉州本身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此定居和经商。

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未来,泉州将继续发挥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2. 正文2.1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部,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紧邻台湾海峡。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泉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作为沿海城市,泉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产品、海洋能源等。

海洋资源的丰富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处于闽南地区的中心位置,连接福建省北部的厦门市和福州市以及闽南各县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走廊。

这一地理位置让泉州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地促进了泉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泉州还处于福建省与台湾的交汇点,距离台湾仅有不到100公里的海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泉州的地理位置让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泉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作者:肖家豪黄钟军来源:《电影评介》2023年第23期【作者简介】肖家豪,男,广东阳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电影研究;黄钟军,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秦汉,尔后宋元两代的繁荣成就了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支点,漳州月港“海舶鳞集,商贸成聚”的空前盛况。

[1]这条始于经贸而深化为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枢纽,不仅直接促成了闽南文化的海洋色彩及海洋精神,更将其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表现及内核熔铸在闽南地缘文化之中。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的倡议,为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视域转向地缘文化视域,创作主体研究转向地缘客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差异性考察”方法。

[2]地缘文化正是明晰闽南地域的地理空间边界以及文化通约性的关键,同样也是确认与地缘文化“共生”的闽南电影与其他区域电影之间独异性的关键。

在特定的电影创作体制的框范以及本土历史(革命)资源发掘的自觉下,闽南电影创作统摄在“国家话语-地域讲述”的影像序列中,同时,在“出洋”“归乡”“交汇”的地缘文化主题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闽南电影文本中的海洋观念、原乡想象、景观呈现源于对“海丝”内涵的历史追溯与拓展,强化了闽南电影创作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地缘属性。

一、闽南电影的概念及其创作流变本文指称的“闽南电影”,是以闽南地缘景观为空间特征、以闽南在地的人和事为呈现对象、具有闽南地缘文化特色的电影。

需要补充的是,该定义在具有准确的地域对应性的“题材标准”与“文化标准”上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而在“创作主体标准”上给予了较大的包容度:一方面在于,我们过去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的方式来划分中国电影的地理版图,并且按照同样的方式建立了对应的电影创作生产机构,然而与闽南行政区划相对应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如同长影、西影一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缘文化品质突出的电影作品群。

《海上丝绸之路》PPT课件

《海上丝绸之路》PPT课件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8张)
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
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 统称。[1]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隋唐以前,海
北部分地区与朝鲜北部),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亚今越南、柬甫寨等 国,吴国灭亡时,有战船、商船等5000多艘。据有学者考证,当时孙吴造船 业已发明了原始水密隔舱。孙吴发达的造船业对后世出海远航造成了更为有 利便捷的条件,由于航海术的提高,三国孙吴多次派使者出海远航,成为开 拓性的壮举。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历时四年, 在229年到达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国。黄武5年(226 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 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 东牢山。
丝路历史
魏晋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
算海程的起点。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
隋唐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
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与中 国通商的国家有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等。
泉州是元代中国第一大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丝路历史
古代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丝绸之路”一名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具体内容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闽南方言的“进”与“出” • 唐宋以来,闽南经济(主要是泉州)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
频繁,域外文化输入闽南,闽南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 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闽南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 外语言中的闽南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 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方言形成的年代,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李如龙、 周长缉、林华东、王建设等学者都对 闽南方言的形成做过深入的研究。
• 闽南方言之源在秦汉军民带来的上古汉语。但在闽南历史上还有多次
汉人入闽的浪潮。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 不断地丰富着闽南方言,成为闽南方言发展的源流。
超国界: 闽南方言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流播到境外,包括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印度、锡兰等。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中,闽南方言是使用 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 东南亚的闽南人家庭用语大多是闽南语。 他们把闽南话称作“福建话”。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说闽南语的达到一亿人之多。 令人 自豪的是,闽南方言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 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袤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如今, 闽南方言已经成为世界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2.闽南方言的外借词
•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闽南的影响在闽南方言中 留下了痕迹;闽南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
• 闽南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6世纪下半叶, 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 法语和德语的“茶”的说法,可以说都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 音。
konɡko(讲古,即聊天)
tauké(头家,即老板) sinsé(先生,即中医)
sinɡkék(新客)
kuntau(拳头)
可以说,闽南方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今 ,在新时代的海丝之路上,闽南方言将继续发挥交流和沟通的作 用,进一步促进闽南乃至中国跟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往。
超省界:在省外,广东、浙江、海南等省份都有闽南语区, 如广东潮州、汕头、雷州半岛,浙南的苍南、平阳、玉环、洞 头,海南的部分地区,江苏宜兴、江西上饶、广西平南以及四 川等地,人口不多,但差异较大。
• 在大陆之外闽南话传播最广最深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少 数地区,都通行着近于漳州音和泉州音的闽南话。多数人的口音 近于厦门腔,使用人口和闽南本土相当。
• 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可以找到许多闽南方言借词。例如:
hatsing(打喷嚏)
diko(二哥)
bihun(米粉,即粉干) kuoa(姑爷)
ukoy(乌糕)
caipo(菜脯,即萝卜干)
• 在印尼——马来亚语系中,闽南方言借词也不少。例如:
misoa(面线,即线面) tanɡué(冬瓜糖)tah Nhomakorabea(豆腐)
• 每一批入闽汉人在语言上都给闽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闽南方言的分布与传播 闽南方言作为一个语言学名词来说,它不仅指闽南地区方言,
而是一个超地区、超省界、甚至超国界的汉语方言,这在汉语方 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超地区:在省内,除闽南地区外,其他各区都有 闽南话的分布。较为集中的是闽东沿海的霞浦、福 鼎、宁德一带数十万人。
三是与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 这三种文化交流为闽南文化输入许多新概念、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一批外
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内容看,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宗教文 化、商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等方面。 雪文[sap5bun24] (肥皂) 语源:sabon 五骹忌[Ǿɔ22k´a44ki41] (街廊) 语源:ɡokhaki 加步(棉)[ka44pɔ41bĩ24](木棉) 语 源 :kapok 甘仔得[kam44a0tit5] (西红柿)语源kamati 烛龟蜡[tsiak5ku441aʔ24](巧克力)语源chocol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