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舞剧朱鹮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舞剧《朱鹮》的观后感800字

舞剧《朱鹮》的观后感800字

舞剧《朱鹮》的观后感800字近日,我有幸观看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朱鹮》舞剧,这是一部关于保护珍稀动物的现代舞剧,更是一部浓郁的中国文化熔炉。

舞剧表现了朱鹮面临的危机,以及人类为拯救濒危动物所做出的努力。

该舞剧的舞蹈、音乐、服装和舞美景观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美丽。

舞剧《朱鹮》的主线故事非常简单:它展示了朱鹮面临的困境,以及我们如何保护它们。

这些珍稀的鸟类面临着许多挑战:栖息地的缩小、被猎捕、环境污染等等。

表演者以舞蹈的形式为观众展示了这些问题,而真实的鸟声则透过音频回响在舞台上,这些场景让观众感到心灵上的震动。

同时,剧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舞蹈演出和精美的舞美景观,也用最优美、最高雅的方式表达了生态保护的要求。

舞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一只朱鹮被猎杀了,其羽毛飘散在地面上。

不久之后,另一只朱鹮来到了这里,它难以置信地看着另一只的羽毛。

然而,当它抬头看向天空时,它美丽的羽毛也被利箭掉在了地上。

这一场景令人心痛,同时也令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人类会如此不考虑后果的破坏生态,为什么要列出这么长的保护动物法规,难道不是保护动物和人类同等重要吗?此外,舞剧还有许多场景和精美的细节显示了舞蹈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对我而言,剧中击鼓的舞蹈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的角逐,而最后和人类合作并成功孵化出小朱鹮的场景则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共生。

恢弘的场景造型和传统舞蹈的演出,让我深感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此外,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也让我感到非常有趣,演员们给观众带来的舞蹈氛围让我和身边的观众不约而同地鼓掌喝彩。

最后,观看这场演出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地位并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所有元素是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和平衡关系的破坏将对地球爆发严重的危机。

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保护我们珍贵的动物,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地球上受欢迎的顶峰,有关他们的任何保护或破坏都会对地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以舞剧《朱鹮》为例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以舞剧《朱鹮》为例

一、动作与形态:形神兼备的人 物塑造
在舞蹈表演中,动作和形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 甚至每一个眼神,都是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反映。例如,在硕士毕业舞蹈展演作 品《云之舞》中,舞者们通过轻盈的步伐、柔美的身姿和婉约的舞步,成功地 塑造出云朵的轻盈、自由和变幻无常的特点。同时,这些动作与形态也与云朵 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描绘相吻合,使观众更能投入情感。
1、角色定位:准确理解作品和角色是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首要步骤。演员需 深入分析剧本,挖掘角色性格、情感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从而为表演奠定 基础。
2、身体姿势:舞蹈演员通过身体姿势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控制身体 的动作、幅度、节奏和张力,演员可以传递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
3、表情管理: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应学会运用 面部表情来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二、根据不同类型舞蹈表演的要 求调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1、古典芭蕾舞《天鹅湖》:在《天鹅湖》中,女主角奥杰塔是纯洁、温柔的 象征。演员需要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体现奥杰塔的柔美与坚韧,以及她在爱 情与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勇敢。
2、现代舞《水月》:在现代舞作品《水月》中,舞者需营造出如水般纯净、 空灵的形象。演员可通过身体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以及灵活运用面部表情,表 现出舞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4、提升主题传达:优秀的形象塑造能够更好地传达舞蹈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作品所表达的含义。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舞蹈,这种富有节奏感和流动性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在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一种将无形的情感和想法具象化的 重要手段。本次演示将以硕士毕业舞蹈展演作品为例,深入分析舞蹈表演中人 物形象的塑造。

从《朱鹮》看中国舞剧创作的创新

从《朱鹮》看中国舞剧创作的创新

文化交流从《朱鹮》看中国舞剧创作的创新蔡静文(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四川 雅安 625014)【摘要】舞剧作为文化产业下演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舞剧历经70余年的发展,近几年的发展相较于文化产业其他门类而言发展却较为缓慢,产业规模不够完善,相关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还不健全。

舞剧的创作与发展亟待创新。

本文从分析舞剧《朱鹮》的几点创新之处,来探讨中国舞剧在创作方面及体制方面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舞剧;《朱鹮》;创新;文化产业舞剧作为文化产业下演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舞剧发展,从上个世纪开始至今,一步步从初创期到积累期,再到发展期,已经经历了70余年,在这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几百多部舞剧作品,其中不乏像《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优秀的舞剧作品,舞剧的创作也在这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当前阶段,相比演艺产业中文化旅游和实景演出的蓬勃发展,舞剧却显得有些后劲不足,面临着作品多而不精,演出市场小,且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等一系列问题。

舞剧产业规模目前较小,对文化产业贡献的经济效益也较为有限。

因此,中国舞剧亟待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于舞剧外部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舞美,更重要的是在舞剧内部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唯有如此,中国舞剧才能挖掘到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意与文化魅力,为中国舞剧的发展注入创新力量。

近两年在国内外上演的舞剧《朱鹮》,其内容上的创新之处,无疑给中国舞剧的创作创新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借鉴。

一、舞剧《朱鹮》演出现状“舞剧《朱鹮》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

由剧作家罗怀臻、舞剧编导佟睿睿、作曲郭思达、舞美设计张继文、服装设计钟佳妮、灯光设计邢辛等国内知名艺术家构成了主创团队,青年舞蹈家、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朱洁静、王佳俊担纲领衔主演。

舞剧《朱鹮》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征

舞剧《朱鹮》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征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 106┃舞剧《朱鹮》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征■ 蔡 萍摘 要:舞剧《朱鹮》讲述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的故事,启示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

舞剧《朱鹮》的成功不仅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在于精湛的艺术把控。

关键词:舞剧《朱鹮》;主题内涵;艺术特征《朱鹮》是上海歌舞团以朱鹮为题材而创作的舞剧。

朱鹮有“吉祥之鸟”的美誉。

因为人类的现代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侵蚀,朱鹮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品种濒临灭绝。

1981年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随即展开保护朱鹮的行动。

2010年主创团队挖掘到创作题材,由导演佟睿睿、编剧罗怀臻历时四年共同构思了舞剧《朱鹮》,2014年与观众首次见面。

该剧讲述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的故事。

舞剧《朱鹮》一经上演就获得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版的《天鹅湖》。

它的主题新颖深刻,艺术手法经典别致,舞蹈语言生动丰沛,主演朱洁静、王佳俊的表演可圈可点,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

一、舞剧《朱鹮》的主题内涵(一)舞剧《朱鹮》的主题内容舞剧《朱鹮》的故事内容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以下做一简要论述。

1.序幕——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在远古年代,一名男子端坐在天地之间,吸纳天地之精、日月之华,向孕育着本源的生命散发着禅意。

一只朱鹮在天边飞翔直至消失。

男子拾起一片朱鹮遗落的羽毛,循着朱鹮消失的方向寻找。

2.故事主线上篇:农耕时代,在青山绿水间的一处村落中,人们过着幸福、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

七位圣洁、优雅的鹮仙涉水嬉戏。

主人公俊对鹮仙心生爱慕。

他捧起一件羽衣惊走了鹮仙,只剩仙女洁寻找羽衣。

俊和洁相逢相知,随乐而舞。

群鹮款款而来振翅飞翔构成一片幸福祥和的圣洁仙境。

俊融入了鹮群后睡去。

洁给俊留下一根羽毛而去。

醒来的俊手捧羽毛怅然伤怀。

舞蹈作品舞剧《朱鹮》赏析论文

舞蹈作品舞剧《朱鹮》赏析论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舞蹈作品赏析》期末考核论文浅析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舞蹈教育)班级: 2014级4班姓名:杨骐滔学号:120810104026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摘要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

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

不知自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

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绝迹。

本文将深入舞剧《朱鹮》的故事去了解在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前言本文以央视网,星光大剧院,央广网等诸多媒体的阐述以及《大舞台》2016年第Z2期的概述入手,深入探讨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在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一、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 ,“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 ,“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 ……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誉为“吉祥之鸟” 、“东方宝石” ,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的翩翩舞姿,为历代诗人所吟咏赞叹。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等,20世纪60至70年代,各地均无再现。

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仅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

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人工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只。

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共同推动朱鹮的繁育和保护。

舞剧《朱鹮》的风格特征

舞剧《朱鹮》的风格特征

舞剧《朱鹮》的风格特征(一)古典意韵舞剧《朱鹮》中,有很多古典舞的动作、动律与气韵,如一些动作的发力点主要在跨部等,舞剧《朱鹮》对比外国的舞剧,除了“开”“绷”“直”“立”的体态之外,还将“拧”“倾”“圆”“曲”融入其中,这也是这部舞剧的独特之处,朱鹮的动作具有浓厚的古典意蕴,“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等在朱鹮的舞蹈中都有体现,还有手臂带动身体的向前,头部先留再跟随,由于表演对象的特殊性,朱鹮的特殊性,编导极具创意的融会了古典舞的精髓,朱鹮舞蹈中演员们塌腰,头部向后下方俯视,手臂弯曲在脸颊的前面等一系列的肢体语言,一种流动的圆的柔美气质展现出来,朱鹮舞蹈动作的编排,脚下多以芭蕾的动作与规范,而上半身多以古典舞的气韵与表现手法来表现,标新立异、完美结合。

在舞剧中,尤其在朱鹮的动作表现上,舞蹈演员上身的动作与韵律具有古典意蕴,身体的呼吸、手臂、腰等的运动柔和、具有古典舞“圆”特质,这也与朱。

(二)民族精神舞剧《朱鹮》的民族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方朱鹮的本身,朱鹮这只珍禽本身就生活在东方,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而舞剧《朱鹮》的内容中表现的是千年前的朱鹮以及在濒临灭绝之后在我国陕西洋县发现的七只朱鹮,在舞剧中,第一幕中就表现了千年前的人们的形象,而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人们在田地里耕作、女人在家纺织,这段舞蹈从生活中经过提炼的动作呈现在舞台上,舞蹈经过生活艺术化的动作语汇,表现耕作的特殊场景以及丰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展现出来,艺术化的动作也及具有“生活化”,民族气息浓郁,舞剧中,朱鹮的动作也的独特舞姿,提炼演化了朱鹮的“涉”“栖”“翔”等动作元素,它的创新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西方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天鹅湖》,而朱鹮是东方的,舞剧《朱鹮》是中国的。

其次,突显我国民族精神,朱鹮是东方的,它具有着东方美的特质,同时舞剧具有正面思想和意义,以倡导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呼吁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环境在当下已经是非常严峻的事情,舞剧给人以启发和启迪,具有积极的正面力量,而保护环境要靠每一个人的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人民精神,舞剧《朱鹮》呼吁人们爱护环境,舞剧所表达的内容与观众的心理产生共鸣,突显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朱鹮作品赏析

朱鹮作品赏析

舞剧《朱鹮》融合了西方古典芭蕾舞的优雅华丽与中国传统舞的
婉约灵动,凭借质朴简约的舞美设计,写意的舞蹈语汇,强烈的
视觉冲击,以及演员们的精湛表达,为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感官
盛宴。

昨晚舞台上,鹮仙与群鹮时而飞舞,时而嬉戏,时而栖息,如丹青水墨般跃动,以曼妙的肢体语言、灵动的足尖叙事,刻画
出朱鹮“涉”“栖”“翔”的优雅姿态。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主演,以绵延三生三世的缘分,讲述了朱
鹮与人类之间曲折而凄美的故事,蕴含着如诗如歌的意象画面和
情感空间。

芭蕾,因你而光彩——观舞剧《朱鹮》有感

芭蕾,因你而光彩——观舞剧《朱鹮》有感

芭蕾,因你而光彩——观舞剧《朱鹮》有感摘要:佟睿睿是我国一级舞蹈编导,其在舞剧创作方面有着突出成就。

整理其创作的诸多作品,《朱鹮》是非常具备代表性的,近年来的一些舞蹈大赛中,也经常会看到这部作品。

本文以《朱鹮》为例进行分析,重点对其创作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其存在的优点,为我国芭蕾舞剧创作提供灵感。

关键词:芭蕾;朱鹮;动作语言;创作一、舞剧《朱鹮》概述舞剧《朱鹮》以环保为主题,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灵活运用,反映故事形象,描写整部剧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表现故事冲突是描写整个舞剧的关键,而为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优美,应该是要以舞蹈本体为核心,呈现优美的舞蹈剧目。

另一方面,《朱鹮》本身就是有独特的形象特征,能够迅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这种独特的舞蹈形象也给观看者带来了独特的感受,观众表示对于这部舞蹈剧目有着不同的感觉。

虽然整体表演还是以舞蹈为主,没有穿插任何的台词,但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还是能够了解整个舞剧的剧情。

无论是牛郎织女相遇,还是因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朱鹮无处安身,都很好的表现出来,让观众深深融入到了剧情当中。

在结局中,老年男主与女主在博物馆相遇,双方再次共舞,表现出了朱鹮能够继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

整部作品中演员表现十分优秀,配合恰如其分的音乐,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让人动容。

二、舞剧《朱鹮》的创作意图以及背景(一)创作意图“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等等,这都是我国古诗词中描写朱鹮的语句。

朱鹮被称之为“幸运鸟”,有着独特的羽毛色泽,起飞的形态也十分的优美,得到了古今诗人的高度称赞。

从其分布领域来看,主要是在东亚地区生存。

对历史资料进行探究,我国共有14个省份发现过朱鹮生存的印迹,而1950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发现过朱鹮生存的迹象,直到1981年在陕西洋县再次发现了朱鹮生存群落。

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朱鹮的生存数量不断增加。

为更好的保护朱鹮生存环境,1985年我国与日本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即《中日保护朱鹮联合计划》,为保护朱鹮做出共同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舞蹈作品赏析》期末考核论文
浅析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舞蹈教育)
班级:2014级4班
姓名:***
学号:6
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
摘要
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

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

不知自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

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绝迹。

本文将深入舞剧《朱鹮》的故事去了解在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前言
本文以央视网,星光大剧院,央广网等诸多媒体的阐述以及《大舞台》2016年第Z2期的概述入手,深入探讨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在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一、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
“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翩翩起舞
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誉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的翩翩舞
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

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其生存记录,但20世纪60至70年代,各地均无再现。

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仅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

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人工繁育,现
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只。

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共同推动朱鹮的繁育和保护。

深入了解朱鹮种群曲折的繁育之路后,陈飞华深受触动,更是感慨人类
在拯救朱鹮过程中的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

这更加坚定了用舞蹈艺术触发人类思考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的决心。

“古代时的朱鹮和人,和今天农村鸡鸭鹅与人的关系一样祥和。

然而,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脆弱的朱鹮繁衍所必需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生态,已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我们希望通过朱鹮曾经的失去,表达人类永久的珍惜,希望今天我们守望的
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的美好家园!”陈飞华说。

正是带着这样深沉的思考,陈飞华找来了一流的创作班底,让沉淀并孕育了4年的《朱鹮》终于“起飞”了。

佟睿睿编导、郭思达作曲、罗怀臻编剧,青年舞蹈家、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舞林争霸》人气明星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主演,舞剧《朱鹮》主创团队可谓阵容强大。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近四年时间里,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并实地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确保《朱鹮》“飞”得更高。

朱鹮是东方的,她一定属于中国舞。

《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近代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与自然、与环境、与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步入近代,随着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野生朱鹮
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愈加险恶,朱鹮种群濒临绝迹;到了现代,中国陕西洋县最后7只野生朱鹮的发现,“吉祥之鸟”再次回归人类视线,在人们越来越自觉的精心保护和悉心呵护下,朱鹮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

舞剧《朱鹮》讲述的是古代一位朱鹮仙女爱上了村庄里的一个樵夫,由于天庭规定仙凡不能相恋最终只能分开,临别时留下一片羽毛作为信物。

千年后(近代)由于人类拓展空间破坏了朱鹮的生存环境导致她们即将灭绝。

转世为记者的樵夫因羽毛再次想起了仙女,但是一己之力无法拯救他心爱的仙女和其他人。

时光流转记者晚年来到了博物馆,看到了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前来参观已成标本的朱鹮。

记者想把羽毛还给朱鹮,恍惚间仙女再度出现与他一起共舞了一番。

二、舞剧《朱鹮》音乐与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音乐的沉重之美
该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思达的作曲部分。

他把西方的交响乐和中国的民乐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音乐中既有东方古典的美感又有沉重肃穆的历史感。

整个舞剧我最喜欢的也是音乐,中国的尺八琵琶竹笛二胡等乐器配合着剧情递进穿插在配乐中格外好听,加上交响乐特有的恢弘的感觉,把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舞剧赏心悦目。

我平时看电影也是比较注重音乐的,听到好听的音乐会老泪纵横。

这次音乐加上好看的布景以及荡气回肠的故事和演员精彩的演绎可谓相得益彰。

(二)舞蹈述说的故事
虽然整个舞剧里没有一句台词,但是通过舞者们的肢体语言表达还是能理解整个故事的剧情。

无论是像牛郎织女在河边相遇的套路还是男主无法拯救女主的
伤心欲绝,以及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朱鹮无处安身逐渐灭绝等情节都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结局里老年男主在博物馆再次与女主共舞,暗示了希望朱鹮这个物种能在大自然再次复苏繁衍生息看到她们美丽的身影的美好愿望。

整部剧演员们优雅曼妙的舞姿非常美轮美奂,音乐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剧情中朱鹮的孤独无助男主的悲痛欲绝让人动容。

而音乐那种古典的美感不输日韩欧美的音乐,就像李善姬的《姻缘》那种彷佛有画面感的如泣如诉让人听后能感同身受不禁热泪盈眶。

这种以爱情传说形式的环保题材舞剧用来教育人们共同提高保护动物的观念比普通的说教我觉得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舞剧《朱鹮》舞蹈结构的艺术特征
《朱鹮》究竟美在何处?
舞剧《朱鹮》主题上关注环保、关注生态,形象上塑造典雅、高贵,动作语言上传递亲和、友善,结构上淡化故事、冲突等。

在于平看来,一方面,《朱鹮》在结构上淡化了故事、冲突,是引来业界不同看法的关键处,但这恰恰是作品美的奥妙,使其可以更多地关注舞蹈本体,所以给人唯美、震撼之感。

另一方面,《朱鹮》的主题、形象以及传递的生态关怀有善的内涵,还有人与自然靠近的真的期盼,从而让几乎所有看过《朱鹮》的观众都有种难以言传的山长水远、风轻云淡之感。

于平认为作品依然有提升空间:“如果把这部作品创作比作画一条龙,当下的感人之处是点睛,但龙脉还可以再琢磨细化,比如可以借鉴经典芭蕾舞剧的结构方式,把目前的两幕戏各自分为两场,让叙事更清晰、流畅。


赵汝蘅用“讲究”来评价《朱鹮》之美。

“芭蕾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讲究,在我第一次看《朱鹮》时已经觉得它是非常讲究的了。

它的讲究不仅仅在于舞台上
的动作设计,而是一气呵成。

打开大幕,色调、舞蹈、灯光等是个统一体。

而现在有些作品不统一,各玩各的,拿到台上感觉特别隔,所以讲究是这部舞剧的精华。

”但按照精品的标准,赵汝蘅直言会更挑剔。

“《朱鹮》尽管美,尽管讲究,为何还不那么感动人?作为舞台剧,它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赵汝蘅指出,该剧在结构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芭蕾舞剧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仙女》《吉赛尔》的故事很简单,但是说得非常清楚。

好的结构,可以让观众看完后感到激动、感动。

结语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
人体是最为极致的艺术,一人一舞一足一条,脚尖的一抹红,头顶的一片天,精灵般演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别让后代在博物馆里看到更多生灵的标本。

舞剧《朱鹮》前半场是灵动的、雀跃的、悠然的,后半场是惊恐的、不安的、哀伤的,但是不管什么背景和氛围,在我眼里,她们哪里是演员,分明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生灵在大自然里律动~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蹈演员的肢体魅力,还是蛮感动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群演的脖颈部功底,那敏捷、俏皮、有力的一次次摆动,真把朱鹮这物种演到出神入化了!虽然我大概没见过真正的朱鹮,可是它们在我心里再美也不过如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