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5《春秋笔法》精品课件

五、关于“春秋笔法”: 1、什么叫春秋笔法?
明确: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 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 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 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 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 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2、春秋笔功能— —惩恶劝善。刘知几曾指出:“史之为务,厥途 有三”,其中上者即为“彰善贬恶,不辟强御。” (《史通· 辨职》)“御”者,强也。在强暴的高压 下,没有史胆的人往往通过曲笔为史来巩固职位 、保住性命,“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史通· 曲笔》)惧诛则曲笔,其史书只能使忠臣义士羞 ,岂能“彰善贬恶”!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
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
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
非的人。提倡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
主旨研讨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 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 能效法古代良史。
秉笔直书——春秋笔法
记载历史事实。
世途多隘,实录难遇 ——直书
董狐之书法不隐 齐史之书崔弑 马迁之述汉非 韦昭仗正于吴朝 崔浩犯讳于魏国
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 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张俨发愤,私存《嘿记》文 孙盛不平,窃撰辽东本 宋孝王《风俗传》 王劭《齐志》
以兹避祸,幸 而获全。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史责有助于调动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 忠于史职、通古联今,努力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 值,自觉地、有意识地用之于社会。对当代史学理 论研究颇有深度的瞿林东曾多次撰文强调史学家责 任心的重要性,并将史责具体地分析为历史责任感 和社会责任感。史学家的责任感强,就能严肃认真 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史学工作。谈迁历尽千辛万苦写 成的《国榷》书稿被人窃走之后,不惧年事已高, 毅然执笔再次写成全书。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作者:王彩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内容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含褒贬和笔直书。
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探究“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即“守礼据实”。
探究:以现代观念审视“春秋笔法”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 3.1 文化经典阅读·春秋笔法学时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等。
2、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其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探究、应用、拓展、创新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重对话的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2、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 人教课标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史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回顾学习过的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作及其编写体例。
.了解《左传》的基本内容、叙事风格、史学地位。
.把握《晋灵公不君》的思想倾向,分析用以支撑观点的材料,体会其中蕴含的“尊礼重民”思想。
.把握《直书》中“直书”的内涵,理解作者通过大量事典倡导秉笔直书史学精神的观点。
.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现代观念审视“春秋笔法”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知识梳理】.填空。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和《》,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被列入经史子集中的“”部。
()中国的史学在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两部史书是《史记》和《汉书》,《史记》创立了体史书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个高峰,由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书外,私人撰史也相当普遍,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隋唐五代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高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
.根据选项填表。
①著作:《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②作者:司马迁司马光刘知几班固左丘明③史书体例:纪传体编年体.解释词语“春秋笔法”: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语言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义:)不熟()三进及溜.(音:义:)()袞.(音:义:)职有阙.()公嗾.(音:义:)夫獒.(音:义:)焉()寘诸橐.(音:义:).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以观其辟()()寘诸畚()()袞职有阙()()田于首山()()亡不越竟()()自诒伊戚().解释下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晋灵公不君.()饮.赵盾酒()食.之,舍其半()提弥明死.之()问其故而患.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笔直书”传统在《史记》中的灵活运用

“秉笔直书”传统在《史记》中的灵活运用摘要; “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秉笔直书”的提出和形成,是伴随着史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中国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史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史家的要求,史家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意识,即“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
关键词:秉笔直书据礼直书据事直书灵活运用《史记》“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本文对“秉笔直书”优良传统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从三个方面对“秉笔直书”传统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分析“秉笔直书”传统的提出和形成。
“秉笔直书”是伴随着史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中国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史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史家的要求,史家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意识,即“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之际,再到秦汉时期,中国史学上已经滋长了明确的史学意识并演变为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反映这一过程的史书主要有《春秋》、《左传》、《史记》。
第二部分,论述司马迁撰写《史记》对“秉笔直书”优良传统的全面继承。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资料的采用、文字的表述风格、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第三部分,揭示《史记》对“秉笔直书”传统的革新。
这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司马迁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促成了中国史学传统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转变。
主要是从立《项羽本纪》、立《陈涉世家》、《高祖本纪》之后不立《孝惠帝本纪》而立《吕太后本纪》、撰《平准书》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把周边少数民族写入史册等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地主张“据事直书”的史书撰写新标准,打破了孔子生活时的“据礼直书”传统,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注入了新内容、新活力。
“据事直书”传统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第一章“秉笔直书”的提出“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他的提出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浅谈“春秋笔法”

浅谈“春秋笔法”作者:周静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1期摘要:“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某些字眼和材料的筛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种。
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
直书现象虽屡遭君主专制的摧残,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正直敢言、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关键词:春秋笔法;直书;史实;礼法《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让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感受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领略先贤哲人的风采。
本册书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那么,什么是“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材料的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看法。
如:《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就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
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
再如,同样是杀人,又有“杀、弑、诛、戮”等不同字眼:“杀”可指杀有罪之人,也可指无罪之人;“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
简单的言语就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

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解读三字经——春秋笔法这几天观看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讲座——解读三字经。
三字经告诉我们古代的人要熟读四书五经,其中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的《春秋》就在其内。
古书用字特别节俭、讲究,古称“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评价: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西周最后一代天下的共主是恶名昭著的周幽王,他为了博得宠妃褒姒的一笑,竟然不惜用通报战事的烽火,来戏弄拱卫京都的诸侯。
美人最终是笑了,然而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彻底失去了天子的信用,最后导致国破身亡的结局。
周幽王之死,带来的是天下的大乱。
东周时期,天子成为傀儡,整个中国失去了统一的象征,陷入绵延的战火当中。
而随统一大势一起远去的,还有诗歌的精神。
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是非常美好的,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但是天下大乱后,孔子绝望地看到,《诗经》中美好的精神随着统一大势一起消亡了。
孔子作为一介文人,对于分崩离析的社会没有回天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编订《春秋》。
“春秋”一词被用来形容时间的流失。
古人的称谓背后,常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孔子用词极其讲究,其“春秋笔法”是指是用寥寥几笔最精炼,表面上最不带个人好恶色彩的文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结论。
孔子《春秋》中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伟人,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孔子作《春秋》,用心良苦,寓意深刻。
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春秋》之中感悟到孔子对那个时代中各种事件的鲜明态度。
青春的味道在童年五彩斑斓的梦里,远远地闪烁着青春靓丽的身影,我迈着轻盈的步伐,追寻青春的足迹,远远地嗅到了它那独特的味道,这味道,无比清新,无比甜蜜,无比芳香,却又带着几分淡淡的苦涩……青春就像一杯香浓的牛奶,纯纯的,不含半点杂质,青春的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的思想就像这牛奶一样纯。
开心的时候,我们的笑容无比灿烂;伤心的时候,委屈的泪水会在我们眼眶里打转;尴尬的时候,我们的脸红的好像熟透的苹果;生气的时候,我们把牙齿咬的咯咯直响……我们尽情地释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必盲从他人的观点,我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开辟生机勃勃的田地,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上自由自在的翱翔!青春就像一杯果汁,酸酸甜甜,令人回味无穷,那一丝微微的酸与水果本身的甜香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

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展开全文在中国的历代史家都非常推崇“秉笔直书”,而这个成语本身,也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史官。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夷皋与执掌军政大权的赵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力谏,晋灵公觉得他碍手碍脚,便派人三番五次刺杀赵盾,虽然没有成功,但赵盾也被逼无奈,只好逃出晋国。
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举足轻重,赵盾又是赵氏的魁首,他走了可怎么行呢?于是,赵盾的堂弟、正担任晋灵公侍卫头目的赵穿与晋灵公争论,要求他请回赵盾,晋灵公不答应,于是赵穿愤而弑杀了晋灵公。
此时赵盾刚逃到晋国边境,听说灵公已被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当时董狐是晋国史官,在记录这次政变时,直书“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以示笔伐。
赵盾回来后,得知此时,便质问董狐说:“国君明明是赵穿所杀,为什么把弑君的罪名安在我头上呢?”董狐答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先讨伐叛臣,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职责。
你赵盾手握重权,国君被杀,却不追究乱臣,弑君之罪不应当由你承担,还有谁堪当此罪呢?赵盾想想赵穿毕竟是为了自己而弑君的,况且又是自己的弟弟,实在不忍加罪,只能把这个罪名承担下来。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秉笔直书”的记史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
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秉笔直书”的本质就是要说真话,不能因为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玷污操守,曲意逢迎权贵,使历史失去真实。
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史家,他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
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北京丰台二中陈巧梅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和相关读物《直书》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学据事直书的一面,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精神品质,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在字面理解上,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就是鉴赏晋灵公和赵盾的形象,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偏差。
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却很不理解,对孔子以及刘知几等人关于董狐的评价更不理解,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董狐的记载,他明明是在歪曲历史,根本不是如实地记录历史。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史的标准,学习读史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1、比较材料,区分异同。
2、探究真相,了解标准。
3、相关阅读,传承精神。
4、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案
对于离开大学校门十几年的我来说,“春秋笔法”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接到上课的任务以后,我就开始从“中国知网”上大量搜集资料,总算对“春秋笔法”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地认识。
可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却又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总想着这
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试讲下来要么是内容太繁琐,主干不清晰;要么是内容太深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节课下来就像推一个大石碾子,老师费劲不少,学生收获不多。
后来市教研员刘老师告诉我:“教学的设计要删繁就简,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于是我又全盘推翻以前的设计,遵循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设定,最后形成了这节课。
课后老师们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楚,主干明确,紧紧围绕文本,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设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首先,符合学生实际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最疑惑的是“赵盾到底有没有弑君,如果没有弑君,为什么董狐要在史书中记载他弑君呢?”所以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材料、研读文本,从而了解事实的真相,探讨董狐记史的标准,明白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君的原因。
其次,符合学生实际还要研究课文对学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想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代史书有秉笔直书这一优良传统,还应该学会一些阅读古代历史著作的方法,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史官撰史要依从标准后,又设计了学生讨论“这节课的学习对你读古代历史著作有什么启示”这一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教材的编排。
这一单元的单元题目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方面,但从教材的单元说明、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的编排上,我们都可看出这一单元重点突出的是“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一面,所以课上我只带领学生学习了“秉笔直书”的一面,“曲笔”让学生课下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符合选修模块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教学应该围绕经典原文,体现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
因此我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重点突出了“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一文的学习,又辅以“相关读物”中《直书》的学习,同时也兼及“大视野”中《怎样研究中国历史》一文。
其次,将问题式教学提升为专题式教学。
过去我习惯设计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有时还为自己问题的设计能够环环相扣而沾沾自喜,现在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专题式教学恰恰相反,它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在这节课中我也尽量尝试去做,比如将问题“赵盾是一位什么样的大臣呢?他有没有弑君呢?”变为专题“依据《晋灵公不君》的记载分析赵盾是否参与了弑君的谋划。
”
这次公开课,使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专题式教学这一理念,它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并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