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改水田施工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土地整理旱改水施工方案

土地整理旱改水施工方案

土地整理旱改水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土地整理旱改水施工方案,以帮助农民和相关工作者有效地进行土地整理工作,从旱地改造为可灌溉水田。

本方案的实施将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助力农民增加收益。

2. 方案概述本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土地调研与规划2.水源确保3.土地整理施工4.灌溉系统建设5.试验与调试6.保养与维护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说明。

3. 土地调研与规划在正式进行土地整理之前,需对目标土地进行详细的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壤质量和结构•水源分布•土地利用现状•灌溉水用量预测基于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土地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分割、排水系统布局等。

4. 水源确保进行水田灌溉需要充足的水源。

根据地区的水资源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水源供应。

可能的措施包括:•地下水抽取•水库建设•水井开挖确保水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并考虑节水措施以提高用水效率。

5. 土地整理施工土地整理施工是将旱地改造成平坦的水稻田的关键步骤。

通常包括以下工作:•土地平整:清除杂草、填平地洞等•土地改良:施加有机肥料、改进土壤结构等•化肥施用: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使用化肥•防治害虫和病害的施药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土地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确保施工效果和质量。

6. 灌溉系统建设建设灌溉系统是整个方案的核心环节。

根据土地规划方案,设计、建造合理的灌溉系统。

主要工作包括:•水渠或输水管道的布置:通常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立水渠或铺设输水管道,以便将水源引入农田。

•分水口和水闸的设置:根据水源和土地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水口和水闸,控制水流的进出。

•灌溉设备的安装:根据土地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喷灌器、滴灌器等。

•灌溉水量控制: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合理控制灌溉水量。

7. 试验与调试完成灌溉系统建设后,进行试验与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主要任务包括:•检查水源供应是否正常•检测灌溉设备是否通畅、稳定•调整水流的量和速度•观察土地湿度和排水情况通过试验与调试,对整个灌溉系统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灌溉效果。

旱田改水工程方案设计

旱田改水工程方案设计

旱田改水工程方案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旱田改水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农田环境。

因此,本文将针对旱田改水工程进行方案设计。

二、项目概述项目地点:中国某省某市农村地区项目规模:1000亩项目内容:对旱田进行改水工程,包括引水渠道、排水渠道、水田、水稻品种选择、施肥配方等。

三、水资源供给情况根据地方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旱田改水工程的关键在于水源保证。

通过勘察调查,确定项目区域的水资源供给是否充足,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量等。

四、水田改造方案1.引水工程在项目区域内开挖引水渠道,引水自周边水源,并进行排水设计,以保证水田的排水畅通。

2.水田设计对项目地块进行测量勘测,确定水田的整体规划。

在水田设计中,需充分考虑灌溉的均匀性和效率性,以确保水分充足。

3.水田土壤改良对水田土壤进行改良,包括施肥、翻耕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4.水稻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以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

五、工程施工方案1.施工流程首先进行引水渠道的开挖和疏浚工作,保证引水系统通畅;然后进行水田的设计和土壤改良工作,并进行排水系统的建设;最后,进行水稻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2.施工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施工周期根据项目规模和施工进度,制定合理的施工周期,尽快完成工程建设。

六、工程监理方案1.项目监理机构的选择选择具有丰富农田水利建设经验的监理机构作为项目的监理单位。

2.监理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监理标准进行监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监理周期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七、预期效益1.增加产量通过旱田改水工程,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

2.改善环境旱田改水工程可以改善土地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旱改水工程施工方案

旱改水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概况旱改水工程是指通过改善自然降水集水条件和地表径流条件的构筑工程,以提高土地的自然水源补给能力,并提高土地自然水源的有效利用率。

本工程主要包括改善土地排水系统,增设水窖、水库等水源补充设施,以及利用雨水、雨滞留和自然植被保护等工程内容,以期通过工程实施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土地自然水源的收集和供给效率,减轻干旱季节土地水资源的缺乏情况,以及改善水源的分配问题。

二、工程内容1.改善土地排水系统本工程将对目标区域的土地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改善,包括疏浚排水沟渠、修复阻流堤坝等,以提高土地自然降水的排泄速度和排泄效率,防止降水过多造成土地水浸,并减轻降水对土地水源的破坏效果。

2.增设水窖、水库等水源补充设施本工程将根据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增设水窖、水库等水源补充设施,以提高土地水资源的补给能力,增加土地水源的储存量,为干旱季节的水源供给提供保障。

3.利用雨水、雨滞留和自然植被保护本工程将利用目标区域的自然地势和植被条件,通过设计雨滞留设施和植被保护工程,以提高土地雨水的滞留和渗透效率,增加土地自然水源的收集和储存量,减轻干旱季节土地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三、施工组织1.项目部组建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建立专门的项目部,负责工程施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质量安全管理员等人员的组建和配备。

2.施工人员培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保障,本工程将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操作规程,做到技术过硬,操作规范。

3.施工设施采购本工程将根据施工需要,采购所需的施工设备、材料和配件,确保施工需要的供给,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的保障。

1. 土地排水系统改善本工程将采用挖掘机、铲车等机械设备进行排水渠沟的疏通和疏浚工作,保证排水渠沟的通畅和排水效率的提高。

同时,对已损坏的阻流堤坝进行修复和加固,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水窖、水库增设本工程将采用钻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水窖的挖掘和水库的修建工作,保证水窖和水库的质量和设计要求。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用水需求不断上升,同时,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旱地改水田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发展方式。

本文将分析旱地改水田的意义,并提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意义与必要性1. 提高灌溉效率:一些旱地因地处水源匮乏地区,无法保证长期有效的灌溉,旱地改水田可以通过引入水源,提高农田灌溉效果,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2. 优化农田结构: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田结构优化是一个重要环节。

旱地改水田可以使得旱地转变为水田,进一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追求节水效益:旱地改水田过程中,改善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这有助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三、实施方案在旱地改水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选址与规划:首先需要对旱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旱地改水田的地点。

在规划阶段,需要充分考虑水源供给、灌溉设施建设等因素,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2. 水源引入:旱地改水田的核心是引入水源,可以通过建设引水渠道、挖掘水库等方式实现。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水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以确保长期的灌溉需求。

3. 灌溉设施建设:为了实现高效灌溉,需要合理布局灌溉设施,包括灌溉管道、水泵、喷灌设备等。

这些设施应具备稳定性、经济性和耐用性,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

4. 技术培训与推广:在实施旱地改水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

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了解合理的灌溉管理和农田管理方法,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质量。

四、预期成效1. 农田产量的提高:通过旱地改水田,可以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旱地改水田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法,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旱地改水田施工方案

旱地改水田施工方案

旱地改水田施工方案1.调查评估:在施工前,需要对要进行改造的旱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降雨情况以及周边水资源等因素的调查,以确定水源、排水和灌溉设施的布置方案。

2.土地改造: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土地改造。

首先进行土地平整,填平地块中的凹陷和泥沙等不平整部分。

然后进行蓄水建设,包括修筑堤坝、挖掘渠道等,以确保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供应。

3.水源设施建设:根据评估结果和土地改造的要求,建设相应的水源设施。

这包括引水渠道、水库、水池等。

确保有稳定可靠的水源供应,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4.排水设施建设:在水田改造过程中,排水设施同样重要。

根据地理特点和土壤条件,建设排水渠、沟渠等,以防止农田内积水过多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5.灌溉设施建设:为了实现稳定的灌溉,需要修建合适的灌溉设施。

这包括水泵、喷灌设备等。

通过引水和喷灌的方式,保证水稻生长期间的水分供应。

6.施肥管理:在旱地改水田的过程中,施肥管理非常重要。

根据土壤质量和水稻生长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7.水稻播种:在施工完成后,按照水稻的生长季节和适宜播种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水稻品种进行播种。

注意良好的田间管理,包括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控等。

8.收获和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水稻进入收获期。

根据作物生长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进行收割。

同时,进行相应的收获后的管理工作,包括干燥、加工、储存等。

总结:通过以上的旱地改水田施工方案,可以实现旱地向水田的转换。

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土地平整和水源、排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同时合理施肥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是确保水稻生长的关键。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才能使旱地改水田的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旱地改水田工程措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工程措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工程措施方案一、工程概述旱地改水田工程是指将原本的旱地改造成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田,通常需要进行地面平整、引水入田、排水设施建设等工程。

该工程旨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程前期调研在进行旱地改水田工程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评估水田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了解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以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指导。

三、工程设计方案1. 地面平整:通过机械或人工进行地面平整,保证水田的整体坡度和排水坡度,确保水田内各处水位一致。

2. 引水入田:根据当地地形和水源情况,设计引水渠道和水稻田间的输水管道,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地进入水田。

3. 排水设施建设:根据土壤排水性能,设计排水系统,保证水田内的积水能够及时排除,防止水稻生长过程中水湿过多引起积水。

4. 涵养土壤水分:根据土地水分情况,设计合理的田间水利设施,包括灌溉和渗灌设施,以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和合理利用。

5. 水田生态环境保护:在工程设计中考虑保护水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水体质量,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四、工程实施过程1. 地面平整:根据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地面的平整工作,包括除草、翻土、整地等,确保土地表面平整、无积水。

2. 引水入田: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水渠和输水管道的铺设,确保水资源能够顺利进入水田。

3. 排水设施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排水设施的建设,确保在水田内的积水能够及时排除。

4. 涵养土壤水分:根据设计方案建设灌溉和渗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分的浪费。

5. 生态环境保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水体质量,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五、工程验收和总结在工程实施结束后,需要进行工程验收工作,对工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旱地改水田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干旱地区的水危机。

本文将详细介绍旱地改水田的实施方案,包括水资源评估、土壤改良、灌溉技术和农作物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一、引言旱地改水田是指将原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旱地改造成可进行农田灌溉的水田。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旱地改水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以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水资源评估在进行旱地改水田之前,需要对目标地区的水资源进行评估。

评估水资源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源保护等方面。

通过水资源评估,可以确定旱地改水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壤改良旱地改水田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旱能力。

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添加有机肥料和有机质,改进土壤通透性和持水能力,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为旱地改水田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四、灌溉技术旱地改水田的关键是灌溉技术的改进和优化。

有效的灌溉技术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提高灌溉的效率。

常见的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雨水收集和灌溉排水系统等。

喷灌和滴灌技术可以降低水分蒸发和浪费,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雨水收集和灌溉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和利用排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五、农作物选择在旱地改水田中,农作物的选择十分重要。

应根据目标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水资源情况,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能力好的农作物。

常见的耐旱作物包括玉米、小麦、高粱等。

同时,还可以引入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旱能力。

六、监测和评估旱地改水田的实施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改造效果和改进措施。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

旱地改水田实施方案1. 引言旱地改水田是一种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旱地进行改造和改造,将其转变为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田,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介绍旱地改水田的实施方案。

2. 实施目标通过旱地改水田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优化农田水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步骤3.1 地形勘测在实施旱地改水田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地形勘测,了解旱地的地貌、地势和地下水情况。

通过测量和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制定合理的水田布局和水利设施的位置。

3.2 增设排灌设施根据旱地地形勘测结果,在旱地上增设排灌设施,包括渠道、沟渠、水坝等。

这些设施将起到引导水源、蓄水和排水的作用,确保灌溉水的供给和排水畅通。

3.3 改造土壤旱地改水田的关键是改造土壤,使其适合水稻生长。

改造土壤的方法包括:•疏松土壤:通过翻耕、犁耕等措施,将土壤疏松起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合理施加有机肥料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pH调节:根据土壤酸碱度,进行酸碱调节,使土壤的pH值适合水稻生长。

3.4 播种和管理在改造土壤后,可以进行水稻的播种和管理工作。

这包括:•播种:选取适宜的水稻品种进行播种。

•灌溉: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根据水稻的生长期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4. 实施要点4.1 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旱地改水田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资源。

可以采用多种灌溉方式,如渠道灌溉、滴灌等,以确保农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定期监测和管理在实施旱地改水田之后,要定期进行监测和管理工作。

通过定期的土壤测试、水质监测和农作物生长观察,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土壤的持续改良。

4.3 环保意识培养在旱地改水田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工程概况1.1 本工程主要工程量1.1.1主体工程包括(不限于)本工程位于桐庐县瑶琳镇后浦村,项目规划开发总面积29.9553公顷,通过土挖填整平、田坎砌筑等措施修建水平梯田,并配套修建灌排水沟、机耕路等农田水利设施,开发为交通便利、灌排相宜的水田,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水田面积27.2462公顷;工程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

1.2.2施工临时设施项目工程包括(不限于)为完成承建的上述工程所需的施工交通设施、辅助企业、储存仓库、堆料场、施工风水电供给、施工生产企业、生活办公用房等的设计、修建、运行、维护、场地平整等工程。

1.2 工程特点本工程为桐庐县瑶琳镇后浦村旱地改水田提升项目(2015),主要是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施工组成,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本工程施工线长,作业面多,施工时可多个施工面同时展开。

1.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一、桐庐县瑶琳镇后浦村旱地改水田提升项目(2015)施工招标文件二、施工设计图纸。

三、主要引用的技术标准和规(但不限于)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建标(2000)234号《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SDJ338-89《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SL176-1996《混凝土面板堆坝施工规》DL/T5128-2001《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SL/T225-9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2《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DL/T5055-1996《水工建筑物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SL32-92《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200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JGJ18-201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DL/T5100-1999《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水工混凝土硅粉品质标准暂行规定》(水规总院、水电总公司1992年3月)《砌体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GB50203-2002《浆砌坝施工技术规定(试行)》SD120-841.4施工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针对本工程的施工特点,编制本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本措施遵循的原则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控制节点工期按时完成;保证工程安全文明施工;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配备精良装备,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施工队伍;实行科学管理;执行招标文件所规定的合同条款,技术条件;充分发挥我公司多年来积累的水电施工经验,力争把工程建设成为优良工程。

第二章施工总体设想如本工程由我公司中标,我公司将本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之一,工地建立QC小组和工程质量“三检制”,建立在现场的工地试验室协同服务于本工程,在生产指挥和人财物等面给予全力支持,确保工程优质按期建成。

2.1 施工总体目标2.1.1 质量目标:符合施工验收规定合格标准2.1.2 工期目标2016年12月10日开工,2017年10月5日完工,自开工令下达后300日历天完成,力争提前。

2.1.3 安全目标确保无重大人员、设备伤亡事故,无等级火警事故,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建成。

2.1.4 文明施工目标争创文明施工标化工程。

2.1.5环保目标格按环保及水土保持部门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控制施工污染,减少粉尘及空气、噪声污染,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1.6防汛抢险目标达到安全渡汛,工程无险情。

2.2 施工总体案设想2.2.1 施工管理机构根据本工程施工项目、各工序交叉施工作业等特点,为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公司将从行政、技术、工人等面抽调具有对该类工程地质、水文、施工特点等情况熟悉、具有农田改造工程和类似工程施工经验人员组成项目部,项目经理部领导层由二人组成,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行政、技术、财务和施工等各项管理工作,为本项目管理的核心,为工程施工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负责所有技术与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项目经理部共设七个部门,分别为技术科、测量组、施工组、质检科、工地试验室、后勤组、机械设备组,分别负责各自项目科室的工作。

项目经理部下设土施工队、砼施工队、砌施工队、普工队、钢木加工组等施工班组。

各作业班组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由工程项目部统一指挥、协调各施工队,做到多点多面同时施工作业,同一作业面流水推进。

机构设置如下:2.2.2 施工案设想及难点:施工案组织对缩短工程工期、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造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标工程施工计划采用平行结合流水施工式,即将工程总平面按工程量划分多个工作面同时进行,分段平行施工,段细部流水作业。

初拟施工案如下:1、本工程工期紧,施工线路长,作业面多,项目部进场后,立即组织机械设备多点、多面同时进行土开挖施工。

2、工程项目人员进场后,重点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项目前期放样、临时设施布设、临时道路修建及调谴设备进场等工作容。

3、土开挖及回填施工为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要保证土开挖、回填施工建设及时完成。

4、项目部各班组经公司认真挑选,必须是施工管理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施工小组多的队伍,必须是善于打硬战、善于打恶战、善于打翻身战的队伍,必须是召之则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5、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协调与联系,涉及本工程的相关事宜及时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将加强切实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QC活动小组,推行ISO9001-2000标准化管理。

第三章施工总平面布置3.1 施工总平面规划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施工条件,施工总平面布置主要解决施工道路、拌和系统及砂骨料堆场、施工期间辅助企业、仓库、生活营地、风水电系统以及其他设施等的平面和立面布置。

在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布置时,遵照以下原则进行。

1、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和围进行布置,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布置施工道路和规划各施工辅助企业厂(场)区。

2、工程临建设施的布置结合本工程所处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特征,在平面和交通布置上以便主体工程施工为原则,尽可能缩短场交通距离,同时考虑汛期影响和施工安全,布置力求合理、紧凑、经济实用、管理便。

3、有利于施工管理,做到便、合理,满足安全、环保等要求进行布置;(参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3.2 水、电、风系统3.2.1 供水系统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和现场踏勘的情况,施工用水:砼拌和用水取用就近自来水,其他生产用水可从附近河道抽取;生活用水:就近接居民用自来水。

3.2.2 供电系统施工用电由当地电网供给,承包自购施工临时用电变压器和低压计量装置,并负责架设和安装低压侧出线及相应部分的配电设备。

低压线路布置:施工用电线路均布置于施工便道侧。

采用4×35mm2铝芯绝缘线每隔200m设分配电箱,线路采用木电杆架设,离地面不少于4m。

分接配电箱必须配备主开关,三相漏电保护器,单相漏电保护器及熔断器等。

分接配电箱至各施工仓面采用绝缘导线。

施工现场自备100KW柴油发电机组1套。

3.3 临设场地3.3.1本工程生产用房、生活用房全部布置在业主提供的场地围,其面积和结构见下表。

表4 临时用地表3.3.2生产设施:砼拌和系统:施工计划在业主征地围设置一处移动拌和站以及一处固定拌和站(具体位置待进场后确定)),施工处各设置砼(砂浆)拌和站一处,各拌和站配砼拌和机JZ-350一台,L400砂浆搅拌机一台,20T水泥罐一只,1m3储水箱一只,以及砂料堆场。

砼(砂浆)运输以采用人工手拉车和自卸式农用车相结合。

3.3.3工地试验室:设置的任务和目的主要是对原材料和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检测试验,达到工程质量合格,工地试验室规模按三级现场试验室配置设备与人员。

工地试验室设置(1) 材料试验满足对水泥、砂砾、砂、外加剂、钢材、混凝土以及其它材料等取样试验;(2) 现场工艺试验满足对混凝土、砂浆以及土回填等现场施工检测需要;(3) 工地试验室设备及人员配备工地实验室试验操作间、试块成型养护室和办公室,建筑面积20m2,为活动房结构。

养护室配置窗式空调一台。

工地试验室配备人员2人,其中:试验工程师1人,试验员1员。

3.4 场外交通3.4.1 场外道路工地已有道路与外界联系,对外交通便,外来物资和设备可通过公路直接运至工地。

3.4.2 场施工道路场修筑临时施工道路(生产道路结合使用),建筑材料可运至作业面,可确保整个工期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3.5 通讯工程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均配备移动,以便随时与建设、设计、监理单位联系,项目部配置一台固定。

3.6施工消防1、辅助企业生产区、生活区等均设置室外消火栓。

2、对必须配备灭火器的加工厂、站在室配备防火、防爆灭火器。

3.7其他设备1、各生产区设置垃圾坑、厕所安排工人定期打扫清理。

2、施工道路夜间设路灯,施工现场及危险地段两头设栏杆或危险信号灯。

3、工地入口处搭设施工牌、树立工程形象示意图表、安全生产、十个不准等图文标牌。

第四章施工工期根据施工招标文件的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为2016年12月10日,完工日期为2017年10月5日,工程前期施工时间紧,任务重。

为此必须合理的进行施工安排,加大劳力、材料及施工机械的投入,确保各道工序紧凑,施工计划分三个施工作业区,各个作业区分段交错流水施工作业,尽量减少或避免施工中的干扰,从而保证本工程按既定的施工进度计划完成任务。

4.1 工期目标工期目标300日历天。

在实际施工中将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合理的技术措施来提高施工强度的加快施工进度,全力抢工期,力争提前。

4.2 工程施工时间我公司一旦中标,保证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立即提交履约保函,在规定时间商定和签订合同,接到进场通知书后3天进场,进行水、路、电、场地“四通一平”等准备工作,做到边准备、边施工。

前期准备工作在进场后10天完成。

本标施工计划拟定2016年12月10日开工(实际以监理下发的开工令为准),并按此日期起编排工程进度,至2017年10月5日完工。

(详见进度计划表)4.3进度控制措施1、采用机械化作业式,并配备强有力的机修班子,确保机械化作业运行正常。

2、完善激励机制,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制,实行项目化管理。

3、协调好与业主、监理、设计、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争取得到各的支持和配合,保证工程施工能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